吳大猷,1986年,《博士方塊》,遠流出版社。ISBN 957-32-0565-3
吳大猷,1986年,《人文.社會.科技》,遠流出版社。ISBN 957-32-0349-9
吳大猷,1986年,《教育問題》,遠流出版社。ISBN 957-32-0818-0
吳大猷,1986年,《科學與科學發展》,遠流出版社。ISBN 957-32-0348-0
吳大猷,1987年,《八十述懷》,遠流出版社。ISBN 957-32-0324-3
吳大猷,1989年,《在台工作回憶》,遠流出版社。ISBN 957-32-0820-2
吳大猷,1992年,《我的一生:學.研.教.建言》,遠流出版社。ISBN 957-32-1560-8
吳大猷《吳大猷文選》
〈我最傾心的音樂家克萊斯勒—二十世紀最著名小提琴家兼作曲茀立茲克萊斯勒小傳〉(1965 傳記文學)
收入吳大猷《吳大猷文選》,聚珍書屋,1984,pp.227~45,
文中說 "Lochner Louis,Fritz Kreisler – Biography, Macmillan Co. N.Y, 1950, 在床頭,不知看過多少遍.....
文中又說,某次某物理系邀演講,吳大猷談Fritz Kreisler,聽講者說,這有意思得多.....
Wiki
Friedrich "Fritz" Kreisler (February 2, 1875 – January 29, 1962) was an Austrian-born American violinist and composer.[1] One of the most noted violin masters of his day, and regarded as one of the greatest violinists of all time, he was known for his sweet tone and expressive phrasing. Like many great violinists of his generation, he produced a characteristic sound which was immediately recognizable as his own.
吳鳴
當吳大猷遇上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
一位任職中央研究院的友人來系裡演講,我請他到研究室喝茶。
我問友人想聽點什麼,朋友問我有沒有吳大猷院長晚年彌留住在臺大醫院時,一直想聽一位小提琴家的唱片。我問友人小提琴家的名字,友人說一時想不起來。於是我在腦海裡搜索著吳大猷院長留美時時期的小提琴家,海飛茲 (Jascha Heifetz) 名滿天下,友人不可能不知道;想了想,我問是不是克萊斯勒 (Fritz Kreisler)?友人忽然想起什麼似地點點頭。
幸好研究室就有三張克萊斯勒的唱片,我想友人對大曲式的貝多芬或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大概沒什麼興趣,吳大猷院長在醫院可能也不會聽這種大曲目,於是選了一張《克萊斯勒的最愛》(My Favorites, Fritz Kreisler) 小品集唱片。
這張唱片是一九三○年代的單聲道錄音,RCA唱片公司一九六○年代壓製發行的影子狗 (Shady Dog) 版唱片。一九二○年代應是紙捲錄音,其後發行 SP (Single Play)版,影子狗 (Shady Dog) 版唱片是後來LP (Long Play) 唱片出現後,一九六○年代發行的第一版唱片,片齡已逾四十年,距離錄音年代則超過七十年。很多人可能要懷疑這樣的唱片還能聽嗎?當然能聽,而且音色還很好。
當喇叭傳來略帶炒豆子聲和母帶嘶聲的小提琴,克萊斯勒那充滿維也納風的琴聲就彌漫了整個研究室。〈維也納綺想曲〉、〈中國花鼓〉、〈愛之喜〉、〈愛之悲〉、〈美麗的羅斯馬林〉,縷縷自克萊斯勒的指尖傳來;當佛斯特(Stephen Collins Foster) 民謠〈家鄉的老友〉(Old Folks at Home) 自克萊斯勒的指尖緩緩流出,友人、做陪的同事和我都不禁感動了起來。這首美國民謠由蕭而化譯詞〈家鄉的老友〉,在漢語世界膾炙人口,甚至許多人誤以為是中國民謠。李叔同有另一個譯本〈夢〉,流行程度似不若蕭而化〈家鄉的老友〉。
****紐約時報訃文
Fritz Kreisler Dies Here at 86; Violinist Composed 200 Works ...
https://www.nytimes.com › 1962/01/30 › archives › fritz-...
Fritz Kreisler Dies Here at 86; Violinist Composed 200 Works; Made His U.S. Concert Debut in 1888 at 13--Was Known for His Arrangements FRITZ KREISLER, ...
蔡登山
曾是「亦師亦友」後來決裂半世紀
楊振寧於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去世,享高壽103歲,而去年2024年8月4日李政道於美國舊金山去世,享高壽98歲。而培育出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的是吳大猷,他在物理學界中的影響力之大,恐怕是獨一無二的。吳大猷治學嚴謹、培育學生無數,其中不乏國際著名之物理學家,包括楊振寧和李政道,及中國科學界領導人物朱光亞、黃昆等。李、楊兩學者受吳大猷之教至今已逾數十寒暑,然對恩師教導之情,無時或忘,每每在公開場合表示感懷之情,溢於言表。
楊振寧在一九四一年的秋天去西南聯大找吳大猷,吳大猷答應收他為學生,楊振寧在吳大猷的指導下完成了碩士論文《群論與分子光譜》,利用群論討論多原子的分子振動。一九四五年夏,楊振寧獲吳大猷推薦,獲得政府獎學金入美國芝加哥大學深造。一九四五年春,李政道持著吳大猷在密西根大學遇見的梁大鵬的介紹信來拜謁吳大猷,一九四六年,李政道也在吳大猷的幫助下獲得中國政府的獎學金到美國深造,吳大猷對美國人說:「李政道雖然是二年級學生(按:因抗戰結束後,西南聯大停辦,李政道因此沒有畢業),但他的程度可進研究院。當時美國大學研究院的入學資格必須大學已經畢業的,只有芝加哥大學研究院沒有這種限制,於是他進了芝加哥大學研究院」,師從恩里科·費米,一九五0年獲得博士學位。
一九五六年十月,三十歲的李政道和三十四歲的楊振寧在美國《物理評論》發表文章,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並因此於一九五七年兩人雙雙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但是,後來因論文署名次序讓二人產生裂隙。李政道決定不再和楊振寧合作,合作在1960年代初終止,兩人從此分道揚鑣,成為華人學術界的憾事。如今同登仙界,但願和好如初。
WWWW
[我朋友寫的書]
他以前的學歷是哈佛學士和碩士以及普林斯頓博士,他對數學和物理都很精通。
那時我跟他很熟,所以他邀請我去過他家,他家就是單身一人租個小房間,地上放了一張睡覺用的榻榻米,其它空間滿地都是書,連坐的椅子都沒有。
後來他成了世界級的反弦論大將,他的大作Not Even Wrong也成了世界級的名著。
這本書是他教大學生如何用高大上的觀點,就是群和表示,來看量子物理。
是的,21世紀學物理的人如果不懂群表示論,就好像貧窮限制了想像力一樣,很難完全領悟宇宙真正的奧妙。
我推薦我的朋友寫的這本書給我的臉書朋友們,它是一本很棒的群表示論的入門書。
祝閱讀愉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