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1日 星期三

鄧雨賢 (吳岱容,溫紳) 周添旺


 Paul Tseng臺灣世族的社會責任與文化 Clan Social Responsibility & Culture in Taiwan
Paul Tseng  知名台灣歌謠音樂家周添旺先生的長子,周宜文老先生在生前跟我分享過他一個想法,他希望政府能考慮在艋舺的剝皮寮,他父親周添旺先生出生的地方,結合鄉土教育的需求,立一座紀念這位文化人的半身塑像。
他老人家的卑微心願,以我在日本旅遊的經驗是非常恰當的,對於在地記憶跟本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相當重要的「文化象徵」符碼,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能一起分享和促成這樣的願望。
Paul Tseng  歌謠是文學的靈魂,文筆則像是肉體、文字不過是皮相,結合景境情的歌詠,成為天籟樂章,我寫過一篇文章..
漢文學中的地方主義及寫實傳統由來已久,《詩經》中的「國風」即是集其大成者。詩經中之國風共十五組,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檜、齊、魏、唐、秦、豳、陳、曹的樂歌,共一百六十篇,占《詩經》篇章。國風是當時當地流行的歌曲帶有地方色彩,卻成為華夏文明與藝術成就中的瑰寶。因此本文即探究這位台灣本土的流行音樂詞人,從其身處時代的縮影中,探討華夏文學與文明融舊鑄新與接受現代文明與異文化洗禮的創新與該人的傑出貢獻。
本文以周添旺先生(1910-1988)的創作為出發點,探討其將當地的閩南語彙及臺灣之景、境、情入詞,譜出優美動人的詞曲,進而對其一生的創作,提出個人初淺的想法。周先生出生於日據時代的艋舺剝皮寮,求學及成長於當時最繁華的大稻埕地區,並在戰後繼續發表許多優秀的作品,一生創作不懈,許多傳唱至今的臺灣經典歌謠-《雨夜花》、《河邊春夢》、《秋風夜雨》乃至於《西北雨》等皆出自其手,上述這些迄今仍朗朗上口的作品,不僅確立了周添旺在臺灣創作流行歌謠的歷史地位,並且為臺灣留下最具有特色的豐富文化資產,誠為見證臺語流行歌謠歷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臺灣音聲一百年
AUDIO.NMTH.GOV.TW
臺灣音聲一百年
隨著時間的汰換、技術的革新,聲音文獻能保留至今並為現代所用者,多半是流行音樂市場的遺留品,更多普及於世、甚至是...






台灣史上大小事/溫紳專欄 台灣流行歌謠之父 鄧雨賢辭世2013-06-11
一九四四年六月十一日

台灣流行歌謠之父 鄧雨賢辭世



 被譽為「台灣流行歌謠作曲之父」的鄧雨賢,由於心臟病與肺病併發症發作,不幸在一九四四年六月十一日辭世,享年僅三十九歲而已;但其生前遺留的「望春風」「四季謠」「雨夜花」「月夜愁」等民謠曲,儼然已是台灣百年來的經典鉅作,並將永垂不朽。

 這位出生於一九○六年的台語「通俗歌曲」拓荒者,原籍桃縣龍潭鄉,因為父親鄧盛柔應聘到台北教書,所以他在三歲時便離開客家族群,自幼成長於閩南人聚集 的大稻埕一帶,所以創作的歌謠悉為台語詞曲,而並非客家歌謠,全係因為幼年生長環境所致。儘管生活在閩南歌謠語系的社會空間,但二十歲那年畢業於台北師範 的鄧雨賢,雖奉派北市日新國小執鞭三年,卻按耐不住想在樂壇發展的雄心壯志,於是在一九二八年前往日本深造,就讀於東京歌謠學院,主修理論作曲,直到一九 三一年學成返台。

 甫自日本返台鄉里的鄧雨賢,並未馬上重返校園執教,反而是先到台中地方法院擔任通譯官,業餘時間開始嘗試創作,結果,處女作「桃花泣血記」在一九三二年 問世後轟動全省,馬上風靡台灣各地,連高齡九十的王永慶在生前的「卡拉OK」場合也高唱此曲,於此便不難管窺「桃花泣血記」之影響力!這也使得鄧雨賢的作 曲本事一鳴驚人,因此在當時又創作了「大稻埕進行曲」,更是佳評如潮,卒使全台最大唱片公司的哥倫比亞公司裡聘他為作曲專員,專心從事歌謠創作,開創出台 灣流行音樂史上的黃金歲月。

 獲得日商唱片大公司青睞的鄧雨賢,確實不負所望得在擔任「專屬作曲家」第一年,便推出了「望春風」、「月夜愁」「老青春」「跳舞時代」「橋上美人」「一 個紅蛋」等曲,使他博得作曲翹楚的崇隆地位,並將台語流行歌曲帶入百花怒放之新境界!到了第二年,他又創作出「雨夜花」「春宵吟」「青春讚」等迴腸盪氣歌 謠,堪稱是在業界首屈一指的台語歌謠宗師。

 其中,與李臨秋合作推出的「望春風」,日本曾刻意改詞為「大地在召喚」軍歌,「月夜愁」改成「軍夫之妻」,「雨夜花」則變成「名譽的軍夫」,同時還被拍 成電影以鼓吹軍國主義;鄧雨賢雖感無可奈何,卻在殖民政府淫威下忍氣吞聲,繼續埋首創作出「十八姑娘一朵花」「媽媽請你也保重」等流傳迄今的膾炙人口歌 曲,在六○年代由文夏唱紅之後,成為台灣寶貴的文化財,因此,龍潭鄉早於一九八四年便為其建造銅像紀念,今年在台北大稻埕也豎立銅像,鄧雨賢真是不虛此 生。



歌謠與樂曲共鳴──鄧雨賢

/吳岱容
鄧雨賢,30年代的流行音樂之父

「獨夜無伴守燈下,冷風對面吹」樂聲一起,熟悉的旋律四溢,《望春風》幾乎是響遍台灣大街小巷,老老少少都認得這一首歌,人人都可以哼上一曲。同樣廣為留傳的還有《四季紅》、《月夜愁》以及受風雨吹落地的《雨夜花》,此四曲合名為「四月望雨」,是台灣具代表性的歌謠,也全來自於鮮少人知道的台灣名作曲家──鄧雨賢。
出身於「一門三秀才」的漢學世家,鄧雨賢三歲就搬到台北艋舺生活,備受閩南語言及文化的薰陶。二十四歲因著對音樂的嚮往,毅然辭去教職,隻身前往日本,潛心研習作曲理論等音樂創作相關課程。一路的成長經驗,除了為他往後的台語音樂創作奠定了厚實基礎,更讓他深深記著不能忘本,永遠要以漢人自居。
1932年,鄧雨賢以「大稻埕行進曲」和「挽茶歌」嶄露頭角,次年獲古倫美亞( Columbia)唱片公司賞識,獲聘為專屬作曲家,從此開始了他專職創作的音樂人生。
1932年起至1940年,鄧雨賢可謂參與了台灣流行音樂的黃金八年,那是台灣歌謠最蓬勃的時期。當時電影《桃花泣血記》來台放映,由大稻埕著名「辯士」(默片電影解說員)詹天馬作詞、王雲峰作曲的電影宣傳曲,風靡大街小巷。加上正逢廣播媒體出現、台 灣新文學運動興起,鄧雨賢就在這樣的環境趨勢下,創作了大量的「流行歌曲」,包括《跳舞時代》、《望春風》、《雨夜花》、《月夜愁》等作品,不只運用了西 方的作曲理論和技巧,更真切地採以「編」曲手法,將真正的台灣情感融合優美曲調編織成型,希望做出貼近大眾、專屬於大眾的台灣音樂。
執行「鄧雨賢數位典藏博物館計畫」的雲科大莊育振教授曾說過:「我常跟學生講,現在大家都在提文創產業,其實最早的文創產業在1930年代就開始了。當時的鄧雨賢就好比現在的周杰倫,因為自己作曲,又是做流行音樂,用這個角度來比擬,就不難了解當時鄧雨賢在音樂界的地位了。」

廣播媒體出現、台灣新文學運動興起,鄧雨賢就在這樣的環境趨勢下,創作了大量的「流行歌曲」,包括《望春風》、《雨夜花》、《月夜愁》等作品。
四月望雨,再來一曲
27歲成名到39歲辭世,曾於文聲唱片、古倫美亞、紅利家、黑利家、日東等公司服務的鄧雨賢,所創作的歌曲將近百首,成名的除「四月望雨」之外,還有《跳舞時代》、《青春讚》、《碎心花》、《一個紅蛋》等,每首歌的淵源流轉皆不同,點點滴滴各有樂趣。
曾經被世界知名男高音多明哥所演唱的《雨夜花》,原為廖漢臣(筆名文瀾)寫的一首兒歌──「春天到」,輕快跳躍的旋律是後來經周添旺填了《雨夜花》的歌詞,再由鄧雨賢做了一些曲調上的修正才紅的。而李臨秋引自西廂記一句:「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所創作的《望春風》,也是先有詞才有曲,那愛在心裡口難開的少女情懷,透過婉轉繚繞的曲調呈現,更能傳達台灣過去純樸憨直的年輕愛情。

鄧雨賢與妻兒,全家福拍攝於芎林國小。
現為鄧氏家族對外窗口的鄧泰超(鄧雨賢三孫), 在完成碩士論文《鄧雨賢生平考究和史料更正》後,發現祖父的作品還有「模組化」的特色。「像《望春風》和《雨夜花》就可以串起來直接演奏。他作品中還有首 歌叫《孤雁悲月》,它的間奏就是月夜愁。」鄧泰超認為鄧雨賢的模組化特色,可以讓自己的作品互相結合,然後創造一種不同組曲的風貌出來。
對於創作,鄧雨賢是要求完美的。在長子鄧仁輔的心中,父親是一個瘋狂熱愛音樂又自我要求甚高的創 作者。當他作曲靈感來時,還會吃飯吃到一半,放下碗筷,立刻拿筆記下腦中的旋律。次子鄧仁侃回憶父親在芎林生活時也提到,爸爸連進了廁所也常拿門板當樂器 敲個沒完,有時甚至已到渾然忘我的境界,讓他在外急著乾等差點就尿褲子了!
鄧雨賢本身沒有作詞,只單純譜曲,由於專職為唱片公司作曲,因此較不像一般人印象中的創 作才子一樣,每每創作都帶有濃厚的憂鬱情感。「鄧雨賢其實是一個很開朗的人。大家可能都聽他有名氣的幾首歌,就覺得他很哀愁,但他的歌曲是多元的,你給他 什麼樣的歌詞意境,他就能用很簡單的五個音,幫你詮釋出來,像是跳舞時代、四季紅等,都是非常活潑的曲子。」分享家屬看待鄧雨賢的觀點,鄧泰超為祖父存於 大眾心中的形象又重新做了一番詮釋。
永續,是典藏唯一的路
關於鄧雨賢相關作品的數位典藏,其實起源很早,在20062007年間,莊育振教授就已和鄧泰超共同合作,為桃園縣客家文化局建置「鄧雨賢數位博物館」網站;之後又在國家文藝基金會的經費贊助下,執行製作了「鄧雨賢音樂文化網」。鄧泰超表示,鄧雨賢的許多第一手資料,在2530年前曾毀壞過一次,當時祖 母所住的芎林國小學校宿舍是採日式建築,許多手稿樂器就安放在房子與地板間,墊高用作儲藏的空間裡面。待祖母旅美回國,發現裡頭文物都被腐蝕蛀掉了,於是 將大多數無法挽救的收藏珍寶都燒毀了。曾經不當保存的損失,讓鄧泰超感到無限遺憾,他說:「僅剩一些手稿、老照片,在接觸莊教授之後,就希望有機會把它典 藏起來。」
經過好幾年的合作與情感培養,莊育振和鄧泰超早已跳脫了純粹合作夥伴的關係,而以好友相稱了。也 因此,對莊教授而言,進行數位化最困難的「授權」已不再是問題,反之,如何有一個網站能容納所有收集來的史料並永久保存,才是他們現階段思考的關鍵。莊育 振說:「這次申請國科會計畫,是因為我們覺得這邊的機制很健全,鄧家其實希望這些東西被全面推廣,而這正是一個很好的平台。」
此外,鄧泰超也成立了「台灣鄧雨賢音樂文化協會」,攬起保存與推廣的使命。對此,他說:「這條路 得一步一步慢慢來,我們現在還在很初期的階段,也不想大張旗鼓地高調宣傳。未來的遠景甚至希望能跟教育結合,提供獎學金給有意願研究本土音樂的學生,而不 只是鄧雨賢這個音樂人,這樣才能真正推廣這個領域的文化,讓更多人聽見台灣的聲音。」

圖為鄧雨賢參與音樂會。

圖為鄧雨賢與同事合照。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