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9日 星期五

伍佰和「China Blue」樂團的「透南風」巡演;黃家駒Wong Ka Kui, 1962-1993

黃家駒
Wong Ka Kui.png
黃家駒,1992年
男歌手
羅馬拼音Wong Ka Kui
暱稱黑仔、四眼仔、黃伯
國籍 英屬香港
籍貫廣東台山
出生1962年6月10日
 英屬香港
逝世1993年6月30日(31歲)
 日本東京都東京女子醫科大學醫院
死因從高處墜下導致頭部受重創
墓地將軍澳華人永遠墳場
職業音樂家、歌手、詞曲作家、唱片製作人
教育程度博允中學五年級
音樂類型搖滾粵語流行華語流行日語流行
演奏樂器人聲、吉他
出道地點 英屬香港
出道日期1983年
出道作品永遠等待(EP)
代表作品
  • 歌曲
  • 再見理想(1986)
  • 永遠等待(1986)
  • 喜歡你(1988)
  • 真的愛你(1989)
  • 歲月無聲(1989)
  • 灰色軌跡(1990)
  • 光輝歲月(1990)
  • Amani(1991)
  • 不再猶豫(1991)
  • 長城(1992)
  • 遙望(1992)
  • 我是憤怒(1993)
  • 海闊天空(1993)
  • 情人(1993)
  • 雨傘後(1993)
  • 抗戰二十年(2003)
活躍年代1983年至1993年
唱片公司
網站www.beyondmusic.net
相關團體Beyond
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資訊
黃家駒Wong Ka Kui,1962年6月10日-1993年6月30日),香港殿堂級音樂家、歌手及詞曲作家,香港樂壇的傳奇人物。[1]在其搖滾樂隊Beyond中擔任作曲、填詞、節奏吉他和主唱,從而成為樂隊的靈魂人物。[2]他的吉他技術精湛,極具音樂才華,[3]當中主音歌手和節奏吉他手的身份最廣為人知。身為樂隊領袖,其擅長創作,樂隊大部分的歌曲是由他創作,也因其作品大幅度提高了樂隊的知名度。他是香港樂壇公認的巨星及香港搖滾樂的代表人物。他以獨特的沙啞嗓音、巧妙的尾音處理見稱。他亦是Beyond低音吉他手黃家強的二哥。
Beyond在1983至1993年發表的大部分作品均為黃家駒主唱及作曲,其創作《大地》、《真的愛你》、《Amani》、《光輝歲月》、《長城》、《海闊天空》等歌曲家傳戶曉,歌詞涉及不少社會議題的元素,與當時主流流行的愛情歌曲不一樣,他的歌迷除了香港本土外,其餘遍布兩岸三地及海外華人地區;當中《海闊天空》、《長城》、《光輝歲月》等更成為香港遊行示威當中經常播放的歌曲,甚至在廣州、澳門、台灣、馬來西亞的社會運動亦有示威者高唱。1993年發表的《雨傘後》更被認為代表香港人近年對社會的無力感與迷思。


【四分一世紀過去,我們仍然掛念你,家駒】
2018 年 6 月 30 日是 Beyond 主音黃家駒逝世 25 周年。
25 年前的今天,黃家駒在東京女子醫科大學醫院逝世,終年 31 歲。一顆香港流行文化的巨星,悄悄在異鄉隕落,逝去無聲。
他雖走得早,他青春不老。四分一世紀過去,家駒的身影、他的聲音,事隔多年,依然深深銘刻於萬千樂迷心中。
他是香港一個不朽的傳奇。
重溫【Beyond 光環】專題:
http://bit.ly/2sqNjR1
*****


【李志展╱台北報導】伍佰和「China Blue」樂團的「透南風」巡演昨晚吹向台北小巨蛋,這是以去年金曲獎最佳台語專輯《釘子花》為概念延伸的演唱會,去年從高雄起跑,台北場舞台加長立體延伸,搭配19名樂手。他一連演唱《樹枝孤鳥》等經典歌,還加入現代舞及電子舞曲DJ元素,氣氛超嗨,昨門票售罄,吸引1萬1千人捧場,票房約2300萬元。
伍佰出道26年,這次巡演以「南部出發、放眼世界」為主軸,他說:「我一直以來都有個夢想,由南部的角度看世界,再一路向北吹。」為了實現他的概念,開場便以陣陣海浪聲帶領歌迷回到南部的氛圍。

《浪人情歌》重現經典

他演唱《空襲警報》時,背後的LED搭配軍機飛過、樹林燒成一片火海視覺,全場情緒沸騰。唱到當年他剛到台北將所見所聞寫成的經典台語歌《樓仔厝》,立刻又出現高樓大廈影像,粉絲有如身歷其境;演唱會場中的DJ秀則是配合《釘子花》EDM(電子舞曲)曲風。
除了嗨歌,當然也少不了抒情經典曲,他唱到《浪人情歌》時,重現MV燒房子畫面;到了《心愛的再會啦》則是一艘艘大船經過,視覺效果讓人嘆為觀止。他為「透南風」台北場特別製作USB旅行轉接頭、旅行束口袋,希望歌迷跟著他四處旅行。 

吳靄儀 (3):遊行人數絕對重要;「什麼是法」。支援我們第一代的政治犯,我們午夜的太陽!黃之鋒監禁6個月、羅冠聰8個月、周永康7個月。


Stand News 立場新聞

// ... 大敵當前,還斤斤計較跟年輕人拌嘴遊行有沒有意義麼?像解釋法例條文那樣辯論民陣的口號有無問題麼?03 年的遊行及 03 年以來的遊行,都是自由參加,自製標語的,從來不須同一口徑。

至於遊行有沒有「用」?令我記起 ... 看《甘浩望巡禮之年》的放映後分享,有人提出了類似問題,甘仔說,問題反映資本主義心態,投資必要問回報,他則不是那個想法。甘仔是虔誠的原創共產主義信徒,我不是;但我覺得,形勢愈艱難,就愈要運用一切的方法,行使一切權力,例如投票、遊行、討論、發聲、捐錢,跟被不義打壓的人站在一起,讓世界看到 ... //



THESTANDNEWS.COM

遊行人數絕對重要 | 吳靄儀 | 立場新聞
這幾年,每到七一,就自私地暗願最好是陰天,寧願下大雨也不要三十幾度驕陽似火,因為我怕日曬不怕雨...












// ... 總之,你有你西方價值,我有我中國模式,包裝得溫文一點,叫各走各路,沒有誰比誰高尚;直接一點,就是不承認有普世價值,人權自由民主由我定義,以我為主,我說了算,你死開。


這種「你有你的價值,我有我的價值」這種說法,大律師吳靄儀一語道破:


「你的價值說『不可以殺人』,我的價值說『可以殺人』。於是,基於我的價值,我可以殺你;基於你的價值,你不可以殺我。但我們大家都正確,我殺你是對的,你不殺 我也是對的。你是否接受這種荒謬的講法?」... //













吳靄儀:什麼是法 | 區家麟 | 立場新聞


「什麼是法」,題目抽象。這時勢,天天講「憲制」,人人談「依法」。談法,我們 從根本談起,因為法...


THESTANDNEWS.COM





















黃之鋒 Joshua Wong
法庭裁定律政司刑期覆核成功,重新訂立刑期,將判處黃之鋒監禁6個月、羅冠聰8個月、周永康7個月。
有緣再會
---
Initium Media 端傳媒
#即時:「公民廣場案」刑期覆核宣判 】
黃之鋒:6個月監禁;
羅冠聰:8個月監禁;
周永康:7個月監禁。
根據《公安條例》第18條,以及答辯情況、犯案動機等,黃之鋒量刑8個月,羅冠聰10個月,周永康8個月。但因為這是律政司申請的刑期覆核,所以按例子扣減1個月,又因為黃之鋒和羅冠聰已經完成社會服務令,所以最終判刑為:黃6個月,羅8個月,周7個月。
法官表示法庭昨晚10:30-11:00之間收到第一答辯人黃之鋒代表律師韋志達律師行發來的一封信,表示當事人希望將信件內容考慮在內。法官表示如果要批准申請,那麼整個聆訊將重新處理,代表律師即場表示要索取當事人進一步指示再決定。
經過10分鐘的休庭討論,律師表示不希望耽誤法庭,決定法庭不考慮信件。法官質問為何辯方昨晚突然提交信件,但現在突然又說不用考慮。
辯方律師表示,經討論答辯人希望撤回信件,法官表示,這個做法是不恰當的,他亦不會公開信件內容,但由於出現突然情況,法庭需要重新考慮如何處理,休庭半小時。後宣判。
【相關報導】
專訪周永康:http://bit.ly/2dvahAM
專訪黃之鋒:http://bit.ly/2dTQOO4
專訪羅冠聰:http://bit.ly/2vAppEF
圖片:羅冠聰、黃之鋒及周永康於判決前在高等法院門外發言。 攝:Stanley Leung/端傳媒
******






//他們的遭遇,好比晨鐘暮鼓,警醒我們社會要變,對政治、政黨、議會的思想方式要變,對守護真正的法治和民主、人權自由的信念要更上層樓,失去參選的權利,不但不會阻止他們成為真正的政治領袖,反而正好讓我們走出議會的迷津。

很多很多新的意念要整理,要在激辯中成形,強權打壓不會令我們消沉,苦難與不平已將我們團結在一起,互相扶持,無畏無懼是我們的前路!//


無論是東北案被告囚禁8個至13個月,或重奪公民廣場3子判囚6至8個月,我也認為沒有令人信服的基...
THESTANDNEWS.COM


2018年6月28日 星期四

回憶錄:名片等的故事 1990 vs 2015:;平面媒體

 名片等的故事 1990 vs 2015


35歲的台灣之旅的靈感。



90年代初,我與公司的亞太區主管去拜訪新竹科學園區的一位高階主管。
我們公司素以"環保"為職志、價值觀。
可這次的拜訪,印象最深刻的,是該公司的名片是用再生紙印的,我們還沒想到這招。



我們公司的材料,也可當名片紙,可惜太貴了......
Tyvek,中譯名為「特衛強」,是美國杜邦公司於1955年開始研發的一種烯烴材料,由高密度聚乙烯纖維製成。Tyvek的抗拉和抗剪切力極強,綜合了紙張布匹塑料薄膜的優點,具有輕薄、柔軟、光滑且堅韌、防水、不易變形等特點,物理特性較均衡,應用於結構建造、印刷、醫藥包裝、保護服等產品,是一種新型應用材料。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yvek


****

用石頭Limestones作成紙,當名片等用。

RISING

Turning Stone into Paper - Nobuyoshi Yamasaki

Broadcast on June 28, 2018
Paper: even in our digital age, demand for this material continues, and at great environmental cost. But one man is gaining attention for using Japanese technology to create a new kind of paper from... stone. The man who made this limestone-based paper possible is Nobuyoshi Yamasaki. Yamasaki, whose goal was to create "a business that helps society", has been hailed as a revolutionary. Why did Yamasaki spend 6 years chasing this epoch-making goal? Join us and find out.
Available until July 12, 2018
https://www3.nhk.or.jp/nhkworld/en/vod/rising/2042042/
****


平面媒體:80年代初,我們可以利用電子所的圖書館,無本生意---大作百萬元委託案報告,拜日本專業雜誌之賜;日經的雜誌,不知有幾十種,我們只利用一二。所以幾年之後,我服務於某國際公司,幫助日本分公司的工程師到我廠服務一年,日本的人事部很感激,問我希望如何利用他們,我說,幫我訂那6本日本雜誌吧。果真,他們代我訂閱。
美國專業學會如IEEE,雜誌也是超過50種以上,台灣的許多學校的圖書館都有一整套----光是成大和台大的電機相關系所的人數,都不比2000人少.....。.....1987年我去芝加哥總部的汽車電子事業部,我們總經理的辦公室可能近30坪,不過印象最深的是,他有一長桌,桌上也有近百本的專業雜誌.....
台灣的專業雜誌不發達,不過一般商務雜誌很蓬勃---我上周與游先生數一下台灣的周刊、雙周刊、月刊,可也是洋洋灑灑---也有台灣之光:
"亞洲最具影響力的新聞大獎之一亞洲卓越新聞獎(SOPA),11日公布2014年得獎名單,天下雜誌群從676件亞洲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卓越網絡新聞獎」、「卓越經濟報導獎」、「卓越資料圖像獎」、「卓越人權報導獎」4座首獎及「卓越生活時尚報導獎」、「卓越資料圖像獎」2座優勝,共6獎座,表現亮眼,不但為台灣媒體之最,更大勝國外媒體。"
報紙方面,諸如台灣蘋果日報,現在平均每日的瀏覽數也近2千萬......可惜財經報紙每天一大疊,離WSJ等的內容充實高水準還差一大截.......


2018年6月26日 星期二

三頭六臂 《纽约时报》驻京记者储百亮(Chris Buckley)


“問題是地方政府中有太多的腐敗,”來自中國東部的老兵陳武亮(音)在電話中說,他自稱去了鎮江。 “凡是當地腐敗問題嚴重的地方,那裡打過仗的老兵受到的壓制就大。”

最近爆​​發的由老兵帶領的抗議活動,並未對共產黨的統治構成嚴重威脅。共產黨的統治仍廣受歡迎,而且有可怕的警察機構作後盾。週一,鎮江的抗議者似乎已經被驅散。

但這些示威表明,即使國家主席習近平擁有影響廣泛的支配地位,但不滿情緒依然存在,其表現形式能讓政府措手不及。這些退役軍人來自全國各地,他們在服役期間建立起了緊密聯繫,是一個特別令人頭疼的問題。

“我們是戰友,大家都保持著聯繫,”陳武亮說。 “一般通過微信,有時通過電話,”他說。

近幾個月來,中國其他城市也發生了類似的抗議活動。 5月底,數百名退役軍人在中國中部城市漯河聚集了好幾天,此前有報導稱,一名老兵的妻子被警方拘留,因為她曾和老兵們一起前往北京,要求得到更好的待遇。
6月中旬,中國西南的中江縣也發生了退役軍人抗議活動,此前有傳言稱,當地一名殘疾老兵遭警察毆打。致力於中國人權問題的網站上記錄了更多的不滿老兵舉行的較小的集會,通常是在他們失去了工作、或未能拿到提高的福利費之後。

北京的共產黨領導人曾在2016年和2017年初受到震驚,當時,約1000名退役軍人兩次進入北京靜坐示威——第一次是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外,第二次是在中共反腐機構外。

儘管有審查,老兵們在中國互聯網的群聊裡仍十分活躍地討論著各種抗議活動。在最近的這次抗議活動之後,一則消息警告說,老兵們正在訓練自己的對抗技巧,就像他們曾經在閱兵場上演練那樣。

“無論政治頭腦、戰略戰術、目標方向、組織手段、運作效率,皆很像一場成功的圍殲戰,”中國退役軍人網站上的一條消息這樣寫道。 “我們的退役軍人自發組織起來的‘自我維權’,似乎再一次取得了勝利。”

在中國,憤憤不平的老兵們舉行示威和請願活動的事情可以追溯到幾十年前。 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曾將軍隊人數裁減了100萬,從20世紀90年代起,由於市場改革減少了有保障的政府工作崗位,許多退役軍人發現他們難以找到穩定的工作。

但是,今年發生的規模較大的抗議活動仍引人注目,因為習近平一直經常讚揚中國軍人,承諾給予退役軍人更好的待遇,而且政府還在今年成立了退役軍人事務部,目的是要結束對退役軍人需求的官僚主義推諉。

退役軍人事務部要“全面提升退役軍人工作水平,切實維護軍人軍屬合法權益,讓軍人成為全社會尊崇的職業,”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今年4月在事務部掛牌儀式上說。

儘管採取了這些措施,許多退役軍人仍覺得,在政府對他們的口頭讚譽和自己面臨的實際問題之間存在著鴻溝。新成立的事務部已經成為那些認為地方官員對自己的不滿熟視無睹的退役軍人前往的地方。

許多退役軍人們似乎“高度懷疑成立一個新的部會有多大作用,他們將其解讀為一個像徵性的讓步,”在賓夕法尼亞州的狄金森學院(Dickinson College)研究中國老兵抗議活動的戴蒙德(Neil J . Diamant)教授在電子郵件中說。

“新的事務部給了退役軍人一個地址,但沒有給他們更多的權力,”戴蒙德說。 “他們仍是政府施捨的祈求者——而這也正是政府要保持的狀態。”

中國有比其他任何國家都多的現役軍人,據官方估計,中國約有5700萬退役軍人,其中大多數是從農村和小城鎮應徵入伍,往往服役幾年後退役。這為潛在的不滿情緒提供了巨大的後備力量。

通常,令退役軍人不滿、進而舉行抗議的是,他們被調到低端工作崗位上、或他們在裁員中失去了工作。其他抱怨的來源是糟糕的醫療條件,以及退休金和津貼比他們認為應該得到的要少。許多退役軍人用中國的一個說法,把自己比作太老了、不再能幹活的驢。

“政府越來越多地宣稱中國已經‘進入’世界頂尖國家的行列,”戴蒙德說。 “退役軍人已註意到這一點。他們自然想知道,他們曾經為之服務的政府現在這麼有錢,為什麼他們還要為爭取醫藥費和養老金而奮鬥?”

記者為寫這篇文章聯繫的退伍軍人中,並不是所有人都支持示威活動,或者說自己的生活水平沒有提高。有些人說,地方政府近年來的更多支出對這個問題有所幫助。那些願意報出自己姓名的人不想讓記者給出他們的確切所在地。

“我們這裡的待遇已經得到了改善,”住在中國北方城市的老兵高祥旭(音)說。 “我不太清楚其他地方的情況。”

但是,不滿的退役軍人說,除了生活緊張之外,在多年的工資不高的服役、有時還在戰爭中有所犧牲之後,他們在社會上沒有得到他們認為應該得到的尊敬。有相當多的老兵表示,他們曾參加1979年的中越戰爭,在那場戰爭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宣布獲勝,但遭受了不光彩的挫折。

“我們這些老兵年紀輕輕去前線的時候,是在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去打越南,”來自中國東部的退伍軍人鄭惠祖(音)說。他說,他本來想去鎮江參加抗議活動,但當地官員阻止了他。

“如果我們這些老兵沒有去和越南打仗的話,我們國家的事情不會這麼順利吧?”他在電話裡說。 “沒有願意打仗的英雄,國家怎麼能有和平呢?”

在習近平的領導下,中國的警察和安全部隊已經壓制了抗議和異議,尤其是反對共產黨的自由派人士的抗議和異議。壓制退役軍人對政府來說是個更棘手的問題。退役軍人常常宣布自己對黨忠誠,作為證明,他們帶著毛澤東和習近平的畫像。

政府看來可能會加強監控,並且為了平息抗議活動,可能會向退役軍人做出讓步。但一些退役軍人警告說,他們會等著看看新的退役軍人事務部能否改善他們的生活,但他們的耐心有限。

“如果事務部只是個換湯不換藥的花架子,”一個退役軍人網絡群聊裡的一個帖子這樣寫道,“那,設再多維穩鐵馬也難以阻擋維權大軍。”

儲百亮(Chris Buckley)是《紐約時報》駐京記者,歡迎在Twitter上關注他 @ChuBailiang。
Zoe Mou對本文有研究貢獻。
翻譯:Cindy Hao
點擊查看本文英文版。



储百亮(Chris Buckley)是《纽约时报》驻京记者 三頭六臂 



Chris Buckley is a correspondent covering China, where he has lived for more than 20 years after growing up in Australia. Before joining The Times in 2012, he was a correspondent for Reuters.
Previously, he studied Chinese and worked as a researcher in The Times’s Beijing bureau. He attended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and Renmin University in Beijing, where he studied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istory. He covers Chinese politics, social change,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whatever else the day brings.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