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茂林(日語:郭茂林,1920年-2012年4月7日)是臺灣裔日本建築師與建築學者, 出身於台北,二戰後在日本從事建築研究,之後創辦建築事務所,將摩天大樓帶入 ...
今天在霞關大樓內的餐廳吃中午時,想到這棟大樓已過了51年的歲月。然而它依然美麗、清潔且安全。真要感謝郭茂林先生為我們留下了這麼美的大樓!
https://www.nippon.com/hk/column/g00625/
https://www.nippon.com/hk/column/g00625/
建造霞關大樓和新光摩天大樓的臺灣人・郭茂林的故事
臺灣香港 社會
有一位建築師的口頭禪是:「一個人難以成事」,他就是出身臺灣的郭茂林。從完工已超過半世紀的霞關大樓(譯註:位於東京都千代田區,許多日本中央行政機構的總部座落於此區,可說是日本的行政中樞)為首,這位知名建築師完成許多建築案,開啟了日本和臺灣的摩天大樓浪潮,而他最注重的,就是團隊合作。業界鼎鼎大名的郭茂林,一般人對他卻不太熟悉,當我拍攝紀錄片《開創天空之建築師—郭茂林的人生》(2013年上映)時,接觸到晚年的郭先生,曾聽他數次談到「人和」的重要性。2012年,郭先生以91歲高齡辭世,而紀錄片2018年7月在臺灣的公共電視放映,讓他和作品一同回到了睽違已久的故鄉。在本文中,再次回顧郭茂林的建築人生。
不知不覺間成為建築計畫的核心人物
不僅霞關大樓,包括位於東京港區濱松町的世界貿易中心大樓、新宿的京王廣場飯店和池袋的太陽城60,日本和臺灣早期的摩天大樓建築案,郭茂林全都參與其中。日本首棟高度超過100公尺的霞關大樓建築案,始於思考如何突破一個難題:在地震頻繁的日本,是否能實現超高層的摩天大樓建築?建案業主、設計師、研究員、施工人員、製造商聚集在一起組成建築委員會設定課題,而找出解決方案的同時,深入討論設計細節,參與人數總計高達150人。時任三井不動產社長的江戶英雄,曾在雜誌訪談中提到:「自然而然地,郭先生成為了這個委員會的核心人物,因為人品個性的關係。」
但若只是個性好,無法在這些建築事業中發揮作用。郭茂林先生擁有在東京大學建築學科長年培養出的專業知識作為後盾,當各領域專家都提出見解,導致意見相左時,郭先生便扮演緩衝調解的角色,帶領討論繼續前進。世界貿易中心大樓的建設過程之中,曾發生預算超支的問題,使建案陷入停滯的困境,郭茂林便肩負起和各方協調的任務,不僅將超支降為零,此外,更把原本38層的建築計畫上調至40層,神乎其技。他謙稱:「我什麼都沒做,只是幫忙讓有才能的人可以發揮實力罷了。」現在一般稱之為專案經理,但是如此新型態的大型計畫,衍生出郭茂林這種負責折衝統整的角色,當時業界似乎對此非常苦惱,不知該如何定位命名。霞關大樓的建築案中,他被稱作「總協調者(Main Coordinator)」,而世界貿易中心大樓的計劃中,稱呼變成「指導者(Conductor)」。郭茂林對「指導者」這個稱呼敬謝不敏,他直說:「我沒有那麼偉大啦。」
在霞關大樓的建設計畫進行時,郭茂林開設了KMG建築事務所,這個事務所的名稱,刻印了他的信念,KMG是郭茂林集團的簡稱,因為單有郭茂林一人,終究難以成事,必須和工作夥伴同心協力才行。若向曾與郭茂林共事過的人,問到他的為人,大家都異口同聲地說:「對上是率真直言,對下嚴格卻仍不失溫厚」。工作之外,高爾夫球的水準是單差點(譯註:個人的擊球總杆數高出標準杆的杆數只有個位數的差距,稱為單差點,英文為single digit,表示球技高超),連到銀座也深受女性歡迎,這樣的郭先生真是完美無暇!如此理想的工作夥伴,可以說無論是誰,都想與他共事。
建築生涯的原點始於臺灣
郭茂林活躍於建築界的原點,可以說是從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現在的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開始,他在那裡學習建築的基礎知識。2010年,以高齡89歲訪問母校之際,來到了「校史館」,從日本統治時期的1912年設立「工業講習所」開始,一直持續到現在的校史資料,全都彙整於內,只要進入「校史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歷任校長的照片展示。在紀錄片中拍攝了郭先生向照片致敬行禮的畫面,但鏡頭卻未能完全捕捉到郭先生在那之前的模樣,當他從歷任校長的照片中,認出千千岩助太郎校長的容貌時,立刻挺直背脊並摘下帽子,那一刻令我至今仍然無法忘懷,那樣的舉止動作,簡直就像回到學生時代。
千千岩校長的功蹟為詳細調查並記錄了臺灣原住民的居所。郭茂林先生1940年畢業,前往東京就任鐵道省的工作,當時建議他去東京的人,就是千千岩校長。身為8個兄弟姊妹的老么,當他從基隆出發前往日本時,他的母親說「會忍不住眼淚」,所以未到港邊送行。郭先生曾告訴我,他的母親是個胸脯大、廚藝很好的人。
郭茂林只有一次提到了「臺灣精神」這4個字,也就是「怎麼可以輸給日本人!」的精神。在日本統治下的臺灣,許多層面上臺灣人都面臨不平等的歧視,升學時也遭受差別待遇。臺北工業學校裡的日本學生遠比臺灣人更多,郭先生當初重考一年,才擠入升學窄門。當時雖然不常聽到「臺灣精神」這4個字,但在臺灣人的心中,必定都抱有那樣的心情。
「天時,地利,人和」
郭茂林也是一位理解如何獲得他人關愛的人。在東京就職後,職場上司告訴他:「你還年輕,要多用功」,並且介紹他東大時代的友人、東大建築學科的岸田日出刀教授――曾設計安田講堂,享有盛名。但是岸田教授並未馬上接納他,某次偶然之間,他讀到岸田教授的隨筆文章提及:「喜愛毛筆所寫的信件」,於是馬上準備筆墨寫信,再次請求成為門下弟子,終於在1943年,獲得了旁聽課程的許可;後來,又獲拔擢成為研究室的助手,長達20年的時間,他跟隨岸田教授和建築計畫學的吉武泰水教授進行研究。其後,1963年接受了三井不動產的邀請,擔任顧問。或許以前擔任助手,負責營運研究室的經驗,對於往後郭茂林的角色,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
對於可以成功打造霞關大樓,郭茂林舉出3個關鍵:「天時,地利,人和」。當時是日本的高度經濟成長期,1961年制定特定街區制度,1963年更制定容積率制度,取消了31公尺的建築高度限制。在那個時間點,霞關三丁目成為建設預定地,區域中的東京俱樂部和霞會館都相繼推出改建計畫,出現了兩棟建築大小的空地。這裡和一旁的會計檢查院,被指定為特定街區,讓超高摩天大樓的建造計畫成真。這片土地曾經是工部大學校區,就是現在東京大學工學部的前身之一,創設於1877年,為明治政府培育日本技術人員的教育機構,例如設計東京車站的辰野金吾、迎賓館(譯註:赤坂迎賓館原為皇太子居住的舊東宮御所,戰後,皇室讓與日本政府,改建成接待外賓的場所)的片山東熊等人才輩出。建築史學家鈴木博之曾在著作《東京地靈》之中寫道:「接近百年之後,此地建造了日本首座摩天大樓,或許是因為土地守護靈的保佑庇護的關係。」或許這塊土地也需要郭茂林的力量,他之後在建築過程中營造出的「人和」,成為了霞關大樓建築計畫的推動力。雖然霞關大樓現在只是一棟普通的大樓,但當時施工現場所採用的防火設備和輕量混凝土、塔式起重機的攀爬施工法等等專利,高達40多件,成為往後建造摩天大樓的基礎。
回報故鄉臺灣的恩惠
郭茂林先生戰後雖然取得日本國籍,但仍惦記著自己的故鄉臺灣,他帶著在日本累積的技術和經驗回到臺灣。造訪過臺北的人,一定見過臺北車站前三越百貨進駐的新光大樓,那是郭茂林親自設計的建築,外牆顏色發想自臺灣的梅花和日本的櫻花。而具備京劇舞台的臺泥大樓、成為捷運站名的臺電大樓,也都是他的傑作。1993年新光大樓完工後,一躍成為當時臺北的最高建築,直到2004年臺北101(509公尺)成為世界第一高樓,才讓出寶座。
但是,若提及臺北101大樓,仍是無法不談到郭茂林。前總統李登輝從1978年擔任市長後,約有2年的時間,將臺北都市計畫的重任交予郭茂林。相對於臺北車站和總統府坐落的臺北西區,計畫將東邊的信義區開發為副都心,東移原本位於西區的市政府,以其為區域中心,開發經濟和文化據點的造鎮計畫。在此計畫中,郭茂林發揮了過去參與新宿副都心的經驗,他的構想在計劃開展後,經過四分之一個世紀完成,臺北101就建造於此。
拍攝紀錄片的最後一夜,平時一同工作的員工們及其家人,數十人在KMG臺北事務所歡聚。大家都拿著杯子走到郭先生身旁,郭先生一再乾杯,紅著臉向大家做最後的致詞。「郭茂林集團就是我們一家人,一個人什麼都辦不到。」郭茂林支撐起許許多多後世傳頌的大樓建設,直到最後一刻,仍然非常重視共同奮鬥的夥伴。他的建築人生,與廣結善緣密不可分。
標題圖片:與共事者。中間穿雙排釦西裝的人為郭茂林(1968年,郭純提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