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鈍夫年譜》是胡適先生1957年在台灣印行他父親胡傳*自撰的
胡先生請楊聯陞先生寫一篇跋-- 我近日重讀它-(我沒讀過《鈍夫年譜》)
根據楊先生的引述
".......鐵花先生52歲 不甚得意......范荔泉先生"以'任'字相勖"
鈍夫先生就"任"發了些議論
"弟前所論任字之義
乃謂隨時隨地皆有當任之責
當盡其在己者 不容推諉于人.......
曾子以仁為己任 亦曰任重"
"如弟今日所處之位 義當處則處 當退則退 于己皆有當任之責
處其位而不能有所為 則任過 任也
任怨 亦任也
省己量力 義當求退而力求之 亦任也
任事 任也
任道與義 亦任也
論道義則命在其中 求道義之所安 即安命也 非計及運氣也
*胡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胡傳(1841年-1895年),原名守珊,字鐵花,號鈍夫,安徽績溪縣人,為胡適之父。家中為茶商,1858年通過上海縣試,1859年松江府試中試,遭逢太平天國之變,元配馮氏罹難,後續娶曹氏。胡傳協助督辦團練。1868年入上海龍門書院,師從劉熙載。而後五次參加鄉試皆未中舉,遂放棄科舉之途,前往中國東北寧古塔,後受吳大澂推薦,走上仕途,擔任五常廳撫民同知,因丁憂守喪回鄉。後追隨吳大澂,先後前往海南、協助治理黃河,及辦理江蘇稅務。此一期間,續娶馮順弟,即胡適生母。
1891年,奉調台灣,擔任「全臺營務處總巡」,考察台灣防務,隨後又擔任臺南鹽務總局提調兼辦安嘉總館,辦理臺南鹽務。期間將家眷接至台灣,胡適便與母親渡臺。1893年,代理臺東直隸州知州,兼統鎮海後軍各營屯,任職期間大力整頓軍紀,嚴禁鴉片,禁弗能禁。1895年真除知州一職,甲午戰爭後,台灣割讓予日本,奉令返回,胡傳先將家眷送回中國大陸,自己則受劉永福委託,參與台灣民主國事務,因得腳氣病,難以撐持,1896年內渡,病死於廈門。胡適曾謂:「我父親是東亞第一個民主國的第一位犧牲者」(《胡適評傳》可憐的縣太爺)。
胡傳著作有【台灣日記與秉啟】。其中記載:『埔裡所屬有南番,有北番。南番歸化久,初亦不茲事。北番出,則軍民爭殺之;即官欲招撫,民亦不從……。 民殺番,即屠而賣其肉,每肉一兩值錢二十文,買者爭先恐後,頃刻而盡;煎熬其骨為膏,謂之『番膏』,價極貴。官示禁,而民亦不從也。』清楚記載出當初漢人 屯墾而屠殺原住民的歷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