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ng-Chao Ho
之前貼了帶瑞士起士給白冷會歐修士的文,一位報社前輩看到,捎訊說她正好在瑞士附近,可以買多一些送修士。於是就有了以下這一大箱禮物,快1.4公斤!(附圖是前輩寫給白冷會的信)
前輩還很貼心地送了聖誕餅乾,說是瑞士家庭在耶誕前都會送給國外家人的禮物。果然歐修士收到歡喜不已,打電話給前輩說非常高興,很感動。
前輩還說,歐修士說過去他弟弟都會幫他寄,但這兩年弟弟因年紀大了,沒再幫他寄。前輩被觸動得立即說以後會盡量不定期寄些cheese 或其他瑞士食品給修士。真是好溫暖的前輩呀!
去台東採訪白冷會相關的文也刊了,上次提到他們的資料在紀錄片人士觀看後不見,後來聽他們說,把電腦拿去電腦公司修理,可惜電腦裡面真的空了,再也找不回。
而且,這其實只是多年來類似經驗之一。他們說,多年來從官方單位、大學、民間人士到拍紀錄片團隊等常來索取資料,但「每次有人來,之後資料就常常不見」。拿了資料未歸還的案例不勝枚舉,且不知道對方究竟拿去做什麼用。
資料不見了,能怎麼辦?老神職人員說「只能祈禱,再祈禱」,令人感傷。但他們也很正向地想,自己生命有限,資料若能存在某處,將來傳出去也好,這又是另一種大愛了。只希望,故事能夠繼續傳遞。
也轉達他們認為很重要的歷史資料,就是已編纂3冊的《白冷會台灣區會文獻選譯》。他們說,這能讓後人、外地人還能有資料查閱,「那3本書比什麼都重要」。
https://vip.udn.com/vip/story/122880/7586206
教堂朝聖/神父不顧癌末用就醫錢蓋球場 台東百座教堂今因他成建築界之寶
https://vip.udn.com/vip/story/122880/7588646
教堂朝聖/台灣天主教1/3歷史資料四散、教堂原貌不再 文化遺跡保護堪憂
#白冷會
葛修女在台灣寫下她的故事 (盧俊義)
葛玉霞修女(Marie-Therese Felder)終於要在6月15日回祖國瑞士去了。
1955年5月5日,有四位瑞士聖十字架寶血會的修女,和瑞士白冷會的神父一起來到咱台灣,並在台東地區落腳開始他們傳福音的工作。這些修女陪同神父走遍了台東縣所有山區、海邊,或海島(蘭嶼和綠島)等地的偏遠部落。她們發現除了第一個行政區台東市(當時是「台東鎮」)外,其餘包括第二的關山鎮、第三的成功鎮,以及第四的大武鄉等行政區,幾乎找不到可讓人安心就醫的醫療院所(其實到今天也是一樣,沒有改進多少),就算有衛生所,也沒有固定醫師駐診。而在這些行政區域裡的平地鄉鎮,可找到私人的診所也是寥寥無幾,更不用說山地或是離島如綠島和蘭嶼了。
因此,這些來自瑞士的修女們,就決定在關山鎮設置一間可收容20個病人的醫院,並在成功鎮和大武鄉設立簡單的診所,開啟她們在台灣醫療服務的工作。
葛修女是在1965年來到台灣,受過特殊醫藥訓練的她,除了一面學習華語,也加入急需人手幫忙的關山醫院。也因為她特有的訓練,過去在關山天主教醫院服務時,都是由她負責先診治病人,若認為需要給醫師看的,才會轉入診療室由瑞士醫師親自看診。其實,她們原先是為了要服務原住民,但也為一般鎮民服務。不論是原住民或是平地人,收費都只有收5塊錢,最多也不會超過10塊錢。有20張病床的小型醫院,若是從山上下來看病的原住民需要住院治療時,幾乎都沒有收任何費用,因為她們說這些原住民單是從山上搭計程車下來,車資就要幾百塊錢,若再加上醫療費用,那負擔更重。
1955年5月5日,有四位瑞士聖十字架寶血會的修女,和瑞士白冷會的神父一起來到咱台灣,並在台東地區落腳開始他們傳福音的工作。這些修女陪同神父走遍了台東縣所有山區、海邊,或海島(蘭嶼和綠島)等地的偏遠部落。她們發現除了第一個行政區台東市(當時是「台東鎮」)外,其餘包括第二的關山鎮、第三的成功鎮,以及第四的大武鄉等行政區,幾乎找不到可讓人安心就醫的醫療院所(其實到今天也是一樣,沒有改進多少),就算有衛生所,也沒有固定醫師駐診。而在這些行政區域裡的平地鄉鎮,可找到私人的診所也是寥寥無幾,更不用說山地或是離島如綠島和蘭嶼了。
因此,這些來自瑞士的修女們,就決定在關山鎮設置一間可收容20個病人的醫院,並在成功鎮和大武鄉設立簡單的診所,開啟她們在台灣醫療服務的工作。
葛修女是在1965年來到台灣,受過特殊醫藥訓練的她,除了一面學習華語,也加入急需人手幫忙的關山醫院。也因為她特有的訓練,過去在關山天主教醫院服務時,都是由她負責先診治病人,若認為需要給醫師看的,才會轉入診療室由瑞士醫師親自看診。其實,她們原先是為了要服務原住民,但也為一般鎮民服務。不論是原住民或是平地人,收費都只有收5塊錢,最多也不會超過10塊錢。有20張病床的小型醫院,若是從山上下來看病的原住民需要住院治療時,幾乎都沒有收任何費用,因為她們說這些原住民單是從山上搭計程車下來,車資就要幾百塊錢,若再加上醫療費用,那負擔更重。
葛修女曾在台東關山天主教醫院(現在改成關山天主教療養院)服務過,也在大武鄉尚武村救星教養院(現在已經遷移到台東市康樂里)幫忙照顧腦性麻痺的兒童。1985年當馬偕醫院在台東市設立分院時,這些修女就決定:做台灣人不喜歡做的事-─照顧貧窮的植物病人。就這樣,葛修女換到成功的小診所為當地的病人服務,特別是阿美族年老的病人,她不是等他們來小診所,只要知道有病人無法來,她就騎著摩托車訪視這些病人,直到有一年,因為騎摩托車被人撞倒導致肩胛骨折斷,雖經過開刀手術,卻無法繼續騎摩托車到各村落去服務病人。但她卻堅持用走的方式去探望這些年老無人照顧的病人。她說:「我要感謝這些老人,還願意讓我去探望她們。」
今年已經82歲的葛修女,在去年下了一個重要決定:返回瑞士去過晚年。很多病人和東部的居民問她為什麼不留在台灣?她說:「我不想麻煩你們。我要回瑞士去,我們的教會有替我們這些年老的修女準備一群年輕的護理人員可以照顧我們。但現在要離開你們,我心裡會很不捨。」
若是南部地區的民眾有時間,可以在6月15日下午4點到小港機場去為她送行,對她說聲「葛修女,謝謝您」,這是我們唯一可以回應她的愛的方式。
長老教會牧師
今年已經82歲的葛修女,在去年下了一個重要決定:返回瑞士去過晚年。很多病人和東部的居民問她為什麼不留在台灣?她說:「我不想麻煩你們。我要回瑞士去,我們的教會有替我們這些年老的修女準備一群年輕的護理人員可以照顧我們。但現在要離開你們,我心裡會很不捨。」
若是南部地區的民眾有時間,可以在6月15日下午4點到小港機場去為她送行,對她說聲「葛修女,謝謝您」,這是我們唯一可以回應她的愛的方式。
長老教會牧師
*****
胡慧玲 : 清泰叔
hc: 實在令人感佩.
公東的教堂--白冷會修士篇- YouTube
《公東的教堂:海岸山脈的一頁教育傳奇》
生而為人的意義是什麼?
一個神父,一間學校,一座教堂,一則愛與教育的傳奇
一群海岸山脈的瑞士人,將一生奉獻給台灣,已屆一甲子
他們日漸凋零,獨留一座教堂,訴說這撼動人心的故事
2013年,臺灣每個人都應該讀的書
邀請您,走進公東的教堂,找到再出發的勇氣
教育界、企業界、藝文界、媒體界知名代表人物
盛情推薦
公東高工的聖堂大樓是一座外表低調的建築物,沉默矗立東海岸已五十餘年,
罕有外人知道,它是由一位遠從瑞士而來的錫質平神父催生創建,
辦學並非神父的原意,但他發現,唯有教育可從根本改善人們的生活,
做為神父,他撫慰人心,給予人們精神的支持,
但當他站在教育者的位子上,他直接地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
更深遠地影響了往後臺灣的木工與傢俱業。
「公東的教堂」是臺灣戰後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的典範,
卻見證了臺灣從貧困落後到虛榮浮誇以至今天的惶惑恐懼,
它保留了一段完整的時代記憶,也給予我們重新出發的勇氣。
世界知名攝影家范毅舜,幾年前受邀前往科比意設計的拉圖雷特修道院,
並在《山丘上的修道院》一書中與大師有一番超越時空的心靈對談。
他從遙遠的異鄉回到臺灣後,卻發現早在六十年前,在自己原生地最邊緣處,
早已矗立一棟深具意義與同等份量的建築。
他走得遠遠地,然後又回到原地,發現真正撼動心靈的原來一直在這裡。
范毅舜繼《山丘上的修道院》與《海岸山脈的瑞士人》,再度以獨特的影像與文字,
分享這一段令人動容的教育與宗教的傳奇。
他將「公東的教堂」收入鏡頭,帶領我們親炙亦師亦父的錫神父的故事,
以及奉獻臺灣一甲子的白冷會士們在這塊土地上所做的事,
帶領我們回到過去,找回自己,重新思索如何定義自己的生命。
2013-10-25 |
東河鄉婦女黃桂梅在老照片中找到自己。(記者張存薇攝) |
策 展人徐慶東指出,文史工作者趙川明花了兩年時間,到各地教堂搜集白冷教會修士、神父及修女為台東奉獻的資料、照片,今年剛好是白冷會在台東服務第六十年, 他們千里迢迢從瑞士到台灣,不僅只傳道,還從教育、醫療、關懷等多方面照顧偏鄉子民,希望透過展覽,讓更多民眾了解白冷會無私的付出。
負責 東河、蘭嶼兩大堂區的神父葛德今年已七十八歲了,他回憶,五十年前到鹿野服務,還深入海端利稻山區,道路泥濘、碎石子滿地,他騎著腳踏車、老舊機車到處 走,甚至步行到山中為教友做彌撒、講道理、送藥品;他堅持「山中的小孩不能沒有書讀」,因此曾爭取瑞源國小在山中設立分班、分校。
好幾位東河鄉在地婦女在老照片中找到年幼的自己,又開心又激動的想起當年;這項展即日起至卅一日在東河天主堂展出,歡迎民眾到場欣賞 。
白冷會在台灣
www.smb.tw/Translate this page
Deutsch · English · 履痕 · 我們是誰 · 我們何處 · 歷史簡介 · 近期消息白冷外方傳教會(Societas Missionaria de Bethlehem,SMB)是一個天主教修會,簡稱白冷會。1921年成立,總會院位於瑞士施維茨州夢湖(Immensee),會員以瑞士籍教士為主;傳教地區則包括非洲、哥倫比亞、日本、美國、中國、台灣等地。
白冷會在台灣
白冷會自二次世界大戰前在中國境內宣教直至1953年,之後會士錫質平在台東設立白冷會台灣區會,區會院院址初設在台東市福建路,今福建路天主堂。白冷會在台灣主要負責花蓮教區的宣教工作,尤其以台東縣為主,總共建立了54座教堂。其致力傳教工作外,還創辦培質院、台東聖母醫院等社會事業,對台東縣貢獻極大。 [1]參考文獻
- ^ zhu, Fan Yishun. 海岸山脈的瑞士人 Chu ban. 台北市: 積木文化. 2008. ISBN 9789866595028.
|author=
和|last=
只需其一 (幫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