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8日 星期三

施蟄存先生

施蟄存先生1905 -2003

施蜇存一生的工作可以分為四個時期:1937年以前,除進行編輯工作外,主要創作短篇小說、詩歌及翻譯外國文學;抗日戰爭期間進行散文創作;1950—1958年期間,翻譯了200萬字的外國文學作品;1958年以後,致力於古典文學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

他曾指出,楊絳先生的『洗澡』,用了些「後世」之語言。譬如說:「……1952年還沒有『胃癌』這個詞,只有『胃潰瘍』、『胃出血』。」;
「『裝書的紙箱』,可以疊扁了放在角落裡』。這種紙箱1952年還沒有。」等等。(參考施蟄存《讀楊絳《洗澡》》1989:鍾漢清謹以此短文紀念施蟄存先生。)

作品最全者以2001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施蟄存文集·文學創作篇》第二、三卷,《北山散文集》,以及《唐詩百話》、《北山談藝錄續編》。

我們以前談Peter Gay《史尼茨勒的世紀;布爾喬亞經驗一百年》(梁永安譯,台北:立緒,2004,正文419頁,附圖集及人名索引10,名詞索引18頁,唯缺主題(忘掉他是最早從英文翻譯其作品的問題是他的譯名都與現在通用者尼茨勒 vs史尼茨勒不同 所以很南檢索出來,參考《北山散文集》(此書為寶庫 幾乎應有盡有譬如說解釋杜甫戲為六絕句翻譯狄更斯小說中的旅館….)或參考李歐梵《世紀的代言人》載《慶祝施蟄存教授百歲華誕文集》,pp.12-13,載30年代施先生即有Schnitzler的小說數本。可見這位20世紀的代言人」的承先啟後之功。這是目前找到的華人最早有點研究「冷門而主力者」之紀錄。

一年半前用internet google 德語大作家 ( Arthur Schnitzler , 1862-1931 台灣:史尼茨勒;現在有『國際阿圖爾•施尼茨勒研究會學刊』),忘記大陸翻譯為「施尼茨勒」,所以錯失許多資料。最重要的是,有篇碩士論文,以及一篇「被忘卻的維也納相會」。
譬如說,對於感覺派的考據:夏元文、俞秀玲。〈施蟄存與施尼茨勒〉《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施蟄存的創作受奧地利心理分析小說家施尼茨勒影響較深 ..】。1992 第1期。吳曉樵先生在2000年6月7日《國際文化》版發表的《施尼茨勒與中國結緣》

『外國文人日記抄』施蟄存編譯( 1934《域外文人日記抄》 /1986重印。(重印后記):「…… 沒選擇餘地……五十年來 ……沒有譯出過一本外國文人日記…… 有人願意全譯幾種日記文學的名著嗎?」)




……(Fred) Rogers請著名的音樂家馬友友來演奏大提琴,馬友友一開始就閉著眼睛在拉琴,好像很陶醉的樣子;女兒於是拍手叫道:『真好,他在睡覺也能演奏,Good for him!』。」(p.432;孫康宜《「童化」與「教化」》載《慶祝施蟄存教授百歲華誕文集》pp.430-34


昔日讀施蟄存教授雜文,他的「恩人」施老先生知道上海等地在演《紅鼻子》,講一則姚先生戰時在防空洞與其女友過份熱情險被開除之故事(「躲戰火而搬到長汀,仍需以校為家,……」)。我記這八卦,表示人生種種情感和際遇,豈翻譯所能盡意。

施蟄存:〈《明人小品選》序〉,見《施蟄存七十年文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

20046

記下讀施蟄存先生作品查字典的筆記:
「梅雨不住,樓居無俚。取四印齋刻況蕙風校補《斷腸詞》閱之,覺取捨之間未為精審,怯疑辨偽,復無判斷。……」施蟄存《北山樓校定斷腸詞一卷》

無俚
俚(<<教育部 國語辭典>>
鄙俗。《漢書˙卷六十二˙司馬遷傳˙贊曰》:辨而不華,質而不俚。文選˙王 ˙四子講德論:俚人不識,寡見尟聞。
 通俗的、民間流行的。如:俚語、俚歌。

依託、聊賴。《漢書˙卷三十七˙季布等傳˙贊曰》:「夫婢妾賤人,感概而自殺,非能勇也,其畫無俚之至耳。」《顏師古˙注引晉灼曰》「:此為其計畫無所聊賴,至於自殺耳。」

施蟄存《〈戴望舒譯詩集〉序》,《文藝百話》第224頁,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按,由戴望舒和杜衡合譯的這部《道生詩歌全集》也有部分曾在當時刊物上發表,如署名戴望舒、杜衡譯的《道生詩抄》載於1929年11月15日出版的《新文藝》第1卷第3號,"全集"則在戴望舒死後由施蟄存保存,居然無損無厄,如今已全部編入浙江文藝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戴望舒詩全編》中。2004-07-04 21:29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