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風雲高信疆》(2009,作者共47人),「高信疆紀念展」(2023 )。高家。 馬各先生( ~2005 吳念真,張作錦) 聯合報副刊,先行者 。 瘂弦(《瘂弦回憶錄》2022;(《瘂弦書簡》2023)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702567411336117
《紙上風雲高信疆》(2009,作者共47人),「高信疆紀念展」(2023 )。高家: 高信鄭 ,高信譚,高信鄧
宜蘭故事館10/6日將舉行一個有意義的「高信疆紀念展」。
信疆是我的學長,他讀新聞,主編「華岡青年」。感謝籌辦這個展覽的阮義忠先生和柯元馨傳給我1965年這篇校刊的文章。
我當時大一,正耽讀紀德的「地糧」。很受信疆主編鼓勵,陸續開始發表作品。
剛好「文青時代」展覽,十月初也在台中中央書局開幕,其中就有那時畫的記德頭像。
半世紀前的事了,朦朧恍惚,不記得自己這樣「文青」過。
高信疆在1970年代主編中國時報副刊,叱吒風雲,洪通、朱銘、雲門舞集、報導文學,本土運動,集合所有當年自由主義的知識分子,衝撞威權,成為鬆動「戒嚴法」最重要的媒體。
當時中時副刊常常受政府情治單位壓迫,一通電話,檢調警察包圍,連夜撤版,信疆承受的壓力不是今日信口開河「自由」的人能夠想像。
今日人人選邊站、極端對立,愛貼標籤,大聲伸張「自由」,卻不給他人一點空間。
回想信疆的時代,真誠寬容的自由主義何其難能可貴?
時代很健忘,四年都太長了,還有人會記得半世紀前的事嗎?
也許應該到宜蘭走走,看看信疆當年的勇氣與魄力,回頭看一看解嚴前許多人共同的努力。
紙上風雲高信疆
高信疆在戒嚴時期主持《人間》的期間雖然不長,但是步伐先行,對台灣的社會與文化產生極其深遠之影響。
《紙上風雲高信疆》主要按高信疆人生幾個不同階段來進行,再找出其中的重要事件,邀請曾經參與其中,或者相關的人士來寫作。編者希望這樣一篇篇文章,能 浮現出高信疆在一件件特定事情,或特定時間點上的身影。因為,高信疆最令人懷念的是他的一些堅持。不論是工作方法,或是與人來往,或是面對抉擇的一些堅 持。
如果回憶他的人可以把自己記憶中這些意義深遠的時刻寫下來,一個個時刻串連起來,就更能讓識與不識高信疆的人,更能具體地體會他走過的路。後來的人,也能看到曾經有一個人,如此工作、生活、相信過的精神樣貌。
參與寫作的人,包括了社會各界四十七人(詳見目錄)。各篇精彩而充滿感情的記憶與文字,使這本書有了生命。
高夫人柯元馨女士提供的圖像,使書中的文字有了更多的補充與展延。
霍榮齡的設計,使這本書的文字與圖像結合出光彩。
作者簡介
王拓、王汎森、王健壯、尹章義、古蒙仁、白先勇、老村、何懷碩、吳興文、李敖、李瑞、李瑞華、李歐梵、杜南發、阮義忠、季季、林崇漢、林清玄、邱立本、 阿盛、馬家輝、高行健、高信疆、高信譚、張香華、曹景行、許博允、陳再藩、陳怡真、陳芳明、陳若曦、景翔、焦雄屏、程曜、黃凡、楊照、楊麗娟、葉匡時、董 雲霞、漢寶德、劉紹銘、鄭貞銘、蕭依釗、駱紳、應鳳凰、羅智成、□弦,共47人
*****
懷念高信疆-永遠的華岡才子
作為文大新聞系的標竿人物,高信疆是新聞教育的驕傲;他走了、也成為無可補償的損失。
信疆是台中二中畢業,高中聯考,意外失利,沒能進入名校,他選擇了剛成立的文大新聞系。進入華岡的一周、我要學生寫篇個人小傳,當我看到 信疆的作品時,大吃一驚,那洋洋灑灑的文字中,充滿了文化人的瀟灑不拘,我不敢相信這剛入學的學生所寫出來的。當晚,我把這篇作品帶到我服務的中央日報採 訪組給記者們傳閱,大家都讚嘆不已。
外表上,他是過得隨心而逍遙的,然而在內心裡卻是千思百轉,對社會、對文化、對人生,充滿了無數的想法,他曾經窮得沒錢註冊,不得已去找老師,竟也感動了老師,預支薪水給他註冊。
從大一到大二,不論他是否願意,總是被他的同學推舉出來,參加校內外的各種活動。這時的他,充滿俠情豪語、已是玉樹臨風的翩翩少年了。他的好友就曾開玩笑說:「你長得太帥氣了,帥氣得使人忽略了你的才情,忽略你木訥溫厚的本質。」
他被公認為「華岡新聞系第一美男子」,也被譽為「文大十大才子」。這樣的一個美少男,追求他的女孩自然很多,甚至有外校的校花,可他卻獨鍾情美麗的新聞系學妹柯元馨,他們一見鍾情,相愛到老,是華岡新聞系愛情故事中的美談之一。
信疆對大學教育充滿理想與期待,部份來自新聞界兼職的老師,有時因實務工作繁忙,而匆匆的來去,那種師生間因知識辯論而火花撞擊的事,是 信疆心中的夢,他因而失望地在文大新聞系獨創「月記」中寫道:「老師的冷漠是學生心靈永遠的痛」。看到這句話時,我震撼不已,我當時負責文大新聞系的事 務,不僅把他的這句話,給許多老師們過目,而且也決心作一個熱情的老師,不再使學生的學習變成孤獨無依。
民國七十六年六月十日,信疆寫了一幅對聯給我祝壽,這麼多年來,我一直視為珍寶。對聯說:「老師布局,天下一輪明月,萬里青空觸眼明,將遇良才;學生運子,世事皆沐春風;千尺絳帳拂面輕,馬逢伯樂。」
信疆的年齡比我小不到幾歲,我們意氣相投。在華岡新聞系四年,在名師彭歌、琦君、黃肇珩等教導下,信疆他帶動文潮,使許多學弟妹受其影 響,華岡新聞系培養了許多在文學、在副刊上表現卓越的校友。如梅新、劉菊英(六月)、陳長華、張逸東、宋晶宜、丘彥明、劉克襄、駱紳、趙俊邁等,他們不僅 是寫作能手,而且在主編各報副刊期間,頻頻得獎,華岡新聞系成為副刊人才的培養搖籃,在台灣報紙的副刊史上寫下燦爛的史頁。
高信疆一踏入社會就進入中國時報。 「人間」創刊於一九七二年,四年就由高信疆接手,這個時候的他,不再是夕陽下憑欄的青杉少年,而是深具使命感的儒編。在他的倡導下,現代詩論戰、鄉土文 學、報導文學、中國大陸抗議文學等相繼發起,同時也為知識份子提供了大量發言的場地,他並把「企劃觀念」引入副刊,人間副刊改革層峰迭起,風雲激盪,影響 了整個時代的文化界,他也因此被譽為「紙上風雲第一人」。
信疆的副刊改革,與他的文學才華、文化使命有關,也與他所受的新聞教育與關懷社會的使命有關。他立即與社會新生力量結合,將內容擴張到小說、散文與詩之外,深深地「擁抱社會」。
他不間歇地舉辦各式各樣的「紙上大展」,推出各有所長的「名家專欄」,策劃全國注目的一年一度、高額獎金的小說大賽,一代代得獎新人,全成了長期合作者……,個個企劃案接踵而出,看得讀者目眩神迷。在那年代,「中國時報」的發行量,居然因副刊而快速成長,這在報業史上是極其罕見的盛事。
李歐梵曾經說,當時國民黨經常會發重金邀請海內外專業人士,為政府建言,但是國民黨建言會的影響力,不如中國時報的「人間副刊」。
高信疆是個徹頭徹尾的創新者。他改革副刊,不光是內容的擴張與深化,還兼及形式版面的顛覆,在以文字為主的版面,由專任藝術編輯每天依主題配畫。他還打破禁忌,開放編輯權,讓年輕設計家登台演出,讀者們每天除了內容的饗宴外,還有視覺上的享受。 信疆是台中二中畢業,高中聯考,意外失利,沒能進入名校,他選擇了剛成立的文大新聞系。進入華岡的一周、我要學生寫篇個人小傳,當我看到 信疆的作品時,大吃一驚,那洋洋灑灑的文字中,充滿了文化人的瀟灑不拘,我不敢相信這剛入學的學生所寫出來的。當晚,我把這篇作品帶到我服務的中央日報採 訪組給記者們傳閱,大家都讚嘆不已。
外表上,他是過得隨心而逍遙的,然而在內心裡卻是千思百轉,對社會、對文化、對人生,充滿了無數的想法,他曾經窮得沒錢註冊,不得已去找老師,竟也感動了老師,預支薪水給他註冊。
從大一到大二,不論他是否願意,總是被他的同學推舉出來,參加校內外的各種活動。這時的他,充滿俠情豪語、已是玉樹臨風的翩翩少年了。他的好友就曾開玩笑說:「你長得太帥氣了,帥氣得使人忽略了你的才情,忽略你木訥溫厚的本質。」
他被公認為「華岡新聞系第一美男子」,也被譽為「文大十大才子」。這樣的一個美少男,追求他的女孩自然很多,甚至有外校的校花,可他卻獨鍾情美麗的新聞系學妹柯元馨,他們一見鍾情,相愛到老,是華岡新聞系愛情故事中的美談之一。
信疆對大學教育充滿理想與期待,部份來自新聞界兼職的老師,有時因實務工作繁忙,而匆匆的來去,那種師生間因知識辯論而火花撞擊的事,是 信疆心中的夢,他因而失望地在文大新聞系獨創「月記」中寫道:「老師的冷漠是學生心靈永遠的痛」。看到這句話時,我震撼不已,我當時負責文大新聞系的事 務,不僅把他的這句話,給許多老師們過目,而且也決心作一個熱情的老師,不再使學生的學習變成孤獨無依。
民國七十六年六月十日,信疆寫了一幅對聯給我祝壽,這麼多年來,我一直視為珍寶。對聯說:「老師布局,天下一輪明月,萬里青空觸眼明,將遇良才;學生運子,世事皆沐春風;千尺絳帳拂面輕,馬逢伯樂。」
信疆的年齡比我小不到幾歲,我們意氣相投。在華岡新聞系四年,在名師彭歌、琦君、黃肇珩等教導下,信疆他帶動文潮,使許多學弟妹受其影 響,華岡新聞系培養了許多在文學、在副刊上表現卓越的校友。如梅新、劉菊英(六月)、陳長華、張逸東、宋晶宜、丘彥明、劉克襄、駱紳、趙俊邁等,他們不僅 是寫作能手,而且在主編各報副刊期間,頻頻得獎,華岡新聞系成為副刊人才的培養搖籃,在台灣報紙的副刊史上寫下燦爛的史頁。
高信疆一踏入社會就進入中國時報。 「人間」創刊於一九七二年,四年就由高信疆接手,這個時候的他,不再是夕陽下憑欄的青杉少年,而是深具使命感的儒編。在他的倡導下,現代詩論戰、鄉土文 學、報導文學、中國大陸抗議文學等相繼發起,同時也為知識份子提供了大量發言的場地,他並把「企劃觀念」引入副刊,人間副刊改革層峰迭起,風雲激盪,影響 了整個時代的文化界,他也因此被譽為「紙上風雲第一人」。
信疆的副刊改革,與他的文學才華、文化使命有關,也與他所受的新聞教育與關懷社會的使命有關。他立即與社會新生力量結合,將內容擴張到小說、散文與詩之外,深深地「擁抱社會」。
他不間歇地舉辦各式各樣的「紙上大展」,推出各有所長的「名家專欄」,策劃全國注目的一年一度、高額獎金的小說大賽,一代代得獎新人,全成了長期合作者……,個個企劃案接踵而出,看得讀者目眩神迷。在那年代,「中國時報」的發行量,居然因副刊而快速成長,這在報業史上是極其罕見的盛事。
李歐梵曾經說,當時國民黨經常會發重金邀請海內外專業人士,為政府建言,但是國民黨建言會的影響力,不如中國時報的「人間副刊」。
民國九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大愛電視台新聞總監湯健明通知我,信疆住入和信醫院;第二天,我即前往探視,那時知道信疆病情的人還很少,我們師生兩人促膝長談,竟達二個小時,從華岡求學到獲時報賞識,與柏楊、李敖等知友相交以及一度擔任香港明報集團編務總裁,馬來西亞星洲日報顧問、為慈濟編叢書且為慈濟護校寫校歌,並以高級顧問角色接手北京中國青年報所屬「京萃周刊」編務工作。他眼光閃耀著光芒,充滿著欣慰,而竟不及於自己的病情。
高信疆深耕本土,也關懷
大陸,他希望「京萃周刊」是兩岸三地許多人共同發表言論的地方,尤其「京萃」在北京的定位是以年輕世代為主,他希望兩岸的菁英,都能共同參與這份媒體。李敖曾經稱讚高信疆,「前瞻大陸,回首台灣,人生倘佯至此,亦高人矣!」
信疆投入工作的程度有過五天四夜沒離開過報社的紀錄,疲倦了就趴在桌上睡,跟人講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以後就把他叫醒。他說:我一天工作十 五個小時以上,為什麼這麼工作,因為我讀「狄德羅」的傳記,看他編輯「百科全書」,開始有錢支持,幹了幾年以後沒人支持,他一直這麼工作了二十年,最後終 於完成「百科全書」的編輯工作,狄德羅有一個工作信念,他認為自己是在為人類而工作,所以他才會有巨大的奉獻精神和犧牲精神。狄德羅給他很深的感動,他覺得他是偉大編輯的榜樣。
很多朋友關懷他數十年日夜顛倒的文人生活與菸不離手的習慣,勸他少抽菸,多注意健康。信疆總說是以「使命感而不甘沉默」回應。他關懷當前道德價值幾盡崩潰的台灣社會,他說「道德是明燈」。
他在大陸上也曾寫一本企業的書,寫一個新社會的誕生,但他未署真名,他也以手邊朋友們送給他的醫學書籍給我看。他說,「我是醫學白癡,有 醫書卻極少看,應該痛加檢討改進。」他說高行健、包可華皆得癌都能夠控制,他以「意科之外、情理之中」,表達對自己病情的樂觀。
在文大新聞系的畢業紀念冊上,信疆以「聖河」為題,寫過一段話:「你的唏噓在於穹蒼亙古的空無,我竟然覺得,我們平凡如斯。我們何曾掌握過一些甚麼呢……錢財、知識、讚譽、學位,這些東西能使得我們富裕嗎?」
作為一個文人,高信疆是一個韜才雄略有堅毅的戰鬥力及精力充沛,一天當成兩天用的紙上風雲人物第一人,但是他秉持善良,本質上本敦厚溫和,他傳承歷史的自覺,使他成為歷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 (下)
懷念高信疆-君自此遠矣
我在十七歲那一年認識高信疆先生,當時我是高一學生,東拼西湊了一篇短文投給如日中天的「人間副刊」,竟然被採用。不久之後,我與同學去浦城街拜訪高先生,他還在「壽而康」請我們吃了一頓飯。
屈指一數,那是三十幾年前的事了。當時台灣許 多新的文化事件正陸續登場,而高先生主持的「人間副刊」儼然成為一個大平台,是領導、催化、發聲的最重要園地,曾經有人把「人間」的版面做成T恤,也有人 訂報只訂「人間副刊」。因此,我記得高中寒暑假回家時,與我的姐夫黃義立常談的話題都是圍繞在高先生,當然也會談到雲門舞集、遠景、遠流、遠行、漢聲出版 社等。當時覺得他是「萬人叢中一捧手,使我衣袖三年香」的人物。
在高先生最能施展抱負的年代,他處理議題時那種態勢,宛如將軍在圍城、攻城,而通常在那種時候,人情最為動盪,譖言不斷,但他並不為所動。
在報禁時代,報紙只有三大張,而副刊佔了一整版,它不像新聞版是隨事而動,副刊的發言權幾乎都掌握在主編的手裡,所以高先生有很大的空間規劃主導議題,「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正好用來形容他當時的文化工程。
後來因為偶然的機緣,我們再度重逢,那已經是一九八○年左右的事了,當時我正在台大讀碩士班一年級。在一個冬天晚上,高先生突然出現在我 住的地方,約我去「人間副刊」當編輯,負責閱稿。此後的二、三十年間,我們交往很多,談過許多話,而每次談話,都能擴充我對文化界的認識。
我很早就注意到高先生隨時在關注文化界的人才,他不但留意地位已經確立的,同時也留意尚在冒頭的,他的最大功夫在鑒賞出別人看不出來的潛力。另外,他永遠和比自己年輕的人在一起,用一種欣賞的角度在觀照他們的新東西。
大概是一九九○年,我發現高先生對中國大陸的 文化界、尤其是當時落腳在西方的文學與藝術家們,擁有非常廣泛而前瞻的了解。在一次談話中,他對我提及高行健、蔡國強……等我先前聞所未聞的名字,而且對 他們的未來發展無限樂觀。由於高信疆和高行健這兩個名字的漢語拼音有些近似,所以當高行健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新聞傳開來時,高信疆先生竟然接到一位大學時 代的朋友遠從美國來電祝賀他。
在我最後一次與高先生長談時,我覺得他的臉龐仍然英俊,即使在最痛苦的時候,表情仍然矜持而有法度,使人不覺其為瀕危的病人。他對生死似 乎有一種豁達,屢次以開朗的笑話化解探病者的悲傷。他希望寫一百封信向所有好朋友道別,但是因為執筆非常困難,而終究未能如願。在我們最後的談話中,他的 眼神仍然誠摯而充滿期許,與我十七歲時看到的一樣。
人的情感世界一如喜瑪拉雅山的積雪,有多少積累,就有多少呈露。過去幾個月,我每一想到高先生在生死之間搏鬥的情景,便覺內心澎湃,不能自己。
「莊子山木篇」:
送君者皆自崖而返,君自此遠矣。
那是我在火葬場送他的最終感受。
屈指一數,那是三十幾年前的事了。當時台灣許 多新的文化事件正陸續登場,而高先生主持的「人間副刊」儼然成為一個大平台,是領導、催化、發聲的最重要園地,曾經有人把「人間」的版面做成T恤,也有人 訂報只訂「人間副刊」。因此,我記得高中寒暑假回家時,與我的姐夫黃義立常談的話題都是圍繞在高先生,當然也會談到雲門舞集、遠景、遠流、遠行、漢聲出版 社等。當時覺得他是「萬人叢中一捧手,使我衣袖三年香」的人物。
在高先生最能施展抱負的年代,他處理議題時那種態勢,宛如將軍在圍城、攻城,而通常在那種時候,人情最為動盪,譖言不斷,但他並不為所動。
在報禁時代,報紙只有三大張,而副刊佔了一整版,它不像新聞版是隨事而動,副刊的發言權幾乎都掌握在主編的手裡,所以高先生有很大的空間規劃主導議題,「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正好用來形容他當時的文化工程。
後來因為偶然的機緣,我們再度重逢,那已經是一九八○年左右的事了,當時我正在台大讀碩士班一年級。在一個冬天晚上,高先生突然出現在我 住的地方,約我去「人間副刊」當編輯,負責閱稿。此後的二、三十年間,我們交往很多,談過許多話,而每次談話,都能擴充我對文化界的認識。
我很早就注意到高先生隨時在關注文化界的人才,他不但留意地位已經確立的,同時也留意尚在冒頭的,他的最大功夫在鑒賞出別人看不出來的潛力。另外,他永遠和比自己年輕的人在一起,用一種欣賞的角度在觀照他們的新東西。
大概是一九九○年,我發現高先生對中國大陸的 文化界、尤其是當時落腳在西方的文學與藝術家們,擁有非常廣泛而前瞻的了解。在一次談話中,他對我提及高行健、蔡國強……等我先前聞所未聞的名字,而且對 他們的未來發展無限樂觀。由於高信疆和高行健這兩個名字的漢語拼音有些近似,所以當高行健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新聞傳開來時,高信疆先生竟然接到一位大學時 代的朋友遠從美國來電祝賀他。
在我最後一次與高先生長談時,我覺得他的臉龐仍然英俊,即使在最痛苦的時候,表情仍然矜持而有法度,使人不覺其為瀕危的病人。他對生死似 乎有一種豁達,屢次以開朗的笑話化解探病者的悲傷。他希望寫一百封信向所有好朋友道別,但是因為執筆非常困難,而終究未能如願。在我們最後的談話中,他的 眼神仍然誠摯而充滿期許,與我十七歲時看到的一樣。
人的情感世界一如喜瑪拉雅山的積雪,有多少積累,就有多少呈露。過去幾個月,我每一想到高先生在生死之間搏鬥的情景,便覺內心澎湃,不能自己。
「莊子山木篇」:
送君者皆自崖而返,君自此遠矣。
那是我在火葬場送他的最終感受。
悼念摯友
驚悉信疆兄病故,頓時茫然,同信疆第一次見面還是一九八五年,我當時在西柏林應邀訪問,經友人介紹,約定在一家中餐館,他也是我見到的第一位來自台灣的文化人,儒雅敦厚,同經過革命的大陸文人迴然不同,讓我禁不住想起我父親那一輩已經消失了的時代。一種溫馨與親情便同他聯繫起來,二十五年了,直到去年我在台北同亞洲藝術中心的李敦朗先生去看他,想不到竟是最後一面。
我其實比他大四歲,上帝早該把我收回去,可信疆兄依然走在我前面了。他真是如長兄一般幫助和關照我,我在台北美術館舉辦的第一個畫展便得 力於他的推薦。他的俠義與熱心認識他的朋友人人皆知,而他的藝術品味與鑑賞力,只有得到過他的幫助的藝術家才深知。他是一位藝術與文學的將帥之才,呼風喚 雨,不斷發掘人才,開風氣之先,這在台灣文化界已大名鼎鼎。而我的畫當時尚識者寥寥,也是他介紹到台灣的,其時,他離開報社和出版社已久,早已不謀其位,對文學和藝術的關注卻絲毫未減。
我的長篇小說「一個人的聖經」聯經出版社剛剛出版,還沒有任何反應,我突然接到他從台北深夜打來的電話,激動得不行,夜不能寐,說是沒讀過這樣令他震動的小說,信疆中在電話中哭了,一位真性情心心相通的真朋友。
又一次在香港,我同他正巧住在同一家酒店,我接到一個電話,說有位客人在樓下大堂等我,出了電梯,立刻有人上前向我介紹某公司的董事長, 而董事長先生熱情洋溢,一番恭維,我還沒弄明白,就上了他的車,車開了一程之後,當他說到報界奇人,我才明白這位新加坡來的董事長請的是和我的名字諧音的 高信疆。之後,我為他出任香港明報集團編務總裁由衷高興,我也聽到他那種日以繼夜的工作方式招來的抱怨,不同的環境,時代也不同了。隨後,他又去了大陸,我很後悔沒有勸阻他,以他太多的善意與熱忱,在這人欲橫流的現今社會,真可惜了這一代英才。
願他在天國安息。
我其實比他大四歲,上帝早該把我收回去,可信疆兄依然走在我前面了。他真是如長兄一般幫助和關照我,我在台北美術館舉辦的第一個畫展便得 力於他的推薦。他的俠義與熱心認識他的朋友人人皆知,而他的藝術品味與鑑賞力,只有得到過他的幫助的藝術家才深知。他是一位藝術與文學的將帥之才,呼風喚 雨,不斷發掘人才,開風氣之先,這在台灣文化界已大名鼎鼎。而我的畫當時尚識者寥寥,也是他介紹到台灣的,其時,他離開報社和出版社已久,早已不謀其位,對文學和藝術的關注卻絲毫未減。
我的長篇小說「一個人的聖經」聯經出版社剛剛出版,還沒有任何反應,我突然接到他從台北深夜打來的電話,激動得不行,夜不能寐,說是沒讀過這樣令他震動的小說,信疆中在電話中哭了,一位真性情心心相通的真朋友。
又一次在香港,我同他正巧住在同一家酒店,我接到一個電話,說有位客人在樓下大堂等我,出了電梯,立刻有人上前向我介紹某公司的董事長, 而董事長先生熱情洋溢,一番恭維,我還沒弄明白,就上了他的車,車開了一程之後,當他說到報界奇人,我才明白這位新加坡來的董事長請的是和我的名字諧音的 高信疆。之後,我為他出任香港明報集團編務總裁由衷高興,我也聽到他那種日以繼夜的工作方式招來的抱怨,不同的環境,時代也不同了。隨後,他又去了大陸,我很後悔沒有勸阻他,以他太多的善意與熱忱,在這人欲橫流的現今社會,真可惜了這一代英才。
願他在天國安息。
懷念高信疆 以及一個輝煌的副刊時代-曾經編輯是這麼回事
報業競爭最關鍵的戰場我第一次看到高信疆,在台北學院,他應救國團市團部邀請,對一群高中校刊編輯演講。完全忘記演講的內容,但記得聽過演講後心底深深的失望。覺得在我面前的高信疆,沒有那麼傳奇,尤其是他的演講內容,沒有什麼讓人驚訝嘆服的地方。
當然,那個時候才十七歲,卻在成長過程中忠實讀了多年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的我,不會曉得那份失望真正的來源。第一個來源,少年心靈中我早已用超越現實的眼光看待高信疆,看待高信疆編人間副刊所成就的,所以就算出現在我面前的高信疆長了三個頭,我都還是會感到不夠特別吧!
更重要的還有第二個來源,那個時代的我,雖然自以為輝煌地編完了一本校刊,但實質上對於編輯工作,尤其是高信疆在編輯這個角色上所成就 的,還是一知半解,缺乏真正的體認。我沒有確切理解,高信疆的貢獻,不在於他自己有多了不起的想法,寫出多了不起的文章,而在於他懂得如何找到最好的作 者,逼他們求他們拐他們寫出最好的文章,然後放大這些文章在社會上的影響力。
如果沒有算錯,高信疆接編人間副刊時,只有二十八歲,自此之前他已經獨當一面主持過「海外專欄」了。如果沒有算錯,指定高信疆編人間副刊時,余紀忠先生已經六十三歲了,而且他心底明白,副刊是當時報業競爭最關鍵的戰場。
放大文章的能見度
這是高信疆傳奇的起源與根源。六十三歲的老先生敢將這麼重要的工作交給二十八歲的青年,而這個二十八歲的青年最大的本事,竟然是對從台灣到北美,從七十五歲到二十五歲的作者,都瞭若指掌,都能聊天交陪,都能取得人家的信任,得到他要的稿子。
還不只這樣。年輕的高信疆有各種方式,放大拉來的這些稿子的能見度。一種方式是找出名目,將個別的稿子組合出集團的氣勢來。每家報社副刊都登短篇小說,那是台灣短篇小說創作的黃金年代,可是沒有人用高信疆搞「中國當代小說大展」那樣的方式、那樣的規模登短篇小說。量變造成質變,那麼多小說大張旗鼓密集出現,稿件就成了事件,引人每天期待看接下來是誰的小說,而且「大展」的名目進一步刺激每個寫小說的人都有壓力要在「大展」結束前交出新作品來。
刊別人不敢刊的作品
另外一種方式,是刊登別人不敢刊登的作品,而且非但不偷偷摸摸,還刻意敲鑼打鼓,靠吸引眾多眼光,來為作品護航。李敖復出作品「獨白下的傳統」是這樣,陳若曦的「尹縣長」更是這樣。許多觸犯禁忌的作品就這樣轟動震撼台灣社會,因為太轟動而使得管轄禁忌的單位無法阻止。
文章和其他活動配合
還有一種方法,是讓平面的副刊文章和其他活動配合。雲門舞集、朱銘雕刻、洪通畫展,主體都不是文章,然而高信疆太清楚文章的巨大功能── 賦予意義,意義先行,許多人被文章裡彰示的意義感動、召喚,帶著驗證意義的心情,去看了這些展覽表演,回頭肯定了文章的論點,進而渴求更多的文章更多的意 義。
對台灣社會滿懷好奇
貫串在所有這些作法背後,有余紀忠的勇氣與堅持,還有高信疆沒有明說,但必定強悍無比的信念。
高信疆比誰都深信台灣是個充滿創造活力的社會。他的年輕表現在擺脫了前代的悲觀猶疑,才能打破原有的框架,不斷往前衝。他先認定了台灣可 以有更有趣的文章,台灣可以有更精采的小說,台灣可以有更豐富的藝術活動,然後出發到處尋找,沒有那樣的信念,不可能支撐工作的熱情的。
高信疆對台灣社會滿懷好奇。任何一點新鮮的現象,他都快速反應,快速吸納進他的副刊版圖裡。那個時代人間副刊大力提倡的報導文學,根本價 值出發點是──我們並不了解台灣,台灣有太多值得被觀察被記錄的地方,台灣不是刻板印象想像中的那樣。實質上,那是一波「重新認識台灣」的巨大運動潮流。
大編輯理念
高信疆對編輯工作,有著最清楚也最堅強的信任。站在作者與讀者之間,甚至是站在社會與讀者之間,編輯有太多事可以做、應該做。在他手裡,改造浮現出一套全新的「大編輯理念」,也是在他手裡,訓練出一輩服膺「大編輯理念」,認真看待編輯力量的人物。
編輯找到方法與形式,擴大作者作品對讀者的感動。同樣的作品,讀者花同樣的閱讀時間,然而因為有編輯的介入,製作對的版面或寫對的編按,喚起了讀者的特定感官模式,他們就能讀到本來讀不到的更強烈或更深刻的東西。
編輯還要為這個社會應該被普遍注意的現象,找到作者,創造語彙,打入讀者的心中,和讀者的具體生活生命發生關係。編輯站在接觸社會、觀察 社會的第一線,不能站在作者後面,等待作者寫出作品,而是為社會打造意義。社會上新萌芽的變化、長久難以解決的問題、讓人迷惘無所適從的狀況,都是編輯優 先應該被吸引的題材,在那裡有著讀者潛在的需求。
這是「大編輯」,這是一種帶著高度使命感與精英尊嚴的工作信念。「大編輯」當然不會小心翼翼揣測讀者想要讀什麼東西,而是殫精竭慮地設計 規劃讀者應該要讀什麼。「大編輯」擁有的專業能力,是自信地回答:「這個社會需要什麼?」然後運用各種形式──文字、標題、版面、
懷念高信疆-美好時代
我和台灣報業副刊有關連,是從一九八○年代初開始,錯過了高信疆叱吒風雲的時代。第一次見到信疆先生,是在他來到美國以後,印象和我聽聞的略不同,隱隱覺得他似乎露著疲意。
接觸這樣短促,不足有深刻的回憶來記懷對他的敬佩。他的去世,卻使人想起了台灣副刊界曾經有過的從作者觀點來說的一段可貴時光。
八○年代人間副刊主編是金恆煒。年輕時的金恆煒溫文爾雅,對作者很尊重,電話商 量從不怕麻煩,收到稿件從不會擱置,或者不經過同意就作改動。松棻和我寧取穩靜一點的排版方式,恆偉總是儘量考慮。後來接過工作的陳怡真,持續了金恆偉的 作風,也很叫人欣幸。聯合副刊則是由資深的瘂弦主持,詩人瘂弦對作者極有禮數,曾向聯副供稿的人,相信都收到過他的親筆回信,用圓整的字體,告訴稿件的處 理方法。文章送去瘂弦那兒,無論用不用,必定很快就有回音,從不用掛心。人間後來由季季主編,小說家的季季對作者很是了解,常也會諄諄詢問意見。和她合 作,總感到她的細緻和替作者著想的修養。那一段時間,副刊在他們各位的主持下,寫者只須把精神放在文字中,題材不必迎合時尚,幅度沒有限制,也沒有編輯作業上的瑣事要煩惱。
這些說來也許都是小事,對作者而言,那段時間卻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段美好時光。
王健壯先生在紀念高信疆的文章中說,高信疆認為媒體人要有角色自覺:「這種自覺,就是認識你是誰,你所處的時代是什麼,你的環境整體的需 求和問題何在。」不論對職業紀律、專業訓練不尊重到什麼程度的當下台灣媒體界,信疆先生這一番深切要求自我的話,因他去世而翻新的時際,會不會有人能當真 地聽一回呢?
這樣一位有才情、有抱負、有建樹的文化人,在文化進步的國度連保惜他都還來不及的時候,高信疆在生命的後段卻得離開耕耘一生的基地,前去外鄉另開路途。台灣欠缺高信疆的,何其多﹗
接觸這樣短促,不足有深刻的回憶來記懷對他的敬佩。他的去世,卻使人想起了台灣副刊界曾經有過的從作者觀點來說的一段可貴時光。
八○年代人間副刊主編是金恆煒。年輕時的金恆煒溫文爾雅,對作者很尊重,電話商 量從不怕麻煩,收到稿件從不會擱置,或者不經過同意就作改動。松棻和我寧取穩靜一點的排版方式,恆偉總是儘量考慮。後來接過工作的陳怡真,持續了金恆偉的 作風,也很叫人欣幸。聯合副刊則是由資深的瘂弦主持,詩人瘂弦對作者極有禮數,曾向聯副供稿的人,相信都收到過他的親筆回信,用圓整的字體,告訴稿件的處 理方法。文章送去瘂弦那兒,無論用不用,必定很快就有回音,從不用掛心。人間後來由季季主編,小說家的季季對作者很是了解,常也會諄諄詢問意見。和她合 作,總感到她的細緻和替作者著想的修養。那一段時間,副刊在他們各位的主持下,寫者只須把精神放在文字中,題材不必迎合時尚,幅度沒有限制,也沒有編輯作業上的瑣事要煩惱。
這些說來也許都是小事,對作者而言,那段時間卻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段美好時光。
王健壯先生在紀念高信疆的文章中說,高信疆認為媒體人要有角色自覺:「這種自覺,就是認識你是誰,你所處的時代是什麼,你的環境整體的需 求和問題何在。」不論對職業紀律、專業訓練不尊重到什麼程度的當下台灣媒體界,信疆先生這一番深切要求自我的話,因他去世而翻新的時際,會不會有人能當真 地聽一回呢?
這樣一位有才情、有抱負、有建樹的文化人,在文化進步的國度連保惜他都還來不及的時候,高信疆在生命的後段卻得離開耕耘一生的基地,前去外鄉另開路途。台灣欠缺高信疆的,何其多﹗
一縷輕煙隨風去
小疆吾弟:
第一次你叫我別哭,是在母親過世時,我痛哭失聲在母親的遺體旁,你拍著我的肩頭說:「三哥別哭,讓媽媽好走!」今天你似乎是擁抱著我,再一次叫我「別哭!」該是讓你自己好走,但是失去親人的椎心之痛,我怎麼也忍不住呀!
在兄弟中,我是感情最脆弱的一個,從小就愛哭。你雖然是我的弟弟,每次當我情緒失控時,你總是在我身旁告訴我「三哥控制自己」,今後還有誰再來提醒我,安慰我?
今天你走了,我才認真的想到,我們兄弟之間感情是如此的緊密,為什麼在記憶中,我從來沒有深深的擁抱過你。小時候在西安,每次出門,大 哥、二哥和我,都必須輪流揹著你。大哥規定,每人要揹二根電線桿,我和你雖然只差二歲,但是大哥規定的事項,是決定不能更改的。當時我只覺得好累,將共同 出門變成我的夢魘。幾十年來,當我們兄弟在一起談論兒時趣事時,我總是會提到這些往事,你總是笑而不語。這份兄弟之間的親情延續了六十五年,而今你走了, 我好想再一次揹揹你,小疆,今生今世永遠也無望了,老天,為何你如此無情!奪去我家最小的弟弟。
去年過年,你從北京回來,在我家過年。年夜飯中,你似乎是吃不下也無心情飲酒。我及三嫂看到你削瘦的面容,飯後留下了你,告訴你我們擔心你的身體,你才第一次告訴我們,近來體重減輕,食不下嚥,時值大年下,沒有醫院可以檢查,只有請你年後必須再去檢查身體,你也答應年後即去,年初五你沒去醫院檢查,卻去了李敖大哥家拜年,謝謝李大哥見面將你押去了「和信」檢查,才知你已到了癌症末期,立即住院的結果,你恢復的很快,好像是戰勝了癌細胞。
在這一年期間大哥、二哥和我多次去家中、醫院看你,你開朗的笑著,「當初醫生說我只有一個月的命,如今我不是還活的好好的」。有一次我握 著你的手喊:「加油!」你說:「我氣若游絲,但是我雄心萬丈。放心!放心!」但是最後你還是走了,五月五日下午,台中的大堂嫂帶著家人去看你,當時你已陷 入了半昏迷狀態,台中大嫂叫你,小疆嫂子來看你,你張開了眼,看了我們一眼,張開嘴好像要說什麼,但是沒有聽到你說的是什麼就又閉上了眼睛,怎麼也想不 到,這竟是在你生前我們見你的最後的一面。
小疆,你在塵世間的一切,如今都化成了一縷輕煙,隨風飄去。但是我們兄弟的那份幾十年的親情永遠濃的化不開,充滿在我的心頭,我仰望天上 晴空萬里,低聲呼喚著你的名字,小疆,小疆,你要好走,在天上你會見到媽媽,也終於看到你生來就沒有見過的爸爸,我喊著你的名字,不爭氣的我又淚流滿臉。
第一次你叫我別哭,是在母親過世時,我痛哭失聲在母親的遺體旁,你拍著我的肩頭說:「三哥別哭,讓媽媽好走!」今天你似乎是擁抱著我,再一次叫我「別哭!」該是讓你自己好走,但是失去親人的椎心之痛,我怎麼也忍不住呀!
在兄弟中,我是感情最脆弱的一個,從小就愛哭。你雖然是我的弟弟,每次當我情緒失控時,你總是在我身旁告訴我「三哥控制自己」,今後還有誰再來提醒我,安慰我?
今天你走了,我才認真的想到,我們兄弟之間感情是如此的緊密,為什麼在記憶中,我從來沒有深深的擁抱過你。小時候在西安,每次出門,大 哥、二哥和我,都必須輪流揹著你。大哥規定,每人要揹二根電線桿,我和你雖然只差二歲,但是大哥規定的事項,是決定不能更改的。當時我只覺得好累,將共同 出門變成我的夢魘。幾十年來,當我們兄弟在一起談論兒時趣事時,我總是會提到這些往事,你總是笑而不語。這份兄弟之間的親情延續了六十五年,而今你走了, 我好想再一次揹揹你,小疆,今生今世永遠也無望了,老天,為何你如此無情!奪去我家最小的弟弟。
去年過年,你從北京回來,在我家過年。年夜飯中,你似乎是吃不下也無心情飲酒。我及三嫂看到你削瘦的面容,飯後留下了你,告訴你我們擔心你的身體,你才第一次告訴我們,近來體重減輕,食不下嚥,時值大年下,沒有醫院可以檢查,只有請你年後必須再去檢查身體,你也答應年後即去,年初五你沒去醫院檢查,卻去了李敖大哥家拜年,謝謝李大哥見面將你押去了「和信」檢查,才知你已到了癌症末期,立即住院的結果,你恢復的很快,好像是戰勝了癌細胞。
在這一年期間大哥、二哥和我多次去家中、醫院看你,你開朗的笑著,「當初醫生說我只有一個月的命,如今我不是還活的好好的」。有一次我握 著你的手喊:「加油!」你說:「我氣若游絲,但是我雄心萬丈。放心!放心!」但是最後你還是走了,五月五日下午,台中的大堂嫂帶著家人去看你,當時你已陷 入了半昏迷狀態,台中大嫂叫你,小疆嫂子來看你,你張開了眼,看了我們一眼,張開嘴好像要說什麼,但是沒有聽到你說的是什麼就又閉上了眼睛,怎麼也想不 到,這竟是在你生前我們見你的最後的一面。
小疆,你在塵世間的一切,如今都化成了一縷輕煙,隨風飄去。但是我們兄弟的那份幾十年的親情永遠濃的化不開,充滿在我的心頭,我仰望天上 晴空萬里,低聲呼喚著你的名字,小疆,小疆,你要好走,在天上你會見到媽媽,也終於看到你生來就沒有見過的爸爸,我喊著你的名字,不爭氣的我又淚流滿臉。
信疆,這一路回程妥適吧直飛西安你終於可儘情聽兵馬俑了他們正齊聲高唱秦腔
閻王爺果真老謀深算
指派一名沒扮鬼臉的嘍囉
來封鎖我咽喉上湧的悲愁
眼睜睜伊把你押走
明天又得準備炒一盤生豆
挑非洲或者加勒比海
你沈默我逕自斟酌
循往煮兩杯黑咖啡當然
我那杯我會趁熱
而你的呢怎能任其冷涼
閻王爺果真老謀深算
指派一名沒扮鬼臉的嘍囉
來封鎖我咽喉上湧的悲愁
眼睜睜伊把你押走
明天又得準備炒一盤生豆
挑非洲或者加勒比海
你沈默我逕自斟酌
循往煮兩杯黑咖啡當然
我那杯我會趁熱
而你的呢怎能任其冷涼
不要投入那溫柔的夜 ──慟悼吾友信疆兄長
不要那樣溫柔地投入,投入那樣溫柔底夜──儘管仙中之犬──狄倫湯瑪斯吠得如此激烈你,到底還是溫柔地投入了五月溫柔底夜!
溫柔的夜空中,曾有
我們多少豪情多少夢
恰似永不打烊的繁星之家
你獻上自己如一祭台
點燃起整整一個世代──哦,
整整一個世代的豪情與大愛!
是巧合?是命定?是天意?
連日來,我教的不是與吳質書
祭十二郎文就是雲中犬吠
──昔者行則接輿止則接席
何圖數年之間,都成過去!
伯牙絕絃於子期
仲尼覆醢於子路
二十五年後我才親自嚐到
有比生比死比生死加起來──
更難言喻更難下嚥人生滋味
回想你六十五歲的人生
編纂了多少古今經典
提攜了多少博學鴻才
經歷了千年風霜百年滄桑,
你更親眼目擊了你的故鄉和故國,
億萬斯民不可思議的崛起與騰飛
這是多少前輩畢生都看不見的
人生至此,足堪告慰,足堪告慰!
最難能可貴者──你已然
,受洗歸主、重生得救
原來你不是飛向溫柔的夜后
──乃是奔入上帝發光的城堡
想想你在天上豪情的大笑
頓覺自己的哭是何等無聊!
看看窗外又是溫柔底春夜
那悠然飛逝的春星正是你吧!
帶著溫柔的笑容和傳奇的背影
看!你正歡然投入溫柔的主懷
我等又何必再怒斥啊!怒斥──
那一陣陣奇光底漸漸的消逝!
溫柔的夜空中,曾有
我們多少豪情多少夢
恰似永不打烊的繁星之家
你獻上自己如一祭台
點燃起整整一個世代──哦,
整整一個世代的豪情與大愛!
是巧合?是命定?是天意?
連日來,我教的不是與吳質書
祭十二郎文就是雲中犬吠
──昔者行則接輿止則接席
何圖數年之間,都成過去!
伯牙絕絃於子期
仲尼覆醢於子路
二十五年後我才親自嚐到
有比生比死比生死加起來──
更難言喻更難下嚥人生滋味
回想你六十五歲的人生
編纂了多少古今經典
提攜了多少博學鴻才
經歷了千年風霜百年滄桑,
你更親眼目擊了你的故鄉和故國,
億萬斯民不可思議的崛起與騰飛
這是多少前輩畢生都看不見的
人生至此,足堪告慰,足堪告慰!
最難能可貴者──你已然
,受洗歸主、重生得救
原來你不是飛向溫柔的夜后
──乃是奔入上帝發光的城堡
想想你在天上豪情的大笑
頓覺自己的哭是何等無聊!
看看窗外又是溫柔底春夜
那悠然飛逝的春星正是你吧!
帶著溫柔的笑容和傳奇的背影
看!你正歡然投入溫柔的主懷
我等又何必再怒斥啊!怒斥──
那一陣陣奇光底漸漸的消逝!
大將軍的最後一場硬仗
曾有一夜在北京我和高先生喝酒到十點半,他瞄一眼手錶,道,要回家了,元馨在等我的電話。我隨同高先生回家,坐在書桌前,親眼看他拿著電話筒一句句頌讀經文並夾雜呼喊「阿們!」和「感謝主!」,聲調如此溫柔和善。
待他掛上電話,我問高先生,你是不信神的,這樣讀經會否令你覺得很不自在?
沒辦法,你愛一個人,便也要愛她選擇的事情。高先生合上聖經,點燃香煙,在煙霧裡緩緩地、認真地說。而且讀經久了,我也找到了一些趣味,經文裡有許多歷史和神話,給我許多啟發。
去年的農曆大年初一,大約下午三點多,我照例從香港打電話到台北向高先生和高太太拜年;「高大哥,新年好!祝你身體健康,萬事如意!」,我照例說。
電話那頭,高信疆先生頻說謝謝,笑得很開心,但敏感的我依然察覺到笑聲已經不如去年開朗。
還好吧?我問。在北京一切順利嗎?
高先生近年主要居住在北京,到了年節日子,當然回家,但此前兩個月我們在北京見過面,那時候高先生說過身體有點不太舒服,已經減少喝酒 了,可是,仍然抽煙。他有太多朋友了,來自兩岸三地四面八方,幾乎從早到晚都有人前來找他吃飯聊天,向來好客的他不愁寂寞,但亦為此付出精力和時間,有好 幾次,他對我感嘆有點吃不消,故每隔一陣子便把手機關掉數天,算是「閉關靜養」。
這幾個禮拜在北京沒有胃口,吃不下飯,勉強吃下去便想吐,瘦了許多。高先生在電話裡說。過完年,一定要去檢查了。
邊笑邊說治療故事
高先生的癌病就是這次檢查發現的。過年後兩個月,我打電話到台北跟他聊天,他把病發始末像說故事般對我說得仔細清楚,還邊說邊笑,很能從說故事中尋得樂趣。他顯然是個愛說故事也愛聽故事的人,喜的悲的,別人的自己的,都愛。
如果我沒記錯,高先生是這樣說這個故事的:過年時他與李敖吃飯,李先生見他劇瘦卻仍未到醫院檢查,調侃他道「你的文化意識是21世紀的,但你的健康意識仍然停留在18世紀,太可笑了」;說畢,掏出手機打電話到和信醫院找相熟的醫生朋友,立即安排高先生前往檢查,並且代付十萬元體檢費用,作為送給他的「過年禮物」。
檢查結果:末期大腸癌,癌細胞並已擴散到肝。
往下便是化療程序了。
大約每隔三四個禮拜我會打電話到台北找高先生,聽他邊笑邊說「治療故事」。真的是邊笑邊說,電話裡的聲音,沒有太多的傷感,反而像在寫他 昔日鼓吹的「報導文學」般用盡各式細緻詞彙來描述過程細節。例如他說,化療就像戰爭,先是空襲,派飛機從高空投下炸彈,把癌細胞轟個頭昏腦漲;然後是搶灘 登陸,派遣戰車和軍隊攻上灘頭,建立陣地,跟癌細胞面對面作戰;再來是巷戰,士兵在大樓和小巷之間不斷巡邏搜索,務求把敵人殺光,不放過半個。記得廿多年 前讀過一篇談論高信疆傳媒生涯的雜誌文章,標題大概是「失掉了戰場的將軍」,當時我替高先生的事業波折頗有感慨,然而廿多年後的此時此刻我卻感覺,跟此前 相此,抗癌之役才是高信疆這位大將軍所須面對的最嚴峻戰爭,這是一場大硬仗,他必須冷靜應戰,也沒法不冷靜應戰。
高先生是夠冷靜的,而且樂觀,他甚至自豪於能夠經常把醫護人員逗笑。他說做化療的日子,有時候要躺在床上把四肢往外張開,這是「基督教文 明」的具體展現,有如上了十字架;有時候則須把手腳緊緊併攏,方便移動病床,這是「埃及文明」的身體語言,他變成木乃伊了。高先生用如同小孩子被老師稱讚的語氣得意地說,醫護人員極欣賞他的幽默感。
「理想決定命運」
高先生就是這麼一位懂得悠然自處的人。他當然有發火的時候,也有抑悶的時刻,但不管順境逆境,他都為自己在心底豎起一把理想標尺,努力朝 此邁去,然後,替自己打分數。曾有一次跟他談及「性格決定命運」之類話題,高先生說,不,家輝,對普通人來說「性格決定命運」可能是對的,但對我們這類 人,應該是「理想決定命運」,我們相信的,我們信仰的,我們就去做,義無反顧。
用長居北京的八年為例吧,到過高先生家裡的人都知道,屋內堆滿書籍和電影光碟,他替中國大陸和 台北的一些企業做顧問工作,但絕非吃老本,而是不斷汲取新知識和新理念,把別人交付到他手上的案子做到最好。而在此八年,高先生也培養了一項新習慣:陪太 太朗讀聖經。高太太柯元馨乃虔誠教徒,高信疆雖仍未全心投入信仰,但在太太的勸告和要求下,依然每天三次──早午晚──透過北京和台北之間的長途電話陪她讀經。曾有一夜在北京我和高先生喝酒到十點半,他瞄一眼手錶,道,要回家了,元馨在等我的電話。我隨同高先生回家,坐在書桌前,親眼看他拿著電話筒一句句頌讀經文並夾雜呼喊「阿們!」和「感謝主!」,聲調如此溫柔和善。
待他掛上電話,我問高先生,你是不信神的,這樣讀經會否令你覺得很不自在?
沒辦法,你愛一個人,便也要愛她選擇的事情。高先生合上聖經,點燃香煙,在煙霧裡緩緩地、認真地說。而且讀經久了,我也找到了一些趣味,經文裡有許多歷史和神話,給我許多啟發。
高先生總是「元馨」前「元馨」後的,病前如此,病時更是。高先生的第一階段化療頗為順利,癌細胞有日顯的消退跡象,各種健康指數亦漸好 轉,故他對治療充滿信心;有一回他還笑道,有一位同齡的朋友去探望他,拍了照,僅看照片,還以為對方才是病人。然而進入了第二階段化療,不知何故,形勢逆 轉,癌細胞急速「反攻」,令他全身,尤其右肩部分,疼痛無比,唯有依靠注射嗎啡鎮住;大將軍有了逐漸敗退之頹勢。
去年十二月我到台北看望高先生,他躺在和信醫院急診室的病床上,頭髮掉光了,但笑容仍是開朗的,細述治療的轉折過程,仍像說著傳奇的「報 導文學」,直至說到肉體之痛,高先生忽然眼睛泛紅道,每當痛到受不了,我便回憶跟元馨的約會過程,去哪裡看第一場電影,第一次在哪間餐廳吃飯,第一次牽 手,第一次接吻……想到這些,身體便舒服得多。
高太太坐在病床旁邊,聽著,笑著,偶爾說一句,感謝主。
離開戰場不再打仗
今年五月一日是高信疆和柯元馨首度約會的「四十三周年紀念」,高太太記得,高先生也沒有忘記,因此在那天高太太特地買了一個蛋糕到和信醫院606號病房以示慶祝,儘管高先生已經處於半昏半醒之間,沒法進食了,但於醒來之際見到蛋糕,仍然精神一振,輕聲說了一句「好漂亮」。
四十三年前的五月一日,高信疆約柯元馨同遊新店碧潭,事前明明說好還有其他朋友,但高先生暗中囑咐朋友們提早一天出發,好讓他有機會跟柯 元馨獨處。柯元馨問他,咦,其他人呢?高信疆回答,他們昨天已經來過了,今天就只有你和我。為了應付這場約會,高先生典當了一條褲衭子,換來十五元,他把 錢都花在跟柯元馨吃飯、吃西瓜、買雨傘上面了,而後來,有了一個家庭。今年二月中旬,高信疆受浸成為教徒,站在病床邊,高太太談起此事,一直眯起眼睛, 笑。
我是五月二日早上從香港飛往台北探望高先生,他仍然處於半昏半醒狀態,昏睡時,眼睛半閉,對外界似乎已無知覺,但當偶爾轉醒,半張著眼 睛,嘴唇抖動,彷彿想說些什麼。教會的弟兄姐妹來看他,高先生說了一句「對不起」,他的二兒子高英軒解釋,父親一定是疚歉於沒能以最得體的儀容招呼訪客; 高先生還勉力抬起左手撫摸了一下自己的頭皮,他忘記了髮已掉光,那只是慣性的梳髮動件,他向來要求自己以最佳姿勢面對別人。
張大春也來了,他踏進病房時,高先生睡了,不久,突然轉醒,肯定是看見了我們,眼神忽然變得激動,同時把雙手伸前,我和大春趕緊握住他的手掌,他亦用力握了一下,是的,確是用力,而那已是他所能使出的最大和最後的力氣了。
下午四點多,我向昏睡中的高先生道別,沒料到他竟有反應,睜大眼睛,輕動嘴唇,說了聲「你來了?」。我和高先生對看了五分鐘,他很明顯是很想說話,嘴唇一直動,但發不出聲音,良久才說出一句「謝謝」。
我用力握著他的手,回道,高公,應該是我謝謝你才對啊。
五月五日,我早已回了香港,晚上十一點四十三分,手機響起,我沒接到,稍後查聽錄音留言,是高太太的聲音:「信疆已經在九點廿四分安息了。」
高先生的「元馨」替他向人間宣佈了戰事終結;大將軍從此離開戰場,不必再打仗了。
待他掛上電話,我問高先生,你是不信神的,這樣讀經會否令你覺得很不自在?
沒辦法,你愛一個人,便也要愛她選擇的事情。高先生合上聖經,點燃香煙,在煙霧裡緩緩地、認真地說。而且讀經久了,我也找到了一些趣味,經文裡有許多歷史和神話,給我許多啟發。
去年的農曆大年初一,大約下午三點多,我照例從香港打電話到台北向高先生和高太太拜年;「高大哥,新年好!祝你身體健康,萬事如意!」,我照例說。
電話那頭,高信疆先生頻說謝謝,笑得很開心,但敏感的我依然察覺到笑聲已經不如去年開朗。
還好吧?我問。在北京一切順利嗎?
高先生近年主要居住在北京,到了年節日子,當然回家,但此前兩個月我們在北京見過面,那時候高先生說過身體有點不太舒服,已經減少喝酒 了,可是,仍然抽煙。他有太多朋友了,來自兩岸三地四面八方,幾乎從早到晚都有人前來找他吃飯聊天,向來好客的他不愁寂寞,但亦為此付出精力和時間,有好 幾次,他對我感嘆有點吃不消,故每隔一陣子便把手機關掉數天,算是「閉關靜養」。
這幾個禮拜在北京沒有胃口,吃不下飯,勉強吃下去便想吐,瘦了許多。高先生在電話裡說。過完年,一定要去檢查了。
邊笑邊說治療故事
高先生的癌病就是這次檢查發現的。過年後兩個月,我打電話到台北跟他聊天,他把病發始末像說故事般對我說得仔細清楚,還邊說邊笑,很能從說故事中尋得樂趣。他顯然是個愛說故事也愛聽故事的人,喜的悲的,別人的自己的,都愛。
如果我沒記錯,高先生是這樣說這個故事的:過年時他與李敖吃飯,李先生見他劇瘦卻仍未到醫院檢查,調侃他道「你的文化意識是21世紀的,但你的健康意識仍然停留在18世紀,太可笑了」;說畢,掏出手機打電話到和信醫院找相熟的醫生朋友,立即安排高先生前往檢查,並且代付十萬元體檢費用,作為送給他的「過年禮物」。
檢查結果:末期大腸癌,癌細胞並已擴散到肝。
往下便是化療程序了。
大約每隔三四個禮拜我會打電話到台北找高先生,聽他邊笑邊說「治療故事」。真的是邊笑邊說,電話裡的聲音,沒有太多的傷感,反而像在寫他 昔日鼓吹的「報導文學」般用盡各式細緻詞彙來描述過程細節。例如他說,化療就像戰爭,先是空襲,派飛機從高空投下炸彈,把癌細胞轟個頭昏腦漲;然後是搶灘 登陸,派遣戰車和軍隊攻上灘頭,建立陣地,跟癌細胞面對面作戰;再來是巷戰,士兵在大樓和小巷之間不斷巡邏搜索,務求把敵人殺光,不放過半個。記得廿多年 前讀過一篇談論高信疆傳媒生涯的雜誌文章,標題大概是「失掉了戰場的將軍」,當時我替高先生的事業波折頗有感慨,然而廿多年後的此時此刻我卻感覺,跟此前 相此,抗癌之役才是高信疆這位大將軍所須面對的最嚴峻戰爭,這是一場大硬仗,他必須冷靜應戰,也沒法不冷靜應戰。
高先生是夠冷靜的,而且樂觀,他甚至自豪於能夠經常把醫護人員逗笑。他說做化療的日子,有時候要躺在床上把四肢往外張開,這是「基督教文 明」的具體展現,有如上了十字架;有時候則須把手腳緊緊併攏,方便移動病床,這是「埃及文明」的身體語言,他變成木乃伊了。高先生用如同小孩子被老師稱讚的語氣得意地說,醫護人員極欣賞他的幽默感。
「理想決定命運」
高先生就是這麼一位懂得悠然自處的人。他當然有發火的時候,也有抑悶的時刻,但不管順境逆境,他都為自己在心底豎起一把理想標尺,努力朝 此邁去,然後,替自己打分數。曾有一次跟他談及「性格決定命運」之類話題,高先生說,不,家輝,對普通人來說「性格決定命運」可能是對的,但對我們這類 人,應該是「理想決定命運」,我們相信的,我們信仰的,我們就去做,義無反顧。
用長居北京的八年為例吧,到過高先生家裡的人都知道,屋內堆滿書籍和電影光碟,他替中國大陸和 台北的一些企業做顧問工作,但絕非吃老本,而是不斷汲取新知識和新理念,把別人交付到他手上的案子做到最好。而在此八年,高先生也培養了一項新習慣:陪太 太朗讀聖經。高太太柯元馨乃虔誠教徒,高信疆雖仍未全心投入信仰,但在太太的勸告和要求下,依然每天三次──早午晚──透過北京和台北之間的長途電話陪她讀經。曾有一夜在北京我和高先生喝酒到十點半,他瞄一眼手錶,道,要回家了,元馨在等我的電話。我隨同高先生回家,坐在書桌前,親眼看他拿著電話筒一句句頌讀經文並夾雜呼喊「阿們!」和「感謝主!」,聲調如此溫柔和善。
待他掛上電話,我問高先生,你是不信神的,這樣讀經會否令你覺得很不自在?
沒辦法,你愛一個人,便也要愛她選擇的事情。高先生合上聖經,點燃香煙,在煙霧裡緩緩地、認真地說。而且讀經久了,我也找到了一些趣味,經文裡有許多歷史和神話,給我許多啟發。
高先生總是「元馨」前「元馨」後的,病前如此,病時更是。高先生的第一階段化療頗為順利,癌細胞有日顯的消退跡象,各種健康指數亦漸好 轉,故他對治療充滿信心;有一回他還笑道,有一位同齡的朋友去探望他,拍了照,僅看照片,還以為對方才是病人。然而進入了第二階段化療,不知何故,形勢逆 轉,癌細胞急速「反攻」,令他全身,尤其右肩部分,疼痛無比,唯有依靠注射嗎啡鎮住;大將軍有了逐漸敗退之頹勢。
去年十二月我到台北看望高先生,他躺在和信醫院急診室的病床上,頭髮掉光了,但笑容仍是開朗的,細述治療的轉折過程,仍像說著傳奇的「報 導文學」,直至說到肉體之痛,高先生忽然眼睛泛紅道,每當痛到受不了,我便回憶跟元馨的約會過程,去哪裡看第一場電影,第一次在哪間餐廳吃飯,第一次牽 手,第一次接吻……想到這些,身體便舒服得多。
高太太坐在病床旁邊,聽著,笑著,偶爾說一句,感謝主。
離開戰場不再打仗
今年五月一日是高信疆和柯元馨首度約會的「四十三周年紀念」,高太太記得,高先生也沒有忘記,因此在那天高太太特地買了一個蛋糕到和信醫院606號病房以示慶祝,儘管高先生已經處於半昏半醒之間,沒法進食了,但於醒來之際見到蛋糕,仍然精神一振,輕聲說了一句「好漂亮」。
四十三年前的五月一日,高信疆約柯元馨同遊新店碧潭,事前明明說好還有其他朋友,但高先生暗中囑咐朋友們提早一天出發,好讓他有機會跟柯 元馨獨處。柯元馨問他,咦,其他人呢?高信疆回答,他們昨天已經來過了,今天就只有你和我。為了應付這場約會,高先生典當了一條褲衭子,換來十五元,他把 錢都花在跟柯元馨吃飯、吃西瓜、買雨傘上面了,而後來,有了一個家庭。今年二月中旬,高信疆受浸成為教徒,站在病床邊,高太太談起此事,一直眯起眼睛, 笑。
我是五月二日早上從香港飛往台北探望高先生,他仍然處於半昏半醒狀態,昏睡時,眼睛半閉,對外界似乎已無知覺,但當偶爾轉醒,半張著眼 睛,嘴唇抖動,彷彿想說些什麼。教會的弟兄姐妹來看他,高先生說了一句「對不起」,他的二兒子高英軒解釋,父親一定是疚歉於沒能以最得體的儀容招呼訪客; 高先生還勉力抬起左手撫摸了一下自己的頭皮,他忘記了髮已掉光,那只是慣性的梳髮動件,他向來要求自己以最佳姿勢面對別人。
張大春也來了,他踏進病房時,高先生睡了,不久,突然轉醒,肯定是看見了我們,眼神忽然變得激動,同時把雙手伸前,我和大春趕緊握住他的手掌,他亦用力握了一下,是的,確是用力,而那已是他所能使出的最大和最後的力氣了。
下午四點多,我向昏睡中的高先生道別,沒料到他竟有反應,睜大眼睛,輕動嘴唇,說了聲「你來了?」。我和高先生對看了五分鐘,他很明顯是很想說話,嘴唇一直動,但發不出聲音,良久才說出一句「謝謝」。
我用力握著他的手,回道,高公,應該是我謝謝你才對啊。
五月五日,我早已回了香港,晚上十一點四十三分,手機響起,我沒接到,稍後查聽錄音留言,是高太太的聲音:「信疆已經在九點廿四分安息了。」
高先生的「元馨」替他向人間宣佈了戰事終結;大將軍從此離開戰場,不必再打仗了。
我的父親
我的父親,這個讀書時代老掉牙的作文題目,雖不到振筆疾書卻也不曾難倒我。今晚,盯著空白的螢幕,紅著眼眶,不知該如何下筆。
小時候的父親總是忙碌的;報社作息晨昏顛倒,往往我上床了,父親正忙出報;我要準備上學了,他才入睡不久,彼此相處時間實在不多。當時推行的爸爸回家吃晚飯運動,我把標語貼在家門口,爸爸回家吃晚飯是我的夢想,卻也成了父親的負擔。
父親於1983年赴美進修,第二年特地把我接去。一同煮飯洗衣,一同上超市買菜,假日媽媽帶弟弟來訪時,一同四處旅遊玩耍。他常常一時興起,提個包袱,說:「走,我們坐巴士到芝加哥逛博物館聽演奏去!」當時父親正專心研究古典音樂,每每有機會坐長途巴士時,父親總帶著Walkman,一人分一邊耳機,聽著他喜歡的樂曲。
入冬後開始下雪,未曾見過下雪的我異常興奮,抓了兩個塑膠袋就往樓下衝,紮實地裝滿兩袋初雪回家,裝盤,淋上蜂蜜,與父親吃起我們在異鄉的第一盤刨冰,這也是我們第一次一起吃刨冰。
等雪慢慢積厚,我們開始滾起雪球,堆起雪人。父親還會興沖沖地,拎著一片塑膠板,說:「來,我們去滑雪!」
一年下來,我們父子之間,就像父親煮的起士麵──陽春麵條蓋上三明治起士片,特意獨行,濃稠綿密,只有我們知道箇中滋味。
今年過年返台探望,父親一時興起,說:「你拿手的義大利麵,煮一盤來嚐嚐吧!」經過一年化療的他,味覺受損不少,胃口也不比從前,我做的那盤海鮮義大利麵,父親不但全部吃完,還不斷稱讚好吃好吃。他總是這樣,從不吝於讚美。
能讓父親品嚐到我拿手的海鮮義大利麵,我會永遠,永遠記得。
******
小時候的父親總是忙碌的;報社作息晨昏顛倒,往往我上床了,父親正忙出報;我要準備上學了,他才入睡不久,彼此相處時間實在不多。當時推行的爸爸回家吃晚飯運動,我把標語貼在家門口,爸爸回家吃晚飯是我的夢想,卻也成了父親的負擔。
父親於1983年赴美進修,第二年特地把我接去。一同煮飯洗衣,一同上超市買菜,假日媽媽帶弟弟來訪時,一同四處旅遊玩耍。他常常一時興起,提個包袱,說:「走,我們坐巴士到芝加哥逛博物館聽演奏去!」當時父親正專心研究古典音樂,每每有機會坐長途巴士時,父親總帶著Walkman,一人分一邊耳機,聽著他喜歡的樂曲。
入冬後開始下雪,未曾見過下雪的我異常興奮,抓了兩個塑膠袋就往樓下衝,紮實地裝滿兩袋初雪回家,裝盤,淋上蜂蜜,與父親吃起我們在異鄉的第一盤刨冰,這也是我們第一次一起吃刨冰。
等雪慢慢積厚,我們開始滾起雪球,堆起雪人。父親還會興沖沖地,拎著一片塑膠板,說:「來,我們去滑雪!」
一年下來,我們父子之間,就像父親煮的起士麵──陽春麵條蓋上三明治起士片,特意獨行,濃稠綿密,只有我們知道箇中滋味。
今年過年返台探望,父親一時興起,說:「你拿手的義大利麵,煮一盤來嚐嚐吧!」經過一年化療的他,味覺受損不少,胃口也不比從前,我做的那盤海鮮義大利麵,父親不但全部吃完,還不斷稱讚好吃好吃。他總是這樣,從不吝於讚美。
能讓父親品嚐到我拿手的海鮮義大利麵,我會永遠,永遠記得。
******
輝映大時代的人性善意
高信譚
背景資料:
河南武安人,民國33年生於陝西西安。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東亞語文系研究。曾任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時報出版公司、時報周刊、現代文學、人間雜誌總編輯,以及中時晚報社長、上秦企業公司董事長、香港明報企業集團編務總裁等。內容:
雖非軍中人,卻含眷村情。
從母親帶著他們搭上成都最後一班來台軍機開始,高信疆一家人,就展開「逐眷村而居」的生活。
因為烽火連天的抗戰以及後來的國共內戰時期,行醫的母親對空軍眷屬的善心照應,自此,
偌大眷村中永遠有高家的一席之地。
高家一家人和空軍眷村的故事,輝映著大時代的一片人性善意。
力倡鄉土文學,認同台灣土地的高信疆,也是力持中國文化,保存傳統根基的高信疆。
長年的文化引領工作,眷村是他源遠流長的源頭。
我雖然不是軍人子弟,但在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總是離不開眷村。
民國三十三年,父親擔任西北移民處處長時,在任內殉職。母親帶著五個子女,在戰亂中掙扎著生活,所幸母親畢業於河南大學醫學院,憑著一技之長,在西安做婦產科醫生、主任,後來接任了救濟醫院的院長。
母親自身雖然辛苦,仍舊在最大範圍內,不斷的救助別人。對窮苦人家一概不收費用,幫助別人接生或看診後,還常常送麵粉、衣服、尿布或者雞蛋給對方。
民國三十六、七年間,西安西關一帶的空軍,也都知道母親的醫院和醫德,常常來找母親看病、接生。那時在大陸,軍人的生活狀況並不好。當地的軍人和眷屬,都非常感激母親的照顧,尊敬的喊她「高大夫」、「高大姐」。
到 了民國三十八年,局勢動盪不已,空軍擔心我們的安危,商得了母親的同意,就開著吉普車,載我們一家隨他們遷到成都去。過了半年,成都也危急了,就是這些空 軍的朋友,載著媽媽到一家家去簽名,以聯名上書的方式,向當時的成都空軍戍守司令徐煥昇陳情。那時情況緊急異常,徐將軍竟破例批准我們,搭乘了最後一班軍 機,及時離開。兩天後,成都就易幟了。
從此,我們就和軍人結下不解之緣。人說「逐水草而居」,我們家到台灣之後,則是「逐眷村而居」。
「我們和眷村保有一種微妙的關係。既是住在眷村的人,又不是軍眷子弟,但是眷村卻在我們生命中,投下了影響深刻而重大的因子。整個村子的情感、人事,都在眼前躍動,也在心中滋潤,陪伴著我們,一天天成長起來。」
「如 今回想,也確實不容易,我們不是軍人,眷村卻破例提供了我們一個棲息之處,營生之地,邀請母親出任眷村醫務所的大夫,也等於再度肯定了母親對空軍眷屬的貢 獻。在桃園〝僑愛新村〞以及附近的居民,多年來從母親手中接生下來的孩子,超過了四千人。這種關係,真是血肉相連。早期大哥信鄭在台大唸書時,寒暑假回 來,就為村子裡的孩子義務補習,也是一份回饋眷村的心意。村子裡組織籃球隊時,三哥信鄧也去幫忙帶球隊。二哥信譚從國外留學回來,娶的二嫂還是村裡李媽媽 的女兒呢。」
我出外求學、工作數十年來,並不覺得離開了眷村,因為經常回去,到現在為止,精神上也覺得從來沒有離開;即使母親過世了,心中依然會常常惦念到村子裏的種種。是的,村子一直在那裡,還是老樣子。
(摘自《落地生根──眷村人物與經驗》一書。民國八十五年允晨文化出版,楊放採訪整理。)
河南武安人,民國33年生於陝西西安。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東亞語文系研究。曾任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時報出版公司、時報周刊、現代文學、人間雜誌總編輯,以及中時晚報社長、上秦企業公司董事長、香港明報企業集團編務總裁等。內容:
雖非軍中人,卻含眷村情。
從母親帶著他們搭上成都最後一班來台軍機開始,高信疆一家人,就展開「逐眷村而居」的生活。
因為烽火連天的抗戰以及後來的國共內戰時期,行醫的母親對空軍眷屬的善心照應,自此,
偌大眷村中永遠有高家的一席之地。
高家一家人和空軍眷村的故事,輝映著大時代的一片人性善意。
力倡鄉土文學,認同台灣土地的高信疆,也是力持中國文化,保存傳統根基的高信疆。
長年的文化引領工作,眷村是他源遠流長的源頭。
我雖然不是軍人子弟,但在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總是離不開眷村。
民國三十三年,父親擔任西北移民處處長時,在任內殉職。母親帶著五個子女,在戰亂中掙扎著生活,所幸母親畢業於河南大學醫學院,憑著一技之長,在西安做婦產科醫生、主任,後來接任了救濟醫院的院長。
母親自身雖然辛苦,仍舊在最大範圍內,不斷的救助別人。對窮苦人家一概不收費用,幫助別人接生或看診後,還常常送麵粉、衣服、尿布或者雞蛋給對方。
民國三十六、七年間,西安西關一帶的空軍,也都知道母親的醫院和醫德,常常來找母親看病、接生。那時在大陸,軍人的生活狀況並不好。當地的軍人和眷屬,都非常感激母親的照顧,尊敬的喊她「高大夫」、「高大姐」。
到 了民國三十八年,局勢動盪不已,空軍擔心我們的安危,商得了母親的同意,就開著吉普車,載我們一家隨他們遷到成都去。過了半年,成都也危急了,就是這些空 軍的朋友,載著媽媽到一家家去簽名,以聯名上書的方式,向當時的成都空軍戍守司令徐煥昇陳情。那時情況緊急異常,徐將軍竟破例批准我們,搭乘了最後一班軍 機,及時離開。兩天後,成都就易幟了。
從此,我們就和軍人結下不解之緣。人說「逐水草而居」,我們家到台灣之後,則是「逐眷村而居」。
「我們和眷村保有一種微妙的關係。既是住在眷村的人,又不是軍眷子弟,但是眷村卻在我們生命中,投下了影響深刻而重大的因子。整個村子的情感、人事,都在眼前躍動,也在心中滋潤,陪伴著我們,一天天成長起來。」
「如 今回想,也確實不容易,我們不是軍人,眷村卻破例提供了我們一個棲息之處,營生之地,邀請母親出任眷村醫務所的大夫,也等於再度肯定了母親對空軍眷屬的貢 獻。在桃園〝僑愛新村〞以及附近的居民,多年來從母親手中接生下來的孩子,超過了四千人。這種關係,真是血肉相連。早期大哥信鄭在台大唸書時,寒暑假回 來,就為村子裡的孩子義務補習,也是一份回饋眷村的心意。村子裡組織籃球隊時,三哥信鄧也去幫忙帶球隊。二哥信譚從國外留學回來,娶的二嫂還是村裡李媽媽 的女兒呢。」
我出外求學、工作數十年來,並不覺得離開了眷村,因為經常回去,到現在為止,精神上也覺得從來沒有離開;即使母親過世了,心中依然會常常惦念到村子裏的種種。是的,村子一直在那裡,還是老樣子。
(摘自《落地生根──眷村人物與經驗》一書。民國八十五年允晨文化出版,楊放採訪整理。)
*****
我翻過風雲時代出版的高信譚《小亞細亞孤燈下》(給其母1989 應該是60年代的書)《羅曼蒂克死啦》1989等
高信譚對三弟信鄧的道別- 台中空小部落格- Yahoo!奇摩部落格
tw.myblog.yahoo.com/ting928126/article?mid...Translate this page
Jun 4, 2011 - 高信譚對三弟信鄧的道別 今天我來到這裡向我人間結伴同行七十年的弟弟道別. 匆匆地我們即將離別我要留你怎能留住你一次送君一度悽楚這一回 ...
*****計劃管制制度作業手册= IBN360 Project Control System / 高信鄭等編譯. 出版項, 臺北: 行政院硏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民60[197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