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三月本文作者(左起)和攝影好友胡詔凱、蕭嘉慶、全會華為「美而廉時代」展覽及出版事宜前往鄭桑溪先生(右一)家中拜訪。
圖/莊靈提供 |
──追懷鄭桑溪先生的影藝人生
大年初三的中午,突然接到公視記者陳姝君小姐的電話,說是要請我談談前輩攝影家鄭桑溪的藝術與人生,當時心裡一震,原來鄭老已經在除夕日去世,思之愴然。 因為僅僅在八天之前的元月28日下午,筆者才同攝影界的老朋友張照堂、張蒼松、杜宗尚和胡詔凱,一起到汐止的國泰醫院去看過他;當時他雖然說話發聲困難, 下床不便,但頭腦還非常清楚,尤其見到老友們到訪,十分激動和欣喜。
原以為在大嫂郭春英女士的細心照護和大夫們的專業治療下,他還有一段安寧的歲月可以靜度,哪知卻走得如此倉卒,甚至連兔年都不及親炙。
鄭 桑溪1937年生於基隆,是少數受過現代新聞攝影教育的當代知名攝影家;他是站在台灣攝影藝術發展中軸線上承先啟後的關鍵人物。我們今天回看鄭桑溪的影 歷,他從1955年就加入張才先生指導的「新穗影展」,直接受教於當時台灣最重要的紀實攝影前輩;那年他還是台北成功中學因病休學的高中生。他從1958 年起參加「台北攝影沙龍」,並獲展出特選;1959年鄭桑溪考進政大新聞系,創辦「政大攝影研究會」。1963年舉辦「飛禽攝影個展」,開啟台灣動物專題 攝影的先河;同年並創辦「基隆市攝影學會」。1964年他進入行政院新聞局攝影室,擔任編輯及攝影。1965年與新銳攝影家張照堂在台北美而廉藝廊合辦 「現代攝影雙人展」,首度標舉「現代攝影」一詞,作品更引發極大關注和兩極討論。1967年經由筆者推薦,他於當年唯一一家電視台「台灣電視公司」主持 《攝影漫談》節目,是國內第一個講談攝影的電視節目(當時筆者在台視擔任攝影記者,正應邀為朱橋先生主編的《幼獅文藝》撰寫攝影家介紹專欄)。1968年 鄭桑溪進入新創刊的《綜合月刊》和《婦女雜誌》專任攝影,並以拍攝「紅葉棒球隊的故事」專題系列作品,蜚聲國內攝影界。1970年他遠赴日本早稻田大學研 習演劇和電影,三年後回國。
|
鄭桑溪攝影作品〈方與圓〉,1956。
圖/莊靈提供 |
1975 年鄭桑溪與徐清波及全省各地影友組成「鄉土文化攝影群」,大力推展植根於土地和庶民生活的鄉土紀實攝影。1986年他受聘任教銘傳商專大傳科;1988年 獲贈中國攝影學會榮譽博學會士榮銜;1989年,躍昇出版社為他出版《台灣攝影家──鄭桑溪攝影集》。1990年,他和多位任教於大專院校的攝影朋友共同 發起,創立「中華民國攝影教育學會」,並榮任第一、第二屆理事長;同年在基隆舉辦「港都舊情」攝影個展,是他以極富創意和感情的紀實手法,多年來拍攝故鄉 基隆所得作品的完整呈現。之後他又舉辦過「現代絲路(1991)」,「涼山彝族」及「典藏作品三人(張才、徐清波、鄭桑溪)」(1993),「九份往事」 及「極地破冰之旅」(1995)等多次攝影個展和聯展;1995年他並應聘在世新傳播學院講授攝影。1996年獲邀參加日本東京都寫真美術館「躍動的亞 洲」邀請展。1997年,台北市立美術館以「世代‧映像與歲月」為題,為鄭桑溪舉辦盛大的六十回顧展,盡現鄭老一生攝影精粹。
在鄭桑溪前後超過半世紀的輝煌攝影生涯中,他以紀實攝影為根基,真誠和創意為方法,不僅為他自己在攝影創作的道路上闖出一片亮麗的天空,更為在他之後的台 灣年輕世代攝影者,指引出可以繼續朝後現代自由追求和發展的方向與道路。在創作初始即受鄭桑溪指導的攝影家張照堂,最感念鄭老和「師祖」張才先生在攝影觀 念上對他的啟蒙;事實上鄭桑溪的作品內容涵蓋極廣,在表現上更是既多樣又多采多姿。他除了一般人最為熟知的代表作〈蒸氣火車頭〉(1959)之外,筆者以 為,像他融現代美術概念於鄉土生活素材的〈方與圓〉(1956),擬人又幽默的飛禽影像〈偵探〉(1962),以及表現高反差及高調(high key)效果的〈裸女〉(1963)等作品,都是預示了未來台灣攝影可能向哪些方向發展的重要經典之作。今天鄭老雖已離我們仙去,但是展讀他留下來的一冊 冊豐富攝影作品,發現它們不僅記錄下五、六十年前真實台灣社會的動人形貌,同時也開啟我們從欣賞他的作品中,滿足於美感經驗的獲得與提升的無限樂趣和感 動;因此筆者心裡不禁這樣默想:「鄭老,在攝影藝術的追求和表現上,您此生可以無憾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