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歷練 : 張國安自傳
作者 : 張國安
出版商 : 天下叢書 1987
艱苦的創業
從台北工業學校畢業後,張國安當過農機技術員、鄉公所的職員、小學教員。上世紀40年代末,經人介紹進入慶豐行貿易公司,才開始了他在商界的奮鬥史。
那時慶豐行只是一個靠小本生意維持生存的貿易行,老闆加夥計總共三個人。但他在那裏卻學會了做貿易商的技巧。在1954年他與三陽工業 公司前任董事長黃繼俊合資在內湖成立了三陽電機廠,率先在台灣生產自行車磨電燈,切合市場需要,銷售一枝獨秀。但是三陽電機廠在剛開張的時候情況並不樂 觀,全部資本不過30萬元,只買了兩台衝床和一台車床。此時張國安從小培養的鍥而不捨的精神又發揮了作用,他一天只睡三四個小時的覺,帶著四個工人擠在狹 小的廠房裏,設計、購料、製造、銷售、收款,全由他一個人負責處理。從台北到高雄出差,他總是坐夜車,因為這樣可以省下一晚的住宿費,而且不佔用工作時 間。他們最終克服了從建廠到壓模、出產等一系列困難,“三陽”才會從小到大,直到1959年擴大為電機公司。之後又在1961年再增資改組為三陽工業股份 有限公司,與日本本田技研工業合作,成為台灣首家生產機車的廠商。利用日本技術設備,致力科學經營管理,業務發展迅速,成為台灣最大的機車生產廠商。
張國安可是台灣企業界的多面手。在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迅速發展之時他又創立豐群及益群兩水產公司,從事遠洋、漁業和水產加工,並在烏 拉圭、南非、馬來西亞等地設立分支機構15所,從事漁業貿易及補給服務等,形成頗具規模的企業集團。此外,他的經營範圍還涉及百貨食品類,有來來百貨、喜 年來食品等。
1985年是張國安的人生轉捩點:他離開三陽工業,設立了豐群集團。他將豐群投資與豐群來來百貨合併,成為豐群來來百貨集團,顯示百貨 業是豐群企業未來重要投資方向;豐群集團同時也積極前往世界各地投資。1993年集團營業額已達300億台幣。作為台灣零售百貨業主力之一的豐群,近年相 當注重開發中國大陸市場的潛力。例如其擁有台灣專營權的萬客隆(Makro)量販店,便與荷蘭母公司SHV一起,開拓中國大陸市場。第一站選定了廣州,在 這個投資中,豐群持股10%。另外,該集團還獨力在武漢開設量販店、百貨公司、精品中心和旅館的投資計劃,這項計劃由豐群與武漢政府合作成立江群房地產開 發公司主導。張國安還正式宣佈,投資15億台幣,在武漢開設來來百貨分店。張國安也因此被尊為“台灣大企業投資武漢第一人”。當地權威人士說,“作為老一 輩來漢臺商,他身上典型地反映了臺商的特點”。他信奉“誠實經營方能做大,邪門歪道只能賺小錢”。有人評價他,做了一輩子生意,對客戶、公司內部,沒哄過 任何一個人。他充滿創業激情,條件越艱苦,就越有激情。
工商業巨子的創業理念
人們常說:一個企業的建立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都與企業家的創業理唸有很大的關係。張國安認為無論是創業還是守業,創業理念都是企業的 第一推動力。創業理念可分為創業動機和創業行為兩個方面,而追求利潤無疑是企業家創業的重要動機,這是無庸質疑的。但是也不排除在具體歷史條件下和一定的 國家民族中,企業創辦還往往帶有許多的非經濟動機,而這些非經濟的動機還很可能起著非常突出的作用。
張國安兼具學者與實業家的風度。1988年,他寫過一本包含自我人生理念、企業創辦歷程的自傳體論著《理念》,創下台灣工商界大腕著書 立說銷售量最大的記錄。之後他又新著《恐龍為何會消失》一書,以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觀念,闡述了企業發展與社會發展的一致性。他認為,生存在地球上的人類 都要有危機感、責任感和奮鬥觀,只有跟上時代潮流,適應社會變遷,才不會被社會與自然淘汰,成為“消失的恐龍”。
張國安不僅喜歡讀古書,而且喜好收集先民的遺物。他買了五六個各重千余斤的大石頭,是明清時期廈門地區先民移居台灣時用帆船搬過去的碾 米石墩;他還收集到百年前大陸先民染布用的元寶石頭和幾頭牛拉動榨甘蔗糖的花崗石輪;另外還有各種石制材料如窗戶、門檻石等等。這些笨重的石頭往往會被人 們甚至專家所忽視,但張國安卻視它們為珍寶。此外,他還收集了不少中國古代瓷器和近千件古代民間刺繡,這些精美的刺繡作品都是他不忍心看到它們被外人收購 帶到別國去,就盡可能一件件地購買下來。作為一代實業家,張國安希望自己的作品在未來作古時,也有幾件能成為被後代炎黃子孫珍視的文物。
1997年4月6日,這位工商業巨子已悄然離我們而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