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新掌舵手
A·G·蘇茲伯格子承父業接任出版人
20:45
37歲的A·G·蘇茲伯格曾帶領團隊編寫了《創新報告》,被認為是一名革新者。老蘇茲伯格執掌時報25年,主持了時報的全國擴張,並引領其向數位化轉型。
****
余光中《你想做人魚嗎?》的詩問道:「你知道山高不及海深嗎? 你知道地廣不及海闊嗎? 你知道海量是怎樣的肚量?你知道海涵是怎樣的涵養?海神的財富是怎樣的秘藏?」
余光中曾說詩、散文、評論及翻譯是他的「四度空間」,這四大領域眾多跨世代文學愛好者昨也推崇,余是啟蒙導師。
主要著作:
˙詩集《敲打樂》、《在冷戰的年代》、《蓮的聯想》、《白玉苦瓜》、《與永恆拔河》、《紫荊賦》、《太陽點名》
˙散文集《焚鶴人》、《逍遙遊》、《聽聽那冷雨》、《青青邊愁》、《記憶像鐵軌一樣長》
˙翻譯《英美現代詩選》、《梵谷傳》
˙評論《藍墨水的下游》
最先是阿邦告訴余先生的死訊。
我這幾天忙著準備胡適之先生紀念及其他主題的slides等,只簡單地說:90歲了。前幾周,無意間將百花文藝的余光中集 *9冊取出,還來不及看。
後來,跟一位朋友說,"你有點偏見。雖然近年少看他的作品,其質量還很可以 (當然他為馬英九作Bumbler解釋,發揮"御用作家"的一點娛樂作用)。
*這9冊2004年的文集,還列出數十篇"未收作品存目",很有意思。
余光中先生是著名的翻譯家。他談翻譯,喜歡舉自己翻譯的王爾德的作品為例,這點應該注意。
要真研究余光中先生如何改他自己的舊譯文,再討論。
在《書評書目》出版的《譯評》,收入一篇雨田的《評余光中的「譯論」和「譯文」》(頁3~16),末尾說,內文批評的余光中(新)譯《錄事巴托比》,"本搞所抽舉的一些闕失,已有三五處經余君更正......"
我買的是二手書,另有上一書主寫道"羅織也不少"。
****
Zhengguo Kang 鄉愿,德之賊也。余光中是鄉愿詩人。余英時說:「我沒有鄉愁」;余光中販賣鄉愁,迎合中共文化統戰。毛共統治下的中國大陸已不是台灣人和被迫流亡海外華人的原鄉了。我們安身在地球的哪一個角落,哪裡就是我們的新鄉。不要用鄉愁吊我們的胃口,homesickness 是一種病態,nostalgia 是對此病態的美化。
****
****
****
要真研究余光中先生如何改他自己的舊譯文,再討論。
在《書評書目》出版的《譯評》,收入一篇雨田的《評余光中的「譯論」和「譯文」》(頁3~16),末尾說,內文批評的余光中(新)譯《錄事巴托比》,"本搞所抽舉的一些闕失,已有三五處經余君更正......"
我買的是二手書,另有上一書主寫道"羅織也不少"。
*****
在2011年的「myfone行動創作」的「家書組」中,余光中提筆示範,曾寫下,「有一句話對至親反而不說,或者說得不夠:『謝謝你。』乘早說吧,多說幾次。愛,該是現款,不是支票。」
在第7屆「myfone行動創作獎」的「情書組」示範,余光中也曾寫出「不要再買了。LV,只是Love的一半」的字句,簡短不失幽默。還曾寫下「母親,感謝你送我的這一副牙齒,一直耐用至今,否則這世界我怎麼消化得了」。
在擔任8年的行動創作獎評審中,余光中還留下許多讓人玩味再三的詞句,包括生活筆記示範:「分秒必爭嗎?當心輸掉了歲月。」
以及「粉絲只合成群,知音一定獨立。粉絲不嫌其多,知音不嫌其少。粉絲是虛榮的消耗品,知音是自信的救濟品。知音,是未來預付的掌聲。」
還有「私德猶如內衣,髒不髒自己明白。聲譽猶如外套,美不美別人評定」、「長痛不如短痛 短痛不如有點癢 長談不如短訊 短訊不如鈴聲 這麼緊急的暗號是誰啊心血來潮」等創作。
*****
*這9冊2004年的文集,還列出數十篇"未收作品存目",很有意思。
余光中先生是著名的翻譯家。他談翻譯,喜歡舉自己翻譯的王爾德的作品為例,這點應該注意。
要真研究余光中先生如何改他自己的舊譯文,再討論。
在《書評書目》出版的《譯評》,收入一篇雨田的《評余光中的「譯論」和「譯文」》(頁3~16),末尾說,內文批評的余光中(新)譯《錄事巴托比》,"本搞所抽舉的一些闕失,已有三五處經余君更正......"
我買的是二手書,另有上一書主寫道"羅織也不少"。
****
Zhengguo Kang 鄉愿,德之賊也。余光中是鄉愿詩人。余英時說:「我沒有鄉愁」;余光中販賣鄉愁,迎合中共文化統戰。毛共統治下的中國大陸已不是台灣人和被迫流亡海外華人的原鄉了。我們安身在地球的哪一個角落,哪裡就是我們的新鄉。不要用鄉愁吊我們的胃口,homesickness 是一種病態,nostalgia 是對此病態的美化。
****
【生命恨北囚,藝術思南征──悼詩人】
《字花》17期,周立民在〈苦瓜的白和洋蔥的辣──比較余光中〈白玉苦瓜〉和梁秉鈞〈洋蔥〉〉一文,指認出詩中「把苦瓜與人生連結,苦瓜與芸芸眾生同為可朽之軀,雕塑與詩歌皆是藝術,利用藝術普渡眾生,藝術成為轉化生命的中介,亦成為了天國所在。這是余光中的信仰,也是作為詩人的宗教使命。」
準備歡度冬至及聖誕之前,不如讀讀余光中(1928─2017)的兩首詩:
〈冬至〉(節錄)
想了很久都不能決定
最別致的一張聖誕卡
該怎樣來為你剪裁
直到冬至那一天,我說
對了,便沿著浪花的花邊
剪下溪子灣空曠的海景
正面,是今年最短的一日
——在壯麗的下端
紅艷艷印著一枚夕陽
反面,是今年最長的一夜
最別致的一張聖誕卡
該怎樣來為你剪裁
直到冬至那一天,我說
對了,便沿著浪花的花邊
剪下溪子灣空曠的海景
正面,是今年最短的一日
——在壯麗的下端
紅艷艷印著一枚夕陽
反面,是今年最長的一夜
〈四方城〉(節錄)
聖誕節。怎能向春分的太陽
乞一面銅鑼敲來雪崩
結束白色太久的統治?
北向的窗下夢見梵谷
生命恨北囚,藝術思南征
靈魂的邊境無數次南北戰爭
天狼星瞭望於南方,懸著青芒
乞一面銅鑼敲來雪崩
結束白色太久的統治?
北向的窗下夢見梵谷
生命恨北囚,藝術思南征
靈魂的邊境無數次南北戰爭
天狼星瞭望於南方,懸著青芒
*****
****
余光中先生可能忘記林語堂的書,以英文為主。
「狼來了」?當年打壓台灣鄉土文學作家,扣對方是「工農兵文學」、亦即是幫國民黨批判所謂「黨外是中共同路人」「三合一的敵人」!如今回首文壇滄桑,余光中情何以堪?
****
前賢與舊友
http://www.nsysu.edu.tw/files/14-1000-51982,r1235-1.php?Lang=zh-tw****
【「筆止,而氣勢不休止」的余光中 】
三年前,余光中老師曾為高美館讀了一首詩,是觀董陽孜〈九萬里風鵬正舉〉有感而發的詩作。
那彷彿躍穿白紙的筆墨大鵬至今仍展翅於美術館大廳,詩人的心魂卻已如風遠行。我們只能透過詩句與聲音,再次懷想其風骨和詩心。
---
觀董陽孜書李清照句──九萬里風鵬正舉
詩 余光中 (影片:黃明川)
三年前,余光中老師曾為高美館讀了一首詩,是觀董陽孜〈九萬里風鵬正舉〉有感而發的詩作。
那彷彿躍穿白紙的筆墨大鵬至今仍展翅於美術館大廳,詩人的心魂卻已如風遠行。我們只能透過詩句與聲音,再次懷想其風骨和詩心。
---
觀董陽孜書李清照句──九萬里風鵬正舉
詩 余光中 (影片:黃明川)
****
要真研究余光中先生如何改他自己的舊譯文,再討論。
在《書評書目》出版的《譯評》,收入一篇雨田的《評余光中的「譯論」和「譯文」》(頁3~16),末尾說,內文批評的余光中(新)譯《錄事巴托比》,"本搞所抽舉的一些闕失,已有三五處經余君更正......"
我買的是二手書,另有上一書主寫道"羅織也不少"。
余光中30年前的這篇〈怎樣改進英式中文?──論中文的常態與變態〉,非常值得譯者細讀。
這兩篇也值得看:
余光中 - 哀中文之式微 (http://victranslates.blogspot.tw/2015/10/blog-post_13.html)
明藝.特輯:專訪余光中談文學翻譯 (http://victranslates.blogspot.tw/2015/04/blog-post_11.html)
余光中 - 哀中文之式微 (http://victranslates.blogspot.tw/2015/10/blog-post_13.html)
明藝.特輯:專訪余光中談文學翻譯 (http://victranslates.blogspot.tw/2015/04/blog-post_11.html)
【一代大師余光中病逝 享壽90歲】
曾經,他把「鄉愁四韻」,用一枚窄窄的郵票,加上楊弦一聲聲輕輕的吟唱,安放在時代的心頭上。超過半個世紀,寫詩不輟,余光中真正要表達的是:中國文學的不朽接力。
「當黃昏來襲,許多靈魂便告別肉體,我的卻拒絕遠行,我願在此,伴每一朵蓮,守小千世界,守住神祕」余光中
*****
在2011年的「myfone行動創作」的「家書組」中,余光中提筆示範,曾寫下,「有一句話對至親反而不說,或者說得不夠:『謝謝你。』乘早說吧,多說幾次。愛,該是現款,不是支票。」
在第7屆「myfone行動創作獎」的「情書組」示範,余光中也曾寫出「不要再買了。LV,只是Love的一半」的字句,簡短不失幽默。還曾寫下「母親,感謝你送我的這一副牙齒,一直耐用至今,否則這世界我怎麼消化得了」。
在擔任8年的行動創作獎評審中,余光中還留下許多讓人玩味再三的詞句,包括生活筆記示範:「分秒必爭嗎?當心輸掉了歲月。」
以及「粉絲只合成群,知音一定獨立。粉絲不嫌其多,知音不嫌其少。粉絲是虛榮的消耗品,知音是自信的救濟品。知音,是未來預付的掌聲。」
還有「私德猶如內衣,髒不髒自己明白。聲譽猶如外套,美不美別人評定」、「長痛不如短痛 短痛不如有點癢 長談不如短訊 短訊不如鈴聲 這麼緊急的暗號是誰啊心血來潮」等創作。
*****
“現代漢語遭受社論語式強暴三十年後,內地汪曾祺等少數作家也在勉力維持漢語的表達力,但相比汪曾祺的文火慢燒,李敖、白楊、三毛、余光中以及龍應台的「野火」顯然更有衝擊力。而在這批台灣放火者中,余光中顯然是最具有文學自覺的一個。毫不誇張的說,正是台灣余光中等作家的衝擊,才讓現代漢語又說起「人話」來,或者說是他們幫助內地人「恢復了漢語的尊嚴與美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