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1日 星期五

張大邦的故事/口述歷史; 馬丁·尼莫勒(Martin Niemöller):"起初,他們帶走了……"




陳銘城文史專頁分享了 1 則貼文

張大邦的故事.
陳銘城──和蔡宏明其他 2 人
"夜是他的魔" --追思2017.12.27辭世的政治受難前輩張大邦(照片是曹欽榮2006年攝影.)享年89歲.張家已在上星期辦完後事.沒舉行告別式.所以沒通知親友參加.
他曾自印回憶錄"不滅的烙印--我的228.白色恐怖記憶."也曾由高雄市文化局印的"高雄文獻"轉載.這本書.由台灣游藝協助編輯出版.類似同人書.非商業發行.
張大邦是台南府城人.畢業於台南工業學校建築科.戰後曾進入台南市政府建設局.也服務過營造廠.是位建築專業人士.不幸在50年代.因白色恐怖坐黑牢10年.
在新店軍監時.多位年輕難友.跟隨李天生做外役.做鐵工廠生產隊.他因在軍法處看守所曾幫李天生寫訴狀而認識.出獄後原在新營糖廠工作.被人二通知不用再來上班.他只好寫信給老難友李天生.後來.和涂柄榔(涂醒哲的叔叔)等難友.都在大榮鋼鐵與大榮高工.服務25年至退休.大榮鋼鐵的廠房和大榮高工的教室.都是他畫的建築圖.
最早去找他時.他很客氣.說自己的案情沒甚麼.不值一寫.幾次拜訪之後.他才說自己的生命故事.並且說自己已動筆寫回憶錄.我很高興地鼓勵他.自願要幫他看稿編輯.他很認真地寫稿.完成大半的稿.
只是一次接到他的電話.說要放棄出書.原來.他每到夜晚.就有莫名的恐懼感 襲身.要他不去回顧以前的痛苦記憶.甚至放棄回憶錄的完稿.只求不要失眠.可以好睡.他曾看醫師.但不敢說出 自己的政治受難情事.因此.無法對症下藥.
苦勸他寫完回憶錄.那是給親友和兒孫看.看你自己走過的苦難路.也是他自我療鬱的方法..
書終於印出.那裡面.有張大邦生命裡的苦難.與他堅強的努力.更有他愛看書.自我摸索出的台灣意識與歷史觀.去圖書館問看看.或許可看到張大邦的這本書...也可問02-2753-0703台灣游藝.
這是臉書寫的第二次稿.第一稿原本有寫他說的何川遺命詩的故事.但因誤觸某鍵.全文都不見.去抽煙後在寫第二次稿.就短寫貼文了.抱歉.

張大邦口述歷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5vYyKmdo8A



【淚水:致張大邦前輩-天洛/詩&攝影】揮不去的夢魘-政治受難者張大邦口述歷史-潘靜竹9/30-有感唸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tvOceDQfHs
*****
马丁·尼莫勒:"起初,他们带走了……"



德国牧师尼莫勒的这首小诗《最初他们逮捕共产党人的时候》广为人知。他是纳粹时期反抗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曾作为"希特勒钦点的囚犯"被关押8年。

馬丁·尼莫勒:"起初,他們帶走了……"

德國牧師尼莫勒的這首小詩《最初他們逮捕共產黨人的時候》廣為人知。他是納粹時期反抗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曾作為"希特勒欽點的囚犯"被關押8年。
    
Martin Niemoeller - Theologe, Prediger, Autor (picture-alliance/S. Simon)
Martin Niemoeller
無名英雄與反納粹勇士系列六
(德國之聲中文網)
"納粹把共產黨人抓走的時候
 我沒說話
我又不是共產黨人

他們把社民黨人關起來的時候
我沒說話
我又不是社民黨人

他們來抓工會人員的時候
我沒說話
我又不是工會人員

他們來抓我的時候
已沒有人
能抗議了"
Berlin Nationalsozialismus Reichspogromnacht November1938 (picture-alliance/akg-images)
1938年“水晶之夜”:納粹襲擊猶太人事件,許多猶太人的商店窗戶玻璃被打碎,在月光下如同水晶,由此得名
馬丁·尼莫勒(Martin Niemöller)在晚年接受一次採訪時,講述了這首小詩的背景。
"這其實不是一首詩。(1976年)我曾在凱瑟斯勞滕市附近的一間教會講道……過後,人們向我提出一些問題…他們問我說,在1938年水晶之夜(編者註:納粹襲擊猶太人事件)發生後,我們有沒有清醒過來。我說,天哪,不要問我1938年的事情,1937年我就被關起來了,此後一直關在單人牢房裡。而且,你要知道,他們開始把共產黨人關起來的時候,我們當時可能很快就知道了,我記不清了,但我們沒有反抗,因為我們是為教會、在教會生活,共產黨人又不是教會的朋友,正相反,是反對教會的,所以,當時我們沉默了。然後是工會,工會也不是教會的朋友,我們跟他們關係很少,或者根本沒聯繫,我們就說,讓他們自己為自己的事情鬥爭吧。我當時說的話沒有留下文字,所以可能我的表述不完全是這樣。"
馬丁·尼莫勒基金會的網站刊登了這段文字,並補充說,尼莫勒準確記述了那段歷史,即對納粹的反抗陣線是如何發展的。"他沒有提到猶太人,因為對猶太人大規模的迫害是在他被關進集中營後發生的。"
Deutsche Geschichte Nationalsozialismus | Reichsbischof Ludwig Müller (picture-alliance/akg-images)
所謂"德國基督徒"的“帝國主教”路德維希·穆勒
與希特勒會面
1892年出生的馬丁·尼莫勒曾在一戰期間,在軍中作潛艇艦長。戰爭結束後,他就讀神學,並成為一名牧師。
1933年,希特勒上台。納粹大力在社會各個方面推進其意識形態(見系列三)。在教會內,一些人支持納粹的種族主義等理念,他們被稱為"德國基督徒"(Deutsche Christen)。這部分人做出一些荒謬的嘗試,比如"廢除"聖經舊約、"修改"新約、去除教會生活中的猶太元素等。
尼莫勒反對這種做法,並呼籲成立"牧師緊急聯盟"(Pfarrernotbund)。然而,包括尼莫勒在內,在反對"德國基督徒"的教會陣營中,仍有很多人寄望於希特勒會"主持公道"。
1934年1月25日,希特勒會見所謂"教會爭戰"的"正反雙方"。尼莫勒也被要求參與會見。
尼莫勒在1963年接受一次採訪時,講述了那次與希特勒會面的情況。"(反對派)教會領導人原本希望,在帝國總理府的這一邀請會帶來這樣的結果,即'領袖'會同意我們的訴求……然而,突然間,帝國元帥戈林走了進來,胳膊下夾著一本紅色文件夾,向領袖鞠躬……並開始宣讀:'這裡在場的牧師尼莫勒今天早晨通了這樣和那樣內容的電話。'我第一次意識到,有人監聽了我的電話。"
尼莫勒的通話內容令希特勒大為光火。會見的結果也令反對派大失所望。結束時,希特勒與與會者握手。輪到尼莫勒的時候,尼莫勒說道:"帝國總理閣下,您之前說,德國人民的事,就留給您來操心吧。但我們也感到對德國人民負有責任。這一責任是不能被拿走的,是上帝交給我們的,除了上帝之外,沒有人能從我們手中拿走,您也不行。"尼莫勒回憶說,希特勒抽回了已經握了相當長時間的手,走向了下一個人。
Martin Niemöller Theologe bei seiner Befreiung 1945 (ullstein bild-Archiv Gerstenberg)
1945年,尼莫勒在達豪集中營被美軍解救
與希特勒見面一周後,尼莫勒收到講道禁令。
1937年7月1日,尼莫勒被蓋世太保抓走。在那之前的6月29日,他發表了被捕前的最後一次演講,其中說道:"我們應當聽從上帝勝過聽從人。"
尼莫勒被作為"希特勒欽點的囚犯"先後送往薩克森豪森集中營和達豪集中營,共被關押8年,直到1945年被美軍解救。
反省
尼莫勒作為納粹時期反抗運動的一位代表人物,在德國以及其它西方國家享有聲譽。在美國新英格蘭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就有一塊石碑上鐫刻了他那首小詩"起初他們帶走了……"不過,這裡的版本是:共產黨人、猶太人、工會和天主教徒。
Martin Niemöller (picture-alliance/ dpa)
晚年尼莫勒(1972年)
在1963年接受采訪時,尼莫勒也反省了他年輕時曾對猶太人並無好感。他說,後來,這令他感到很沉重。他解釋說,在他的家鄉泰克倫堡(Tecklenburg),有很多農民欠猶太債主或牲口商販的錢。尼莫勒說,當時,該地區的整體氣氛雖然不能說是系統性的反猶,但感覺上有這樣的傳統。1910年參軍時,軍中對於猶太人也有某種程度上的保留。直到他被關押在集中營後,他才反思到這一點,並進而認識到:即便對一個人沒有好感,這個人仍是他的"兄弟"。
二戰後,尼莫勒曾擔任黑森州基督教會主席。他於1984年去世,享年92歲。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