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9日 星期二

張國安

提要:張國安(1926-97) 在台灣汽車工業界久負盛名,被報刊雜誌稱作台灣的艾科卡。他從推銷進口摩托車白手起家,經過30多年的努力,由他擔任總經理的三陽公司在台灣 500家大型民營製造業中名列第十。他先後興辦豐群、益群水產公司,擺脫日商對台灣漁業的控制和剝削,使自己的漁業基地遍及各大洲,被譽為“日不落的豐 群”。此外,他的創業理念更是深深地影響著年輕一代的創業者,被認為是一位有成就、有影響的企業家。

書名 :歷練 : 張國安自傳
作者 : 張國安
出版商 : 天下叢書 1987


遠見雜誌1986年7月號 第001期
作者:張國安

今年三月二十三日,三陽工業總經理張國安
在董事會議裏聽到自己被「開除」的消息。
有人把這位充滿自信與活力的企業家
比喻為「台灣的艾科卡」,
期望他也像艾科卡一樣,
在個人事業上「反敗為勝」,再創新局。
他正著手撰寫自傳,
並已...


引言

常有人問我:「張國安,看你的長相,應該是來自一個不錯的家庭吧!」我聽了不禁啞然失笑。

我出身貧寒家庭,自小就飽嘗生活拮据的壓力,因此深深覺得:自己必須比別人加倍努力,才能出頭,才能脫離困境、脫離貧窮。


佃農之家

我的祖先在明末清初從福建遷到台灣,定居內湖,世世代代過著清苦的佃農生活,到我已經是第七代了。

張氏家族到我父親的時候尤其貧困。何以如此,要從我祖父談起。

我 的祖父張丹枝是一位非常富有進取心的人,除了耕田之外,也兼賣木炭,後來生意越做越大,就自己買林子來燒木炭,家中經濟一時改善不少。可惜因為勞累過度, 祖父在三十五歲的壯年就病倒了。當時身為長子的父親張茂已只有十四歲,無法接手祖父的生意,連帳都沒辦法收,幾年下來,不但錢財盡失,還背負債務,整個家 就這樣沒落下去。祖父一病五、六年,終於在四十一歲時撒手人寰。

我的母親郭乖是祖母的遠房親戚,六歲時就搬到祖父母家,準備日後嫁給比她小一歲的父親。祖父生病時,母親負起家庭的一切擔子,十幾歲的年紀,不但要照顧祖父,還要煮飯給當時還為祖父工作的六名工人吃,同時也必須像男人一樣地做田裏的工作,非常辛苦。

由於祖父久病不起,親戚們希望家中能辦件喜事,以改家運,父親與母親於足在這種情況下結婚了。

常時母親二十歲,父親十九歲。不幸第二年,祖父還是去世了。

佃 農的生活令人心酸,每年節收穫八○%以上必須繳給東家,剩下的錢根本不夠生活,必須靠打零工來添補家用。而東家來收租時,態度往往十分冷酷,也喜歡挑毛 病,說我們的穀子乾度不夠等等。如果收穫好些,別人看我們耕的地有利可圖,就向東家送紅包,把我們趕走,使我們備嘗顛沛流徙之苦。

我的身世就是這麼清寒,因此我從小就有強烈的進取心,深深覺得:除非自己比別人加倍努力,否則無法出頭,也不能脫離困境、脫離貧窮。

---

艱苦的創業

  從台北工業學校畢業後,張國安當過農機技術員、鄉公所的職員、小學教員。上世紀40年代末,經人介紹進入慶豐行貿易公司,才開始了他在商界的奮鬥史。

  那時慶豐行只是一個靠小本生意維持生存的貿易行,老闆加夥計總共三個人。但他在那裏卻學會了做貿易商的技巧。在1954年他與三陽工業 公司前任董事長黃繼俊合資在內湖成立了三陽電機廠,率先在台灣生產自行車磨電燈,切合市場需要,銷售一枝獨秀。但是三陽電機廠在剛開張的時候情況並不樂 觀,全部資本不過30萬元,只買了兩台衝床和一台車床。此時張國安從小培養的鍥而不捨的精神又發揮了作用,他一天只睡三四個小時的覺,帶著四個工人擠在狹 小的廠房裏,設計、購料、製造、銷售、收款,全由他一個人負責處理。從台北到高雄出差,他總是坐夜車,因為這樣可以省下一晚的住宿費,而且不佔用工作時 間。他們最終克服了從建廠到壓模、出產等一系列困難,“三陽”才會從小到大,直到1959年擴大為電機公司。之後又在1961年再增資改組為三陽工業股份 有限公司,與日本本田技研工業合作,成為台灣首家生產機車的廠商。利用日本技術設備,致力科學經營管理,業務發展迅速,成為台灣最大的機車生產廠商。

  張國安可是台灣企業界的多面手。在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迅速發展之時他又創立豐群及益群兩水產公司,從事遠洋、漁業和水產加工,並在烏 拉圭、南非、馬來西亞等地設立分支機構15所,從事漁業貿易及補給服務等,形成頗具規模的企業集團。此外,他的經營範圍還涉及百貨食品類,有來來百貨、喜 年來食品等。

  1985年是張國安的人生轉捩點:他離開三陽工業,設立了豐群集團。他將豐群投資與豐群來來百貨合併,成為豐群來來百貨集團,顯示百貨 業是豐群企業未來重要投資方向;豐群集團同時也積極前往世界各地投資。1993年集團營業額已達300億台幣。作為台灣零售百貨業主力之一的豐群,近年相 當注重開發中國大陸市場的潛力。例如其擁有台灣專營權的萬客隆(Makro)量販店,便與荷蘭母公司SHV一起,開拓中國大陸市場。第一站選定了廣州,在 這個投資中,豐群持股10%。另外,該集團還獨力在武漢開設量販店、百貨公司、精品中心和旅館的投資計劃,這項計劃由豐群與武漢政府合作成立江群房地產開 發公司主導。張國安還正式宣佈,投資15億台幣,在武漢開設來來百貨分店。張國安也因此被尊為“台灣大企業投資武漢第一人”。當地權威人士說,“作為老一 輩來漢臺商,他身上典型地反映了臺商的特點”。他信奉“誠實經營方能做大,邪門歪道只能賺小錢”。有人評價他,做了一輩子生意,對客戶、公司內部,沒哄過 任何一個人。他充滿創業激情,條件越艱苦,就越有激情。

工商業巨子的創業理念

  人們常說:一個企業的建立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都與企業家的創業理唸有很大的關係。張國安認為無論是創業還是守業,創業理念都是企業的 第一推動力。創業理念可分為創業動機和創業行為兩個方面,而追求利潤無疑是企業家創業的重要動機,這是無庸質疑的。但是也不排除在具體歷史條件下和一定的 國家民族中,企業創辦還往往帶有許多的非經濟動機,而這些非經濟的動機還很可能起著非常突出的作用。

  張國安兼具學者與實業家的風度。1988年,他寫過一本包含自我人生理念、企業創辦歷程的自傳體論著《理念》,創下台灣工商界大腕著書 立說銷售量最大的記錄。之後他又新著《恐龍為何會消失》一書,以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觀念,闡述了企業發展與社會發展的一致性。他認為,生存在地球上的人類 都要有危機感、責任感和奮鬥觀,只有跟上時代潮流,適應社會變遷,才不會被社會與自然淘汰,成為“消失的恐龍”。

  張國安不僅喜歡讀古書,而且喜好收集先民的遺物。他買了五六個各重千余斤的大石頭,是明清時期廈門地區先民移居台灣時用帆船搬過去的碾 米石墩;他還收集到百年前大陸先民染布用的元寶石頭和幾頭牛拉動榨甘蔗糖的花崗石輪;另外還有各種石制材料如窗戶、門檻石等等。這些笨重的石頭往往會被人 們甚至專家所忽視,但張國安卻視它們為珍寶。此外,他還收集了不少中國古代瓷器和近千件古代民間刺繡,這些精美的刺繡作品都是他不忍心看到它們被外人收購 帶到別國去,就盡可能一件件地購買下來。作為一代實業家,張國安希望自己的作品在未來作古時,也有幾件能成為被後代炎黃子孫珍視的文物。

  1997年4月6日,這位工商業巨子已悄然離我們而去。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