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前政務司司長承認接受來自北京的千萬港元
2014年09月25日
Reuters
今年5月,香港前政務司司長許仕仁走進高等法院,準備接受腐敗審判。
香港媒體報道,被稱作香港史上規模最大的腐敗審判之一的事件,發生了出人意料的情節。香港前二號官員稱,自己收取了來自北京的一筆多達1100萬港元(約合870萬元人民幣)的秘密款項。
《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報道,香港前政務司司長許仕仁(Rafael Hui Si-yan)周二作證稱,自己是在2007年底從一個朋友那裡收到那筆錢的,那名友人說錢來自「北京的一個人」,但拒絕說出那名捐贈者的身份。在香港的民主倡導人士對北京的政治影響提出愈發尖銳的指責之時,這一事件對香港領導層與內地領導層之間的關係提出了問題。香港曾是英國殖民地,於1997年回歸中國,但保留了部分自治權。
- 檢視大圖Twitter網友@daaitoulaam說:如果許仕仁收取了美國總領事館數百萬,不知道廉政公署會否覺得這與香港事務無關。
現年66歲的許仕仁被控收取了香港富豪郭炳江(Thomas Kwok Ping-kwong)、郭炳聯(Raymond Kwok Ping-luen)兄弟的賄賂。據稱,作為新鴻基地產(Sun Hung Kai Properties)的聯席主席,郭氏兄弟希望許仕仁成為他們在政府內部的「耳目」。許仕仁被控收受的賄賂超過387萬美元。
在始於5月初的審判中,許仕仁面臨八項指控,其中包括串謀令公職人員行為失當罪,以及身為公職人員行為失當罪。對所有罪名,許仕仁均不認罪。
《南華早報》稱,許仕仁周二告訴法庭,自己沒有向政府申報來自北京的那筆捐贈,是因為它與香港事務「無關」。
許仕仁說,2007年初,負責香港事務的中國高官廖暉曾鼓勵他延長任期,繼續為時任特首曾蔭權(Donald Tsang Yam-kuen)擔任政務司司長。那時,他的任期即將於四個月後結束。許仕仁稱,他告訴當時擔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的廖暉,由於財務原因,他不願意繼續任職。《南華早報》報道,他說廖暉當時回答道,會「想想如何幫忙」。
許仕仁並未繼續擔任政務司司長一職,但是在2009年以前,他仍然是香港行政會議(Executive Council)的成員。行政會議是香港主要的決策機構。他在法庭上說,在拿到款項後,2008年3月,他在北京的一次聚會上遇到了廖暉,後者把他拉到一邊,告訴他:「我已經幫過你了,別再亂花錢了。」
許仕仁此前曾表示自己生活奢侈,他在擔任政務司司長時經常請朋友吃晚飯,費用往往高達2500美元;有一次,他在一家法國餐廳花了2.7萬美元。香港《信報》上周報道,有一次,他至少給了一名來自上海的年輕女子90萬美元,他與這名女子關係親密。
----
我對陳由豪印象最深刻的是,陳由豪出事那年, 台灣大學還以為他承諾的捐款可以兌現......
陳由豪逍遙中國賺飽飽 網友:下一個就林益世了 ....詳後文
債留台灣數百億元的陳由豪,神隱美國、中國大陸多年後,去年底被媒體拍到他在自己開設的廈門翔鷺國際大酒店水晶廳,舉辦台大經濟系同學會,設宴招待遠從台灣到大陸旅遊的台大經濟系老同學。
民國八十年代,東帝士集團快速擴張,國內爆發本土金融風暴,該集團陷入財務危機,銀行總貸款高達一千二百億元。
債權銀行主管指出,除陳由豪個人及他所保證的貸款外,其中又以東帝士建設(後改名為全盈隆建設)和東雲營造負債最大,前兩大債權銀行分別是第一銀行、交通銀行(交銀已與中國商銀合併,今為兆豐商銀)。
債權銀行團估計,東帝士集團倒閉,造成國內銀行體系超過六百億元呆帳。陳由豪個人在銀行呆帳金額仍逾七億元,在一銀呆帳金額即高達五億五千多萬元,名列該行第一大的個人「呆帳大戶」。
-----
《南方周末》審讀員之死
關軍為紐約時報中文網撰稿 2013年04月17日
Jonah M. Kessel for The New York Times
1月,言論自由倡導者與中共新聞監管支持者在發行《南方周末》的公司總部外發生對峙。
曾禮,或許是中國最著名的自我公開身份的“新聞審查人”。他也經歷了由新聞審查制度的一顆“螺絲釘”到“槍口抬高一寸”的戲劇性轉變。這既是夾在渴望新聞自由的中國新聞工作者與日益收緊的審查制度之間的一個特例,也是一個正直、率真和敢言敢為之人的自然選擇。
過去幾年間,曾禮是《南方周末》的兩名”審讀員”之一,負責對該報部分內容進行審查,因為經常要求刪改稿件或者斃稿,他被一些《南方周末》編輯和記 者認為是“平庸的惡”之代表人物,他的名字也被戲稱為“真理部”;2013年1月,《南方周末》新年獻詞事件爆發後,隨後曾禮在新浪微博以“六十不惑”的 帳戶公開自己審讀員身份,披露廣東省委宣傳部對《南方周末》的嚴密管控,又被認為是堅守媒體良知底線的英雄式人物。
《南方周末》新年獻詞事件發酵三個月後,2013年3月28日出現了階段性轉折:曾禮正式被解除“審讀員職位”,審讀制度也隨之撤銷。但這並不意味着新聞自由的勝利:《南方周末》總編輯及上屬主管單位“南方報業集團”將直接對這份報紙的內容進行“事前審查”。
4月2日晚,真正退休的曾禮與眾多家族成員在廣東湛江祭祖,酒量不錯的他當晚喝了些酒,次日凌晨突發消化道大出血,搶救至晚間終告不治,享年61歲。
2013年年初,“新年獻詞事件”爭端最為激烈的時候,我曾兩次前往廣州拜訪曾禮,對他進行了總計約五個小時的採訪,聽他講述引發“轉變”的那些往事。
2011年,馬上年滿60歲的曾禮開通了新浪博客,一句“我的文章我做主,我的言論我負責”成了宣言,它像一面倔強的旗幟,此後一直懸掛了600多 天。那天是2011年5月22日,他從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正式退休,這個經常以急促均勻的節律朗聲大笑的新聞人,那天笑得格外暢快,認為自己某種意義上獲得 了新生。
“老曾啊,搞了幾十年你都沒搞清楚,你的文章你做得了主?”當時一位同仁揶揄他。
曾禮則暗笑對方觀念落伍,不了解互聯網,在博客里發佈文章還需要誰的特許?
從未滿20歲的知青歲月開始,擅寫文章又積極靠近黨組織的曾禮就已經是宣傳機器上的一個細小部件了,這也意味着他放棄了在公開場合自由表達的權利。現在,他想拿回來。
他在博客寫針砭時弊的短評,寫苦澀年月的回憶,懊惱很快就來了——網站的管理員有時會刪除那些曾禮認為並不敏感的敏感博客。
令曾禮哭笑不得的是,此時其身份為中國最著名非官方報紙《南方周末》的審讀員,與網站管理員刪帖相似的事正是他的職責:甄別文化版之外的刊發內容有無政治風險;對刊發之前的報道提出審讀意見,以實現“自我審查”。
《南方周末》在中國官方眼中是極其“不聽話”的媒體,儘管它隸屬於中共廣東省委機關報。在1990年代後期,中國的媒體行業被推向體制改革的洪流, 以報業為例,除了各級黨的直屬機關報仍享受財政補貼,其附屬媒體都需要自負盈虧,靠吸引讀者進而吸引到廣告商活下去,這就是所謂的市場化。從那時開始, 《南方周末》成為這方面做得最成功的媒體之一。它憑藉揭露社會現實、體恤民眾疾苦而贏得聲望,卻常常超出黨和政府容忍的極限。在中國,媒體被放逐到市場, 卻無法得到與這種生存方式相匹配的新聞自由,尤其最近幾年,社會發展累積的深層矛盾越來越突出,那隻管控新聞的無形大手自然攥得越發得緊。
2009年,原為《南方日報》部門主任的曾禮被任命為《南方周末》總編輯特別助理,實為報業集團派到這份麻煩不斷的報紙的“審讀員”。他與被派駐於《南方都市報》的審讀員一起被稱為“兩南小組”。
中國官方針對新聞的事後審讀制度更為普遍,隨着市場化媒體的日漸發育,黨的宣傳部門也持續施壓,比如日益頻密地發佈禁令,或敦促媒體事前自我審查。 曾禮所在的審讀小組就是這樣一道自設“事前審查”防火牆。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報社的“自我保護”手段,以保證報紙在中國新聞審查制度的夾縫中生存。
“啊呀,新聞竟然可以這麼寫。”初到《南方周末》時,曾禮驚嘆於這份報紙的尺度。在黨委機關報當記者的十幾年,他也寫過不少批評報道,而且早前的媒體空間也更寬鬆,他對我說:“不會像南方周末這樣涉及到價值觀差異。黨報的批評還是為了黨的利益。”
《南方周末》所在的報社X形舊樓六層那間促狹的審讀室,自此成了觀念碰撞的戰場。編輯、記者輪番拿着被刪改、被斃掉的文章進來,或軟磨硬泡,或據理力爭。對於何為“敏感”,分歧顯得如此明顯。“我被認為太保守,彼此無法說服。”曾禮說。
接觸得多了,曾禮漸漸感覺到,這份報紙的新聞人大多有着赤子之心,而且,當他大量接觸網絡信息,也更多看到了社會現實中被遮蔽的一面。
《南方周末》的審讀室被灰白色的十字隔板切割開來,審讀員曾禮孤獨地佔據一隅,卻不覺寂寞,每天要有十多小時浸泡在網絡世界。曾禮在新浪微博上的賬 戶名是“六十不惑”,他與保守派激烈論爭,也發泄積怨,曾禮自我總結他在網世界的論戰:“罵文革,罵老毛,罵那些沒有人性的東西”。曾禮提醒《南方周末》 的采編人員,千萬別拿博客和微博上的文章觀點去比照他的審讀尺度。“我腦子裡有一個隔板,左邊是審稿把握導向的,右邊是網絡自由表達的,不能混在一起,否 則就麻煩了。這不能說人格分裂,只能說思想是有多重性的。”
我曾問過曾禮,身為審查者,自己的網絡言論卻經常被審查和刪除,會做何感想。“這個,性質不一樣。”脫口而出之後,他沉默了片刻,“說不一樣,其實也是一樣。我覺得自己文章說的是事實,報紙被刪掉的文章,事實上也沒問題啊。”
許多人以為曾禮的價值觀是被《南方周末》改造了,事實並非如此。
因為父親的出身在土改時被政府定性為工商業兼地主,1952年,曾禮降生在了廣東湛江的一個“不光彩”的家庭。父親經常挨批鬥,子女也要陪着,作為人群中5%的專政對象的他,覺得命運“像冬天的草一樣”。在幼小靈魂的深處,既渴望被黨接納,又暗暗埋下一顆怨恨的種子。
1970年代後期,當過幾年知青的曾禮進入廣東韶關一家工廠的宣傳科,每天的工作“不是批這個就是批那個,從批林批孔批鄧到批四人幫,還批廠子里的某些人。(搞宣傳)吃飽了不就是干這個的嗎?”他以粵式普通話特有的抑揚頓挫對我回顧說。
在曾禮看來,中國1980年代的開放程度甚於現在,正值30多歲的他,外面的東西看的多了,就有了一些自己的判斷力。他的轉變開始了,“嚮往世界文明,民主自由法制平等,也可以叫普世價值。”
在工廠那一段,一度熱衷於批判資產階級自由化,他一邊組織批判一邊暗自想,被批的那個才是好東西。“跟現在辦報紙一樣,無非這樣,心裏面很明了,但還不能按心裏面去說。”
在《南方周末》這樣一份努力爭取空間說點真話的報紙,認同感的建立並不難;曾禮需要做的,是在規避政治風險的同時,多做一些符合自己價值觀的事情。
2013年“南方周末新年獻詞事件”之前,曾禮已經在做着微小的努力。
2009年,《南方周末》準備報道一起截訪人員在北京私設地下監獄、殘害上訪者的惡性事件,曾禮說他當時經歷着內心的掙扎,知道這東西“黑到沒得黑”,又擔心惹怒宣傳部,於是就和編輯探討如何規避風險,去掉一些敏感字詞。結果出報第二天,中宣部的問責電話就來了。
這樣的情況經常發生,曾禮的態度是,批就批吧,搞這麼多年新聞,他知道哪些東西是真有風險,哪些即便挨批也不會有大麻煩。何況,由一個退休人員進行審讀,權力與責任不對等,壓力不大,完全可以“槍口抬高一寸”。
退休前,曾禮還曾在廣東省委宣傳部新聞閱評小組任副組長,那是一個負責“事後審查”的機構。他覺得,那些經歷幾十年風雨的人,不大可能真的糊塗,可 惜許多人的屁股還是坐在了官方意識形態那一邊。“那些審讀員,他媽的,內行整內行,還不用負責,整錯了也無所謂。”在提到讓人憋悶、暢快或氣憤的事情時, 他會夾帶粗口。
宣傳部門對《南方周末》的控制不斷升級,2012年5月廣東省委宣傳部破天荒地開始了“事前審查制度”,在選題階段即對采編業務進行監控和審查,編 輯部的自主權喪失殆盡,2013年年初,編輯部被壓抑已久的火山終於噴發,60名記者因《新年獻詞》一文在最後一刻被改而發表公開信稱,對稿件的改動沒有 得到編輯部同意,並稱廣東省委宣傳部長庹震對稿件改動負有個人責任,要求其辭職。最終演變成轟動境內外的“新年獻詞事件”。
得知省委宣傳部要動用強勢手腕否認事前審查,曾禮氣憤之極。“去他媽的,這個能行嗎?”(事後複述的時候,他還忍不住猛拍茶几)他以審讀員的身份, 公開反駁宣傳部的謊言,把新聞管控的內情抖落出來,在新浪微博上發表了《究竟誰刪改了南方周末新年獻詞》一文,“文章一發出去,不得了。”曾禮的氣憤也是 制度變化對一個人的投射——雖是“審讀員”,但他與《南方周末》采編人員一起承受了來自外部更野蠻的力量。
2013年1月,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例行記者會上言之鑿鑿地否認中國存在新聞審查制度,隨即曾禮站出來聲明自己就是新聞審查人,實在太有衝擊力了——儘管那早就是一個公開的秘密。
除了站出來作證,曾禮還公開表達對《南方周末》總編輯趨附於新聞審查機構的不滿。在他發表於新浪微博的《南周審讀員為何跟總編輯分道揚鑣》一文中提 及,2012年11月8日的《南方周末》周會上,總編輯黃燦聲稱“這份報紙是共產黨的報紙......難道你這是一個自由派的媒體嗎?”“我們可能更願意 跟《紐約時報》並排對比,但別忘了你是在哪辦的報紙!”曾禮在《南方周末》內部論壇上針鋒相對地反駁,他寫:“那番講話,令我大失所望。這不是頂不住上頭 的壓力,而是自己要與黨中央保持一致,要與《人民日報》看齊,這是自宮行為。”此後,曾禮向南方報業集團提出退休申請,但被勸留。
已移民加拿大的兒子為曾禮擔心,勸他別弄這些,“六十幾的人還和憤青一樣,別搞得你出不來我回不去。”曾禮沒那麼多擔憂,而且這個時候,沒有任何人比自己更合適站出來。
曾禮預想着到了2013年年中,“新年獻詞”有一個了結,《南方周末》回復正常的新聞生產流程,他就可以不再作這個審讀員了。除了兒子,他在北美還 有不少親戚,很想出去好好周遊一番,親身體驗現代文明的氣息。他宣傳工作幹了47年,“天啊,就算能活到80歲,大半輩子都在職業生涯上,該退了。”
3月28日,曾禮很意外地接到報業集團黨辦主任的通知:下個月不用來上班了,返聘結束。突然死亡的不是審讀制度,而是不在職的審讀員。另一個讓他感到寒心的是,組織沒有任何送別的表示,“當初集團要我來的時候不是這樣。”
曾禮在正式離職當天在新浪微博寫道:“幾十年我都在體制內,一切服從組織,說話辦事不敢越雷池一步,只是到退休返聘後才能說幾句真心話。現在全退了,有‘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心境。”
61歲的審讀員告別了十字隔板切隔的辦公空間,抽去了頭腦中的那塊隔板,而他期待的這份報紙的結局還沒有出現。惟可自慰的是,可以更自由了。只是,4月2日晚,因為消化道大出血而逝世的曾禮,在一個相對更自由的世界裡,只逗留了五天。
過去幾年間,曾禮是《南方周末》的兩名”審讀員”之一,負責對該報部分內容進行審查,因為經常要求刪改稿件或者斃稿,他被一些《南方周末》編輯和記 者認為是“平庸的惡”之代表人物,他的名字也被戲稱為“真理部”;2013年1月,《南方周末》新年獻詞事件爆發後,隨後曾禮在新浪微博以“六十不惑”的 帳戶公開自己審讀員身份,披露廣東省委宣傳部對《南方周末》的嚴密管控,又被認為是堅守媒體良知底線的英雄式人物。
《南方周末》新年獻詞事件發酵三個月後,2013年3月28日出現了階段性轉折:曾禮正式被解除“審讀員職位”,審讀制度也隨之撤銷。但這並不意味着新聞自由的勝利:《南方周末》總編輯及上屬主管單位“南方報業集團”將直接對這份報紙的內容進行“事前審查”。
4月2日晚,真正退休的曾禮與眾多家族成員在廣東湛江祭祖,酒量不錯的他當晚喝了些酒,次日凌晨突發消化道大出血,搶救至晚間終告不治,享年61歲。
2013年年初,“新年獻詞事件”爭端最為激烈的時候,我曾兩次前往廣州拜訪曾禮,對他進行了總計約五個小時的採訪,聽他講述引發“轉變”的那些往事。
2011年,馬上年滿60歲的曾禮開通了新浪博客,一句“我的文章我做主,我的言論我負責”成了宣言,它像一面倔強的旗幟,此後一直懸掛了600多 天。那天是2011年5月22日,他從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正式退休,這個經常以急促均勻的節律朗聲大笑的新聞人,那天笑得格外暢快,認為自己某種意義上獲得 了新生。
“老曾啊,搞了幾十年你都沒搞清楚,你的文章你做得了主?”當時一位同仁揶揄他。
曾禮則暗笑對方觀念落伍,不了解互聯網,在博客里發佈文章還需要誰的特許?
從未滿20歲的知青歲月開始,擅寫文章又積極靠近黨組織的曾禮就已經是宣傳機器上的一個細小部件了,這也意味着他放棄了在公開場合自由表達的權利。現在,他想拿回來。
他在博客寫針砭時弊的短評,寫苦澀年月的回憶,懊惱很快就來了——網站的管理員有時會刪除那些曾禮認為並不敏感的敏感博客。
令曾禮哭笑不得的是,此時其身份為中國最著名非官方報紙《南方周末》的審讀員,與網站管理員刪帖相似的事正是他的職責:甄別文化版之外的刊發內容有無政治風險;對刊發之前的報道提出審讀意見,以實現“自我審查”。
《南方周末》在中國官方眼中是極其“不聽話”的媒體,儘管它隸屬於中共廣東省委機關報。在1990年代後期,中國的媒體行業被推向體制改革的洪流, 以報業為例,除了各級黨的直屬機關報仍享受財政補貼,其附屬媒體都需要自負盈虧,靠吸引讀者進而吸引到廣告商活下去,這就是所謂的市場化。從那時開始, 《南方周末》成為這方面做得最成功的媒體之一。它憑藉揭露社會現實、體恤民眾疾苦而贏得聲望,卻常常超出黨和政府容忍的極限。在中國,媒體被放逐到市場, 卻無法得到與這種生存方式相匹配的新聞自由,尤其最近幾年,社會發展累積的深層矛盾越來越突出,那隻管控新聞的無形大手自然攥得越發得緊。
2009年,原為《南方日報》部門主任的曾禮被任命為《南方周末》總編輯特別助理,實為報業集團派到這份麻煩不斷的報紙的“審讀員”。他與被派駐於《南方都市報》的審讀員一起被稱為“兩南小組”。
中國官方針對新聞的事後審讀制度更為普遍,隨着市場化媒體的日漸發育,黨的宣傳部門也持續施壓,比如日益頻密地發佈禁令,或敦促媒體事前自我審查。 曾禮所在的審讀小組就是這樣一道自設“事前審查”防火牆。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報社的“自我保護”手段,以保證報紙在中國新聞審查制度的夾縫中生存。
“啊呀,新聞竟然可以這麼寫。”初到《南方周末》時,曾禮驚嘆於這份報紙的尺度。在黨委機關報當記者的十幾年,他也寫過不少批評報道,而且早前的媒體空間也更寬鬆,他對我說:“不會像南方周末這樣涉及到價值觀差異。黨報的批評還是為了黨的利益。”
《南方周末》所在的報社X形舊樓六層那間促狹的審讀室,自此成了觀念碰撞的戰場。編輯、記者輪番拿着被刪改、被斃掉的文章進來,或軟磨硬泡,或據理力爭。對於何為“敏感”,分歧顯得如此明顯。“我被認為太保守,彼此無法說服。”曾禮說。
接觸得多了,曾禮漸漸感覺到,這份報紙的新聞人大多有着赤子之心,而且,當他大量接觸網絡信息,也更多看到了社會現實中被遮蔽的一面。
《南方周末》的審讀室被灰白色的十字隔板切割開來,審讀員曾禮孤獨地佔據一隅,卻不覺寂寞,每天要有十多小時浸泡在網絡世界。曾禮在新浪微博上的賬 戶名是“六十不惑”,他與保守派激烈論爭,也發泄積怨,曾禮自我總結他在網世界的論戰:“罵文革,罵老毛,罵那些沒有人性的東西”。曾禮提醒《南方周末》 的采編人員,千萬別拿博客和微博上的文章觀點去比照他的審讀尺度。“我腦子裡有一個隔板,左邊是審稿把握導向的,右邊是網絡自由表達的,不能混在一起,否 則就麻煩了。這不能說人格分裂,只能說思想是有多重性的。”
我曾問過曾禮,身為審查者,自己的網絡言論卻經常被審查和刪除,會做何感想。“這個,性質不一樣。”脫口而出之後,他沉默了片刻,“說不一樣,其實也是一樣。我覺得自己文章說的是事實,報紙被刪掉的文章,事實上也沒問題啊。”
許多人以為曾禮的價值觀是被《南方周末》改造了,事實並非如此。
因為父親的出身在土改時被政府定性為工商業兼地主,1952年,曾禮降生在了廣東湛江的一個“不光彩”的家庭。父親經常挨批鬥,子女也要陪着,作為人群中5%的專政對象的他,覺得命運“像冬天的草一樣”。在幼小靈魂的深處,既渴望被黨接納,又暗暗埋下一顆怨恨的種子。
1970年代後期,當過幾年知青的曾禮進入廣東韶關一家工廠的宣傳科,每天的工作“不是批這個就是批那個,從批林批孔批鄧到批四人幫,還批廠子里的某些人。(搞宣傳)吃飽了不就是干這個的嗎?”他以粵式普通話特有的抑揚頓挫對我回顧說。
在曾禮看來,中國1980年代的開放程度甚於現在,正值30多歲的他,外面的東西看的多了,就有了一些自己的判斷力。他的轉變開始了,“嚮往世界文明,民主自由法制平等,也可以叫普世價值。”
在工廠那一段,一度熱衷於批判資產階級自由化,他一邊組織批判一邊暗自想,被批的那個才是好東西。“跟現在辦報紙一樣,無非這樣,心裏面很明了,但還不能按心裏面去說。”
在《南方周末》這樣一份努力爭取空間說點真話的報紙,認同感的建立並不難;曾禮需要做的,是在規避政治風險的同時,多做一些符合自己價值觀的事情。
2013年“南方周末新年獻詞事件”之前,曾禮已經在做着微小的努力。
2009年,《南方周末》準備報道一起截訪人員在北京私設地下監獄、殘害上訪者的惡性事件,曾禮說他當時經歷着內心的掙扎,知道這東西“黑到沒得黑”,又擔心惹怒宣傳部,於是就和編輯探討如何規避風險,去掉一些敏感字詞。結果出報第二天,中宣部的問責電話就來了。
這樣的情況經常發生,曾禮的態度是,批就批吧,搞這麼多年新聞,他知道哪些東西是真有風險,哪些即便挨批也不會有大麻煩。何況,由一個退休人員進行審讀,權力與責任不對等,壓力不大,完全可以“槍口抬高一寸”。
退休前,曾禮還曾在廣東省委宣傳部新聞閱評小組任副組長,那是一個負責“事後審查”的機構。他覺得,那些經歷幾十年風雨的人,不大可能真的糊塗,可 惜許多人的屁股還是坐在了官方意識形態那一邊。“那些審讀員,他媽的,內行整內行,還不用負責,整錯了也無所謂。”在提到讓人憋悶、暢快或氣憤的事情時, 他會夾帶粗口。
宣傳部門對《南方周末》的控制不斷升級,2012年5月廣東省委宣傳部破天荒地開始了“事前審查制度”,在選題階段即對采編業務進行監控和審查,編 輯部的自主權喪失殆盡,2013年年初,編輯部被壓抑已久的火山終於噴發,60名記者因《新年獻詞》一文在最後一刻被改而發表公開信稱,對稿件的改動沒有 得到編輯部同意,並稱廣東省委宣傳部長庹震對稿件改動負有個人責任,要求其辭職。最終演變成轟動境內外的“新年獻詞事件”。
得知省委宣傳部要動用強勢手腕否認事前審查,曾禮氣憤之極。“去他媽的,這個能行嗎?”(事後複述的時候,他還忍不住猛拍茶几)他以審讀員的身份, 公開反駁宣傳部的謊言,把新聞管控的內情抖落出來,在新浪微博上發表了《究竟誰刪改了南方周末新年獻詞》一文,“文章一發出去,不得了。”曾禮的氣憤也是 制度變化對一個人的投射——雖是“審讀員”,但他與《南方周末》采編人員一起承受了來自外部更野蠻的力量。
2013年1月,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例行記者會上言之鑿鑿地否認中國存在新聞審查制度,隨即曾禮站出來聲明自己就是新聞審查人,實在太有衝擊力了——儘管那早就是一個公開的秘密。
除了站出來作證,曾禮還公開表達對《南方周末》總編輯趨附於新聞審查機構的不滿。在他發表於新浪微博的《南周審讀員為何跟總編輯分道揚鑣》一文中提 及,2012年11月8日的《南方周末》周會上,總編輯黃燦聲稱“這份報紙是共產黨的報紙......難道你這是一個自由派的媒體嗎?”“我們可能更願意 跟《紐約時報》並排對比,但別忘了你是在哪辦的報紙!”曾禮在《南方周末》內部論壇上針鋒相對地反駁,他寫:“那番講話,令我大失所望。這不是頂不住上頭 的壓力,而是自己要與黨中央保持一致,要與《人民日報》看齊,這是自宮行為。”此後,曾禮向南方報業集團提出退休申請,但被勸留。
已移民加拿大的兒子為曾禮擔心,勸他別弄這些,“六十幾的人還和憤青一樣,別搞得你出不來我回不去。”曾禮沒那麼多擔憂,而且這個時候,沒有任何人比自己更合適站出來。
曾禮預想着到了2013年年中,“新年獻詞”有一個了結,《南方周末》回復正常的新聞生產流程,他就可以不再作這個審讀員了。除了兒子,他在北美還 有不少親戚,很想出去好好周遊一番,親身體驗現代文明的氣息。他宣傳工作幹了47年,“天啊,就算能活到80歲,大半輩子都在職業生涯上,該退了。”
3月28日,曾禮很意外地接到報業集團黨辦主任的通知:下個月不用來上班了,返聘結束。突然死亡的不是審讀制度,而是不在職的審讀員。另一個讓他感到寒心的是,組織沒有任何送別的表示,“當初集團要我來的時候不是這樣。”
曾禮在正式離職當天在新浪微博寫道:“幾十年我都在體制內,一切服從組織,說話辦事不敢越雷池一步,只是到退休返聘後才能說幾句真心話。現在全退了,有‘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心境。”
61歲的審讀員告別了十字隔板切隔的辦公空間,抽去了頭腦中的那塊隔板,而他期待的這份報紙的結局還沒有出現。惟可自慰的是,可以更自由了。只是,4月2日晚,因為消化道大出血而逝世的曾禮,在一個相對更自由的世界裡,只逗留了五天。
----
我對陳由豪印象最深刻的是,陳由豪出事那年, 台灣大學還以為他承諾的捐款可以兌現......
陳由豪逍遙中國賺飽飽 網友:下一個就林益世了
陳由豪仍被調查局列為重大要犯通緝,卻在中國怡然自得,年賺千億,還乖乖納稅給中國。(圖擷取自調查局網站,記者楊國文)
民國92年曾名列十大通緝要犯的陳由豪,逍遙法外已近10年,雖政府分別於98年8月、99年9月和101年5月間,3度向中國提出遣返請求,卻遭敷衍沒有下落;法務部表示,將持續邀集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及各司法警察機關研商對策,未來將提高請求力道。
蘋果日報報導,陳由豪現定居中國,旗下翔鷺集團2012年營收據傳將近台幣5000億,且每年繳10億人民幣(約新台幣47億)的稅給中國政府,成為對岸優良納稅人,和他身為台灣經濟要犯欠債台灣315億的身分對比,相當諷刺。
網友對陳由豪的所作所為感到憤恨,怒罵他是「人渣」更對國民黨執法放縱過去自家人的態度感到不齒;感嘆「國民黨的貪污犯沒一個有好好接受公平正義制裁的。」且許多人擔心,林益世恐會變成下一個陳由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