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30日 星期一

José José 1948~201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5vyETHEq8A

Mexico is mourning the loss of the beloved singer, José José
who died at the age of 71 after a battle with pancreatic cancer. Dubbed “The Prince of Song” by fans and colleagues, his career spanned four decades and he became an icon with Spanish language ballads including “El Triste” and “40 y 20”.

2019年9月25日 星期三

《紐約時報》出版人A ·G· 蘇茲伯格(A G Sulzberger):在危急時刻,為捍衛新聞自由而戰

編輯推薦| 時報出版人:在危急時刻,為捍衛新聞自由而戰
“《紐約時報》的使命是探尋真相,幫助人們理解這個世界。”時報出版人A·G·蘇茲伯格(AGSulzberger)近期在布朗大學的一場演講中說道 。他指出,在民族主義抬頭、導致人們向內收縮的時刻,時報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揭示外面的世界。
蘇茲伯格指出,美國政府曾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新聞自由捍衛者,然而,在過去的幾年裡,情況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在全球範圍內,一場殘酷的運動正把矛頭對準記者。為了阻止記者揭露令人不安的事實並追究其責任,越來越多政府採用公開的、時有暴力的方式,試圖毀壞他們的信譽,迫使他們保持沉默。
這是一場針對記者和新聞業的全球性攻擊,蘇茲伯格講道。但更重要的是,這是對公眾知情權的侵犯,對核心民主價值觀的侵犯,對真理概念本身的侵犯。為了宣傳言論自由的理想、捍衛新聞自由的權利,“現在又到了我們為這些理想而戰的時候”。時報在觀點與評論版面發表了這篇演講稿,歡迎在這裡閱讀中文版本 。

Michael John Elliott OBE ( 1951 – 2016) 奇人



英國學制有點"奇怪"
蔡英文的LSE論文指導老師是 Michael John Elliott 


他在牛津取得的是Bachelor of Civil Law,這學位現在還頒發:https://www.ox.ac.uk/ad士missions/graduate/courses/bachelor-civil-law?wssl=1

這是研究所"碩士"級課程?
 Michael John Elliott 是奇人,


Hanching Chung9月16日下午2:04吵蔡英文的學位疑雲,浪費時間啦。
英美學術界採取認定你的文章或論文或"談論"(芝加哥經濟學教授間的討論,雖沒寫出論文,大家都佩服......等),可升教授就可直升教授(後來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 Ronald Harry Coase等);通過博士論文審核,就可"稱博士"。
70年待數學統計物理等,符號打字困難,碩博士論文都可手寫 (我看過碩士"論文",手寫2~3頁,證明某定理)。
最重要的是該學術共同體皆曰"可"。
Owen Hsieh 這件事很簡單,學校說了算。只有學校說的才是最重要的事實,但是那些吵作這個議題的人,傾向選擇比較詳細的描述,即使那些描述跟真相無關或正確率很低,但補充很多細節後,例如為何圖書館找不到論文,為何不公布指導教授姓名等等,就會看起來更可信。例如律師在法庭上描述案件時,往往添加許多鉅細靡遺的細節,讓事件看來更有說服力,但他所陳述的未必是事實。




Wikipedia
Michael John Elliott OBE (31 May 1951 – 14 July 2016) was a British journalist and executive, long-based in the United States. He was the president and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of the anti-poverty advocacy organization ONE.
Awarded an OBE in 2003 for services to journalism, Elliott previously held senior executive positions at Time MagazineNewsweek, and The Economist. After leaving journalism in 2011, he became president and CEO of the ONE campaign, the glob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founded by U2 lead singer Bono.[1][2][3]

2019年9月19日 星期四

史明(1918-2019),Stephen Schwarzman 1947~,李敏勇;公開舉牌要習下台 王美余遭拘中猝死

湖南維權人士王美余日前在衡陽看守所猝死。王美余的妻子星期一向維權網哭訴,她的丈夫是被打死,而王美余的母親聞訊後也暈過去了。王美餘2018年夏季曾多地公開舉牌,要求習近平和李克強下台,讓位於全民選舉。王美余於今年7月8日遭逮捕。

Stephen Allen Schwarzman (born February 14, 1947) is an American businessman. He is the chairman and CEO of The Blackstone Group, a global private equity firm he established in 1985 with former chairman and CEO of Lehman Brothers ...



An Olympian of modern-day capitalism, 72-year-old Stephen Schwarzman's memoirs tell of his ruthless ambition to be bigger than the rest

ECONOMIST.COM



史 明(し めい、シーミン、1918年11月9日 - )は台湾の歴史家・台湾独立運動家。中国国民党の弾圧を避けて日本に亡命し、『台湾人四百年史』を著した。台湾民主化後、帰国。台湾独立運動の指導者の一人で、「独立台湾会」の設立者。左目を失明している。
和名表記‎: ‎し めい
出身地‎: ‎日本台湾台北州士林
1 時間前 - 台灣獨立建國運動先驅史明(本名施朝暉)今晚驚傳逝世,享嵩壽103歲。史明的臉書今晚PO文指出,史明於2019年9月20日晚間11時09分病逝於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史明歐吉桑剛剛離開我們了。
  
兩天前,我過去看他,歐吉桑的病情已經很危急,只是不知道離別的時間來得這麼快。
  
每年除夕,歐吉桑都會來和我一起吃年夜飯。他總是鼓勵我,身為總統,務必要挺住各種壓力。長輩的叮嚀,總讓我覺得心暖。 
歐吉桑一生為了台灣的自由民主、主權獨立在奮鬥,《台灣人四百年史》寫下這塊土地上曾發生的斑斑血淚。比磚頭還厚的《史明回憶錄》,則記錄了他傳奇的一生。
  
我會永遠記得2016年的選前之夜,歐吉桑對我喊話的身影,他未竟的志業,我會永遠記在心裡。明年的年夜飯,我還是會為他留下一張椅子,紀念他為了台灣,所付出奉獻的一生。
  
#再見歐吉桑




活水來冊房字畫相簿中新增了 1 張相片。
今日參加朋友婚禮,會場看見詩人李敏勇題字。
底下還有明天拆政府的布條,是不是場合哪裡搞錯了......
最威的是史明歐吉桑坐主桌,宣佈即將唱兩首歌祝福新人。我大吃一驚,想說在婚禮唱「臺灣民族主義」這是什麼狀況,還好結果唱的是「何日君再來」。咦等一下,還是很奇怪吧!!
史明勉勵新人,當年他自己誓言:臺灣未完成獨立,他就不結婚。然而現在時局開放了,他也樂於見證臺灣的好男好女結合為家庭。確實,如同史明如此激烈的革命精神,並非人人都能倣效,也沒有必要人人都如此激進。在社會上,每個人都能找到光譜上適合自己的一點,而且也能夠不受外力阻撓,堅持站在這一點上,這才是進步的社會。
這讓我想起一個小故事。
前幾日,一個讀小六的小女生問我T恤上的史明圖案是誰,我說他叫史明。小女生想了想,說道:「好像聽過。」
我笑而不答,這年紀的小孩有時為了面子,總喜歡說什麼人物都聽過。
「是不是很老了?」她問。
我有點意外。
「是不是白頭髮?」「長頭髮?」
我確定她真的知道史明。
最後她問,「好像跟臺獨有關?」
我說她答對了,但我對於史明和台獨的故事,沒有告訴她太多,這個意識形態的塑造,我希望她在成長過程慢慢去摸索。讓我感慨的是,二十幾年前,有五個人因為讀了史明的《台灣人四百年史》而被逮捕,甚至差點判了死刑(請搜尋「獨立台灣會案」);而今日一個小六的女生居然知道史明----時代真的不一樣了啊。
隨著時代的改變,希望所有人都能如同李敏勇的題字:幸福。




2007

 李敏勇(1947~)台灣屏東恆春人。大學修習歷史,而文學為其重要的志業,寫詩、散文、文學與文化評論。

李敏勇創作逾四十年,主要有詩、散文、評論等,詩作常涉及政治,但並不是只要政治,不要詩的作者。相反的,是一位對於詩之為物持有崇高信念的詩人。一九六○年代中期開始發表作品,已出版《暗房》、《鎮魂歌》、《野生思考》、《傾斜的島》、《心的奏鳴曲》、《雲的語言》、《戒嚴風景》、《青春腐蝕畫》詩集,並有漢英對照詩選《如果你問起》,漢白對照詩集《思慕與哀愁》、CD詩集《一個台灣詩人的心聲告白》。另有小說、散文、評論、研究集等三十多冊。( Findbook > 關鍵字> 李敏勇 關於李敏勇 大約有76 本書籍,這是第1 至10 項。 Chinese-English Poetry Collection by Lee Min Yung,圓神出版社, 2001-11-02 ...)

曾任笠詩刊主編、台灣文藝社長、台灣筆會會長、鄭南榕基金會董事長、圓神出版事
 業機構社長、台灣和平基金會董事長。現為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董事長。
   

台灣文學家訪談錄_訪李敏勇_1
了解詩人,最好的方法是讀他的作品,我們再來讀一首李敏勇先生的詩──〈種子〉。 ... 莊紫蓉感謝詩人李敏勇先生和我們談詩,討論詩的閱讀與寫作。 ...






[HI-ON]鯨魚網站李敏勇專攔

詩之志(07/21, 李敏勇); 見證解嚴二十年,糾葛的政治病理(07/15, 李敏勇); 枷鎖斷痕(07/14, 李敏勇); 轉型之不正義(07/07, 李敏勇) ...







2007
十月二十三日
鍾先生
李敏勇兄這次榮獲國家文藝家
想找幾個文友聚會
訂於11月8日中午12:30
先在明目書社集合
他要宴請大家
請你有空通知各位文友......
有關《日本200年》(暫定書名)的撰寫
基本上我有幾個方案
下次碰面時再討論
再敘
邱振瑞

2019年9月18日 星期三

設計東海校園:貝聿銘(I. M. Pei)、陳其 寬、張肇康 (Chang, Chao-Kang)

貝聿銘(I. M. Pei)


















**** 陳其寬

陳其寬照相











TEFA NEWS 2019-09-18
東海大學學術發展文教基金會(TEFA)通訊
與您分享:
2000-10-14 東海大學學術發展文教基金會(TEFA)募款餐會影片



2000-10-14 TEFA 募款餐會媒體報導
《中國時報》東海餐會 募得千餘萬 校友主辦 陳其寬慨捐畫作義賣


2000-10-14 東海大學學術發展文教基金會募款餐會


  陳其寬  11分 起











































******



一場精彩的人文話題的演講!談建築、談大學精神!2014年 4月22 日星期二 下午3:00-5:00,我們四五九九協會邀約到,東海大學傑出校友鍾漢清先生,來講一個特別的人文的題目,講題: 東海大學與台灣大學校園。
台中大肚山上,貝聿銘設計的路思義教堂;台北公館,台大校園的椰林大道、醉月湖。儘管不是台大或東海的校友,台灣人大抵對這些知名校景不陌生。
曾經,台大和東海大學,是台灣國立和私立大學的龍頭。台大從日治時期,有八十多年歷史,東海也有約半世紀的歷史,一個是台灣的最高學府,一個是中部的學術泰斗,凡是台灣大專生,在成功嶺上訓,結訓前的健行,終點站就是東海大學,那夾道的相思林,那整座大肚山的優美大自然,都是年輕時候最深刻的記憶之一。
主講人鍾漢清先生,特別從四個角度,比較兩個大學的四個面向:
◎看臺大與東海校園的發展: 黑冠麻鷺/夜鷺; 社科院等等
◎臺大的校園變遷,鳥瞰臺大,杜鵑花城?
◎我看東海大學的校園,一個資深校友的角度,看從五十年前的全校只有八百人,到現在膨脹倒近二萬人,整個校園品質的虛胖。
◎從台中市的變化,看東海大學的校園環境之過去、現在、與未來。台中港路的帶來的巨大社會變遷。東海號稱台灣最美的大學,光是大肚山上,就有四條頗具特色的散步路線,有浪漫線、宗教線、自然線、建築線,每條路線都有著迷人的風貌。優美的建築、自然的美景、濃郁的人文風、寬闊的牧場以及每一段動人的歷史故事,來到東海很容易讓你感覺置身塵外。
身為東海校友,鍾先生近年來也非常關心母校校園的維護和發展。尤其東海的傳承:當年由貝聿銘、陳其寬、張肇康等大師打造出的校園,本著「以人為本」的精神,加上「虛實相間」的中國園林式建築,營造出一個可以親近自然、與建築對話的校 園。美麗校園中蘊含的精神,打破了好的硬體設備等於好環境的迷思。如同陳其寬先生所言:「身教、言教、境教。」我想,這就是這片校園最大的價值。
除了介紹這四個面向之外,鍾先生也援引西方的建築理論大師,來檢視一個理想大學的環境的尺度。
他援引了日本的一個高中的案例,說明好的校園設計的理念和實踐,如何影響一個大學的校風。
雖然現場的聽眾,如中研院統計所退休所長趙民德博士,說明一個大學更有影響力的,可能是師資、學生素質和圖書館的藏書,不過校園的品質,的確也影響了一個學術殿堂的吸引力和社會影響力。
熱愛讀書的主講人,援引了很多國際目前熱門的建築研究的材料,例如已經翻譯為中文的【幸福的建築】等專書,提供更多線索給現場對建築有興趣的四五九九的會友,進一步研究。



"東海大學的校園是貝聿銘先生規劃的,陳(其寬)先生與張肇康先生是自美國奉派來台灣,按規劃的精神,設計並督導工程之進行。初期工程完成並開學後,張先生就回了美國,陳先生仍留在學校,進行一些小型建築的設計與施工。這時候就理所當然地出面籌設建築系 ..."--漢寶德


跟您說一個體育館的故事。您一定知道,東海的體育館張肇康設計的佳作---原計畫給800位師生用的。妙的是,近50年來,學生數已超過一萬七,不過,董事會現在才答應蓋新館----不過一直存在要求過度,和預算有限之間的張力。我多次讀到校友義憤填胸的發言….. 10年前,臺灣大學在教育部補助下,蓋了個小巨蛋---體育中心,Google Map剛開始,即可看出他的壯觀。我這十年來竟然沒進去過。前天,鴻海集團在那兒舉辦年終義賣、園遊會。我近傍晚時,到臺大校園參觀園遊會如何收場----規劃和效率都可以。不過我進去小巨蛋一樓,卻發現其內容和施工品質,遠比35年前英Essex大學的,遜色多多。 我的意思是,台灣的建築物多表面空殼子而已,我相信東海即將用數億元概的,也不會好多少。 雖說應該少談東海,不過還是將一些感想出清,以利一身輕” 




China : tao in architecture

Chang, Chao-Kang, 1922-
China.
Basel ; Boston : Birkhäuser Verlag, ©1987
(OCoLC)551346374
Online version:
Chang, Chao-Kang, 1922-
China.
Basel ; Boston : Birkhäuser Verlag, ©1987

【張肇康:從流離到歸屬】pp.411-15
與貝聿銘、王大閎同輩的張肇康先生,是第二代中國旅美建築師中的佼佼者。
張肇康先生的學生鄭炳鴻在〈從流離到歸屬:張肇康的四段文化光譜〉指出了張肇康的建築理念在於「利用現代建築的詮釋,探索如何尊重地方的獨特性及鄉土建築傳統的可塑性,重現華夏意匠」。
這樣的風格表現在張肇康先生為東海大學所做的校園建築設計,以及臺灣大學的農業陳列館。臺大農陳館「以開敞流暢的『密斯式』(Miesian)平面布局,簡潔勻稱的量體及清水混凝土的結構,結合本土技法及中國傳統建築出簷下的過渡空間,演繹西方現代建築『自由平面』(Free Plan)的精髓」。
而張肇康先生的人生經驗及建築理念也確實是「從流離到歸屬」的極佳寫照。鄭炳鴻的文章收入《流離與歸屬》一書,書籍介紹請見: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93955
附圖為臺大農業陳列館的照片與局部,引自《國立臺灣大學校史稿(1928-2012)》383頁。


 農業陳列館 | NTU Agricultural Exhibition Hall


        本館隸屬生物資源暨農學院,由農復會補助成立於民國53年4月29日,成立宗旨在於呈現臺灣農業發展及改革的過程與成果。過去本館曾長期 做為我國對外推展農業外交的窗口,為參訪外賓必到之地;目前因應時代趨勢,已逐漸轉型為辦理各種環境保育及推廣臺灣農業的特展場所。透過逐步改善各項軟硬 體設施,農業陳列館以更具現代感的展示設計,融合本土農業及環境教育等主題概念,為社會大眾及中小學生提供教育場所。近年曾推出的展覽主題,包含:外來種 生物、本土濕地植物、防疫檢驗、本土水果等豐富主題,頗受校外及社區人士好評。
        本館之建築硬體- 洞洞館,屬臺北市定歷史建築,為著名的張肇康建築師所設計;建築體上陶瓷環洞與方圓線條,展現了中西建築思維的激盪與融合;高台、迴廊、圓梯等結構要素, 處處具有特殊巧思,在臺灣建築史上佔有極重要地位。本館目前空間規劃:一樓為特展區,二樓為常設展及特展二區,三樓為教室兼演講廳。由於地點鄰近臺大校門 口,日常入館人數穩定,也長期為參訪臺大人士提供歇腳及駐足、詢答之處,為臺大對外關係長期默默貢獻。
        本館目前除每年推出二至四次各式主題特展外,亦常辦理各項演講及DIY活動等,積極進行各種教育推廣活動,以永續經營為目標,未來希望可長期做為臺大對外的服務窗口與步道起點。 

2006-08-30
洞洞館--建築上的花格屏
 漢寶德∕文.圖.題字
  前幾天,台大的學生為了保衛一棟四十幾年歷史的建築向學校抗議,台大當局為了新建一座人文大樓要把人類學系及農業陳列館等建築拆除。學生們認為這幾棟建築是寶,是六○年代的經典作,它的特色是牆壁全由洞洞組成,他們暱稱之為洞洞館,以為是了不起的創意。
  我記得這幾棟建築是有巢建築師事務所的作品。有巢的主持人虞曰鎮先生在觀念閉塞的那個時代,算是思想開明的人物。他請當時為東海大學建校的張肇康先生代筆,才留下這樣一個作品,我非常贊成台灣大學保存這個作品,為當時流行的風格留下紀錄,但如果說「洞洞」是該建築的新創,就去事實太遠了。
  「洞洞」究竟是什麼呢?是用瓦質燒成的圓圈,整齊的砌在牆上。牆原本是隔絕內外之用,用圓圈砌成的牆也有隔絕的作用,卻可以通風。在視覺上,從外面看不到裡面,從裡面卻可隱約看到外面,在亞熱帶的台灣,說起來是有它的功能的。
  記得在六○年代初,我在東海擔任講師,由胡宏述的父親引介,一起到中央研究院去拜訪胡適之先生。胡先生接見年輕人總是給一些啟示,他知道我們是學建築的,所以說了一些建築應以功能為重的話,完全符合現代主義的理論。我記得他指著客廳外面的圍牆,也是一堵洞洞牆,說他並不贊成這種無謂的裝飾,但是夏天天氣熱,這牆有通風的作用,所以也有一定的道理。
  那麼「洞洞」是怎麼創造出來的呢?胡適之先生的眼光是銳利的,洞洞是為裝飾的目的產生的。
  現代建築在美國發展到二十世紀中葉,建築界已經感覺到純理性的苦燥。當時的理論是建築的美要以結構系統來表達,所以最通用的柱樑架構就成為新建築,尤其是公共建築最常見的外觀了。那時候,重要的建築,如紐約的林肯中心,只能在柱子上出點花樣,一切以古典簡單的比例美為依據來設計。這時候,有些腦筋稍微靈活的人就不能不在裝飾上想辦法。
  由於純裝飾是當時建築界的大忌,就有人在柱樑之間的牆壁上動腦筋。當時的理論,牆壁若不是實牆就是玻璃,比較流行的是玻璃。有人想到介乎兩者之間的做法,就是格子窗。上世紀五○年代,有一位建築師名為史東(Edwards Stone),就是在柱樑之間使用花格子牆而聲名大噪。因為花格子有半穿透的作用,所以是現代建築可以勉強接受的。我相信發明這個辦法的人一定是受了中國建築的影響,明清以後中國建築的門窗上布滿了花格,是建築裝飾中最重要的部分。最近紐約市的開發商要把哥倫布圓環(Columbus Circle)上一棟史東設計的建築拆除,為市政府的古蹟委員會審查通過,引起建築界的抗議,就是一棟柱樑間嵌花格子的建築。
  花格子可以有各種花樣,用在門窗上容易,用在牆壁上必須有承重的作用,就比較困難些。考究些的花格子是特別設計的鏤空水泥磚砌成的,有些比較輕快的結構,則用金屬圖案拼成。有一陣子風行全球。由於花格的設計可以自由發揮,所以頗受有些建築師的歡迎。
  記得在民國四十七、八年時,我在成大建築系任助教,奉命為建築系新系館的院子試作景觀設計。我哪裡懂得景觀?打鴨子上架,就在地面做了步道,用草坪、舖面等設計了圖案,在空間上,建議於門廳與院子間立一個影壁,老師們都很贊成,可是這個影壁做成什麼樣子呢?
  最後大家比較滿意的是中間嵌以花格的水泥框框,也許是無意識受流風的影響吧,大家覺得半透空的牆壁較合適。中間嵌什麼花格呢?當時我想到的正是紅瓦管切成的圓桶砌成的簡單圖案。可是王濟昌教授覺得玻璃圓桶更有半透明感,我就照他的意思畫圖了。睽別當年的建築系館已經幾十年了,建築系也早已搬了家,不知那座玻璃洞洞的屏風仍在否?
  就在這個時候,張肇康先生在初創的東海大學,代表貝律銘建造校舍,他們設計的校園,放棄了現代建築的平頂造型,採用了傳統的瓦屋斜頂。由於不用曲線,看上去很像直線條的中國民房,由於屋頂下到樑上的部分使用原木,所以有人說是日本式建築。而樑以下則與現代建築的簡單造型並無差異。為了點綴素樸的外觀,他們使用了很多種花格牆。
  當我們第一次抱著朝聖的心情去參觀的時候,就對張先生使用透空花格的方式留下深刻的印象。最簡單的用在圍牆上。是用普通紅磚砌成的半透空圖案。而女生宿舍的圍牆似乎是用水泥空心磚砌成的。這在當時是建築師使用最多的砌透空牆的方式。
  在我印象中,花格用得最精緻的部分,是圖書館的後壁。後面是書庫,需要採光,也需要安全,所以使用花格子牆面既實用,也有裝飾的效果。張先生在這裡是用綠釉花格磚砌牆,顯然是自台灣傳統建築中的綠釉花磚得到的靈感。我推想這是很昂貴的做法,只有當時富有的東海大學才做得到。清水混凝土的樓板及同樣是清水混凝土的窗框上,把花格牆分割成近似長條隔屏一樣的精緻外觀,張先生也是頗以此為驕的。
  東海的建築都有兩堵清水磚砌山牆,精工砌成。主要的建築在磚牆上端斜屋頂搏風版下面的三角空間,都砌了六角形的花格牆,破除單調的感覺,非常細緻美觀,可惜一般人很少注意。建築師在這些細節上下的工夫,由於民眾缺乏銳敏的眼睛,都被忽略了,這是建築藝術的悲哀。
  可是在山牆上砌花格窗並不是中國的傳統,台灣的民間通常在山牆上做懸魚、花籃或八寶等裝飾,東海的作法恐怕是來自西洋建築的教堂。
  西洋的教堂自中世紀始就是把山牆當正面。早期的教堂外觀很樸實,是一堵石牆,開一個門洞,在山牆的上端,開一個大圓窗,中間是車輪形的格子,後來稱為玫瑰窗,是歐洲「仿羅馬式」教堂的重要特色。這樣的教堂,由於類似教堂的原型,容易建造,造價低廉,在美國,乃至傳到東方來,被普遍的採用。台灣早期的教堂,大多屬於此種形式。
  東海的學生中心的主建築是銘賢堂。民國五十年代初,在教堂未完成前,代替教堂的功能。建築師的功力都表現在正面的山牆上,正像一座教堂,在山牆上端是一個玫瑰窗,下面是三開間的進口,紅磚牆面太大,建築師用混凝土框子分成六片,比例非常恰當,圓形的窗、方形的門,上面是懸山式屋頂,及封板上的九朵梅花釘,在當時可能是全台灣最優美的建築,視覺的焦點是那只圓形玫瑰窗,混凝土圓框中,填的是大小紅瓦桶組成的花瓣,是純裝飾性的「洞洞」。
  與東海大學使用的各類洞洞相比,台大人類學館的外觀要粗糙得多。老實說,我很懷疑張肇康先生參與的深度。在東海使用的洞洞,按照其部位而有所區別,使人感到適切、恰當、美觀。可是人類學系的洞洞館居然是一座柱樑分明的現代建築,全身披著洞洞的外衣,缺乏精緻的細節與細密的思考,與我認識的張肇康的風格絕然不同。我推想張先生只是顧問的角色,建築的執行仍然出於有巢工作人員的手筆。但可惜兩位前輩都已棄世,個中原委今天也很難查證了。
  比較台大農業陳列館與人類學館的外觀,就可看出精緻的設計與一般設計間的分別。農業陳列館應該是張肇康的親筆之作,這座建築是平頂,地面層退縮,但使用洞洞的正面,比例與細節都很細緻,洞洞並未落地,而在陳列館兩邊的人類學館,雖也是平頂,都有出簷,又使洞洞落地,都是缺乏合理思考,審美的敏感度顯然不足。
  在「洞洞」流行的歲月,我曾於暑假期間到楊卓成先生的事務所實習。記得曾參與他為台大設計體育館的計畫,這座館是由一位很有經驗的學長執筆的,我受命處理該館的正面,要怎麼做呢?在當時只有用花格裝飾。我把正面分成若干格,中間用花格屏填滿,取適當的比例,看上去就很有樣子了。楊先生看了很滿意,就著意留我下來為他工作,使我留校當助教的決心幾乎動搖。台大已經建造了一座龐大的體育館,可是當年的舊館仍然存在,我偶爾自新生南路上還可以遙遠的瞥見那個我熟悉的正面,使我回想起建築少不了「洞洞」那段年輕歲月!




2010. 5/30 自由
淨身送行 告別台大洞洞館

台灣大學哲學系與人類系館 (別稱洞洞館)即將拆除重建,一場「建築的告別式」洞洞館計劃昨日舉行開幕典禮,師生、校友一起擦拭、清洗圓筒狀琉璃瓦,象徵送別陪伴師生近50年的洞洞 館。(記者廖振輝攝)
台灣大學哲學系與人類系館 (別稱洞洞館)即將拆除重建,一場「建築的告別式」洞洞館計劃昨日舉行,透過照片、裝置藝術向陪伴師生近50年的洞洞館告別。 (記者廖振輝攝)
台灣大學哲學系與人類系館 (別稱洞洞館)即將拆除重建。 (記者廖振輝攝)
〔記者陳怡靜/台北報導〕如何向一棟房子說 再見?台灣大學師生昨在校內舉辦別開生面的建築告別式,他們穿起黑色服裝、擔任送行者,「洗淨」牆面琉璃瓦、「拆卸」建築內裝、手持釘槍和電鑽做最後的 「妝點」,每人再獻上一朵花,向承載師生五十年回憶的「洞洞館」說再見。
拆除前 師生最後的獻禮
洞洞館是台大知名的建築物, 泛稱在一九六二年到一九七○年間落成的農業陳列館、哲學系館與人類系館三館,其中最早落成的農陳館由建築師張肇康設計,哲學系館與人類系館則為後人仿照。 張肇康畢業於哈佛大學建築系,曾與國際知名建築師貝聿銘合作建案。
三座洞洞館組成中國傳統建築的ㄇ字型外觀,也被稱為「洞洞館三合院」,最 大特色在於牆面上的洞洞,每個洞都鑲嵌進筒狀琉璃瓦,將現代材質融入中國傳統建築中。
為建設新的台大新人文館,哲學系館與人類系館將於今年 七月拆除,原址重建新大樓。
由於洞洞館承載了台大師生五十年的回憶,曲終樓拆,師生十分不捨。台大歷史系校友、藝術家施昀佑因此發想「洞洞 館計畫」,透過建築的告別式,「淨身、妝點、告別,就像禮儀師為往生者清洗大體、仔細妝點,讓朋友瞻仰最美好的遺容。」
施昀佑和另名校友藝 術家劉偉申號召超過百名師生與義工,從今年一月開始,先清洗洞洞館外觀,拆卸內裝後的管線與石綿瓦、取下玻璃後的窗框成為展示品,長期受灰塵與黴菌侵蝕的 外牆面也恢復潔淨,屋頂的隔熱磚成了綠地上的步道地磚。
「然後,才能了無遺憾地告別。」施昀佑在創作理念中自述;劉偉申也說:「選擇這種寧 靜的告別,將建物保存在人們心中,被記住的是牆、窗、結構、工法,是穿透琉璃瓦的暮光,也是它卸下重擔…。」
台大哲學系教授林義正昨也出席 洞洞館告別式,他感嘆:「在這裡教了二十多年,是不捨!」但他坦言,洞洞館其實已不敷使用,不但沒有消防法規的逃生口,通風採光也不佳,「有面牆還有西曬 困擾,曾聽說有教授熱到暈倒。」
校友拍攝的數百張洞洞館照片,也同時在公館地區的十一家商店展出(網址:http://dongdongguan.wordpress.com/)。


****




44:18NOW PLAYING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