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曝孟晚舟案促北京在港修例 卻被林鄭弄砸
作者 小山
以“反送中”開始的香港抗爭延燒3個月後,在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宣布撤回《逃犯條例》修法之後,進入爭民主的延長戰。港府的權宜之計,卻讓北京罕見吞下撤回成命的敗績。據台灣媒體透露,雖然香港政府一再聲稱,推動《逃犯條例》修法的起因為2018年初發生在台灣的潘曉穎命案,然而知情人士指出,北京之所以要求港府推動修例,起因為華為財務長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捕之後,中國希望在香港掌握類似的法律籌碼所致。
據上報報道,北京或因孟晚舟案促修“送中條例”,林鄭失策引爆香港怒潮。以“反送中”開始的香港抗爭延燒3個月後,在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宣布撤回《逃犯條例》修法後,進入爭民主的延長戰。
該報道說,港府為將司法權交予北京,刻意迴避徵詢公眾意見的程序,引發接連不斷的群眾抗爭。香港傳媒人士指出,公務體系出身的林鄭月娥既缺乏政治判斷力,身邊又無政治型幕僚,強硬僵化的性格使她在修例問題上拒絕讓步卻提不出對策,演變成撤回修例亦無法停止抗爭的局面,林鄭月娥也同時失去港人及北京兩方面的支持。
據該報道稱,因不滿孟晚舟加國落網,北京促修“送中條款”尋反制。2018年2月,港人潘曉穎在台灣遭同為香港籍的男友陳同佳殺害;由於關鍵證據都在台灣,台灣三度要求香港將陳同佳遣送至台灣受審,均遭港府以雙方沒有司法互助機制而不予回應。林鄭月娥在面對立法會及公眾質疑時,也一律以缺乏法律依據而拒絕作為。
然而在案件懸宕一年後,港府突然於今年2月宣布提交《逃犯條例》及《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協助條例》修正草案,將中國司法區納入逃犯移交對象,此外也授權香港政府協助中國等司法區凍結沒收在港財產。內容一經揭示,引發香港社會強烈疑慮。
報道引據知情人士指出,出現此一轉折點的可能因素之一,就是2018年12月1日中國華為公司副董事長兼財務長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捕,引發中國與加拿大、美國三方的外交角力。據指出,身系中國重大機密的孟晚舟因觸犯當地法律而被捕,使得中國在管轄權順序上居於劣勢,中國為求反制,相中國際重要政商人士聚集的香港布下法網;一旦《逃犯條例》修訂,中國將可藉香港特首職權,將“觸犯中國法律”而身處香港的中國及外國人移送至中國受審,而這也是北京要求港府必須貫徹修例工作的原因。
據該報道指出,事實上,孟晚舟案發生後,台灣國安會除關注因此引發的中美衝突,也特別著手研究此案的法律脈絡,從法律面研判美、加、中三方可能使用的策略。在中國以國家安全及販毒等理由逮捕加拿大外交官及平民之後,台灣也注意到中國正嘗試不同方式,強化外交衝突中的法律工具。
據上報報道說,這樣的政治盤算,卻在港府推動修例過程中,引爆港人對中國人大推翻“真普選”承諾以來的強烈不滿,掀起接力式的大型抗爭。香港資深傳媒人士指出,林鄭月娥啟動修例程序之後,並無預留任何協商或轉圜空間;既已奉指示便要貫徹命令,這與她公務體系出身的官僚性格有關。因此在抗爭升高,北京透過不同管道放話,暗示她應以完成修例為最後底限而放低姿態,她也自認奉命行事,毋須認錯更不應讓步,從而導致林鄭與群眾對立長達3個月的僵局。
據報道分析,在對立過程中,林鄭月娥缺乏政治手腕及無幕僚可用的弱點完全曝露,加上她不諳政治操作,卻有鮮明的官僚架子及虛偽作風,讓她幾次面對媒體都淪為公關災難,也讓港人怒火愈燒愈烈。
報道引據了解中港政治操作的人士指出,北京對已經採取的政治行動,向來沒有收回成命的先例,這也是之前外界認定中國絕不可能使用“撤回修例”說法的主要原因。然而在7月下旬抗爭演變為流血衝突,國際社會更將矛頭直指北京之後,北京兩度派韓正等高層南下指揮,香港政壇也盛傳北京對林鄭月娥已耐性全失,幾波激烈衝突更引起國際社會高度矚目並施壓,林鄭月娥在同時失去北京支持及港人信任之後,不得不重新回到兩個月前撤回修例的選項。
中國官方及媒體對此報道至此或沒有澄清回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