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2日 星期四

彭楷棟,羅福全

西魏大統十四年石刻《坐佛四面龕像》(通高34.7釐米、長11.3釐米、寬18.7釐米)
巴基斯坦8到9世紀斯瓦特《度母三尊像》(高17釐米、寬11.1釐米、厚5.1釐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即日起揭開序幕的“法象風規(Enduring Splendor)──彭楷棟先生遺贈文物特展”,為聞名於世的金銅佛收藏大家彭楷棟(新田棟一),捐贈台北故宮的48件金銅文物及一件西魏石刻《坐佛四面龕像》之特展。

48 件以造像為主之金銅文物,來源地域分佈廣泛,包括南亞、東南亞及東亞各國,時代上起西元2世紀下至20世紀,上下近兩千年。涵括發源於印度之耆那教、佛 教、印度教三大宗教傳統之藝術,計有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風格文物21件,東南亞風格文物七件,中、日、韓三國風格之造像共21件,包羅萬象,具體而 微地展現亞洲精神文明之內涵。

此批捐贈以佛教造像為主。南亞地區的精彩造像,首先有巴基斯坦古犍陀羅地區的《青銅彌勒立像》,時代約3到4世紀,20世紀70年代便在日本大和文華館、奈良博物館等處展出。

菩薩深目高鼻,五官立體感分明,有光素無文的圓盤形頭光。左手持修行者的凈瓶,右手施賜眾生無畏的無畏印。胸膛寬厚、體軀富體積感。全像保留從希臘、羅馬傳來對人體骨骼與肌肉結構的重視,富犍陀羅造像特色。

另 一件出自鄰近地區,巴基斯坦斯瓦特河谷的8世紀《銅鎏金立佛》,為印度地域佛教造像傳統互相融合創新之佳例。佛臉形圓潤,雙頰飽滿,結圓形螺發,右手施無 畏印,左手握衣裙,穿通肩袈裟,其下部鑄刻出層迭垂墜的下襬。繼承西北印度犍陀羅造像體軀健碩之餘緒,但佛像之開臉、螺發、合身貼體的袈裟下富有彈性的肌 肉,則明顯受到笈多美術之影響。

而來自南方印度洋之珠、斯里蘭卡的9世紀《銅鎏金釋迦佛坐像》,為典型錫蘭造像之佳作。坐佛威儀堂堂,端正莊嚴,眼觀鼻端,如沉浸在甚深禪觀。著右袒式袈裟,手做定印,雙腿單盤,為此地造像特色之一,肉髻上方的智慧之焰則嵌有錫蘭特產之紅寶石。

而8到9世紀的《度母三尊像》,則為密教興起後產生的尊像。一手持蓮花、一手施與願印的度母,坐在由獅子撐舉的臺座,兩旁有跪坐的供養人。婀娜多姿、手持長莖蓮的脅侍,則與主尊的頭光合鑄在可拆卸的背板。

此像應來自斯瓦特地區,是此時期較少有的女尊造像。捐贈文物中另有一件印度密教女尊像——9世紀《一面四臂毘俱胝》,小像錯銀錯銅,製作精細。佛母臺座四面刻有應為梵字之銘文,但海內外尚無方家可釋讀。

東 南亞風格文物有柬埔寨的四件肩輿配件,另有緬甸《佛坐像》及爪哇《濕婆神立像》等小品。東亞文物中,時代最早的一件重要文物,當屬5世紀北魏《佛坐像》, 是少見的尺寸較大的中國早期金銅佛,為台北故宮楷棟堂北魏太和元年《釋迦佛像》之外,另一彌足珍貴的中國早期造像。

比起後趙建武四年紀年(388)、舊金山亞洲博物館的佛坐像,在比例與鑄造上更自然、細節更細緻。佛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持袈裟的一角,在早期中國造像不多見。從銹色觀察,應源出於西北的陜西等地。

除 此之外,彭楷棟逝世前捐贈的石刻《坐佛四面龕像》,此次一併展出,為難得的西魏紀年(大統十四年,548)石刻造像。龕像採硬山頂闕形結構,每面各開一 龕,龕內皆為高浮雕造像。正面龕內刻坐佛三尊像、兩側分別雕菩薩立像一尊,背面龕內雕倚坐菩薩一尊,並於龕外兩側各淺浮雕一脅侍菩薩,從其材質為黃華石觀 察,應出自陜西。(來源:中新網-華文報摘 摘編自台灣《典藏古美術》雜誌2009年02月號作者:賴依縵)



2004
旅日收藏家 彭 楷 棟
捐322件文物回饋台灣
補足亞洲文物館藏 數量之大為故宮首見
記者康俐雯╱台北報導
 台灣旅日收藏家彭楷棟慨然捐贈給國立故宮博物院他個人半世紀的佛教藝術收藏,共三百二十二組件的捐贈品,為故宮有史以來獲得民間捐贈數量最多的一次。
 這批捐贈品以佛教造形藝術的金銅佛為主,且涵括部分的青銅禮樂器,文物時代更橫跨自西元前十一世紀至近代,文化地區遍布印度、東南亞、中國,綿延至韓國、日本。
 故宮院長杜正勝表示,彭楷棟的金銅佛像等佛教藝術收藏屬世界級的,此次捐贈補足故宮此領域藏品的不足,促成這項美事的是駐日代表羅福全。彭楷棟表示,收藏品捐贈故宮完成個人回饋祖國台灣的心願,高齡九十二歲的他,也允諾若是能夠活到一百歲將會把家中現存的六十尊佛像再捐贈故宮。
 故宮最早曾於一九八七年舉辦彭楷棟珍藏展,展後極缺古佛像文物典藏的故宮申請經費收購彭楷棟的珍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就是北魏太和元年鑄造的「釋迦文佛」(又譯釋迦牟尼)坐像。
 故宮今天將舉行捐贈儀式外,也整理了七十件捐贈文物以「法象威儀--彭楷棟先生捐贈文物精華預展」方式展覽,九月於故宮圖書文獻大樓四百坪展廳完整展出捐贈文物,且未來故宮正館動線改善工程完成後也將會於正館特展室設立常設展,且將該展廳命名為「楷棟堂」以表達對彭楷棟的感謝。
 旅日華僑彭楷棟日本名為「新田棟一」,他從小出生在新竹偏僻村莊,因緣際會學習撞球成為撞球選手,也曾開設撞球店,更曾在撞球店被電影導演找上門要求擔任台灣電影《望春風》的男主角,附帶條件則是其撞球場面也要放進電影裡,只是最後因資金不足,電影拼湊而成,內容也乏善可陳,令他有點失望。
 彭楷棟與佛像的緣分相當深厚,他小時候家,常跟著媽媽走五、六天的路從新竹到嘉義北港拜媽祖,當時媽媽還纏足,那種虔誠的心意令他感動至今。十五歲到日本發展,對佛像的感情依舊深刻。
五十五年前,他在京都的尚雅堂看到一件隋代鍍金的菩薩坐像,乍見之下令他回憶起和媽媽到北港朝拜媽祖的情景,動了收藏的意念,這也是彭楷棟第一件收藏品。同一天收藏的還有敦煌佛畫。
 昨天他開玩笑的說,開刀過三次還能活到九十二歲,應該也是佛像的保佑。收藏歷程中,也曾發生與大英博物館爭取收藏品的趣事。多年前,彭楷棟曾於倫敦的Spinks骨董店看見一尊隋代觀音立像,當時擁有佛像的泰國藏家已答應出售給大英博物館,但遲未付款。彭楷棟搭乘最快的班機去泰國說服藏家轉賣給他,且立即支付一半訂金,沒想到回到東京後,收藏家要退還訂金,最後是彭楷棟再飛倫敦不斷的請人遊說大英博物館放手,終於成交。
 一九六五年間也曾收藏到一尊刻有「彭」字的鍍金佛,認定其為彭家祖先佛,每日點香祭拜。這些年來,彭楷棟深信「自己的眼睛比骨董店的人還厲害」,現在把超過半世紀的收藏心血部分捐贈故宮,他相當高興,還心心念念多年前給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七件佛教文物,直說如果當時沒答應,現在也可以一起回到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



*****

  前駐日代表羅福全最近出版回憶錄「榮町少年走天下:羅福全回憶錄」陳柔縉執筆,昨天出席:新書發表會。(記者陳慧萍攝)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