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日 星期日

東鄉實(1881-1957) ;長谷川 謹介はせがわ きんすけ




張文亮 這是一段臺灣被遺忘的教育史,我從臺大圖書館找到資料,重寫而已。

2015
他來自日本鹿兒島的農家,
期待改善農村經濟,前往札幌農校就讀「農業經濟學科」,
在佐藤昌介(1856-1936)老師,殖民學的課堂,
他第一次聽到「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有別於日本長期封建的制度,武士依附藩主才能存在,
農民是土地的傭奴,階級制度的劃分,
轉而,成為殖民學的新思索。
他逐漸認為殖民,不是民族優越感,而是利他,
不是強權統治,而是在地自治的培育,
不是要搜刮物質,而是分享,
不是要異族同化,而是以身作則,提昇他人文化。
他大力提倡:「日本無法生產的,才由台灣供應;
台灣無法生產的,日本一定要供給。」
供給什麼?
治安、制度、衛生、技術與教育。
他對教育的強調,
後來,促成了台灣第一所大學的成立。
1906年,東鄉實(1881-1957)來到台灣的彰化廳,負責組織剛成立的「彰化銀行」,他一上任就在組織章程增加台灣人的聘任比,與提高薪水。彰化銀行成立的本意在提供農民貨款,但迅速成為日本財閥在台灣農產最富饒之地的融資與壟斷。他認為「好的農政學,是使農業成為在地和平的技術;真正的農經是來自政治者對民間疾苦,最深的瞭解;農地學不是為了掠奪,而是考慮殖民土地長期的經濟狀況。」而「特權保障,常是無能職員的溫床。」
許多人以為台北帝國大學的成立,是為了日本搶奪南方資源的前哨,但是大學成立是在1928年,「南進政策」是1939年才提出。有人以為提昇在台灣的日本學生,但是大學也收台灣人,有人以為同化台灣人,但是「皇民化運動」是在1914年才提出 (HC:1941第二階段是1941年到1945年的「皇民奉公運動時期」,主旨在徹底落實日本皇民思想,強調挺身實踐,驅使台灣人為日本帝國盡忠。)。有人以為大學設立,是時代發展自然的趨勢,其實許多日本人因大學的花費反對,連台灣人受高等教育不多,也持反對,是有人在扭轉這一切。
他經常訪察農民,認為提昇農民生活,必須組合農民,成為自治團體,才能共同匯集力量,爭取權益—土地所有權、生產選擇權、農產銷路、農業保險制,雇主不合理剝奪生產與更換耕作土地。1908年,他遊說彰化、台中地區的農民,繳交年所得的三十分之一,作為會費,成立「農民組合—農會」。他提出:「個人權力脆弱必須形成組合,自治團體,才是民間地位的提昇。
歐洲在十六世紀就實施帝國主義殖民論,產生許多弊端,如「黑奴販售」、「殖民戰爭」、「少數民族的消失」、「種族歧視」、「浪費物質的消費」、「經濟市場波動產生帝國暴利與殖民經濟的蕭條」、「國際戰爭」等。東鄉實認為日本若以亞洲帝國主義,發展殖民地,將只趕在西方帝國主義的末尾,為自身利益漠視他國的民族意識,將重蹈悲劇。他提出:「日本本身也曾受西方列強壓力,訂下不平等條約。因此,日本不該殖民,若是殖民也不為掠奪,而是考慮殖民地永久利益。」
這是1910年,東鄉實非常著名的《台灣農業殖民論》,他到總督府擔任拓殖局技師,主管「農改與移民事務」,推動在花蓮移民村—成立吉野(日本移民1694人)、豐田(日本移民912人)、林田(日本移民760人),用移民村成立模範村,讓台灣人學習,而非武力同化。
1916年,他提出:「日本治台二十年最成功的部份,是衛生政策;最差的部份,是武力鎮壓。未來,教育是最重要的投資。」他提倡成立一所大學,收台灣學生,給文政、理農的教育。大學能產生未來在地領袖,中產階級,以身作則,世界性的公民,具有理想,容忍異議,與培養師生信賴。」但是反對聲浪大。
1917年,國際戰爭,歐洲需要物質,台灣糖價大漲,年賺一億三千萬,他提出:「單一企業暴利,獨一行業壟斷,增加未來市場風險,是台灣動搖前奏。」要將錢轉往國民教育,而非以利滾利,這稱為「台灣大學設立論」,促成1919年,首任文官田健治郎擔任總督下「台灣教育令」,1922年決定設「綜合大學」。1924年,東鄉實回到日本,選上眾議員,持續推動台灣成立第七所的帝國大學級的大學。他看到1924年幣原坦成為創校準備會總長,1926年台灣成立「文教局」,給大學制定經費與人事。1928年大學成立。






*****


長谷川謹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Wikipedia

zh.wikipedia.org/zh-tw/長谷川謹介

  1. 長谷川謹介(1855年-1921年),日本山口縣人,建設台灣縱貫鐵路的總工程師,譽為「台灣鐵道之父」。日治時期的台北車站前,立有一座紀念長谷川氏的銅像。
長谷川 謹介(はせがわ きんすけ、安政2年8月10日1855年9月20日) - 大正10年(1921年8月27日)は、鉄道官僚技術者



大家一定都知道329青年節 與 黃花崗72烈士的故事。但應該鮮少有人告訴你,此事件發生時,臺灣人在做什麼、過什麼日子。若沒特別說明,不少人應該會以為自己及祖先的歷史記憶,是跟著在對岸拋頭顱灑熱血了,而對臺灣現今多數人來說,這顯然不是事實。
直至今日,臺灣依然是被迫以中國國民黨為核心的史觀作為主要史觀。
‪#‎支持多元史觀‬,多元族群互相了解、尊重
⋯⋯更多


329青年節,在長期的教育與各種資源宣傳下,雖然和臺灣幾乎沒有什麼關連,但大家幾乎都知道黃花崗起義、72烈士的事蹟 –
1911年4月,對岸的廣州有一群勇敢的青年勇於實踐自己的理想,陸續進行以武力攻擊清國官方機構的行動。4/27(農曆3/29)黃興率眾攻打兩廣總督衙門等地,最終遭清國擊退,當時收殮陣亡者72人。
但在同一的時期的臺灣在過什麼生活?發生什麼事呢?筆者整理了一下1911年4月台灣較重要的事件如下:


1.理蕃戰況激烈,日本政府與原住民在各地山區進行炮擊戰,並加強了防禦工事的設置。(臺灣版拋頭顱灑熱血)
2.淡水港淤積,進行浚渫
3.縱貫鐵道(九曲堂、阿緱)延長工事
4.臺灣郵電收入激增
5.鴉片吸食者數量顯著減少
6.臺北車站前長谷川技師壽像除幕式
7.臺南西巿場增築
8.臺中自轉車大會
9.臺南安平海水浴場舉辦活動
10.觀光蕃人由基隆出發前往日本本土
11.臺中製冰會社設立決定
12.臺中香蕉盛產(經查證確定不是太陽花)
13.臺北魚市場規則公布
14.基隆與高雄倉庫建設計畫
15.臺中牛罵頭市場落成式

圖為當年臺北車站及長谷川謹介壽像照片(台灣寫真帖)。長谷川謹介為建設台灣縱貫鐵路的總工程師,被稱為「台灣鐵道之父」。
感謝團友 吳承學 分享圖文。
☆☆☆☆☆
台灣回憶探險團 台灣回憶募集中,各位團友若有任何關於台灣的老照片、影片或是文獻,都歡迎投稿與大家分享討論哦~~!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