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2日 星期日

漢寶德 (II);莊淑芬

莊淑芬:台灣沒有那麼差,卻被人家講成那樣。危機就是轉機啦,正面思考很重要。
上一代的名師,下一代的高徒,奧美大中華區副董事長莊淑芬,與來自台灣的李廷芳將產生什麼樣的火花?5/5起,第一手直擊,他們的互動日誌。
⋯⋯更多

上一代的名師,下一代的高徒,奧美大中華區副董事長莊淑芬,與來自台...
TOPIC.CW.COM.TW

莊淑芬
 前一陣子在網路上看莊淑芬主持的1972級畢業40周年晚會等.......
 Wikipedia她的資料有些錯誤。
她翻譯的書,我重複買過:廣告大師奧格威:未公諸於世的行銷創意選集 (翻譯) 台北: 天下文化,1987
2014.12.13 她是台北市的副市長"人選"。
(中央社記者林長順台北27日電)台北市長柯文哲接受ETtoday東森新聞雲專訪時指出,第三位副市長、女性副市長莊淑芬將於明年2月4日正式上任,負責世大運及設計之都。

專訪內容指出,對於長期在中國大陸工作的莊淑芬願意加入市府團隊,柯文哲認為,對他來說也等於多了一個可以了解對岸的管道。

柯文哲表示,對於台北市參加2016世界設計之都、主辦2017世界大學運動會,找莊淑芬是希望借用她的才能,在兩項國際活動上扮演「專案經理人」,莊淑芬將在明年2月4日正式上任。

對於莊淑芬為何願意割捨奧美集團大中華區副董事長一職,到台北擔任副市長,柯文哲說,當時有人推薦莊淑芬應徵文化局長,但他認為莊不應該只是當個文化局長,應該有更高的位子。

他說,選後與莊淑芬當面談近30分鐘後,覺得莊淑芬可以出任副市長,但莊沒有立刻答應。柯文哲認為,要莊淑芬放棄在中國大陸的事業,「犧牲蠻大的」。

柯文哲說,世大運必須先確定目標,再決定推行方向,30日上午召開的首場市政會議中,由副市長帶領,分三組討論,確定世大運的活動完成後,台北市能留下什麼。1031227





Chang Chaotang 分享了 1 則 2014年11月21日的動態回顧。

歲月 ... 無。
漢先生遠行一年了
高瞻遠矚. 後繼無人 ....

 1 年前的今天
R.I.P. 漢寶德 (1934 - 2014)


「用盡氣力」 漢寶德寫下最後的愛

2014-12-26 聯合報 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

在加護病房 留下歪歪斜斜的字跡 女兒一封信 道出外界不知道的他 威嚴卻又溫暖

漢寶德的女兒漢可凡朗讀寫給爸爸的信。 記者高彬原/攝影漢寶德的女兒漢可凡朗讀寫給爸爸的信。 記者高彬原/攝影

分享
總統府資政、名建築家漢寶德的兒女漢可凡、漢述祖,難忘爸爸十一月在加護病房時,用盡最後一點精神,歪歪斜斜寫下「我愛你們 老爸」。這是漢寶德生前最後字跡,也是他首次跟家人說「愛」。

總統府資政漢寶德在加護病房寫下「我愛你們」,是他最後字跡。 圖/漢寶德家屬提供



漢寶德十一月二十日辭世,昨在誠品信義店舉行追思會,總統馬英九到場頒發褒揚令,由漢寶德長子漢述祖代表接受。漢可凡代表家屬致詞時,哽咽唸出她在漢寶德過世後,寫給爸爸的一封信,道出外界不知道的、作為父親的漢寶德,令來賓動容。


漢可凡表示,她和漢寶德的父女關係,是在一九九五年媽媽過世後,才有一百八十度改變;「在此之前,您是個有威嚴的爸爸,除了正事以外從沒多說一個字,我對您不以為然。」


漢可凡說,失去媽,她才開始明白媽媽為何那麼愛爸爸,「爸爸一生對社會國家的貢獻是無價的。」她回憶她和漢寶德在當時還沒完成的台南藝術大學校園內散步,漢寶德告訴她好多老故事,「那段期間,我更深地認識了您,得到您的溫暖,不再只是個有威嚴的爸爸。」


「您雖然離去,給大家留下的是永恆的!」漢可凡啜泣感嘆,自己曾答應爸爸不讓他受罪,最後三個禮拜卻仍辛苦他。「對不起!這是我的自私,不讓您去。」她說,爸爸寫的「我愛你們」將永遠刻在她心。漢述祖也說,看到不擅表達情感的爸爸終於寫了「愛」,非常感動。


昨天追思會場也播放漢寶德的紀錄短片第二集「與歲月對話:漢寶德(而立篇)」,敘述漢寶德四十歲前的歲月。片中陳邁、姚仁喜、郭肇立等建築師都大讚漢寶德擔任東海建築系主任時的貢獻,「他引進國外評圖制度,讓學生和老師辯論,對建築系起了革命性反轉。」


聯經出版社發行人林載爵透露,聯合報系董事長王文杉本邀請漢寶德寫代表建築之一「南園」如何建成,可惜只寫了兩章,成為他生前最後遺作。




漢寶德/回首一生 癡呆精神可傳世

2014-12-26 聯合報 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


總統府資政漢寶德的回憶錄「築人間」二○○一年由天下文化初版,前年出增修版。

漢寶德在書中自序說,當年他受邀寫自傳,一直思索讀者能從中得到什麼?最後決定,他一生做事的「癡、呆」精神,也許可供讀者參考。

漢寶德解釋,癡就是執著、長於自我反省。他說他不是聰明人,遇事反應很慢,但「我的長處就是把事情做到底,不完成絕不罷休」,雖比同期朋友都慢,最後仍「磨出一點成績來」。

漢寶德又說,他這個鄉下孩子與城裡孩子比,是個十足呆子,不但不懂人情世故,連一句討人喜歡的話都不會說,只會聽師長教的做人做事道理,呆呆地埋頭用功;「我一生沒求過一件工作,居然為前輩們大力提攜,也許是因為他們喜歡我這呆勁!」



漢寶德數十幅墨寶將在誠品信義店六樓展演廳展至十二月二十七日。





老漢八十壽宴大合照 http://han.cclookup.com/20140920/group01.jpg

其實,台灣過去40年的"台灣茶道",稍有可能稱得上是文創產業,不過連漢先生都無法將它吸收。



漢寶德 救國團溪頭活動中心——竹林、木屋、茶
(聯合副刊2007.10.7)
建成茶行主人林資培先生可能1975年就認識,2007重訪,告訴漢先生產茶以海拔1000公尺以下為宜,要喝茶養生.....
漢寶德嘆 「政府輕文化 文創難開花」

總統府資政漢寶德接受聯合報專訪,談台灣發展文創產業的困境。
記者余承翰/攝影
政府積極推動文創產業,文化部長龍應台日前卻在立院指出,推動文創成效低。總統府資政漢寶德發表新書「文化與文創」,認為台灣自創「文創」一詞,卻因此模糊焦點、失去方向,「什麼都拉進文創產業」。政府長期重「文創」輕「文化」,造成文化環境貧瘠,文創產業也無法開花結果。七十八歲的漢寶德,近日受肺病所苦,醫生囑他少說話、臥床靜養。但他為了這本書,堅持躺在床上也要接受聯合報專訪,床邊還放著氧氣筒。秘書要求採訪不可超過卅分鐘,但他談起文創便精神奕奕、滔滔不絕,不知不覺時間已過。
「這是我下筆最艱難的一本書,寫完一度考慮放棄出版。」建築師出身的漢寶德寫過幾十本書,題材包括建築、美感、設計教育,無一不是文創領域。身為文創界的老前輩,他卻感嘆「時代變了,當今的世界一切向錢看,傳統的老人家如我怎敢再表示意見?」他有滿腹的話想說,卻擔心「說了也沒用」,最後選擇用書表達意見。
漢寶德指出,「文創」一詞是台灣獨創,文創產業在歐美都叫「文化」產業。台灣人創造「文創」兩字,是因為「文創」比「文化」定義模糊,「套上感覺舒服,什麼都可以加進來。」但也因「文創」定義不清、包山包海,政府和民間都摸不清方向。
「我們玩弄『文創』這個名詞,把創意解釋為點子,把文化產業看小了。」漢寶德認為,台灣談文創的人多是「小聰明」。把古蹟變成咖啡館、把故宮名畫印上圍巾,都只是文創的「小聰明」,「對於我們所期待的文創時代毫無幫助」。政府不該再把心力資金放在獎勵這些「小聰明」。
至於台灣有那個產業符合他心中「真正的文創產業」?漢寶德想了一個禮拜,搖搖頭,「一個都沒有」。
「文化只要普及,就能產業化。」漢寶德認為,文創的「創意」,是把文化從少數人欣賞的菁英文化轉成「人人都能欣賞」,而不只是「把文化變成生意」。文化只要普及,人人都能欣賞、消費文化,文創產業自然形成。政府該做的是推動「文化普及化」,比方提倡美感教育。
漢寶德表示,如今台灣談文創產業,只重視文化的經濟效益、卻不重視文化的扎根普及。政府砸大錢推動「文創」產業,卻忽略國民「文化」素養的培養,「文化環境貧瘠,文創怎能開花結果?」
【2014/10/01 聯合報】http://udn.com/
2014.9.20
漢寶德先生的親人、朋友和學生們今天齊聚台北,歡祝漢先生的八十大壽。 其中一小段時間我們觀賞由姚仁祿所製作的影片,大家在下面觀賞,就好像過去聆聽漢先生的教誨一樣。漢先生固然是我們所有與會的人成長記憶的一部分,他的影響卻遠超過這個聚會的圈子。今晚會有不少人在臉書上發表感言,我就以這張現場照片獻上對漢先生的祝福,就像螢幕上他說的那句話,希望他能從現在的身體狀況再『活過來』。

漢寶德(文)著 ,黃健敏編《漢寶德:境象˙風雲˙寫藝˙人生》台北:暖暖書屋,2014


羅時瑋分享了胡弘才相片
敬祝 漢先生八十歲生日快樂!
收回讚


林世堂新增了 4 張相片 — 和卓勝隆其他 3 個人
漢寶德老師80壽宴,很高興見到許多師長、學長、學弟妹



漢寶德先生說他翻譯過許多書,大部分都沒有出版。”翻譯”是他深入學習別人思想的笨方式,很管用 (河西著《自由的思想—海外學人訪談錄‧漢寶德:建築乃大地的文章》北京:三聯,2009,頁150- 61 (2009.4.24訪問)。 漢先生的譯筆很好,可惜沒人談這一點。在70年代初期,建築系的學生讀他的《建築的精神向度》,我們工業工程系的學生或許更喜歡他翻譯的《合理的設計原則》。他翻譯的《路易斯‧康》,因有附原草稿的照片,讓我曉得近日某本譯書中的錯誤。他翻譯BBC著名的節目《人類的躍升》(The Ascent of Man By Jacob Bronowski),可能是翻譯書單的末座。
謹以此筆記賀漢先生八十大壽。

2013.8
我從事金融工作的二妹夫,不久前和他三弟,專程去富錦街喝咖啡。還打電話給我。可惜當時我回桃園老家。

這條我們大民生社區住戶覺得尋常的街道,松山機場走出來,五分鐘就到,以台北市標準,已經算林蔭大道,以歐洲標準,還差的遠,但是,優雅咖啡廳多,仍是值得逛。

以下,轉貼自八十歲的建築師﹑知名美學大師,漢寶德先生不久前的專文。他最有資格說民生社區和富錦街,因為他是四十年前,這條街剛種下樹木前的第一批住戶,迄今,他的四樓公寓,還沒有易手,只是他年邁,沒有電梯,於是搬家到仁愛路去了。

 
漢寶德

到我的舊居富錦街一遊玩(曾刊登於聯合報副刊)

一位老弟出乎意料的約我去我的舊居一遊,他說,今天與你所熟悉的富錦街不一樣了!
這倒很新鮮:只聽人家說要去景致優美、風土特異的旅遊,他卻要我回老家,而且就在台北市內不到半小時的車程!他究竟玩的是什麼名堂?
原來他是我的老鄰居。不,我開始住在那裡是四十年前的事了,他是後生,搬來居住恐不出二十年。所不同的,是他雖到處遊晃,回到台北總住這裡,我則已搬離那二十多年了。沒想到,他居然敢以富錦街的人的身分請我去作客了。他還認為我會被感動呢!


說起富錦街,不過是台北市數不清的街道中的一條街而已。我跟它的緣分是什麼呢?記得民國60年代,我在台中的東海大學教書,有業務都來台北。我的家在東海 校園內,到台北只好寄居岳家,甚不方便。63年,我休假去美教書,去英研習結束回國,決定在台北找一個固定的住所,以為久遠之計。有位親戚提醒我,在當時 的市區邊緣的松山機場附近,有建商蓋了一排四樓公寓,不妨去看看。這是我首次聽到富錦街的名稱。

他告訴我,民生東路的四、五段,政府為公務員建宿舍,開闢了民生社區,都是四層公寓,按照外國社區規畫的方式闢建,有完善的公共設施如社區公園等。據說設 計是外國公司所督導下的產物。在民生社區的北緣,由民間建商模仿政府的設計,建造了公寓,每戶面積較公務的公寓還大些,價位差不多。居住條件聽上去不錯, 何況以當時我的財力也只能負擔這樣的公寓,就麻煩他為我買下了四樓,也就是最上層的一戶。

決定後就去現場察視了一番,發現情況比我想像的好很多,我所買的公寓坐落富錦街的中段,也是環境最好的部分。民生社區的公寓群是順著成列的巷子建起來的, 巷子很寬,能容汽車往來,而且有路樹成蔭。這在別處已經少見了。富錦街因為是邊緣,所以稱為街,路面較寬,除了可以雙向行車外,還可以有兩條停車位。當然 路樹就更有枝葉伸展的空間。我初次往訪的時候,菩提樹仍用撐子支著,但已可想像幾年後樹木長大成林的景象。建築物是灰色洗石子的外牆,我並沒有什麼很高的 期望,合乎一般國民住宅的標準就可以了。老實說,除了面積尚合用之外,建築品質是很平民化的。可是我已經很滿意了。這是我這一生可以擁有的第一個家。

我就認真的經營起來了。
首先,由於是屋頂層,我就不客氣的在客廳的位置屋頂上打了一個小洞,在餐廳的屋頂上打了一個大洞,利用這個小洞做了一個磚砌的壁爐,作為家庭的中心。在當 時我還有些洋派,很喜歡壁爐點火的趣味。利用那個大洞,砌了一個玻璃罩,使陰暗的室內有頂光投射進來,使餐廳成為家人活動的場所。這只是一個開始,後來又 在後面打洞,搭了一個樓梯,把屋頂做成小花園。我真的喜歡這裡,有一陣子,在回國重建我的建築事務所時,就在後面放了幾張桌子,為救國團設計活動中心。

過了一陣子,在屋頂上造了一個小小的房間,開始接待朋友來訪,尤其是藝文界的朋友;可以在小花園裡喝茶聊天,使我在初離東海的日子裡,沒有絲毫失落的感覺。

在我的富錦街歲月裡,開始有以此為家的願望。隨著經濟上有了點基礎之後,就在後巷買了一戶,把事務所正式建立起來,並把年邁的父母親搬來街道對面的二樓。 若干年後父親漸漸有失憶的情形,常常把富錦街當成我們的老家,會把它說成皐陸街,因為弟妹們也漸向此集中,經常去探視他們,這種錯覺就自然產生了。

富錦街也逐漸轉變中,特別顯著的就是街上的菩提樹長大了,漸漸形成一個綠色的隧道。在我因為不得已的理由,必須離開那裡的時候,已經使我戀戀不捨了。我女 兒與兒子在這裡成長的那幾年,正是菩提樹快速成長的歲月。那時候,公園綠燈管理處的技工特別勤快,每到枝葉繁茂的時候,就把大枝截掉,剩下禿禿的主幹。他 們似乎希望路邊的兩排樹,永遠像軍伍一樣的矗立在兩旁,這算什麼?街上的居民表示了不同的意見,我們希望它們成林,讓街道為樹蔭保護著。這個願望終於達到 了。樹木成長的力量是驚人的,富錦街景觀成為台北市少有的樹蔭街。走到這裡,如同進入一個不同的世界。

這都是我所記憶的老家。父母過世後,弟妹們星散,轉眼幾年過去了,可是樹蔭街能有什麼不同呢?不過是四樓公寓更加老化而已。已經有人提到都更的可能性了。

這位老弟提醒我,是街道的人文素質變了。這倒是稀罕。我記得,兩邊的四層公寓的正面雖免不了為各住戶裝修,按國人的習慣把自己的陽台封起來,但應該沒有什 麼了不起的改變。原來他所說的是地面層新闢的商業活動。富錦街的地面層,由於每戶有一個小院,原本是很好的居住環境。懂得生活的住家,會布置一個戶外的小 天地,與人行步道以護欄相隔。在我離開的時候,只有少數幾家,打開後院門,經營幼兒園,想來也是社區所需的設施。

自從綠蔭街道的風光開始為過往的居民體會並欣賞以來,無異乎沙漠中的綠洲,慢慢吸引感覺銳敏的動物前來。做生意的人是很敏感的,所以沿著街道,漸有一家家 的院子打開圍欄,向走在街上的行人打招呼了。這些生意人把綠蔭當成休閒的趣味,他們所做的生意也與生活情趣有關,未必能賺多少。說白了,這裡能有多少行 人,怎能與商店街上的人群相比?那些在綠洲中找雅趣的人又有多少?
其實這裡所吸引的並不是真正的生意人,而是那些有些生活品味的半吊子生意人。也就是想利用做生意來經營自己生活趣味的讀書人。我記得年輕時,教書之餘,對 於伺候業主的建築變動也曾感到厭煩,很想開一家自己設計的小店,用自己的收藏品裝點起來,有客人時與人共享,沒客人時也可以自我陶醉。這個夢想被一連串政 府工作的徵召破滅了,未能實現卻一直在我心頭。有時候我想,我就是一個半吊子的生意人,也許可以稱為文化人吧,一味的想到自得其樂。
富錦街的風情可以吸引中產的文化人,這裡的環境清幽,房租不會很高,不會賺大錢的文化人負擔得起,真正有錢的高價位經營者卻看不起。這樣的經營者從哪裡 來?應該都是原本為觀光客的外來者,他們可能走遍了世界,才發現一個有趣的地點,可以為尋幽的文化人服務。他們說話可能都會夾著外國字:英文、法文、日文 都有,因此他們開個小店也會用外文的招牌。大家不會念也不會覺得突兀,這就叫作趣味吧!
我回到這個街上,除了熟悉之外,還有輕鬆的感覺,看到這類我一度想開的店,一方面明白他們的心意,而感到親切有趣,一方面覺得他們比我要瀟灑,因為如果是 我,要求的水準可能比他們嚴格,嚴格到失卻生活中輕鬆的感受。要品味而保留純真,也許是他們的吸引力吧!我看到有些店裡,方桌的四邊擺著樣式不同的椅子, 不免會心一笑!因此你可以很舒服的把腿蹺起來了,不必擔心有人說你沒有教養。
這位老弟帶我到餐館吃飯,那是一家看上去像藝廊的店。我弄不清那些雕塑與繪畫是永久陳列,還是暫時展出,但卻感到一股新潮的風味。近前看,這些有趣的畫作 都有標價,可知還是商業畫廊兼作餐廳,使用餐的客人處身於藝術品之間。很聰明的想法,飯館的主人夠資格從文化人升級為生意人了!這裡沒有高級的大餐,但可 使逛街的我們感到滿意,吃不完還兜著走!

工藝品當然是這些小店的主要品味指標。他們的營業項目為飲食,不是咖啡就是下午茶,或是簡餐。但總是以環境氛圍為主要吸引力。而工藝品又是經營環境的必要道具。咖啡或茶的杯子,點心的盤子,或一般的餐具等當然是第一線。但桌椅板凳,甚至花台等也是少不了的。為了增加文化的氣氛,有些店裡都有或多或少的書 櫃,架上放了很多書籍。這固然是供客人翻閱,也可以出售,聰明的主人連花草都可以出售。杯盤之類當然更是既可陳列,又可販賣。這一切加在一起,予人的感覺 是新時代的品味遊戲,吃與喝只是藉口而已。

在我老家的附近,有一家店是專賣飲食用瓷器的,使我發生濃厚的興趣,就進去坐了一下。原來他們是一個頗有規模的國際公司,專門設計、製作、銷售現代瓷器, 女主人接待我們,使我了解如何使自己的品味變成一種事業。沒想到在富錦街的小店裡聽到成功的文化創意產業的故事。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她沒有利用陶藝家,也對,陶藝家只能以手工製作有藝術價值的作品,她要的是廠製的產品,可以大量銷售,只是這些產品都要有相當的水準而已!我居然沒有想到這兩者間的差異!

原來文創產品的生產過程是自造型藝術家開始。要自藝術家的創意中選出中意的形式,經由製陶的匠師做成模子,再交由工廠生產。我很難想像這過程中,形式的美 感如何順利的傳遞下去,最終反映在產品上,然而我看到的成品已經在國際上銷售,確有相當的水準。我好奇的問女主人的專業背景,答案是與陶藝無關,只是對此 有興趣而已。這樣的生產過程在貨品銷售完畢後,會從頭再來一遍,這造型藝術家也會換人呢!真想不到,這也許是一種輕鬆、瀟灑的做事態度吧。

富錦街是住宅區,即使是開個小吃店也應該保有親切、溫暖與個人化的風格吧!很高興看到我所未能實現的願望,由一群有能力、有品味的女子真實的表達出來,而 且都表現出她們堅定的個性。據說這些店在假日都人滿為患。足證她們正確的反映了這一代年輕市民的精神需求。隨興、瀟灑、自然的生活態度,品味、新鮮、美感 的生活價值,看在我這個過氣老人的眼裡,也不免要感到嫉妒呢!

在送我回家的路上,這位老弟建議我有空時常回來逛逛,我心不在焉的點點頭,確實在回味著我所知道的富錦街,祝禱有一天真正成為台北市藝文大道,至少可以成為生活美學推廣的基地吧!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