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1日 星期六

自認為王朝的最後的中興主普丁: 他只認特朗普大帝是對手,對話/談笑之間割地慶太平

 

一位安全專家表示,西方國家屢次跨越俄羅斯所謂的“紅線”,暴露出莫斯科的威脅基本上是空洞的,並補充說克里姆林宮低估了烏克蘭的決心和西方對基輔的團結。

The West has repeatedly crossed Russia’s so-called “red lines,” exposing Moscow’s threats as largely empty, a security expert has said, adding that the Kremlin underestimated Ukraine’s resolve and Western solidarity with Kyiv.


這些所謂的高峰會談不成的。美俄兩國頭頭自以爲可操弄地球,其餘是副總統級的戲。見鬼啦

據歐洲和烏克蘭官員稱,俄羅斯總統普丁向川普政府提出了一項關於烏克蘭停火的全面提議,要求基輔方面做出重大領土讓步,並推動國際社會承認其主權主張,以換取停戰。




自認為王朝的最後的中興主普丁: 他只認特朗普大帝是對手,對話/談笑之間割地慶太平

//提議將土地割讓給俄羅斯,就等於提議要么讓這些居民遭受俄羅斯的佔領——在其他城市,俄羅斯的佔領已經涉及到即決處決summary executions、拘留和酷刑——要么強制他們遷移。無論哪種做法都是犯罪——而川普正在要求澤連斯基成為這種犯罪的共犯。//
//summary executions
人工智慧概述
即決處決是指未經公正、適當審判而處決被控犯罪的人。幾乎所有民事司法管轄區都將其視為非法,因為它侵犯了正當程序的基本權利。即使在軍事背景下,即決處決也被視為戰爭罪,即使針對的是戰鬥人員。
AI Overview
Summary execution refers to the killing of a person accused of a crime without a fair and proper trial. It is considered illegal in nearly all civilian jurisdictions because it violates the fundamental right to due process. Even in military contexts, summary executions are considered a war crime, even when targeting combatants. //

----

//週一上午 0819 2025,俄羅斯政府官方報紙《俄羅斯報》刊登了一段視頻,影片中一輛疑似美製裝甲運兵車懸掛著美國和俄羅斯國旗。據該報報道,這輛車曾被烏克蘭軍隊使用,後來被俄羅斯繳獲,目前正被用於攻擊烏克蘭。我無法確認影片的真實性,但這種挑釁是真的。俄羅斯宣傳人員正在告訴烏克蘭,美國現在是俄羅斯的戰爭夥伴。
雅爾塔會議80多年後,日俄仍未簽署和平條約。二戰對這兩個國家來說從未正式結束,因為日本從未割讓千島群島 Kuril Islands。所有戰爭都可能以談判告終,但並非所有談判都能結束戰爭。//

---
戰勝者/和平獎,一無所獲 川普化解零場戰爭......
//唯一可行的答案是加入北約或類似組織——這項協議將迫使西方聯盟(或任何剩餘的聯盟)竭盡全力保衛烏克蘭。普丁一直將達成此類協議的可能性視為他對烏克蘭發動戰爭的「根本原因」。可以肯定的是,普丁將拒絕任何涉及真正承諾為烏克蘭提供安全的協議。The only plausible answer would be membership in NATO or its equivalent — an agreement that would obligate the Western alliance, or whatever is left of it, to defend Ukraine to the full extent of its abilities. Putin has consistently cited the very possibility of such an agreement as the “root cause” of his war against Ukraine. It is a safe bet that Putin will reject any agreement that involves a real promise of security for Ukraine.
......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之間的衝突(同上,但雙方確實前往白宮簽署了協議);柬埔寨和泰國(美國支持的談判最終達成停火,但不一定意味著衝突結束);以色列和伊朗(川普聲稱透過投擲掩體炸彈阻止了核戰)。實際上,這是七個。但同時也是零個。
And that brings me to the number “six” — something Trump kept invoking on Monday, when he claimed that he had resolved that many wars in his first seven months in office. ......That’s actually seven. But also, none.//

----




特朗普稱與普丁通話未就烏克蘭問題取得進展

兩國領導人進行了自華盛頓暫停向基輔運送武器以來的首次通話。特朗普說:「我今天與他完全沒有任何進展。」

2025年10月10日 星期五

2025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給委內瑞拉反對派領袖María Corina Machado,委內瑞拉的「鐵娘子」瑪麗亞·科里納·馬查多 向各國包括 Trump 唐納德·川普求助

 2025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給委內瑞拉反對派領袖 María Corina Machado 



今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瑪麗亞·科里娜·馬查多成為川普總統在加勒比地區軍事擴張的堅定支持者,她和川普一樣認為,委內瑞拉獨裁領導人尼古拉斯·馬杜羅對該地區構成了巨大的安全威脅。

María Corina Machado, the winner of this year’s Nobel Peace Prize, has emerged as a strong supporter of President Trump’s military buildup in the Caribbean, arguing, like Trump, that Venezuela’s autocratic leader, Nicolás Maduro, poses an enormous security threat to the region.Venezuela’s opposition leader, 

A woman wearing a dark top peers through a window.
María Corina Machado, Venezuela’s opposition leader, has been in hiding since July.Credit...Adriana Loureiro Fernandez for The New York Times

Venezuela’s ‘Iron Lady’ Pleads With Trump to Save Her Country’s Democracy

In a series of rare in-depth interviews, Venezuela’s opposition leader called life in hiding “a difficult test” and asserted that Mr. Trump could gain an early “foreign policy victory” by pushing Nicolás Maduro from office.

A woman stands atop a car as crowds cheer her on.

Banned from running for president herself, Ms. Machado, seen here at a campaign rally, helped galvanize enormous support behind the opposition candidate who challenged President Nicolás Maduro in elections in July.Credit...Adriana Loureiro Fernandez for The New York Times


Venezuela’s ‘Iron Lady’ Pleads With Trump to Save Her Country’s Democracy

In interviews, Venezuela’s opposition leader, María Corina Machado, called life in hiding “a difficult test.” She called for help from Donald Trump.


相反,這位前議員正在日以繼夜地工作,與外交部長和人權組織舉行虛擬會議,敦促他們記住,廣泛的國家聯盟承認她選擇的候選人埃德蒙多·岡薩雷斯以大幅優勢贏得了七月的投票,並且應該在一月就職。

選舉幾小時後,馬杜羅先生宣布獲勝,但他沒有公佈任何證據來支持他的主張。作為回應,馬查多團隊收集並公佈了超過 80% 的投票站的計票決算表。




委內瑞拉的「鐵娘子」懇求川普拯救該國的民主

委內瑞拉反對派領袖瑪麗亞·科里納·馬查多在接受採訪時稱,躲藏的生活是「一次艱難的考驗」。她向唐納德·川普求助。

葉石濤: 2025年10月號這一期的《鹽分地帶文學》是葉老專輯......「寫作,不是使命,而是上天對我的詛咒,不寫好痛苦」。......西川滿〈雲林記〉......巴奈回家(加 蔣勳二篇)




我見過葉石濤兩次,都是他到屏東文化中心演講時。我帶著他的書請他簽名,記得一旁還有作家許振江在場。
葉老簽完後笑著說,他自己沒有這本書,要我乾脆送給他。我連忙說:「不要啦,給你,萬一別人再開口要,你又得送出去了。」他聽了哈哈一笑,說:「真的會這樣,沒錯。」
2025年10月號這一期的《鹽分地帶文學》是葉老專輯,對台灣文學有興趣的人都該讀上一讀。如能買上一本更好。
臨時想到一事,如沒記錯,葉老最愛的食物是「菜粽」,因為在他書裡最頻繁出現菜粽。「香菸」不算真實食物,不然我會說是「長壽菸」。


紙上極樂
陳文發說專輯有5張照是他拍的


知道葉石濤吧,不知道的人,沒有學問。
聽說網路上有人在脆上寫文,感嘆台灣文學已經沒落了之類。那篇文章我還沒讀到。我沒有脆。
攝影家鍾宜杰來分享《民主之眼》紀錄片,看到許多成長過程的歷史畫面和攝影大哥,尤其是前年過世的潘小俠,感慨良多,很謝謝他們留下那麼多的珍貴記憶。他們是國家相簿的造像者。……
查看更多







葉石濤

取材中時報


台灣文學大師葉石濤十一日因多重器官衰竭病逝高雄榮總,享壽八十四歲。葉老遺孀葉陳月得哀傷地說,丈夫住院前唯一牽掛,就是集結筆耕六十八年逾六百萬字的作品《葉石濤全集》(台灣文學館出版。  

葉石濤七十歲時曾在《展望台灣文學》序中寫道:「我現時已七十歲,垂垂老矣,但仍然在爬格子…可以說,我這一輩子,把所有生命都投注於台灣新文學的建設上,無怨無悔,披星戴月地走了過來。寫作生涯是孤寂而憂傷的,毫無樂趣可言。唯有在出書的當兒才微微感到一絲絲驕傲和喜悅。這就是上天給我的報酬吧!」

 葉石濤曾說:「作家是吃夢的,文學就是我的夢與食物。」從創作到評論,從外國文學譯介到為台灣文學定位,葉石濤以一生寫就一頁台灣現代文學發展史。

 他出身於台南望族世家,中學時開始創作。十八歲那年他在《文藝台灣》發表第一篇日文小說〈林君寄來的信〉,受主編西川滿的賞識而短暫擔任過助理編輯。

 台灣光復後,葉石濤改以漢文創作,發表過〈河畔的悲劇〉、〈來到臺灣的唐.芬〉、〈娼婦〉、〈莫里斯尼奧斯基的遭遇〉等作品,一九五三年在白色恐怖的風 聲鶴唳之下,他因與左派文人往來而被以「知匪不報」罪名入獄三年。出獄後葉石濤回到小學教書,擱筆沉潛,直到一九六五年才又重新提筆,並在此時遷居高雄左 營。

 他又陸續寫下《葫蘆巷春夢》、《羅桑榮和四個女人》、《羅桑榮和四個女人》、《鸚鵡與豎琴》、《葛瑪蘭的柑子》…等帶有黑色幽默與鄉土氣息的作品,八○年代後的寫作大膽碰觸白色恐怖經驗。

 葉石濤一九八七年完成第一部以台灣為主體意識建構的《台灣文學史綱》,爬梳十七世紀至廿世紀三百多年的台灣文學史。九○年代後,葉石濤寫下具有自傳性質 的《台灣男子簡阿淘:50年代白色恐怖》。近七十歲時開始研究原住民西拉雅題材,完成《西拉雅族的末裔》,及回憶府城童年的《府城瑣憶》等書。

 二○○四年,葉石濤以八十高齡再突破,出版情色題材的《蝴蝶巷春夢》,展現了驚人的創作活力。



「寫作,不是使命,而是上天對我的詛咒,不寫好痛苦」。他曾說若死了就將骨灰撒在鍾理和紀念館的台灣文學步道上。因為「生命從自然來,最終也該回歸自然」




蔣勳
我一直是巴奈的粉絲。
從她在女巫店演唱,到台東的鐵花村,我都聽著她的歌聲,像聽到島嶼海洋孤獨、深沈、悠遠的波濤。

我不完全理解巴奈聲音裡某種熱烈卻又無奈的心事。
她唱著「你知道你是誰嗎?」我忽然也覺得我不完全知道我是誰。

歌聲或許比許多振振有詞的論辯要誠實。
傲慢時總是振振有詞,謙遜寬容就有了歌聲。

2016年在鐵花村,第一次知道「內本鹿」這個名字。
我們對於島嶼的歷史有多麼陌生?
名字還叫「柯美黛」時,巴奈也不清楚「內本鹿」吧?
然後她找回自己的名字「巴奈」,一束土地裡長出來的稻穗。

這本書一口氣讀完,許多地方會停下來,泫然欲泣。
巴奈是愛哭的,我終於知道,如果我是長久連母語和名字都沒有的族群,除了哭,我還能做什麼?

「巴奈回家」很好看,我一路哭著讀完,感謝好朋友徐璐用三年的時間紀錄「巴奈回家」。
感謝巴奈、那布,用七年的時間,2644天,持續用最和平的方式告訴我們島嶼的故事⋯⋯
「你知道你是誰嗎」阿佑說,他要在這一集podcast 唱這首巴奈的歌-⋯⋯

。。。

為什麼巴奈那布照片裡離去的背影讓我不安-⋯⋯

一個社會應該看到踽踽獨行的孤獨者。

他們要去哪裡?
他們堅持什麼?
他們對抗什麼?
為什麼他們與繁華背道而行?

盛大歡宴的日子,趨炎附勢的習慣,在高高的權貴者眼中,媒體、知識分子,包括我自己,都可能有意無意不想去看這樣的畫面。

踽踽獨行於繁華中,踽踽獨行者,無人關心,這個繁華就可能心虛,也岌岌可危⋯⋯

巴奈,那布,許多朋友記得你們長達七年沈默的抗爭,一定會有更多人記得你們今天離去時如此沈默的背影。

回到部落應該是開心的-⋯⋯

祝福你們,謝謝你們,讓我想起青年時自己相信的許多哲學孤獨者的話語:
社會反省與提升的力量,來自踽踽獨行,而不是奉承與歌功頌德。


。。。。2009
花開不對時──對葉老說
2009-12-01中國時報【楊翠】  

親愛的葉老:翻過一個年冬,您離去時的身影,恍若還在眼前。我時時感覺到,您和我的阿公,以及創造過台灣歷史,卻又長年被埋入歷史古墓的友伴們,你們的魂體,都還不捨遠離,盤桓在台灣島嶼的山坳、田間、地層和海流中。  我知道你們還眷戀著台灣,不然我無法這樣深切感知到,你們的體溫,比世間人還要暖熱。  您遠離之後,被留在這個世界的我們,還在苦鬥的行旅中。我仍然在學術界,如乩童一般,用我們世代的語言,翻譯著你們世代的敘事,說給這個世代的青年聽。不過,頻道經常失焦,在三個世代錯置的空間裡,我感到自己投注熱情的乩語,成為無人可解的異聲。  親愛的葉老,近來,我有些氣力放盡的疲憊。我不斷翻譯著鬼國敘事,來回於你們的時間和現實時間,然後,竟然遺失了自己的時間。  我們的世代,


★☆★☆葉館文學講座.12月講座開放報名★☆★☆
就在發生這件事的晚上,突然接到正在旅行中的西村氏的電報。身為一位歌頌這個島的美、歌頌感情、歌頌風俗和神秘的高蹈派詩人,聞名的西村氏,著有充滿淡淡詩情的「雲林記」這樣寫生畫風的小說。他歌頌力量的能源就是雲林。每次只要去了一趟雲林,西村氏就會得到嶄新的歌頌的力量歸來。一向追求美的他,接下來變成想要歌頌善和真了吧。因而這時,想要來再次點著這回憶之處、浪漫之都、歷史之地的生命之火。
──節錄自〈春怨〉葉石濤1943年7月
(圖片:西川滿〈雲林記〉。建檔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發佈於《國家文化記憶庫》https://tcmb.culture.tw/zh-tw/detail......
12月講座 【〈林君的來信〉:導讀葉老日治時期作品】
講師:作家 盛浩偉
日期:12/14 (星期六)
時間:下午2點30分至4點30分
地點:葉石濤文學紀念館1樓(臺南市中西區友愛街8-3號)
對象:一般民眾,每場次30名為限。
報名方式:採網路報名(https://reurl.cc/DlNk1R)。
可能是文字的圖像

4




目前的中堅世代,關鍵詞是業績與功能。我只能是這個世代的異類。我愈來愈孤獨地躲在時間的牆角,儘管無法成為你們世代的一員,但寧願是個游魂,做個時間的仲介者,繼續孤獨地翻譯你們的話語。  親愛的葉老,這是我唯一可以用來思念你們、感知自我存在的方法。  已經將要入冬,我的窗台上,瘖啞許久的梔子花,詭譎地冒出許多花苞,數一數竟有二十幾朵。翻遍花譜,上面都寫,梔子花春夏間開花,然而,那些花苞,一日比一日豐盈,竟似乎就要迸裂。  我想像著深冬的窗台,梔子花濃野的香氣襲繞我的茶房,「不對時」的香氣,一如我「不對時」的時間意識。那不只是一種文學隱喻而已。我喜歡讓生活細節本身都寫滿隱喻和指涉,生命體質充滿詩意的您,一定可以理解。  親愛的葉老,去年此時,我流淚向您告別,然而,翻過一個年冬,卻還感知您的體溫,原來我們沒有別離。因為您的離去,所以我仍然選擇留在時間的切口,持續翻譯你們的話語,做個不合時宜的老靈魂,花開不對時,以這樣的野香,向您問好。  (紀念葉石濤的「吹奏一池春水──文謅謅演唱會」,12月6日晚上七點到九點半,在高雄市中央公園湖中島環湖草坡地舉行,演出歌手計有巴奈、胡德夫、林生祥、吳志寧與吳晟、鬥熱鬧、王明哲、豬頭皮、沈懷一、王榆鈞+夏夏+蔡佾玲、紅木屐合唱團。)

OpenAI疑似公布了30家在其模型中使用超過1兆tokens的客戶名




OpenAI疑似公布了30家在其模型中使用超過1兆tokens的客戶名單,引起了網友熱烈討論!
這份名單的關鍵玩家包含Duolingo、Shopify、Salesforce、Canva等知名企業,也有多家AI原生新創。這代表AI已經不再是「附加品」,而是將他們的工作流程直接嵌入其核心產品中。這意味著 AI 正在直接影響這些公司的營收、效率和用戶體驗。
不過也許多人反應,怎麼會透露用戶名單?且以個人名義而非公司名義呈列,引發隱私疑慮,認為應保護用戶和企業的身份。萬億 Token 的需求只是開始。這將進一步加劇對 NVIDIA 晶片和大規模資料中心的需求。#openai #nvidia
Source: OpenAI Developer Community, X@ItakGol











Tokens are units of data processed by AI models during training and inference, enabling prediction, generation and reasoning.
代幣是 AI 模型在訓練和推理過程中處理的資料單位,用於預測、產生和推理。

1T 代幣的價格是多少?這些傑出的開發者們在 OpenAI 代幣上花了多少錢?

作為昨天 OpenAI 開發者日活動的後續活動,我做了一些計算,並決定在這裡分享。

假設 GPT-5 的輸入與輸出代幣比率為 4:1,那麼 1T 代幣意味著 8 億個輸入代幣(每百萬代幣價格為 1.25 美元),即 100 萬美元;加上 2 億個輸出代幣(每百萬代幣價格為 10 美元),即 200 萬美元,總計 1T0 萬美元。

在這張照片中,30 人消耗了 1T 代幣,70 人消耗了 1000 億代幣,54 人消耗了 100 億代幣,總計 1.1262 億美元,約佔 OpenAI 2024 年 37 億美元總收入的 3%。

好奇的是,使用本地模型真的可以處理這麼多代幣嗎? GPU 和居民用電的成本是多少?





How much does 1T tokens cost? How much did all these amazing people spent on OpenAI tokens?

I did some math as a follow-up to OpenAI’s Dev Day yesterday and decided to share it here.

Assuming GPT-5 with a 4:1 input:output token ratio, 1T tokens means 800,000 million input tokens at $1.25 per million, which is $1,000,000, plus 200,000 million output tokens at $10 per million, adding $2,000,000, for a total of $3,000,000 for 1T tokens.

On this photo, 30 people consumed 1T tokens, 70 people 100B tokens, and 54 people 10B tokens, totaling $112,620,000, which is roughly 3% of OpenAI’s total $3.7 billion revenue in 2024.

Curious - is it even possible to process this amount of tokens using local models? What would be the cost in GPUs and residential electricity? 






說不完的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傳記/影片/書等 2025。《莫扎特》全音樂譜出版社 永恆的音樂家 (1) Mozart. Portrait of a Geniu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3 by Norbert Elias (J1897 — 1990埃利亞斯 )《文明進程》1991: Mozart: A Life by by Peter Gay 2006,中文版莫扎特配戴桂冠的乞丐 台北:左岸, 2006;

《莫扎特》 (李哲洋從日譯本轉譯) (全音樂譜出版社 永恆的音樂家 (1) ) 1971年

這本對於大一的我而言,太難了。

本月202509公視PLUS 有BBC的The 72 Films中三片(各約1小時)《莫扎特》,很引人入勝。

近年台灣翻譯歷史/文化史名家Peter Gay 寫的簡傳,真不可多得,很值得參考: 
Mozart: A Life by by Peter Gay 2006,中文版莫扎特:配戴桂冠的乞丐 台北:左岸, 2006; 
這兩天我趁此機會翻讀下本英文,也覺得步錯。
Mozart. Portrait of a Geniu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3 by Norbert Elias  (J1897 — 1990埃利亞斯  )《文明進程》1991:

WWWW

  沃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札特於1789年9月完成了他的單簧管五重奏K.581,當時他33歲。這首曲子是為他的朋友、單簧管演奏家安東·施泰德勒而作。

沃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札特的單簧管五重奏K.581於1789年為單簧管演奏家安東·施泰德勒而作。單簧管五重奏是由一支單簧管與弦樂四重奏組合而成的作品。

史蒂芬·M·克魯格維奇(2014年3月15日)。 「溫徹斯特醫生、莫札特與魔鬼」。 《富有想像力的保守派》。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was 33 years old when he completed his Clarinet Quintet, K. 581, in September 1789. The piece was written for his friend and clarinet virtuoso, Anton Stadler.  

Wolfgang Amadeus Mozart's Clarinet QuintetK. 581, was written in 1789 for the clarinetist Anton Stadler. A clarinet quintet is a work for one clarinet and a string quartet

Sources

在美國電視劇《陸軍野戰醫院》的最後一集《再見,永別,阿門》中,查爾斯·溫徹斯特得知向他投降的五名中國士兵都是音樂家,其中一人演奏了單簧管五重奏的主題,溫徹斯特便教他們整首曲子。 [10]

In "Goodbye, Farewell and Amen", the final episode of the American television series M*A*S*HCharles Winchester learns that five Chinese soldiers who surrendered to him are musicians, one of whom plays a theme from the Clarinet Quintet, and Winchester proceeds to teach them the entire piece.[10]

WWWW


《《》莫扎特

「」〈〉



Mozart: A Life (A Penguin Life) Paperback – August 29, 2006


A biography of the greatest musical mind in Western history

Mozart's unshakable hold on the public's consciousness can only be strengthened by historian and biographer Peter Gay's concise and deft look at the genius's life. 
Mozart trac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n whose life was a whirlwind of achievement, and the composer who pushed every instrument to its limit and every genre of classical music into new realms.

西方史上最偉大音樂大師的傳記

歷史學家兼傳記作家彼得蓋伊對莫札特生平的簡明扼要的解讀,更進一步鞏固了莫札特在公眾心目中不可動搖的地位。本書追溯了這位成就輝煌的作曲家的成長歷程,他不僅將每種樂器的演奏推向極致,還將古典音樂的各個流派推向了新的境界。
wwww

Norbert Elias  (J1897 — 1990埃利亞斯  )《文明進程》1991: Mozart. Zur Soziologie eines Genies, edited by Michael Schröter,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Published in English as Mozart. Portrait of a Geniu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3).

  • 1991: Mozart. Zur Soziologie eines Genies, edited by Michael Schröter,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Published in English as Mozart. Portrait of a Geniu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3).




wwwwww

除了這樣多的簡介之外
要問我們多久聽他的音樂.....
音乐大师莫扎特的珍稀肖像画

莫扎特肖像
这幅画被英国专家鉴定为莫扎特珍稀肖像画
一幅18世纪著名奥地利音乐大师莫扎特的珍稀肖像画默默无闻地沉睡了二百多年,最近被英国国王学院的专家鉴定为罕见珍品。

莫扎特的全名叫沃尔夫冈.阿玛迪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于1756年1月27日诞生于奥地利古城萨尔斯堡。于1791年12月5日英年早逝,还不到35岁。

但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却创作了600多部音乐作品,包括20多部歌剧、40多部交响乐、29部室内乐作品,20部弥撒曲和数百部奏鸣曲和协奏曲。

他是欧洲古典歌剧史上四大巨子之一,在交响乐领域,他同贝多芬和海顿齐名,而他在钢琴创作和演奏方面的造诣,使其成为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

未见庐山真面目

但是,尽管这位奥地利音乐大师给人类艺术宝库留下了如此巨大的财富,多年来乐迷们一直遗憾,音乐家竟然没有留下几幅自己的肖像画。

此前,人们对莫扎特形象的概念大都是根据画家芭芭拉•克拉夫特(Barbara Kraft)在莫扎特去世20多年后绘制的一幅肖像画得来的。

莫扎特肖像
莫扎特去世后画家芭芭拉·克拉夫特画的莫扎特肖像画

克里夫•艾森教授的研究发现

克里夫•艾森教授(Prof. Cliff Eisen)是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的18世纪古典音乐专家,他研究的主题之一是有关音乐大师莫扎特的生平和音乐。

最近他在英国皇家音乐协会发表了一项学术研究发现。他说,在经过了一年多的研究之后,他确认一幅默默无闻地沉睡了200多年的油画是莫扎特的真实肖像画。

他说,这是一幅创作于1783年的肖像画,当时27岁的莫扎特住在维也纳,正处于创作的鼎盛时期。

珍稀肖像画

这幅油画是一位美国收藏家于2005年从一位莫扎特家族密友的后裔那里买来的。艾森教授认为,画家很可能是18世纪著名奥地利画家约瑟夫•黑格尔(Joseph Hickel*)。

在这幅油画上,音乐家穿着一件精致的猩红色镶边外套。艾森教授说,肖像画上的这件外套,几乎跟莫扎特给他父亲的一封信中形容的一件外套一模一样,甚至连衣扣都一样。

根据这幅画的原主奥地利萨尔斯堡的Johann Lorenz Hagenauer家族流传下来的故事说,画家约瑟夫•黑格尔为莫扎特画了这幅肖像画,是为了答谢作曲家为他的一个亲友创作了管乐小夜曲作品K375。

另一位英国音乐专家英国谢菲尔德大学(University of Sheffield)的西蒙•吉弗教授 (Prof. Simon Keefe)说,“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发现。无需说,这将使我们重新考虑这位著名音乐家的真实形象了。”

*

(b Cesky Krumlov, Bohemia [now in Czech Republic], 19 March 1736; d Vienna, 28 March 1807). In 1756 he was accepted as a student at the Akademie der Bildenden K?nste in Vienna, where he studied for about ten years. In 1768 he was commissioned by Empress Maria-Theresa to go to Italy to paint portraits of the nobility in Milan, Parma and Florence; he became a member of the Accademia di Belle Arti in Florence in 1769. In 1772 he was appointed deputy head of the Vienna Gem?ldegalerie and in 1776 became painter to the imperial court. He was granted full membership of the Akademie in Vienna that same year, submitting the Portrait of a Man Aged 104 from Bohemia (Vienna, Akad. Bild. Kst.) on his admission.

Part of the Hickel family



Fitting Mozart
Katherine Gregg disputes Peggy Constantine's June 20 review of Peter Gay book Mozart
August 22, 1999


The Truth About Sex
Eric Bentley letter on Peter Gay's July 11 Bookend essay about Viennese playwright Arthur Schnitzler and his views on sex
August 1, 1999
MORE ON PETER GAY AND: THEATERBENTLEY, ERICSCHNITZLER, ARTHUR


Don't Sell Mozart Short
Erna Schwerin letter on Peggy Constantine June 20 review of Mozart by Peter Gay

July 11, 1999

Books in Brief: Nonfiction
Peggy Constantine reviews book Mozart by Peter Gay
June 20, 1999
MORE ON PETER GAY AND: REVIEWSBOOKS AND LITERATURE

CRITIC'S NOTEBOOK; Biographical Sound Bites? Well, These Have Teeth
Richard Bernstein comments on Penguin Lives, new series of short biographies created by James Atlas; focuses on Peter Gay's Mozart and Garrry Wills's St Augustine; photo; drawing
May 5, 1999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