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4日 星期五

周一良《周一良讀書題記》泰山情侶周一良《钻石婚杂忆》 Parkinson 口述《周一良讀書題記》《天地一書生》( "郊叟曝言: 周一良自選集")/ 《唐代密宗》/ 《魏晉南北朝史論集》/《魏晉南北朝史札記》


 泰山情侶 金婚 Parkinson 口述《周一良讀書題記》《天地一書生》( "郊叟曝言: 周一良自選集")/ 《唐代密宗》/ 《魏晉南北朝史論集》/《魏晉南北朝史札記》

徐獻瑜 數學家
早春綠芽破凍土 旋見茁長成綠圃 入夏黃枯
秋雨花徑爭挺立 一片淡霞花朵朵 一年一度
徐泓燕東園左鄰右舍》上海文藝 2025, 516

“泰山情侣”:邓懿与周一良的致青春

来源于:新金融观察报
2014-09-01 00:53:43

  背向观众,念长篇台词,声音响亮,台下观众听得入神,寂然无声。

  当然,邓懿最出名的“事迹”,还是多次登上《北洋画报》的封面。据周一良统计,从1931年到1933年,《北洋画报》陆续刊载邓懿照片约十五六帧,成为那个时期《北洋画报》上的天津“封面女郎”。

  燕京校园里的意中人

  据周一良《钻石婚杂忆》记述:“邓懿是上过《北洋画报》的"名媛",所以入学后颇为引人注目。据说她刚入燕京时,就有一位同班同学追求她,那人西装革履,对她百般奉承、千依百顺,反而引起她的反感。

  1932年,因各门功课成绩优异、品学兼优,按照南开中学和燕京大学之间的协议,邓婉娥被直接保送进入燕京大学国文系读书,从此正式改名为邓懿。

  邓懿在燕京校园里颇引人注目。在燕京,由国文系毕业而进入历史研究院的张玮瑛也是天津人,生于1915年,基督徒。据周一良回忆,“我每次看到玮瑛就想到古书上说的"温柔敦厚,《诗》教也"。”也正因此,周一良对于平日持重的张玮瑛在毕业纪念册上题写的一句话印象极为深刻:“懿的温柔秀美是神的杰作。”由此可见邓懿当时的风采与魅力。

  1933年春天,邓懿与燕京大学的同学一起到泰山旅行。同行的还有另一个天津人,著名收藏家周叔弢之子周一良。这一年,他刚由辅仁大学历史系转入燕京大学历史系读书。

《周一良讀書題記》周啟銳整理,北京:海豚,2012
胡適、楊聯陞《談詩論學二十年》台北:聯經,1998
題:"人家如此二十年,我們呢?
           九八年四月臥床讀之,一良。三十日讀完.....。
周一良与邓懿是近代学人中浪漫爱情的典型。两人恋爱时,特意印制了带有红叶标志的信纸和信封,周一良的弟妹们每次看见红叶标志的信封,就大嚷大叫地给大哥送过去。而这对相识于泰山、定情于燕京、结婚于天津的年轻人,在此后的人生中历经坎坷,但始终相亲相爱,相濡以沫。生前,两人的藏书上均钤印“泰山情侣”印章;而今“泰山情侣”这个浪漫的称呼,镌刻在他们的墓碑上,成为那个年代一代学人鹣鲽情深、甘苦与共的爱情写照。

周启锐: 家父周一良教授的尴尬人生 - 360Doc个人图书馆


周啟銳先生應該是胡先生取名的人。

"追憶胡適之先生 "周一良
這收入其周一良曝言: 周一良自选集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 2001/《回憶胡適之先生文集 第二集 103(1997 222頁) 這書附一封周一良給胡適的信
要求胡適為他的長子取個中國名字
小兒出世 蒙您厚賜 不勝感謝......希望長者的福德智慧 他異日能企及一二......




作  者: 周一良 著
出 版 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1-1
  • 字  数: 180000
  • 版  次: 1
  • 页  数: 267
  • 印刷时间: 2010-1-1
2010/7/28
  出生于豪门世家却一生甘为书生、因《世界通史》闻名于世实则致力于中国史的周一良,以极为平实的语言, 回忆了他在二十世纪中国不平凡的人生、爱情、家庭经历。他从一个学者的心路历程、家庭轨痕、人生历练,写出了人生的深义及人在历史中的无奈与众多的风趣琐 事,记录了中国知识界的动荡沧桑。往事的变幻让人浮想联翩,浪漫而执著的爱情让人感悟,一个大家族的历史又让人注目。这部自传折射了一个时代的风云,不妨 作为人生爱情的参考书。

 内容简介

作者回顾自己的一生,以史家的精湛笔法,描述了自己家族在中国近代的显赫地位,自己从少年求学的经历到一生治学的艰辛,也详细诚恳地把自己的思想一览无余 地倾吐出来。同时,作者还描写了自己的家庭,自己幸福的爱情婚姻生活。从一介书生的一生经历,反映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作者简介

周一良(1913—2001)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出生于民族资产阶级家庭,8岁入家塾。1935年燕京大学毕业后,入研究院肄业一年。1939年到美 国哈佛大学留学,1944年获得博士学位。1947年回国后任教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外文系、历史系,曾兼任历史系主任。1952年以后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 授,曾任系主任。主要著作有《世界通史》(与吴于廑主编)、《周一良集》。

 目录

毕竟是书生

家世
私塾教育
求学北平
历史语言研究所一年
哈佛七年
回国与解放
毕竟是书生
劫后余生向前看
钻石婚杂忆
家世
童年与家塾
从专修科到正途出身的历史系
燕京岁月
史语所:非常愉快的一年
结婚生子
哈佛生活
奉养岳母
风风雨雨
邓懿调离中文专修班
“文革”后的20年
八十庆寿记
住房问题
老伴舍我而去

 书摘插图

家世
我于1913年1月19日(旧历壬子年十二月十三日)出生于山东青岛,我名中的“良”字是大家族的排行字,“一”字是我父亲取自《说文解字》“一”字下的 解说:“唯初太极,道立于一。”因而曾字“太初”,后废不用。我虽在天津长大,而籍贯却一直按照以家庭来源地为据的传统方式,填为安徽。到外国填履历一般 要出生地,因此有时不免纠缠不清。我原籍的县清代称建德,因浙江有县同名,民国后改为秋浦,又改至德。近年与东流合并,称东至。
建德周氏家族,据说是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周繇之后裔。我曾祖父周馥(1837—1921),字玉山,由李鸿章的幕府起家。他青年时流亡他乡,祖父怕 他不得归,改名为“复”。后因李鸿章手书褒奖单误写为“馥”字,遂因而未改,大约是因为已经呈报皇帝、“上达天听”了吧。《安徽文史资料》总第15辑载陈 钧成撰《周馥轶事》称:“玉山老人在(安庆)八卦门正街摆测字摊,兼为人代写书信、呈文、对联等。后又迁马王坡涌兴德杂货店门口。李鸿章亦居马王坡。老人 有老表在李府伙房挑水,因而认识伙房采买。其人识字不多,就近乞老人代记。李偶阅账簿,见字迹端正清秀,大加赞赏。延为幕宾,办理文牍。”李伯元《南亭笔 记》也说:“周每与人谈,辄道其生平事实,谓少时曾在某省垂帘卖卜。”他的自订年谱大约讳言其事,只在咸丰十一年(1861)25岁那年记载:“十月,余 至安庆。十一月,入李相国营。相国初不识余,因见余文字,招往办文案。”周馥做到署两江总督,又调任两广总督。《清史稿》有传。著作收入《周悫慎公全 集》,它是以溥仪小朝廷给的所谓“谥法”取名的。据陈寅恪先生《寒柳堂记梦》所说,清末中枢大臣和封疆大吏中,分所谓清流和浊流。京官如奕勖、袁世凯、徐 世昌等,外官如周馥、杨士骧等,都属浊流。可惜陈先生这部著作散佚不全,看不到他对当时流行的这两类人物具体区别的说明。所举清流有陈宝琛、张之洞等,可 能指在文化学术上有造诣修养的大官,而浊流则是以吏事见长的干练的大官。周馥治河有一套办法,留有著作。甲午中日战争时,他任总理前敌营务处,负责供应前 线兵器粮饷。据他自订年谱云:“军械粮饷,转运取买,萃于一身。艰困百折,掣肘万分。然自始至终,余未尝缺乏军需一事,故战事虽败,而将官无可推诿、卸过 于余也。”大约他是按规定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所以言下不无自负,虽然并无补于战争的失败。他受李鸿章重用,自然也由于办事得力。辛亥革命后,遗老群集于青 岛,周馥也在其中。我父亲当时父母双亡,和其祖父住在一起,这就是我出生在青岛的缘由。在我记忆中,只记得曾祖父是瘦高个儿的白发老人。因为我是在天津时 他跟前最大的曾孙,每逢年节聚会,他总叫我站到他面前双膝之间。他写过一个条幅,末尾说:“生日放歌一首,唯暹孙(指我父亲)尚知此意。他日一良能解文 意,可为解说宝藏之。”诗中有句云:“天有时而倾,地有时而缺,大道千古万古永不灭。”显然是遗老对清室灭亡的哀叹。我父亲从未给我解说过,而“宝藏”也 就到1966年史无前例时为止了。
我的祖父周学海(1856—1906),字澄之,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进士。他曾拜李慈铭为师,见《越缦堂日记》光绪十年及十三年,说:“周氏兄弟 友爱恂恂,其兄澄之尤谨笃,近日所难得也。”他长期在扬州做候补道,但兴趣似不在仕宦,而把精力用于研究医学以及撰著和校刻医书上。《清史稿·医术传》有 他的附传,说他著书“引申旧说,参以实验,多心得之言。博览群籍,实事求是,不取依托附会”,“时为人疗治,常病不异人,遇疑难,较有奇效。刻古医书十二 种,所据多宋元旧椠藏家秘籍,校勘精审,世称善本云”。近年扬州根据木版重新刷印了周学海校印的《周氏医学丛书》。
曾祖父去世时我还很小,祖父更是根本不及见。若说家庭影响,主要来自父亲。我父亲周叔弢(1891—1984),原名暹字,是实业家、藏书家,去世时任全 国政协副主席。父亲律己甚严,如他五兄弟当中,四个有侧室,甚至不止一人,他却对嫖赌、鸦片丝毫不沾。对子女的要求因而也比较严格,同时思想又比较开明, 能随时代前进。他对我的教导,有两件事至今我印象很深。我十六七岁时,天津的时髦女子开始流行烫头发。两个来自上海的堂姐置办了火剪自己烫着玩,也给我烫 了一脑袋卷毛儿。当时父亲在唐山工作,大约每月回津一次。他不知怎么得知此事,在给我的信中并未提及烫发,却插进了八个字:“人能笃实,自有辉光。”这两 句话使我深受教百,至今不忘。以后一生悃幅无华,比较朴素,与这样的家教分不开。我的九个弟妹,也都没有富家子女恶习,显然是父亲良好家教的结果。
另一件事是在我到燕京大学读书之后。我选了容庚教授的“《说文解字》研究”一课。原来对这门课期望甚殷,而容先生的教学方式却不涉及许书内容。每堂课由他在黑板上陆续写出楷体字,轮流唤学生上去写出篆书。实际上成为练习篆字,而不是研究“说文”。
pp. 4-7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航搜尋

周一良1913年1月19日2001年10月23日[1][2][3]),太初祖籍安徽建德(今安徽省東至),出生地山東青島中國歷史學家

目錄

[隱藏]

[編輯] 生平

周一良出身於著名的企業世家和文化世家建德周氏,據傳乃唐代周繇後人。其曾祖是晚清重臣周馥,祖父是清末醫學家,光緒進士周學海
大學之前在私塾接受教育。1930年入北平燕京大學國文專修科。1931年入北平輔仁大學歷史系。
1939年美國哈佛大學研究生院,主修語言歷史二戰期間在哈佛大學陸軍特別訓練班日語1944年以論文《唐代印度來華密宗三僧考》獲博士學位,任哈佛大學日語教員。
1946年回國,任教於燕京大學。1947年轉往清華大學1952年以後在北京大學歷史系任教授,擔任過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主任、亞洲史教研室主任、系主任等職務。除此之外,周一良還曾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科學文化史》第三卷編委會的編委、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日本史學會名譽會長等職務。

[編輯] 成就

論著在魏晉南北朝史領域。 他對日本史亞洲史造詣深,又參與敦煌學研究,主編了四卷本《世界通史》。
1981年應聘擔任《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編輯委員會委員。
著有《周一良集》、《東學黨──朝鮮的反封建反帝鬥爭》、《日本明治維新前後的農民運動》、《關於明治維新的幾個問題》、《亞洲各國古代史》。

[編輯] 參考來源

  1. ^ 《畢竟是書生》/周一良著——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8(百年人生叢書)ISBN 7-5302-0514-5
  2. ^ 周啟博:我的父親周一良
  3. ^ 周啟博文疑為偽書待考

[編輯] 相關條目

[編輯] 外部連接


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大名家名著文叢

  • 作者:周一良
  • 出版社:北京大學
  • ISBN:9787301171271
  • 出版日期:2010/06/01
  • 裝幀:
  • 頁數:597

內容大鋼
本書作者以魏晉南北朝史名家。本書收入了作者有關魏晉南北朝史研究方面的幾乎所有有代表性的論文,基本代表了魏晉南北朝史研究領域的最高水平。文 章大致按年代順序編排,上編多寫于1949年之前,下篇大都寫于20世紀70年代后。包括Ⅸ南朝境內之各種人及政府對待之政策》、《領民酋長與六州都 督》、《魏收之史學》、《論諸葛亮》、《論梁武帝及其時代》及有關魏晉南北朝史學的一組論文,以及關於官制、禮制、詞語的考證文字,均可見作者對魏晉南北 朝史多方面的貢獻和多學科的綜合研究方法。

作者介紹
周一良
周一良(1913—2001)中國歷史學家、教育家。出生於民族資產階級家庭,8歲入家塾。1935年燕京大學畢業后,入研究院肄業一年。 1939年到美國哈佛大學留學,1944年獲得博士學位。1947年回國後任教於清華大學中文系、外文系、歷史系,曾兼任歷史系主任。1952年以後任北 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曾任系主任。主要著作有《世界通史》(與吳于廑主編)、《周一良集》。

目錄 上 編
魏晉兵制上的一個問題
乞活考——西晉東晉間流民史之一頁
南朝境內之各種人及政府對待之政策
《南齊書·丘靈鞠傳》試釋兼論南朝文武官位及清濁
北朝的民族問題與民族政策
領民酋長與六州都督
北魏鎮戍制度考及續考
論宇文周之種族
魏收之史學
讀書雜識
《世說新語》札記 周一良
《顏氏家訓》札記
評岡崎文夫著《魏晉南北朝通史》
《牟子理惑論》時代考
下 編
論諸葛亮
要從曹操活動的主流來評價曹操
《世說新語》和作者劉義慶身世的考察 /《世說新語》札記 /馬譯《世說新語》商兌周一良
論梁武帝及其時代
從北魏幾郡的戶口變化看三長制的作用
魏晉南北朝史學發展的特點
魏晉南北朝史學著作的幾個問題
略論南朝北朝史學之異同
魏晉南北朝史學與王朝禪代
兩晉南朝的清議
從《禮儀志》考察官制
《宋書·禮志》札記
魏晉南北朝詞語小記
讀《鄴中記》
《洛陽伽藍記》的幾條補註
評介三部魏晉南北朝史著作
《博陵崔氏個案研究》評介
馬譯《世說新語》商兌
馬譯《世說新語》商兌之餘
周曇《詠史詩》中的北朝
關於帳構
「瞎巴三千生啖蜀子」解
怎樣研究魏晉南北朝史
百濟與南朝關係的幾點考察
學術自述
我和魏晉南北朝史
史語所一年
紀念陳寅恪先生
後記
附錄:儒生思想 書生本質史家學術
——周一良教授的學術生涯
再版說明

******
Dear HC,原來你是對的,我拿著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讀了幾則,
 對照佛經果然有抄錯字的,這一篇論文,我會題字感謝你的提醒。
  我先舉一例,周提到自漢朝以來「晝漏」盡則鳴鐘,表示半夜。
 接著是「夜漏」,夜漏盡則擊鼓,代表是天明。
 唐詩:「夜半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以前讀書,看到宋明清的讀書札記,提到夜半鐘不獨寒山寺,其他唐人的詩文也提過夜半鐘。
  雖然周一良沒說,但是我連想起,夜半鐘可能是漢晉隋唐遺留的舊俗,
 不過是「晝漏」盡則鳴鐘罷了。
  另外周書提到妒婦:賈充婦郭槐,她小孩的奶媽抱著她半歲大的小孩,
 賈充跟他小孩親嘴,妒婦郭槐以為她先生賈充親奶媽的胸部,
 就把奶媽「杖殺」,用棍子活活打死,
 結果這位小孩堅持不吃別人的奶,也就餓死了。
 周一良說《晉書》用的「嗚」字,就是古時候的「接吻」。
 我查了一下《大藏經》,果然有五六個地方該用嗚而用鳴,
 該用鳴,反而用嗚,
  特此銘謝!
 應該還有很多寶待我去挖!
       Ken Su (11/17)2010

***

唐代密宗


  • 作者:周一良譯者:錢文忠
    出版社:上海遠東出版社

  • 出版日期:1996/2012年
本書為周一良先生的佛教研究成果,分唐代密宗和佛學論文選兩部分,收錄相關論文20余篇,所收論文均按《周一良簡歷及著述年表》,基本依照寫作時間的先後為序,以見學術之風尚。
唐代密宗
 導論
1.早期中國佛教中的密宗
2.贊寧及其材料來源
 唐洛京聖善寺善無畏傳注
 唐洛陽廣福寺金剛智傳注
 唐京兆大興善寺不空傳注
 附錄二十則
 譯後記
佛學論文選
宋高僧傳善無畏傳中的幾個問題
中國的梵文研究
佛家史觀中之隋煬帝
讀唐代俗講考
跋隋開皇寫本禪數雜事殘卷
 ……
附記


這是一篇哈佛的博士論文頁1-120
附錄20篇更有意思 譬如說 還說到茶 日榮西和尚引入

えいさい【栄西】

    [1141~1215]平安末・鎌倉初期の僧。備中(びっちゅう)の人。字(あざな)は明庵。日本臨済宗の祖。はじめ比叡山で天台密教を学んだ。二度宋(そう)に渡って禅を学び、帰国後、博多に聖福寺、京都に建仁寺、鎌倉に寿福寺を建立。また、宋から茶の種を持ち帰り、栽培法を広めた。著「興禅護国論」「喫茶養生記」など。千光国師。葉上房。ようさい。

周一良學過幾年梵文 所以此書附錄的 yoga 就其自字源說明
yoga
('pronunciation
n.
  1. also Yoga A Hindu discipline aimed at training the consciousness for a state of perfect spiritual insight and tranquillity.
  2. A system of exercises practiced as part of this discipline to promote control of the body and mind.
[Hindi, from Sanskrit yogaḥ, union, joining.]

Yoga and Sex Scandals: No Surprise Here

By WILLIAM J. BROAD
Since the baby boomers discovered yoga, the arousal, sweating, heavy breathing and states of undress that characterize yoga classes have led to predictable results.

 2007.9.17
周一良 "郊叟曝言周一良自選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1)
這是作者88歲感念「師、友、先輩……」之文集。篇篇皆可觀。

"郊叟"即教授之代號的諧音即成其別號(頁一)
有全集出版 --(先生解放前就以魏晉南北朝史名家,並曾留學哈佛,學習梵文,所以兼治佛教史和敦煌學。解放後除了上述領域更爲深入外,對中外關係史和日本史也多有貢獻。晚年寫自傳、回憶錄和各類雜文,對清末以來的學術史有不少真知灼見。)
以志吾過,且旌善人--這是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晉文公重耳的話--周一良 "郊叟曝言"(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1,頁142)
其一:
  周一良晚年說﹕「關於胡適之先生所謂的『考據癖』,我認為根源在於知識分子的求知欲……由此也想到胡先生的名言﹕『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這兩句話後來受 到種種無理非難與批判,其實本屬至理名言,是作學問必經的步驟。猶如把對學生的教學比作應當給獵人一桿槍而不是一袋乾糧一樣,都是真理而被錯誤地荒謬地批 判。胡先生這兩句話,近來已有人為之『平反』,恢復名譽了。」(周一良﹕《追憶胡適之先生》,收於《郊叟曝言》)--胡適遺墨:科學精神與科學方法 (程巢父)
其二:「我以前寫自傳,將周馥(按:-周一良曾組)遜清遺老的思想,宣染過多,而對他在歷史上的貢獻,談得很少…..極左的傾向…."郊叟曝言"(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1,頁142)
摯友楊聯陞
見「哈佛大學中國留學生的三杰pp.34-47
「幽明已隔,黯然神傷」(頁129
"史語所一年"
比較"去年(2001) 6月初,我和鄧小南一起主辦“唐宋婦女史研究與歷史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我倆分頭去請幾位老先生參加開幕式,以壯聲威。周先生很快就答應了,而且答應講幾句話。65號 那天,他坐著輪椅來到會場,並且早已打好了腹稿,對比他曾工作過的史語所和今日北大中古史中心,說今日中心不比史語所差,對中心和中心的研究人員給予肯 定。台下坐著現任史語所的所長黃寬重先生,先生晚年沒有機會去南港,他所說的史語所還是三十年代的情況,其實今日史語所的條件遠比中心要強得多,但他講了 許多真情的話,感動得黃先生開幕式後趕忙與他握手,而在座的中心年輕人也無不爲之動容。"榮新江:周一良先生與書
hc"我想,Deming博士的System of Profound Knowledge™,可以從許多角度來探討。我今年姑且提出超越狹義品質、廣義品質(small qualitybig quality)的方式,採用「深義品質文化」來討論2007年的世界大趨勢(參考:狹義文化、廣義文化、深義文化等,這三個層次由狹而廣,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共同組成一個立體的文化定義和文化類型的分析模式:而「深義文化」則最終構成一個民族的靈魂。(周一良 "郊叟曝言"(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1,頁74))"
書中提到英國和美國對"鑽石婚"的界定不同 趙元任採美制 所以沒來得及慶祝它.....
 " 周一良先生於1998年出版了自傳《畢竟是書生》,2001年出版了另一本回憶文集《郊叟曝言》,加上《鑽石婚雜憶》,足以看出身為一代史家的先 生,對於總結個人生命史有多麼自覺的意識與執著的精神。先生數次引用胡適關於歷史是一百個大錢任人擺布、是小女孩任人梳裹的比喻,他深知斜陽古柳之下、負 鼓盲翁口中身後是非的似是而非,一心要憑一己之力去解釋、證明、澄清。他對自己的一生一定有諸多未解之結、難釋之懷,這種難以釋懷的情緒最終歸結到一個 『情』字上。《鑽石婚雜憶》一書配有大量照片,最值得注意的是最後一張:2000年的清明節在西靜園墓地,先生立於鄧先生的墓旁。墓碑上清楚鐫刻著:『泰 山情侶周一良、鄧懿之墓』。這與其說是表明了先生曠達的胸襟,不如說是先生對自己的蓋棺論定:文章經國,纔高八斗,生存華屋,零落山丘,惟情可依,惟情可 恃,以『泰山情侶』總括平生足矣!
  《鑽石婚雜憶》/周一良著/三聯書店出版 "

日本人為什麼喜歡魏德聖作品?(野島剛);《人類学者、台湾映画を観る 魏徳聖三部作 「海角七号」・「セデック・バレ」・「KANO」の考察》?對談( 魏德聖 vs 李登輝):KANO精神是台灣的驕傲


最愛 5分鐘 
聽一位研究台灣電影的日本學者轉述,魏德聖導演曾笑著說自己也不清楚「海角七號」為何那麼賣座?
不知道魏導演是否讀過沼崎一郎教授所寫的這本論文《人類学者、台湾映画を観る 魏徳聖三部作 「海角七号」・「セデック・バレ」・「KANO」の考察》?
魏導演這三部電影,我只看過「海角七號」,只記得有趣當中帶著淡淡的哀愁,觀賞完後就結束,不曾深思這部電影的意義。
再讀一次沼崎教授的論文依然感動,感動的原因有二;一是人的感情超越國籍,也超越政治,不是有權者叫人恨就都來恨,假如情感可以被挑撥和煽動,那肯定是無腦的稻草人。二是以文化人類學的角度觀看這部電影,竟可以提出這麼多觀點和論述,真是受教了。
可能是‎票根和‎顯示的文字是「 ‎FEL を 抹 夜 1.6 え ا สุมน 世 2 2+ 人類学者、 台湾映画を観る 魏徳聖三部作 「海角ビ別」「セデックバレ」「KANO」の考察 の考察 た ዩ" 2 1 A 当 ค IA 活 紅 深 כ' 文 淡 ま म ط ね 沼崎一郎 ท ነቺ せ ค だ እኔ 植民地台湾と帝国日本 「戦後日本人男性」と 出めている「私」「人類学者」として 眺めている「私」 「贈後日本人男性」という立場から台湾を という立場から台湾を 「台湾研究をしている「私」。 台湾映画を 通し自己分析する試み。‎」‎‎ 的圖像




http://hanchingchung.blogspot.tw/search?q=%E9%AD%8F%E5%BE%B7%E8%81%96
*****
日本年輕一代最熟悉的臺灣電影巨匠・魏德聖導演,目前在日本公演的《52Hz, I love you》中我們做了專訪並向他提問為何在日本受歡迎的理由。歡迎您來閱讀。
日本人為什麼喜歡魏德聖作品? 魏導說「我不會刻意把日本人當成壞人」(野島剛)|https://www.nippon.com/hk/column/g00473/
日本人為什麼喜歡魏德聖作品? 魏導說「我不會刻意把日本人當成壞人」
野島剛
12月臺灣電影《52Hz, I love you》即將在日本上映,主題描寫都市裡,孤獨單身的30幾歲男女主角如何才能找到真正的愛情與另一半。導演.魏德聖在這部作品裡,直接挑戰這個充滿浪漫的問題,會出現什麼樣的解答呢?
之前拍攝的《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KANO》以日治時代為背景的三部作品,讓魏德聖在日本擁有大批影迷。睽違6年,這次推出的新電影竟然選擇以「都市裡30幾歲的孤獨男女」為題材,讓人感到出乎意料。
然而,對魏德聖而言,這個選擇是極其自然的。
「基本的部分並沒有改變。《海角七號》的成功來得太快,生活突然發生巨變。之後投入《賽德克・巴萊》,拍得很辛苦,但是獲得了金馬獎的肯定。後來拍《KANO》時,自己的心好大,想要做更多事,想說找別人來當導演,自己當監製,還可以兼做其他的事。結果,即使不是導演,還是有堆積如山的工作。在那之後,自己的心又變小了,於是拍了《52Hz》。但是,對我來講,不管是哪部作品,都是我自己的孩子,都很喜歡。」

想鼓勵30歲世代的《52Hz, I love you》

世界上,實際存在著一隻以52赫茲高頻率在唱歌的獨一無二的鯨魚,又被稱為「世上最寂寞的鯨魚」。以這隻孤獨的鯨魚作為隱喻的愛情音樂劇,裡面穿插了17首原創歌曲,節奏明快的風格和《海角七號》相近,在這層意義上,是否也包含了「回歸原點」的要素呢?
「海角七號是在都市失意的年輕人返回故鄉後,找到愛情和信念的故事。而這部電影是選擇留在都市裡的孤獨男女,要如何從一成不變的生活裡找到愛情?如何相信自己絕非孤單一人?希望大家能夠去思考這個問題而拍攝的。」
其實,拍攝一部發生在情人節整天的故事,這個點子很早以前就在魏德聖的腦海裡盤旋,這是來自於自己的親身經驗,而理解這部電影的關鍵在於「30歲世代的困境」。主角們的設定大概都是在30幾歲,戀愛不如意,工作高不成低不就。雖然有夢想,卻遇到阻礙。
「我覺得現在的社會,30幾歲是最悲慘的世代。這個族群是最需要被關心的,卻是最不被在意的,他們對人生感到無力,雖然有夢想有理想,對愛情渴望卻不順利,在現實面經歷過一些不愉快或者是傷心,處於孤單中,所以我希望透過這部電影鼓勵他們。」
魏德聖也回顧道:「30歲出頭到40歲之間,對我自身來說,是最辛苦的時候」。
「我覺得我已經有能力了,可是卻沒有機會,那段時間特別難熬。守著一個人的公司,沒有工作,太太每天在銀行上班,然後養我,家庭的衝突也常常發生,而我就像是電影裡的歌手『大河』(舒米恩飾演)。太過浪漫的男生與太過務實的女生,音樂圈或電影界幾乎都是這樣的例子。我的朋友也是電影導演的楊力州也是一樣,他和太太去看電影,他太太一直哭,他在一旁不知所措。30幾歲的困境苦澀,日本應該也是共通的吧。」

讓我再度想起拍電影是件快樂之事

這部電影的另一個焦點是2位女同志伴侶的愛情,由人氣女演員張榕容與李千娜飾演。比起一開始設定生活過得不是很順遂的4位男女主角,這2位同性伴侶過得很幸福,相信彼此堅定的愛情,而且鼓勵著周圍的人。
「在電影裡面,她們是一對很快樂的同志,這對同志回過頭來鼓勵主角們要相信愛情的價值,立場倒轉過來。我其實是有點刻意,把整個社會對於同志的看法反轉過來,透過同性愛伴侶的健全戀愛關係,突顯出都市裡的孤單男女。」
現在,魏德聖在籌畫下一部歷史大作以及製作分鏡腳本,並且為了募集資金奔走,需要較長的準備期間,無法立即開始著手拍攝電影。因此,他利用這段空檔動筆寫了《52Hz》的劇本,只花了兩三個禮拜就寫完了,之後請人製作音樂,尋找合適的演員。
「這部電影沒有文化對立的包袱或是歷史負擔,也不需要事實檢證,只花了三十幾天拍攝就完成了,相對地反而是角色挑選了很久。這部電影拍攝的時候真的很快樂,讓我再度想起原來拍戲是這麼快樂的事(笑)。因為拍《海角七號》的時候,臺灣電影的景氣很低迷,而自己一心想要拍出好電影提振臺灣電影,過於賣力。這一部電影是鼓勵大家談個戀愛,不要一直守在房間打電腦或是拿著手機聊天,積極走出戶外,和對方約會,談場真正的戀愛。這個世上還是有很多機會。」

「魏德聖家族」大集合的電影

《海角七號》是魏德聖在臺灣電影市場刷下票房紀錄的成名作,而剛好在屆滿十周年時推出了《52Hz》,電影裡讓大家懷念的《海角七號》主角們以配角身分參與演出。
魏德聖在訪談中表示,最初原本希望由他們主演,描寫十年後的他們。但之後還是放棄了。
「原本打算找《海角七號》的演員來演主角。可是,他們年紀真的都變很大,有些人都已經四十好幾,還是換新人好了,給年輕人一個機會。於是安排在最後一場大家都進場的橋段,讓大家出場。」
包括范逸臣、馬念先、應蔚民、民雄、田中千繪等《海角七號》的原班人馬之外,另一位主角是為《KANO》演唱主題曲的原住民歌手──舒米恩。還有在《賽德克・巴萊》裡氣勢十足的林慶臺也參一腳,扮演重要角色的巧克力師傅,《52Hz》匯集了合作過的演員,簡直就是魏德聖家族的電影。過去作品不管是哪一部,不只是在臺灣,在日本上映都有不錯的票房成績,日本人為何會喜愛自己的作品呢?
魏德聖如此回答。
「我知道大部分的日本觀眾會喜歡的原因,是題材上跟日本有關係。另外一個應該是我詮釋歷史的角度,我很刻意的不用好人或壞人的立場去分角色,也沒有美化或醜化,對他們來講,這或許是一個比較公平的描述手法。不會像好萊塢電影或者是中國、香港電影那樣,刻意的把日本人當成壞人。我只是追問,為什麼他或她會這麼行動?當然也有一些問題是我也無法回答的,尤其是《賽德克・巴萊》的拍攝過程真是生不如死,面對的難關跟問題很大,苦思後仍有許多問題沒有結論。」
*****
此對談的時間應該是2013年11~12月
應當珍惜當前台、日的關係得來不易。我對李前總統此段很有感:"我常說,戰後我們對日本的情感一直是「單相思」。不過,安倍首相執政以來,我感到台日關係總算逐漸變成了對等關係。我對安倍首相寄予厚望。" 1980年代中,我妻子在日本留學,讓我有機會領會日本的學界、政界的完全偏中,沒人敢正式表達對台灣的同情。




【專文】KANO精神是台灣的驕傲

魏德聖:這次有機會與李前總統對談,感到非常榮幸。聽說您即將過九十二歲大壽,在此向您祝賀。

李登輝:謝謝。我看了魏導演監製的電影《KANO》,感動到流淚,這件事台灣媒體也有報導。片中的教練近藤兵太郎認真投入地訓練球員,結果讓嘉義農林學校(嘉農)的小球隊打進日本甲子園總冠軍賽,我認為近藤是真正的領導者。他成立了一支由日本人、本島人(台灣人)、原住民組成的棒球隊,並且成功地讓他們團結在一起,實在非常優秀。嘉農打進甲子園決賽是一九三一年的事,當時我才九歲。記得當年聽到報導,台灣選出來的球隊在甲子園陸續擊敗強敵時,我跟著大人一起歡欣鼓舞。

魏德聖:李前總統還記得小時候嘉農的優越表現,讓我非常驚訝。當時台灣人對棒球的了解還不是那麼全面。正因為嘉農的優異表現,才使得棒球在台灣推廣開來。

當時球隊的王牌選手吳明捷從嘉農畢業後,到早稻田大學留學,在六大學棒球賽中表現非常優異(累計擊出七支全壘打,直到一九七五年立教大學選手長嶋茂雄締造八支全壘打紀錄,這項維持了二十年的紀錄才被打破)。吳明捷在大學畢業後未回到台灣,留在日本工作經商,娶了日本太太,直到一九八三年病逝日本。我找到吳明捷的兒子,但是在日本很少人知道他的事。這讓我感到很意外,也很遺憾。

李登輝:我很了解你想說的事情。因為二次大戰後很多日本人並不知道台灣和日本的歷史。在《KANO》片中出場的陳耕元選手(日本名:上松耕一)確有其人,是台灣卑南族原住民。一九九三年作家司馬遼太郎訪問台灣時,我剛好擔任總統,介紹了司馬先生與陳耕元的次男陳建年會面。後來,陳建年在我的推薦之下,擔任台東縣長。司馬先生與陳建年的家人共餐時,陳耕元的夫人,也就是陳建年的母親蔡昭昭曾兩度問他:「日本為何拋棄台灣?」司馬先生一時之間答不出話來。在他的《台灣紀行》書中記載了當時的情景。現在,究竟有多少日本人,能夠理解「日本為何要拋棄台灣」這問題的涵義呢?

魏德聖:我發現《KANO》背後的歷史,其實是在寫《賽德克.巴萊》(二○一一年)劇本的時候。

李登輝:《賽德克.巴萊》是描述霧社事件(發生於一九三○年,由台灣原住民發動、最大規模的抗日事件)的那部電影吧。加上你的第一部作品《海角七號》(二○○八年),你製作的三部電影我全都看過了(笑)。

魏德聖:非常感謝(笑)。逐漸懂事之後,我開始煩惱該如何與原住民來往。因為我覺得「原住民應該也不希望被廉價的同情眼光看待」。所以,我覺得應該要描寫原住民不為人知、令人尊敬的歷史,於是決定將這段歷史拍成電影。霧社事件的起因是日本警察毆打原住民青年。這是文化上的差異和摩擦的問題,也是日本人與台灣人兩個不同民族性(ethnicity)的對立。

李登輝:我的父親曾擔任警察,霧社事件發生時,他差點被動員。霧社事件背後的原因,的確是因為日本人對台灣原住民抱持著民族優越感,才會導致原住民的反彈。

魏德聖:約三百名賽德克族勇士面對擁有近代化武器的日本軍,抱著必死的決心,反抗到底。他們到底為何而戰?是為了保衛自身尊嚴。也有原住民認為投降太丟臉,而選擇自殺。有些日本人看到原住民的英勇行為及保衛尊嚴的方式,才發現:「這與我們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不是一樣的嗎?」

霧社事件發生在嘉農打進甲子園決賽前一年。嘉農的近藤教練是個沒有民族偏見的人。他讓各個族群發揮所長,帶領球隊,朝著進軍甲子園奪冠的目標和夢想前進。他的心態,與霧社事件發生時管理原住民的日本警察,正好形成對比。

李登輝:你的作品《海角七號》不是也描述了日本人與台灣人的交流嗎?我覺得這部電影探討的主題是「不管你是日本人、台灣人或原住民,彼此之間的心意都是一樣的,無關族群」、「就算是使用的語言不一樣,就算是彼此的價值觀和習慣不一樣,心意還是可以互通」。

我在台灣民主化、本土化的過程中提出「新台灣人」的概念。呼籲外省人與本省人停止對立。呼籲要拋棄省籍情結。我的想法是,只要住在民主台灣,努力生活,想為社會盡力的人,都是台灣人。我覺得你的電影就是在描述這個想法。這對破除台灣的老舊思想、創造台灣人的新文化非常有貢獻,我高度肯定你的作法。

為何喜歡日本?

魏德聖:(一邊看資料)編輯部的人問,為什麼那麼多台灣人喜歡日本?我想是因為文化上的觀念類似的緣故。說起來,應該還要歸因於,日本統治台灣五十年的影響。我自己也是,如果想到哪裡旅行,首先會想到日本。日本給人的印象是安全、清潔,而且自然環境很美。

前陣子我和一位中國電影導演聊天,他說要去日本的北海道拍雪景。我問他,中國不是也下雪嗎?為何需要千里迢迢到日本取景?他回答:「在中國,人和雪的關係很粗糙。」聽起來一點都不浪漫。中國人習慣對雪封閉心靈。但在日本,人與雪的關係既柔和又美麗。這是他對我說的。日本人擅長與自然環境融合在一起。即使身處雪地,也能融入環境,表現人類的愛。

話說回來,日本也不是樣樣都好。拍《KANO》的時候,在技術方面獲得日本相當大的協助。對這我非常感謝。但是,日本人太鉅細靡遺了。這也擔心、那也擔心。感覺顧慮太多瑣事。

李登輝:日本人,說好聽一點是很慎重,講難聽一點是太注重細節。我的妻子就是這樣(笑)。妻子和我都接受日式教育,可能是受到那樣的影響。如果是家裡的事情,當做笑話說說便罷,但如果換成政治領導人的話,就會是問題。

二○一四年九月,我訪問日本的目的之一,是想向日本傳達「日本的前途,須靠自己決定的時代來臨了」的想法。在安全保障方面,日本至今仍完全交由美國負責。不少人仍然堅信「因為有憲法第九條,日本才能維持和平」。但我認為,憲法超過六十年一字一句都沒更動,這才是不正常。我認為,無視於美國弱化、中國崛起的事實,不處理安全保障,不處理憲法的問題,繼續漠不關心下去的話,將會嚴重威脅到日本的國家安全。

過去日本一直仰賴美國,現在則是美國以同樣程度、甚至更大程度地仰賴日本。我認為日本應該正視這個現象。

「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

魏德聖:我在調查霧社事件的時候,才知道八田與一這位日本技師的事蹟。研究霧社事件的原因,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一九三○年左右的警察制度和山上部族之間的關係,或者當時在國際上,台灣與日本到底是什麼樣的關係之類的問題。我還調查了在那之前二十年、之後二十年的歷史。在這過程中,當得知八田技師的功績,我感到很震撼。我讀中學的時候,台灣的教科書完全沒提到八田與一的事。其實我很想拍攝有關八田與一的電影,但規模太大,不是我能處理的,只好選擇放棄。

李登輝:台灣的教科書教導「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是在一九九六年我當選首屆(直選)總統之後的事。以前的教科書都只教導中國歷史,但我們認為有必要教台灣歷史,於是編撰了《認識台灣》這本教科書。書中很客觀地處理日本統治台灣時期的歷史,並首度介紹八田技師。很遺憾的是,在陳水扁總統執政時,二○○三年實施教改,《認識台灣》這本教科書也跟著被廢除了。總之,這也難怪,你在中學時代沒學到有關八田與一的事,當然會不清楚他的功績。

魏德聖:正是如此。現在在台灣出版了幾本關於八田與一的書,在圖書館也能找得到。

李登輝:在電影《KANO》中,八田與一也出現了。八田在台灣建設水壩及灌溉用水路,讓原本一片荒蕪的嘉南平原變成台灣最大的穀倉,他是台灣的恩人。他規劃興建的烏山頭水庫(一九三○年完工)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水庫。此外,八田也在嘉南平原建設如蜘蛛網狀、約一萬六千公里的水路工程。假設我們繞地球一周,全長不過四萬公里,就能明白這項工程的規模有多浩大。據說當嘉南平原六十萬農民看到八田建設的新水路流出水時,都感動到流下眼淚高呼:「神水來了。」

台灣人愛講的詞句之一就是「日本精神」。這是日治時期台灣人學習到的精神,是二次大戰日本投降後,從大陸遷至台灣的中國人身上看不到的精神,台灣人以擁有日本精神(代表著勇敢、勤勉、犧牲小我、責任感、守法、清潔等精神)為傲。我認為,八田就是這種「日本精神」的代表人物。

魏德聖:坦白說,我沒辦法理解李前總統所說的「日本精神」與八田與一之間的關係。在我看來,八田是典型的專業技師。他會思考人需要什麼,然後落實行動。

李登輝:八田與一最後擔任南方開發要員,搭船前往菲律賓的途中遭到美軍潛水艇魚雷的攻擊而罹難身亡。日本戰敗三年後,他的妻子外代樹也在他所建造的烏山頭水庫放水口投水自盡。台灣人對於八田夫妻是多麼地感謝和惋惜!從下面這段軼事便可看出端倪。

參與工程的人員在烏山頭水庫旁設立了八田的紀念銅像。二次大戰後期,為了躲過「金屬上繳令」(日本軍需日漸不足,下令須上繳金屬品以供溶製),有人將八田的銅像藏到倉庫裡。日本戰敗後,從大陸遷至台灣的國民黨到處破壞日治時期的銅像和碑文,八田的銅像也幸運逃過此劫。現在每逢八田的逝世紀念日五月八日,都會在銅像前舉行追思紀念活動,象徵台日之間的深厚情誼。

「我到底是誰」的問題

魏德聖:李總統執政時期(一九八八年-二○○○年),我大約十幾到二十幾歲,是感受力最強的時期。在您面前說起來很失禮,其實當時我還無法體會您的偉大。可能是因為我比較不關心政治。直到陳水扁總統執政(二○○○年-二○○八年)及馬英九總統執政(二○○八年-),我才了解李前總統追求的理想。人不是頭腦好就有用,有些事情比支持藍(國民黨)或支持綠(民進黨)這個問題更重要。那就是我們的心。我認為現在台灣人最欠缺的就是同理心。

李登輝: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是「我到底是誰」這樣的問題。相當程度歸功於戰前的日本教育,才造就了現在的我。甚至在觀賞《KANO》之後,我和妻子談到「當年的日本教育真是棒」。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對統治台灣的日本人沒有不滿。當時的日本人也是有些瞧不起台灣人的地方,我自己就經歷過幾次這樣的經驗。

我的母親是鄉下人,有一天我帶她逛菊本百貨店(台灣第一家百貨公司)。當時我是舊制台北高等學校的學生,身上穿著學校制服。當時就是抱著「身為台灣人,這點小事難不倒我」的想法。

在日治時期,台灣人被強迫講日語,因此只能偷偷躲在廁所學台語。當時我才九歲、十歲,和祖父一起背《論語》。記得有一次學到《論語》〈先進篇〉中「未知生,焉知死」這句話,當時年紀雖小,卻不太喜歡這句話。若過度肯定生,很容易導向自我中心,變成追求享樂的人生。另一方面,正如日本武士道的一句名言「武士道要時時刻刻意識到死亡」(《葉隱》)所說的,另一種哲學思考是:先以死為前提,才能思考有意義的生。

接受日本武士道所講的無私精神之後,再加上後來我信仰的基督教,終於讓我找到答案,能夠回答長期以來困擾我的問題──「我到底是誰」。就是「我是『不是我的我』」。我自己的生命何時結束都無所謂。為了台灣,我要拚命工作。我不追求任何名位。我是以這樣的心情努力到現在。當然,今後也決心如此。

魏德聖:我也拜讀過李前總統撰寫的《台灣的主張》(一九九六年)。我大致認同書中所寫的。但是,台灣媒體只注意到部分內容,就徑自批評起來。我認為那一定是懷抱著特定的政治目的,才會那麼做。

李登輝:去年,所謂「親中」報紙的不實報導,引起了一點騷動。謠傳日本戰敗後,我轉到台灣大學就讀時曾經兩度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來又兩度脫黨。在台灣大學時,我是學生運動的領袖。從事學生運動是事實,但我並非從事台灣獨立運動,更何況我根本不曾加入共產黨。根據馬克思的《資本論》,共產革命應該發生在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的國家。然而,當時的中國距離那狀況還太遠,也沒培育出足以擔任革命大任的勞工階級。當時我發現,中國共產黨之所以推崇馬克思主義,不過是把它當作「施行古代專制政治」的工具而已。那麼可怕的黨怎麼可能讓你入黨兩次,還大方讓你全身而退呢(笑)?

魏德聖:說的也是(笑)。

立法院特別放映《KANO》

李登輝:二○一四年三月,台灣發生了震撼東亞的大事,就是「太陽花學運」。聽說在學生佔領的立法院裡特別放映了《KANO》。我很感興趣,這究竟帶給學生們什麼樣的訊息呢?

魏德聖:也沒特別帶給他們什麼意見。太陽花學運發生時,我感覺廣大社會還沒辦法理解,學生佔領立法院要持續到什麼時候、為什麼產生這次的學運?我個人沒想到什麽給學生的意見。我是電影人,所以我想要讓學生們看我的電影。希望學生藉由觀賞《KANO》,學習嘉農棒球小將不屈不撓的精神,貫徹自己的信念。

李登輝:我聽說在立法院播放《KANO》之後,忽然出現了「台灣加油」的聲浪。甚至有女學生哭了起來。學生從立法院撤退後,過了幾個禮拜,我應學生們要求,在立法院餐廳與他們談論今後台灣必要的工作。其中一項是「新台灣人」這個概念。我再度強調,不要受限於來到台灣的時間和不同族群的差別,繼續建設民主台灣才是最重要的任務。

魏德聖:我周遭的朋友很少有人像以前那樣會區分外省人和本省人。大家都說:「我是台灣人。」

李登輝:其實日治時期受日本教育的老一輩人,幾乎都抱持「我是台灣人」的想法。民主化之後成長的人也是一樣。但是,戰後從中國大陸來到台灣的人當中,確實有人至今還抱持著自己是中國人的想法。對日本人來說,自己是日本人這件事情是理所當然、一清二楚的事情,台灣卻仍無法解決這個認同問題。

對日本的情感是「單相思」

李登輝:《KANO》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日本人思考「日本與台灣之間的深厚情誼」。對於日本,有件事一直讓我感到很遺憾。三一一大地震發生時,我們很快地透過日本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表達希望派遣搜救隊到日本。就是民間NGO組織中華民國搜救總隊。一九九九年台灣九二一大地震發生時,他們曾奮不顧身進入倒塌建築物中,展開搜尋存活者的救援行動,是代表台灣精神的勇士。

但是,日本方面沒有立刻答應讓他們去。因為得不到日本政府的協助,他們只好與日本的NPO組織合作,自行前往災區。為什麼當時日本政府不能立刻答應,接受來自台灣的民間搜救隊呢?根據日本媒體的報導,是因為考慮到中國共產黨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主張。人道救援,不應該用政治或意識形態來評斷。身為台灣人,沒有比這更屈辱、更悲哀的事了。

魏德聖:我很能理解李前總統的心痛感覺。我也有類似經驗。有一次我受邀出席在香港舉辦的影展,會場上有中國人、香港人、台灣人、日本人等非常多的亞洲人。當日本代表上台致詞時,對各國對三一一大地震的支援表示感謝,卻沒有提到台灣。我聽了很生氣。三一一大地震發生時,台灣捐助了日本巨額善款,據說是世界第一。當時我只能拚命忍住自己想跑去向日本代表抗議的衝動。

李登輝:二○○一年,我曾經為了治療心臟病舊疾,想要訪日。當時日本外交部長、外交部因為擔心中國的反對,遲遲不發簽證。其他還有很多日本政府的應對方式,讓我必須強迫自己忍耐。偏偏我在台灣常被批評過於親日,這實在太不划算了(笑)。《海角七號》描述戰後日本男子的情書歷經六十年後,才寄到台灣女子手中的故事。然而,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台灣人寫給日本的情書卻根本無從寄達。我常說,戰後我們對日本的情感一直是「單相思」。不過,安倍首相執政以來,我感到台日關係總算逐漸變成了對等關係。我對安倍首相寄予厚望。

日本人啊,請向歷史學習

魏德聖:透過《KANO》,我想讓日本人知道,台灣這個地方是由各個不同族群聚集的社會。而且曾經有許多日本人住在台灣,在同一個時代與台灣人一起生活。日本統治時期,台灣有很多優點,也有很多缺點。日本人與台灣人之間也曾發生衝突。但回顧歷史,我們的合作不是很順利地成功了嗎?即使現在回想起來,也會覺得那是非常美好的經驗。前進甲子園的嘉農棒球小將,正是那美好經驗的象徵。

各國對台灣的歧視,讓我感到很心痛。我並非要求日本要和台灣站在一起。因為台灣真是個小國家。而在台灣看來,現在的日本是個大國。為何日本不能將台灣視為一個國家,公平地對待我們呢?難道日本是哪個國家的附庸國嗎?難道日本受到哪個國家的控管嗎?我要反覆強調,我們台灣人和日本人曾經擁有「在同一塊土地、同一個時代」一起生活的經驗。為什麼日本人不能嘗試了解這點呢?也許我這麼說,是有點偏激了……。

李登輝:現在的台灣是道道地地的民主國家。為了實現台灣的民主化,我一路走來始終盡心盡力,毫無保留。當然以後也是如此,繼續為台灣貢獻心力。但是魏先生,今後是像你這樣的年輕人的時代。你的每一部電影都成功描繪出「台灣人的主體性」。你要相信自己的選擇,勇往直前。

最後,我想對日本人說,台灣的民主改革有很多地方是向日本的「明治精神」和「戰後改革」學習而來的。看完《KANO》之後,我在電影院外面對等著採訪我的記者這麼說:「台灣人應該要看這部電影!」同樣地,我也想對日本人說:「日本人應該要看這部電影。然後,請向歷史學習!」

資料來源:
http://www.peoplenews.tw/news/d0d84fd6-7e38-4404-8767-ade1b8abaac9

2025年4月3日 星期四

王秋華建築師 (1925~2021)。 16家女建築師:從赫赫有名的Denise Scott Brown 到 新秀

內容簡介
  人造環境,事實上是建築師很重要的義務,
  所以我們一定要從這一點開始去考慮。
  如果人們能看見我所見的,
  我的夢將不再是幻想,而是理想。
  王秋華建築師,1925年出生於北平,2021年逝世於臺北市仁愛醫院,享耆壽96歲。1942年進入(重慶)中央大學建築工程系,1946年赴美國進修,先後就讀華盛頓大學建築系、哥倫比亞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受恩師古德曼先生(Percival Goodman)啟蒙,哥大畢業後即進入古德曼建築師事務所,自1960年取得紐約建築師資格後,成為事務所協同建築師,參與逾五十座猶太教堂主設計。
  1969至1973年間,王秋華與古德曼合作完成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今「歐美研究所」)建築設計。1979年返臺定居,任教於臺北工專(今「臺北科技大學」)、淡江大學建築系所;1981年起,與潘冀建築師事務所合作,共同設計許多現代化圖書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原大學張靜愚紀念圖書館,成為臺灣現代圖書館的典型,她也被譽為臺灣現代圖書館建築之母。
  王建築師在臺灣的主要作品及參與主設計案包含:中研院歐美研究所、雪舍自宅、中原大學張靜愚紀念圖書館、彰化師範大學圖書館、中正大學圖書資訊大樓、中國文化大學創辦人曉峰紀念館、臺灣大學生技館及館員住宅、國科會精密儀器發展中心等。她的設計強調「美學與工藝必須建立在環境與人性關懷的基礎之上」,在探究建築的價值中,以公共觀念開啟建築事業的社會意義。她曾任中華民國女建築師聯誼會顧問、台灣女建築家學會名譽發起人,並獲頒第21屆國家文藝獎建築桂冠,成為臺灣第一位獲此榮耀的女性建築師。
作者介紹
編者簡介
台灣女建築家學會(Women in Architecture Taiwan (WAT)
  台灣女建築家學會的成立宗旨為看見她的歷史(Her story)、聽見她的聲音(Her voice)、支持她的堅毅(Her persistence)──以記錄台灣的女建築家歷史,促進歷史平權;以尊重多元化的建築環境,回歸人與環境的關懷,推動空間賦權及永續工藝發展。(www.wataiwan.org)
許麗玉
  美國耶魯大學建築碩士,曾任台灣女建築家學會首屆理事長,著有《末年:戰後台灣現代建築與移植現代性》。
目錄
出版序 財團法人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
謝誌 社團法人台灣女建築家學會
導言 許麗玉
代序 關於姑姑的回憶 王如曼
第一部 王秋華的歲月
明月前身
父親
旗袍與詩
遠渡重洋姊妹情深
中央大學
聯合國大廈的女廁
網球與音樂
療養院與貓
哥倫比亞大學
建築師古德曼先生
猶太教堂與現代藝術
紐約市立小學與公共藝術
美國文化研究所
美國QCC大學坡道街
酪梨樹同事
四姊妹事務所
1984
雪舍與母親
王老師電影會
現代圖書館
以父之名──雪艇圖書館
看見理想國
最後一堂課
建築導讀 建築是理想國 許麗玉、徐鉦儒
第二部 王秋華的建築
Congregation B’nal Israel, Millburn(1952)
Congregation Shaarey Zedek, Detriot(1959)
Crestview Country Club, Agawam(1959)
Fifth Avenue Synagogue, New York(1959)
Temple Beth El, Springfield(1962)
Temper Barnert, Paterson(1965)
Urban Design Proposal: Manhattanville on the Hubson, New York(1964)
Public School 92, Richmond, Staten Island(1964)
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1973)
Public School 57, Richmond, Staten Island(1977)
Queensborough Community College, Bayside(1977)
Ngai-Harris Passive Solar House, Massies Mill(1979-1988)
雪舍(1984)
中原大學張靜愚紀念圖書館(1985)
中正大學圖書資訊大樓(1993)
雪艇圖書館(1997)
特別篇:傢俱
年表
創作禮讚 之間 楊偉林
參考資料
可能是書籍、火柴盒和顯示的文字是「烏島 與 煉 ครน 豪顔 島 能 To 東 E To Chiu- I 秋 死 北 式 WANG WANGChiu-Hwa Chiu-Hwa Hwa 秋華 建築日月 華 A 」的圖像
所有心情:
10


----


從赫赫有名的Denise Scott Brown (Partner, Venturi, Scott Brown and Associates; writer; photographer, Philadelphia),到許多新秀:


Dean Berke and faculty members Peggy Deamer and Tatiana Bilbao included in list of groundbreaking women architects:
ARTSY.NET
Highlighting a group of international women, from early to late career, who are pushing the architecture field forward.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