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son’s work was precisely calibrated yet open-ended in its possible meanings. Credit...Julien Mignot for The New York Times Wilson’s “Lohengrin” at the Metropolitan Opera.Credit...Winnie Klotz但他的作品在巔峰時期,如同來自另一個世界的夢幻幽靈。然而,它們也蘊含著深刻的人性,體現在童真的好奇心、令人喜愛的希望、烏托邦式的「讓我們上演一場秀」的衝動,以及那些開闊的舞台。
威爾森最擅長的是視覺效果,而非文字;他所使用的文字,往往是由他人的聲音拼貼而成。在《愛因斯坦》的最後時刻,他邀請77歲的演員山繆·M·約翰遜創作。
在核子浩劫的殘酷場景之後,約翰遜坐在舞台上的一輛巴士上,朗誦了一段簡短而甜蜜的愛情故事。 “他們對彼此的愛如此深厚,”他輕聲吟誦道,“無需言語便可表達。”
在最後的片段中,《愛因斯坦》從徹底的毀滅走向純粹的溫柔。這很容易讓人覺得多愁善感,但經過這麼多時間,那種辛酸——從災難中重現純真,從世故中重現單純——真的讓人心碎。
But at their best, his works felt like dreamlike apparitions from another world. They were also, though, deeply human in their childlike wonder, their endearing hopefulness, their utopian let’s-put-on-a-show impulse, those wide-open stages.
Wilson was most comfortable working in visuals, not text; to the extent he used words, they were often collages formed from the voices of others. For the final moments of “Einstein,” he asked Samuel M. Johnson, a 77-year-old performer, to write something.
After the ferocious scene of nuclear holocaust, Johnson sat in a bus onstage and recited a brief, sweet love story. “So profound was their love for each other,” he gently intoned, “they needed no words to express it.”
“Einstein” moves in this last sequence from complete destruction to pure tenderness. This could easily come across as sentimental, but after all those hours, the poignancy — the emergence of innocence from catastrophe, of simplicity from sophistication — just breaks your heart.
An Appraisal
Robert Wilson Expanded Our Sense of Theatrical PossibilityWilson, who died this week at 83, created works of otherworldly dreaminess that were also deeply human.
Listen to this article · 7:54 min
Learn moreShare full article
10

“Einstein on the Beach,” Robert Wilson’s influential collaboration with the composer Philip Glass from 1976. It was revived at the Brooklyn Academy of Music in 2012.Credit...Sara Krulwich/The New York Times

陳玉慧 哇,又一藝文時代已結束了!
羅伯.威爾森(Robert Wilson)過世了,我無比悼念。
他創造了後現代風格,是現代及後現代戲劇史上最重要的名字,他影響了全球無數的創意人,也包括我自己,尤其在戲劇領域的創作。我永遠不會忘記我觀賞愛因斯坦在沙灘那齣戲的震撼。吃驚般的震撼。
二零零九年,我第二次和他相遇。
羅伯穿一樣的黑西裝,一樣的牛仔褲,臉稍為圓一點,但沒有什麼大變化。這次距離上次我第一次和他在巴黎歌劇院見面,已過了廿年。
他當然忘了我們廿年前便見過面。他甚至不知道,我現在就站在他後面。
,
他身旁仍然是一名瘦高的年輕男性助理,這一點也沒有變。
這是在桃園中正機場。奇怪的是,他才一走進國泰航空的櫃檯,即便只是背影,但我立刻認出他來。
我是他後面的旅客。為了輪椅的問題,櫃檯花了許多時間處理他的機票。我無所謂。我正好可以注意他的言行舉止。他沒什麼特別。就像一名旅客的樣子。
輪到我了。他們離開了。過了一會,他又踅了回來,打斷我的check in,他是回來問:他訂的輪椅還要多久才會來?在香港轉機時有沒有人來接?(廿年前他便有脊椎問題,現在己經不太能走遠路?),他說了一會話,突然,他轉頭向我致歉。
我說,一點都沒關係。
他神情詳和地看著我,說:你真好心。我因此告訴他:威爾森先生,我剛好是你的粉絲。我很驚訝我居然使用粉絲這種字眼,但反正我說了。
他似乎滿高興。他問我:看過那一齣?我說,看過太多齣了。數都數不完。他問我在那裡看的?巴黎,柏林,慕尼黑,威尼斯……,他問我在做什麼?我說我正在寫作。寫什麼?寫小說。什麼樣的題材?譬如家族故事。
我說,威爾森先生,你今年在台北有個戲?他說,今年導一個戲──維吉妮亞.沃夫的奧蘭多,明年也導一個,可能後年也會導一個。他笑了。我說,看來你好像很喜歡台北?是啊,他說,不然為什麼一直來?
他問我住在這個城市嗎?我說。不,我住在另一個城市,慕尼黑。他的助理因此告訴我,他也來自慕尼黑,那是全世界最美的城市,他說,你很幸運你現在就住在那裡。我和他用德語交談,他給了我他的名片。
我們告別後,我登機後在機艙裡又再度看到他。他的座位就在我正後方。他一個人。正在編織東西。像名穆斯林國度裡坐在陽台編織的婦女。
我本來不想打擾他,但我也不想假裝沒看到他。因此我向前致意:威爾森先生,即然你以後會常來台灣,如果有什麼我可以為你效勞,請別客氣。他沒說好或不好,他也沒客套。他只是問我:你知道新島(New Island)?
我很抱歉我不知,鮑布。是不是在南洋群島?或者澳大利亞附近?嗯,比較是澳大利亞附近,他笑了。
他給我看他正在編織的物品。原來是一個貝殼製的圖騰,貝殼上鑲了圖案,他剛才只是在貝殼上的洞裡穿上一些線。圖騰看起來有點像迷宮。他從他的隨身行李取出一本新島的圖冊,他一直翻,翻到某一頁。他指給我看,那是一位部落長老,裸身,臉上漆著白漆。他說,喏,這個便是他送我的。
這玩藝倒底又是什麼哇?我問了好幾次,他最後告訴我,是部落酋長戴的,只有酋長才有,它擁有一種魔力。
圖案又有什麼意思嗎?我又問。這次他沒回答。他一直翻圖冊,一直說,你看,這多美,你看,這又多美 。
我提起布鲁斯.恰特溫寫的歌書(Songlines),那是我能想到跟他的主題最靠近的話題。他一直翻他的筆記給我看,不停指著裡面的照片,他翻到面具那裡,他指著其中一個。你看。你看。
我告訴他,既然他會再來台灣,那麼或許春天時可以參加媽祖遶境,那應該對他有意義。他說他不知道誰是媽祖。他問我,那時我在台北嗎?我說,啊,不一定,也許。
他又說,我現在飛巴黎,我一到巴黎便給你發電子郵件,告訴你我接下來的行程,柏林現在有一齣我的戲,布萊希特的三便士歌劇,新版,casting真的非常好,值得你看,巴黎巴士底歌劇院則有理查.史特勞斯的沒有陰影的女人。我們保持聯絡。
我說,這麼多年了,你看起來還是這麼好,他立刻說,你也是。
我也是?他一定不記得,他怎麼可能記得?廿年前的巴黎歌劇院,要採訪他的我。
那時我是一個戲劇系的新生,為了訪問他,我跟著他一整天。他要我陪他到這裡到那裡,先是記者會,再是他的排練,最後他要我陪他去巴黎歌劇院地下室的按摩室,以便在按摩之後可以聊聊。我坐在按摩室外等他。聽到他痛苦的呻吟。我跟著他在巴黎歌劇院迷宮裡走來走去。我們遇見他的演員,那時是全世界最棒的芭蕾舞者希薇亞.莒蘭,我到今天都喜歡她。我們東談西扯,什麼題目也沒聊。
後來,我去看了那齣芭蕾舞劇—聖巴斯提安殉難記,是他眾多作品中的一個,不是最出色的一個,但莒蘭真的很美,聖巴斯提安即雄又雌。威爾森是一個多產的導演,他也設計椅子,收藏古物,他擁有自己博物館,以前白天展覽,晚上把東西收起來排戲。但後來不一樣了,大家都知道要支持他了。
那一個下午,他在記者會上說了那一句經典句子:今天午餐,我點了一條魚,那魚在盤子裡一直瞪著我。
是的,我一直沒忘記那下午,我也沒忘記他,我如何忘記?沙灘上的愛因斯坦,那是永恆的形象,他在戲劇裡呈現一種表相,而對他,表相即裡相,形式即內容。他創造了後現代風格,他寫下那時代的名字,他自己便是那時代的化身。還沒有 人超過他,美國一代評論家蘇姍.宋塔死前便說,從來沒有任何人的戲劇風格對世界影響這麼深,沒有,只有他。
而他並未停佇,他仍然繼續找新的東西,現在他在最古老的傳統文化裡找,他是對的,最傳統的,勢必最前衛。反之亦然。
離開機艙前,他祝我有一個愉快的旅途。這次相遇,沒想過到是我𠉴這次是永別。
大師好走!
Wilson’s work was precisely calibrated yet open-ended in its possible meanings. Credit...Julien Mignot for The New York Time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