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3日 星期六

120萬封給台灣的情書《許美華不是一個人,它是一個公民代號》。為愛而罷;大罷免落幕:一次成功的失敗任務

 許美華

823落幕,我的大罷免課金平台也要功成身退了。
前後半年多,感謝幾百位粉絲接力課金。我們支援了全國超過20個罷團組織,支援金額大約2千萬台幣。
因為都是針對明確用途的費用課金,而且全部都是由粉絲直接匯款給廠商,所以我跟罷團都沒有經手錢,每一筆銀貨兩訖,也沒有公開募款後、錢沒用完的結餘問題。
在這裡,跟所有課金粉絲致謝,也跟數百位耐心排隊都沒排到、還有課金訊息至今被我未讀未回的粉絲們致歉。
這次大罷免,我看到全國罷團志工讓人感動的能量,也從無數持續舉手的課金粉絲身上,看到台灣人有錢願意為守護家園出錢,而且出錢毫不猶豫的無私跟豪氣。
很多課金粉絲已經出過錢了,還一直回來問我「還缺多少?」,726的挫敗之後,粉絲的課金訊息還是源源不斷湧入,真的讓人很感動。
而且,好多位課金粉絲本身就是志工,不只出錢還出力,真是有信念、又有行動力的一群勇者。
最後,我要感謝823之前,一直沒時間寫到,支援新北拔羅波LED宣傳車的幾位粉絲。
❤️蔡先生
❤️Mitch Yang
❤️高雄人Sunny Lin
早在726之前,拔羅波志工團體發言人琪琪就來跟我聯絡,請求支援將近四個禮拜的LED宣傳車。
金額不小,頭款由一直不願給我名字的蔡先生買單,廠商因為跟我們已經熟識信任,就說其他費用不趕時間,只要在823之前付完就好,讓我輕鬆許多。
就在那幾天,剛好兩本大罷免專書上架,除了我跟資深媒體人古碧玲一起當主編的志工心情手記《120+萬封給臺灣的情書》之外,我還為另一本、曹興誠先生領銜的《為愛而罷》,寫了8千字的長文,《許美華不是一個人,它是一個公民代號》。
這篇文章,主要是寫這次大罷免的網路串聯,也就是我誤打誤撞成為大罷免課金平台掃地僧的故事。
在書中,我寫了許多課金粉絲的小故事,其中一個,是一位粉絲說要為罷團捐出一個月的五萬薪水,還找前女友拉票成功的故事。粉絲說要課金五萬,而且是他一個月的薪水,讓我感到不捨。
新書在726前幾天上架。那幾天,跳出一位粉絲Sunny私訊說「我捐一個月五萬薪水真的沒關係」,我看到那個訊息,立刻知道他第一時間去買了我們為大罷免出的套書了。
在書中,我沒說他是誰,但他立刻知道我在寫他。
因為他住新店,剛好拔羅波宣傳車整包費用的尾數是五萬多,於是我就請他幫忙這筆錢。
我跟琪琪說Sunny這個故事,她聽了也很感動,還說「請他有機會務必來相認一下!」
請Sunny課金搞定了尾數,其實拔羅波宣傳車還差一筆不小的費用,我心裡在想,可能要找3位粉絲一起負擔。
就在我開始要翻課金粉絲名單的時候,沒想到一位臉友Mitch Yang的私訊跳出來,跟我說一個數字,是他跟朋友一起揪團的,就剛好是我需要的數字。(我每次缺多少錢都會有粉絲聽到,我真是課金大富翁)
於是,Mitch一人幫我處理完拔羅波宣傳車的最大一筆費用,我的課金大平台至此宣告落幕。
更值得跟大家說的是,Mitch不只出錢,他本身就是大罷免志工,之前在王鴻薇選區「山除薇害」,726之後,就開始支援新店拔羅波選區。
我跟琪琪說,宣傳車最大一筆費用是Mitch負責揪團,她立刻回我「我有看到大哥在任務群裡排班🥹
台大電機工程專業背景的他,在美國求學、創業30幾年後,在2020年搬回台灣,一心想為家鄉多做點事。在2025年成為大罷免的志工,站上街頭,應該也是他人生難以預料的劇情吧。
大罷免雖然暫時告一段路,但其中太多正面能量的匯集,太多無私付出的故事,蝴蝶效應不會就此消失。
726、823投票結果挫敗,但我相信,有一群人已經變成更好、更勇敢的自己,這是這次大罷免無法抹去的重要印記。
大罷免落幕:一次成功的失敗任務
今天沒看開票,因為對投票結果,心裡早有準備,心情很平靜。
一直沒有發文,不是沒有話說,而是有太多話想說,不知該從何說起。
有件事現在可以說了。
其實在726之前,我就已經做好心理準備,大罷免最後將無法成功,而我也是抱著這樣的心情,在編寫那本大罷免的志工書《120+萬封給臺灣的情書》。
當時,為了趕著出書,前後一個多月,我一直反覆在想一件事,如果大罷免失敗了,到底代表什麼意義?怎樣叫做失敗?投票結果沒有罷免成功,代表失敗嗎?
當這場極可能失敗的大罷免過去,五年、十年甚至更久之後,我們會怎麼詮釋這場運動?這本書要留下什麼記憶?
那些成千上萬站在街頭的志工,超過半年多的汗水和淚水,還有圍繞著35區民間團體罷,更多一起參與的義勇軍、連署超人,這些真真實實發生在台灣廣大公民身上的無數動人故事,難道沒有意義嗎?難道對台灣社會沒有撼動、改變些什麼嗎?
尤其是志工中超過八成是女性,其中年輕女性,尤其是孩子還年幼的年輕媽媽,更是其中主力。
這群幾乎都是年輕女性、政治素人的志工面容,是過去台灣社會運動中少見的鮮明色彩。
在那一個多月趕著出書的日子裡,我每天除了忙著日常工作、手忙腳亂的處理各地罷團志工求援的課金之外,就是反覆思考這個命題,
「一場可能大失敗的大罷免運動,到底代表什麼意義?」
一邊寫我自己文章,一邊看志工夥伴交來的稿件,我一直想到《阿波羅13號》那部電影。
阿波羅13號的行動,被稱為「成功的失敗」(successful failure )。因為它原定的登月任務失敗了,但三名太空人最終在極度危險的條件下,藉由地面人員的努力和自身的冷靜,成功的返回地球。
這場大罷免也是一樣,是一場成功的失敗任務。
沒有任何一區的國民黨立委被罷免成功,它原先設定的任務,可以說是完全失敗了;但是,它卻成功的動員了成千上萬的政治素人,他們組成一個又一個的行動團體,一起站上街頭、一起面對冷酷無情的羞辱攻擊,從互不認識變成彼此信任依靠的革命夥伴。
對照一時的投票結果,這是多麼難能可貴、難以言喻的成功動員。
於是我在書中緣起《志工都是狠人》這篇文章最後,我這樣寫道:
「二零二五年的這場大罷免,將是一場改變臺灣公民社會樣貌的巨大行動,它讓無數臺灣公民認出彼此,找到戰友,也將永遠改變參與其中這群人的人生路徑與意義。」
當時在寫書的時候,一直很想把《阿波羅13號》被稱為「最成功的失敗任務」這句話寫進去,但是,因為考慮到要鼓舞大家,不要在726之前提到失敗這樣的喪氣字眼。
現在,終於可以說出來了。
就像葉霸老師說的,「我們沒有輸,我們只是還沒有贏」 。
大罷免是場最成功的失敗任務。
我們沒有成功的攻下山頭,但我們成功的匯集了一大群堅毅勇敢的革命夥伴,因為這場大罷免,我們認出彼此、找到戰友,這是誰都難以輕視的力量。
我們不要忘了自己有多勇敢。
獻給所有大罷免的志工,還有一起努力過的大家!



#杜書伍的50%平等控制學:真正的控制,不是股權,而是系統
一家公司的營收,海外佔比超過八成,代表什麼?
這說明它的心臟、命脈與未來,都繫於海外。
聯強國際就是這樣一家公司。從1997年就開始佈局全球,近三十年來,他們在全球數十個國家的合資公司,從未失手。澳洲市場年營收達數百億,印度、印尼、泰國等市場也都是當地龍頭。
這張漂亮的成績單背後,是一套獨門心法。
商場上,掌握51%的股權,就掌握了絕對的控制權。這條鐵律,是許多企業家海外征戰時,緊握在手的安全感。
昨天下午,我帶著百億CEO班學員拜訪 聯強國際集團總裁杜書伍,他卻笑著推翻這個我們認為的常識。聯強在海外擴張時,他不僅常常選擇與當地夥伴「50/50」均分股權,甚至有時願意只佔49%。
「我甚至到後來,在越南,我還想說我要少1%,」杜書伍說得雲淡風輕。
我忍不住追問:「為什麼?」
#對在地的respect,因為真正在營運的是他們。」
他為何敢主動放棄多數股權所賦予的「絕對控制權」?
對談中我才理解,這是他對「控制」的獨特見解。
對他而言,「掌控是安全感的來源,但真正的安全來自夥伴的信任。」
當多數台商用股權硬實力追求掌控,他早已用另一套「軟實力」,編成一張看不見、卻更強韌的全球控制網。
硬實力 vs. 軟實力:股權的迷思
多數企業海外擴張,最常見的劇本是:挾著資金與技術優勢,收購當地公司,取得51%以上股權,再派駐自家的總經理與財務長。
這看似天經地義,卻常因不安全感而導致關係緊張,陷入「貌合神離」的困境。
杜書伍很早就看透這一點。他分享,聯強在尋找海外夥伴時,會花上一年時間互相了解、交朋友、交換觀念。他認為,用股權的「硬實力」去壓制對方,很難換來真心的合作,他說:「你假如說我五十一、你四十九,什麼事情我決定就好,那就很難合作。」
所以,他選擇用50/50的股權表達尊重,先建立平等的互信基礎。這份「敢於不控制」的底氣,源於他手上握有比股權更強大的武器。
人治 vs. 法治:看不見的「品管」控制系統
他真正的控制權,不是來自股權合約,而是一套他稱為各功能「品管」的集團總部系統。
這背後,是超過三百人的總部團隊,他們的工作,是將聯強數十年積累的管理know-how,從財務、人資、風險控管到營運分析,全部化為標準化的電腦系統與運作機制。
比如,他們對會計科目的定義非常嚴謹,一套標準化的P&L(損益表)分析報表,能細到展開50到100個不同產品線的經營細節。
海外夥伴雖然在日常營運上擁有主導權,但所有運作都必須遵循這套「法治」的系統。這套系統就像企業的「中央作業系統」,確保全球營運的一致性和品質。
這,才是杜書伍真正的「軟實力」控制權。
相較之下,許多企業依賴外派主管的「人治」,不僅溝通成本高昂、容易水土不服,經驗與能力更難以複製。聯強的模式,能將成功方程式,高效地落地到全球每一個據點。
當雙方股權五十對五十,意見不合時怎麼辦?
杜書伍的答案,還是回到系統。
「用制度去建立民主的共識」,他解釋這是這套系統最核心的精神。
因為當雙方意見不合時,決策的依據是系統跑出來的數據、分析,而不是誰的股權大、誰的聲音大。避免創辦人或大股東的個人意志,凌駕於專業判斷之上。
這種模式甚至讓最困難的「接班」問題,也變得相對單純。
他提到,新任執行長的工作是做「整合」,而非像創辦人一樣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因為各個專業功能,背後都有強大的「品管」機制在支撐,整個組織是以專業分工的方式在提升。
真正的控制,不是來自於合約上的股權數字,而是融入組織血液、讓夥伴真心信任的運作模式。
最後,杜書伍說:「你要往外拓的時候,你要先準備好擁有這個東西(know-how),甚至人家會來找你,因為他需要有這些東西。」
這是他對全球化策略下的見解,也給所有CEO們一個提醒:當我們望向海外市場時,我們為自己準備好的,是強勢的股權,還是一套能讓夥伴打從心底信服的know-how?
答案,決定我們能走多遠。
攝影:程思迪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