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3日 星期六

中國砂輪公司(中砂)創立於1953年,喜見鶯歌的"中砂"老當益壯。 杜書伍(50%平等控制學:真正的控制,不是股權,而是系統)

  杜書伍(50%平等控制學:真正的控制,不是股權,而是系統)

#杜書伍的50%平等控制學:真正的控制,不是股權,而是系統
一家公司的營收,海外佔比超過八成,代表什麼?
這說明它的心臟、命脈與未來,都繫於海外。
聯強國際就是這樣一家公司。從1997年就開始佈局全球,近三十年來,他們在全球數十個國家的合資公司,從未失手。澳洲市場年營收達數百億,印度、印尼、泰國等市場也都是當地龍頭。
這張漂亮的成績單背後,是一套獨門心法。
商場上,掌握51%的股權,就掌握了絕對的控制權。這條鐵律,是許多企業家海外征戰時,緊握在手的安全感。
昨天下午,我帶著百億CEO班學員拜訪 聯強國際集團總裁杜書伍,他卻笑著推翻這個我們認為的常識。聯強在海外擴張時,他不僅常常選擇與當地夥伴「50/50」均分股權,甚至有時願意只佔49%。
「我甚至到後來,在越南,我還想說我要少1%,」杜書伍說得雲淡風輕。
我忍不住追問:「為什麼?」
#對在地的respect,因為真正在營運的是他們。」
他為何敢主動放棄多數股權所賦予的「絕對控制權」?
對談中我才理解,這是他對「控制」的獨特見解。
對他而言,「掌控是安全感的來源,但真正的安全來自夥伴的信任。」
當多數台商用股權硬實力追求掌控,他早已用另一套「軟實力」,編成一張看不見、卻更強韌的全球控制網。
硬實力 vs. 軟實力:股權的迷思
多數企業海外擴張,最常見的劇本是:挾著資金與技術優勢,收購當地公司,取得51%以上股權,再派駐自家的總經理與財務長。
這看似天經地義,卻常因不安全感而導致關係緊張,陷入「貌合神離」的困境。
杜書伍很早就看透這一點。他分享,聯強在尋找海外夥伴時,會花上一年時間互相了解、交朋友、交換觀念。他認為,用股權的「硬實力」去壓制對方,很難換來真心的合作,他說:「你假如說我五十一、你四十九,什麼事情我決定就好,那就很難合作。」
所以,他選擇用50/50的股權表達尊重,先建立平等的互信基礎。這份「敢於不控制」的底氣,源於他手上握有比股權更強大的武器。
人治 vs. 法治:看不見的「品管」控制系統
他真正的控制權,不是來自股權合約,而是一套他稱為各功能「品管」的集團總部系統。
這背後,是超過三百人的總部團隊,他們的工作,是將聯強數十年積累的管理know-how,從財務、人資、風險控管到營運分析,全部化為標準化的電腦系統與運作機制。
比如,他們對會計科目的定義非常嚴謹,一套標準化的P&L(損益表)分析報表,能細到展開50到100個不同產品線的經營細節。
海外夥伴雖然在日常營運上擁有主導權,但所有運作都必須遵循這套「法治」的系統。這套系統就像企業的「中央作業系統」,確保全球營運的一致性和品質。
這,才是杜書伍真正的「軟實力」控制權。
相較之下,許多企業依賴外派主管的「人治」,不僅溝通成本高昂、容易水土不服,經驗與能力更難以複製。聯強的模式,能將成功方程式,高效地落地到全球每一個據點。
當雙方股權五十對五十,意見不合時怎麼辦?
杜書伍的答案,還是回到系統。
「用制度去建立民主的共識」,他解釋這是這套系統最核心的精神。
因為當雙方意見不合時,決策的依據是系統跑出來的數據、分析,而不是誰的股權大、誰的聲音大。避免創辦人或大股東的個人意志,凌駕於專業判斷之上。
這種模式甚至讓最困難的「接班」問題,也變得相對單純。
他提到,新任執行長的工作是做「整合」,而非像創辦人一樣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因為各個專業功能,背後都有強大的「品管」機制在支撐,整個組織是以專業分工的方式在提升。
真正的控制,不是來自於合約上的股權數字,而是融入組織血液、讓夥伴真心信任的運作模式。
最後,杜書伍說:「你要往外拓的時候,你要先準備好擁有這個東西(know-how),甚至人家會來找你,因為他需要有這些東西。」
這是他對全球化策略下的見解,也給所有CEO們一個提醒:當我們望向海外市場時,我們為自己準備好的,是強勢的股權,還是一套能讓夥伴打從心底信服的know-how?

WWWWW

2奈米製程需求強。
先馳得點,贏者吃到飽。
喜見鶯歌的"中砂"老當益壯。
https://www.kinik.com.tw/zh-tw/News/NewsLists.html
中國砂輪KINIKCOMPANY座落於台灣著名的陶瓷之鄉—鶯歌鎮,是一家具有半百悠久歷史的砂輪專業製造廠,舉凡生產規模、生產技術、產品的深度、廣度或是服務客戶家數等均為 ...
中國砂輪公司(中砂)創立於1953年,是台灣首家專注研磨技術的砂輪製造廠,以「共好:你好、我好、大家好」為理念、「精益求精為產業與客戶創新價值」為使命,致力提供高品質 ...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