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九月撞上一次小中風,經過半年的復健,有些進步。但是許多體能反應回不去了,昔日在職場的虎虎雄風現在更顯挫敗。近幾個月的心理諮商,讓他畏懼「掏心掏肺」後的痛苦。每天在家裡,與太太和兩位子女的長時間相處,彼此都是痛苦,甚至是負擔。以前他可以「藉口工作」來逃避,現在「他哪裡都去不了」,時間太多,距離太近,家人的摩擦顯得他的無能。
他問我的書,哪一本書可以「幫上忙」?我回說試試《向夕陽敬酒》,這本書的副標題「生命深秋時的智慧筆記」,或許可以參看。朋友面對突然的「人生終止鍵」,他嚇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些英雄戰死沙場,有些美人紅顏薄命,他們如同劃過天際的流星,璀璨,短暫,令人惋惜,卻留下一道耐人尋味的美麗,讓人緬懷,也令人繾綣感動。
然而有人活得久,除了美人遲暮,多了尷尬的白髮與皺紋,多了惱人的腰痠與背痛,怕得是有人晚節不保,「驚得是」有人遺毒百年。但是大多人當走完春、夏、秋季的人生,最後面對不可知的冬天,「怕的是」漫長而寒冷的黑色冬天,如果長期失業,如果經濟困頓,如果早年失智,如果臥床長照,如果⋯⋯最後成了「下流老人」,僅能疲憊地等待「孤獨死」,怎麼辦?
終老,是一個嚴肅的問題,如果沒有提前部署,「人生會後悔的項目」清單將快速增長。這是老年學的研究、研習主要課題之一,只是,它多在學術界裡多是「急死太監」空轉,象牙塔外的「芸芸眾生」,那些初老族、橘色世代、深橘世代卻隱晦「老」現實,畏懼面對「死」話題,直到枯萎。
王陽明說:「人於生死念頭,本從生身命根上帶來,故不易去。若於此處見得破,透得過,此心全體方是流行無礙,方是盡性至命之學。」
「生死觀」一直是人類的大哉問,在不同的年代、族群、文化,它都是「大事」,也是生命倫理學的根本問題。面對老化,可能無奈,我們可以笑笑說「歲月不饒人」,面對死亡,我們可能感到恐懼;但是無論怎樣,生死是我們總要面對的東西。問題是如何面對?
中年後,夕陽無限好?我們知道活得夠久,才能填寫完畢所有的「人生考卷」,而如果能夠寫下最後的答案:「我了無遺憾!」,這樣的境界我們嚮往。心態如果能「俯天涯海角,萬端塵事付浮雲」,我們相信,最終也可以靜心地,看「雲卷千峰色」,聽「泉和萬籟聲」。
「你當過老人嗎?」問的不是人生經驗,問的是人的同理心。
蘇東坡說「最是橙黃橘綠時」,提供給現代人中年後的張望與借鏡,也思考50+想要過什麼生活?然而,我們總在不知不覺中看見父母的白髮,察覺他們的腳步漸漸蹣跚。幾年後再一個轉身,赫然發現自己「不一樣」了,許多年輕時可以做的動作,肌肉仍有記憶,但是肢體已經力不從心了,許多事我們越來越像當年的父母,甚至思維、習慣。我們不禁要問自己:「是什麼時候變老的?」
---
"......密宗这种秘密佛教,本来在佛教真谛上已是妖妄,从佛教经典看,这种世俗的咒术密法,根本就是“畜生之学”。而林云呢,却连这种“畜生之学”都要加工打 造。他把密宗的“畜生之学”中国化,保留了原始的咒术密法,又加上中国的气、道、风水堪舆之类,最后再附会上他自己的红绳、铜钱、橘皮之学,遂成一家之 妖。......"
2 小寒纪 十五二十,时我少年,陷身孤岛,一片小寒。
- [ 轉為繁體網頁 ]
-----
以後可能成長成更能引經據典的
"密宗 在佛教真諦上已是妖妄 從
中阿含 長阿含 和
四分律.....不成體統 從巴利經典小品
小事篇看 根本就是"畜生之學"....." 這是從李敖禍台40年中一本錄出 這段在該書出現兩次 是當時他很得意的作品
------Comments
日本由於唐朝傳入的密教的受者是空海等.......
Yifer
|
| | TO ME |
Dear HC,
以後可能成長成更能引經據典的
"密宗 在佛教真諦上已是妖妄 從中阿含 長阿含 和四分律.....不成體統 從巴利經典小品小事篇看 根本就是"畜生之學"....." 這是從李敖禍台40年中一本錄出 這段在該書出現兩次 是當時他很得意的作品 "
這基本上是尊崇《阿含》與戒律,而排斥密宗的看法,正統佛教裡持這種意見的不在少數,印順法師與仁俊法師是這種主張的,而聖嚴法師、日常法師與海濤法師是屬於禮敬密宗的。
呵呵,我與印順法師相同,並且仁俊法師再三強調「密教之興,是佛教在印度滅絕的主要原因」時,我就坐在旁邊聆聽此項宣示的。
印順法師與仁俊法師是日常法師的師父,有時老師弟子之間也無可奈何。如今日常法師已經去世,仁俊法師已是近百的高齡了。
李敖此話也說得四平八穩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