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邦致詞全文來了
本文共3189字
經濟日報 記者尹慧中/台北即時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發動全球關稅戰引發市場震撼,台積電(2330)文教基金會董事陳健邦9日出席公開活動力挺史欽泰、陳添枝、吳淑敏《從邊緣到核心》新書並直言,曾被國際學者問及未來最大挑戰,他認為,「技術人才不會是問題,若要論及未來挑戰是風險,預期我們台積或台灣最大挑戰會是華盛頓政治或是台灣內部政治」。
陳健邦為台積電元老級員工,今天受邀以電子所子弟兵身分來力挺史欽泰、陳添枝、吳淑敏《從邊緣到核心》新書發表會並致詞,相當發人深省,以下是他完整的致詞稿:
小李飛刀,不能歷史留白:《從邊緣到核心》讀後感
史欽泰、陳添枝、吳淑敏合著的《從邊緣到核心》:台灣半導體如何成為世界的心臟,全書一共10 章,內容取材像是要做出一份研究報告,表達順暢像是一系列新聞報導,聽說最初的稿本是用英文
寫的。內容從工研院的RCA 計劃談起,接著就是:晶圓代工模式、日本的興衰、韓國財閥的十年磨劍、DRAM 的困境、微處理器重塑賽局、摩爾定義開闢黃金路徑,時間跨度長達50 年,就涵蓋範圍而論,可以說很有抱負,作者們在序文說:「 積體電路是台灣產業技術的登峰造極之作,這是萬古未曾有之功業,一生不可得之奇遇,不能歷史留白 。」試圖對台灣半導體產業一路發展至今的成敗轉折提供一些有洞見的說法。本書的最後兩章涉及:中國的挑戰、地緣政治,都是重要可以獨立開研討會來討論的題目。全書引用了上百份資料,很有學術參考價值。全書只有三張表格,可能是考慮要面向一般讀者,避免出現太多數字圖表。
1980 年,我因為第一屆國防預官役進入電子所,當時胡定華所長手下的積體電路技術發展中心,主要有史欽泰、章青駒(CCChang)、曾繁城(FC Tseng) ,當時的鐵三角,年齡也都才35 歲
上下。日本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江崎玲於奈,Esaki 的自傳說,他在IBM 帶領研究的時候,團隊中有幾位特別突出的華裔學者,如張立綱(施敏教授唸台大電機系的同學),他稱為”秀才“。那時候的
IBM 有一大堆博士,Esaki 為什麼用秀才來形容得意助手呢?秀的漢字本義是:稻子和麥類這些穀物的”吐穗開花”。秀才,以江崎玲於奈的眼光來說,就是能夠做出實際成果有具體貢獻的傑出讀書人。
史欽泰、章青駒都是台灣大學電機系的書生,去普林斯頓大學進修,再回到台灣加入工研院的秀才。這些秀才們在那時候扛起台灣積體電路發展計劃最大的優點就是:年輕。電子所30 週年,有出紀念冊,裡面有許多人推崇電子所和台積電的成功。章青駒是這麼說:「 我們是小李飛刀初入江湖。」意思是說,胡定華先生帶著一群新手,準備在台灣開拓半導體產業,潛在的對手們根本不知道我們到底有什麼本事,防備心很低。我們也沒什麼好輸的,就敢放手一搏。
有一年我去美國出差,住到我大學同學家,我同學跟我一樣是半路出家進入半導體產業,他送了一份他去加州大學Berkeley 分校補修的上課講義給我。我也看不懂,回到台灣就把講義送給設計部門的人,沒幾天就發現,章青駒叫他們把這講義印了幾十份,這些台灣IC 設計的新兵就晚上留下來互相討論教學。我有問他們: 這些講義內容,就是上課時候放在投影機上的投影片,都是一些線路圖,和很少的文字說明,你們怎麼有辦法看得懂?」同事回答我說:「 這你不懂,內行人才知道這些東西是真正有用的精華。」
那是一個求知若渴的時代,珍惜各種到手的資料。這是幾位秀才型的主管帶領出來的研究氛圍。我從美國帶回來的這一份講義,成為電子所早期的設計工程師必讀的訓練資料。
本書用「發祥於矽谷的產業烏托邦」來形容晶圓代工這個商業模式。Gordon Moore 首先用Foundry 這個字向Carver Mead ,形容晶片在半導體工廠的產出,就好像是從鑄造廠裡面一片片打印出來一樣。Craver Mead 是加州理工的教授,是Intel 員工編號第5的兼職顧問。他把這話聽進心裡,自己又從研究教學中發現, IC 的設計和製造是可以分開進行的工作,就開始宣傳Silicon Foundry 的想法,成為晶圓代工模式的布道師、啟蒙者。
從工研院到台積電的成功,有很多因素,1985年,日本人剛剛投資成立NMBS,我去日本參加一個會議,會議休息的中間,我問日本人:「 你們如何看待這一家新公司?」幾位同桌日本人都說:
積體電路行業有很多技術學問,需要累積的經驗know-how。「NMBS如果只是有錢,從別的行業投資進來做就成功了,那樣的話,會破壞我們日本半導體界的工作倫理。我們都希望NMBS失敗。」歷史的結果就是,NMBS發展不順利,最後被聯電(2303)併購。
相比之下,當時在矽谷的華人工程師都很注意台灣的發展,有很多交流,TSMC的成立有受到各方面的祝福。「史欽泰、章青駒當時的態度是,一定要保佑我們快快順順利利地離開工研院去成立新公司,他們準備要動手做次微米計劃了。從台積電的一開始,他們就扮演著護法」的角色。1987 真的是命運的一年,台積電、華為的成立、三星李健𤋮接任二代會長,都發生在這一年。
2024 年十月,加州大學San Diego 分校的高通講座教授Peter Cowhey 到台北,參加 中國政治學會年會,做地緣政治的主題演講。演講之前,我陪他去新竹,參觀TSMC,在回程的車上閒聊,這位教授問我說:「 太了不起了,那麼,請問今後TSMC 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我回答說,未來技術和人才的問題都會很多,但是如果你說的challenge 是指Risk 的話,那麼未來最大的風險會在「 貴國華盛頓的政治問題,還有,我們台灣內部的政治問題。就如你們美國一位知名歷史學者Stephen Kotkin 說的,美國政治的最大問題不在兩極化(polarization),而在妖魔化對方(demonization)。為了打擊對方,去做出種種難以理解又超乎常軌的行為。」
最近美國的商務部長,在談川普的關稅措施時,說到台灣和半導體:「這些東西應該在這邊。」(Got to be here.)
這裡我要引用《從邊緣到核心》最後一章,作者的話:「如果美國希望在未來半導體技術的發展中保持主導地位,就必須確保在商業應用中掌握足夠的價值,而不是掌握大規模的生產量。」
矽谷一直有句流行語「Eat your own dog food】,高科技公司,應該要使用自己生產出來的東西去開發下一代產品和終端的應用。
看看大陸,他們並沒有生產最多的晶片,而是買入最多的晶片去開發出各種應用。現在華為和其他AI技術的發展,令美國人更加的煩惱。能夠開發並掌握晶片應用的終端技術才是決定最後勝負的關鍵。對於這一點,美國方面應該要了解了解,而不是只是一直重複地要求台灣,不計代價的把晶片生產工廠移到美國去。
一般對摩爾定律的粗略理解就是,能夠把半導體元件做得越小、速度越快、功能越強。在摩爾定律50周年的時候,CarverMead接受IEEE Spectrum訪談說:「 摩爾定律不是物理定律。這是人的規律。任何事物要想像半導體技術那樣發展,都需要大量聰明人的創意努力。他們必須相信努力一定會成功,否則他們就不會付出努力。摩爾定律其實是關乎人們對未來的信念,以及他們為實現這一目標而投入精力的意願。這是關於人性的精彩表述。」
今年大約是電子所團隊去RCA執行技術轉移的第50年,要面對並解決台灣現在的困局,要相信努力一定會成功,我們必須有成功的例子做榜樣,給未來的世代培養信心。這本書提到的台灣產業過去的努力和策略決斷,應該可以給今天的年輕人和未來的秀才們一啟示。最近中國大陸震撼AI產業的DeepSeek也是以一群年輕人為主力做出來的突破。
台灣50年前的問題是在求生存,經濟發展是優先事項。台灣今天的問題可能是在政治、歷史、社會、文化等方面累積的問題,我們需要有新世代的小李飛刀出來勇敢承擔去解決這些問題。相信這本書當中所舉的例子將可以給未來一些啟示。

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董事陳健邦今日出席公開活動分享《從邊緣到核心》讀書心得。 記者尹慧中/攝影
本文共3189字
美國總統川普發動全球關稅戰引發市場震撼,台積電(2330)文教基金會董事陳健邦9日出席公開活動力挺史欽泰、陳添枝、吳淑敏《從邊緣到核心》新書並直言,曾被國際學者問及未來最大挑戰,他認為,「技術人才不會是問題,若要論及未來挑戰是風險,預期我們台積或台灣最大挑戰會是華盛頓政治或是台灣內部政治」。
陳健邦為台積電元老級員工,今天受邀以電子所子弟兵身分來力挺史欽泰、陳添枝、吳淑敏《從邊緣到核心》新書發表會並致詞,相當發人深省,以下是他完整的致詞稿:
小李飛刀,不能歷史留白:《從邊緣到核心》讀後感
史欽泰、陳添枝、吳淑敏合著的《從邊緣到核心》:台灣半導體如何成為世界的心臟,全書一共10 章,內容取材像是要做出一份研究報告,表達順暢像是一系列新聞報導,聽說最初的稿本是用英文
寫的。內容從工研院的RCA 計劃談起,接著就是:晶圓代工模式、日本的興衰、韓國財閥的十年磨劍、DRAM 的困境、微處理器重塑賽局、摩爾定義開闢黃金路徑,時間跨度長達50 年,就涵蓋範圍而論,可以說很有抱負,作者們在序文說:「 積體電路是台灣產業技術的登峰造極之作,這是萬古未曾有之功業,一生不可得之奇遇,不能歷史留白 。」試圖對台灣半導體產業一路發展至今的成敗轉折提供一些有洞見的說法。本書的最後兩章涉及:中國的挑戰、地緣政治,都是重要可以獨立開研討會來討論的題目。全書引用了上百份資料,很有學術參考價值。全書只有三張表格,可能是考慮要面向一般讀者,避免出現太多數字圖表。
1980 年,我因為第一屆國防預官役進入電子所,當時胡定華所長手下的積體電路技術發展中心,主要有史欽泰、章青駒(CCChang)、曾繁城(FC Tseng) ,當時的鐵三角,年齡也都才35 歲
上下。日本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江崎玲於奈,Esaki 的自傳說,他在IBM 帶領研究的時候,團隊中有幾位特別突出的華裔學者,如張立綱(施敏教授唸台大電機系的同學),他稱為”秀才“。那時候的
IBM 有一大堆博士,Esaki 為什麼用秀才來形容得意助手呢?秀的漢字本義是:稻子和麥類這些穀物的”吐穗開花”。秀才,以江崎玲於奈的眼光來說,就是能夠做出實際成果有具體貢獻的傑出讀書人。
史欽泰、章青駒都是台灣大學電機系的書生,去普林斯頓大學進修,再回到台灣加入工研院的秀才。這些秀才們在那時候扛起台灣積體電路發展計劃最大的優點就是:年輕。電子所30 週年,有出紀念冊,裡面有許多人推崇電子所和台積電的成功。章青駒是這麼說:「 我們是小李飛刀初入江湖。」意思是說,胡定華先生帶著一群新手,準備在台灣開拓半導體產業,潛在的對手們根本不知道我們到底有什麼本事,防備心很低。我們也沒什麼好輸的,就敢放手一搏。
有一年我去美國出差,住到我大學同學家,我同學跟我一樣是半路出家進入半導體產業,他送了一份他去加州大學Berkeley 分校補修的上課講義給我。我也看不懂,回到台灣就把講義送給設計部門的人,沒幾天就發現,章青駒叫他們把這講義印了幾十份,這些台灣IC 設計的新兵就晚上留下來互相討論教學。我有問他們: 這些講義內容,就是上課時候放在投影機上的投影片,都是一些線路圖,和很少的文字說明,你們怎麼有辦法看得懂?」同事回答我說:「 這你不懂,內行人才知道這些東西是真正有用的精華。」
那是一個求知若渴的時代,珍惜各種到手的資料。這是幾位秀才型的主管帶領出來的研究氛圍。我從美國帶回來的這一份講義,成為電子所早期的設計工程師必讀的訓練資料。
本書用「發祥於矽谷的產業烏托邦」來形容晶圓代工這個商業模式。Gordon Moore 首先用Foundry 這個字向Carver Mead ,形容晶片在半導體工廠的產出,就好像是從鑄造廠裡面一片片打印出來一樣。Craver Mead 是加州理工的教授,是Intel 員工編號第5的兼職顧問。他把這話聽進心裡,自己又從研究教學中發現, IC 的設計和製造是可以分開進行的工作,就開始宣傳Silicon Foundry 的想法,成為晶圓代工模式的布道師、啟蒙者。
從工研院到台積電的成功,有很多因素,1985年,日本人剛剛投資成立NMBS,我去日本參加一個會議,會議休息的中間,我問日本人:「 你們如何看待這一家新公司?」幾位同桌日本人都說:
積體電路行業有很多技術學問,需要累積的經驗know-how。「NMBS如果只是有錢,從別的行業投資進來做就成功了,那樣的話,會破壞我們日本半導體界的工作倫理。我們都希望NMBS失敗。」歷史的結果就是,NMBS發展不順利,最後被聯電(2303)併購。
相比之下,當時在矽谷的華人工程師都很注意台灣的發展,有很多交流,TSMC的成立有受到各方面的祝福。「史欽泰、章青駒當時的態度是,一定要保佑我們快快順順利利地離開工研院去成立新公司,他們準備要動手做次微米計劃了。從台積電的一開始,他們就扮演著護法」的角色。1987 真的是命運的一年,台積電、華為的成立、三星李健𤋮接任二代會長,都發生在這一年。
2024 年十月,加州大學San Diego 分校的高通講座教授Peter Cowhey 到台北,參加 中國政治學會年會,做地緣政治的主題演講。演講之前,我陪他去新竹,參觀TSMC,在回程的車上閒聊,這位教授問我說:「 太了不起了,那麼,請問今後TSMC 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我回答說,未來技術和人才的問題都會很多,但是如果你說的challenge 是指Risk 的話,那麼未來最大的風險會在「 貴國華盛頓的政治問題,還有,我們台灣內部的政治問題。就如你們美國一位知名歷史學者Stephen Kotkin 說的,美國政治的最大問題不在兩極化(polarization),而在妖魔化對方(demonization)。為了打擊對方,去做出種種難以理解又超乎常軌的行為。」
最近美國的商務部長,在談川普的關稅措施時,說到台灣和半導體:「這些東西應該在這邊。」(Got to be here.)
這裡我要引用《從邊緣到核心》最後一章,作者的話:「如果美國希望在未來半導體技術的發展中保持主導地位,就必須確保在商業應用中掌握足夠的價值,而不是掌握大規模的生產量。」
矽谷一直有句流行語「Eat your own dog food】,高科技公司,應該要使用自己生產出來的東西去開發下一代產品和終端的應用。
看看大陸,他們並沒有生產最多的晶片,而是買入最多的晶片去開發出各種應用。現在華為和其他AI技術的發展,令美國人更加的煩惱。能夠開發並掌握晶片應用的終端技術才是決定最後勝負的關鍵。對於這一點,美國方面應該要了解了解,而不是只是一直重複地要求台灣,不計代價的把晶片生產工廠移到美國去。
一般對摩爾定律的粗略理解就是,能夠把半導體元件做得越小、速度越快、功能越強。在摩爾定律50周年的時候,CarverMead接受IEEE Spectrum訪談說:「 摩爾定律不是物理定律。這是人的規律。任何事物要想像半導體技術那樣發展,都需要大量聰明人的創意努力。他們必須相信努力一定會成功,否則他們就不會付出努力。摩爾定律其實是關乎人們對未來的信念,以及他們為實現這一目標而投入精力的意願。這是關於人性的精彩表述。」
今年大約是電子所團隊去RCA執行技術轉移的第50年,要面對並解決台灣現在的困局,要相信努力一定會成功,我們必須有成功的例子做榜樣,給未來的世代培養信心。這本書提到的台灣產業過去的努力和策略決斷,應該可以給今天的年輕人和未來的秀才們一啟示。最近中國大陸震撼AI產業的DeepSeek也是以一群年輕人為主力做出來的突破。
台灣50年前的問題是在求生存,經濟發展是優先事項。台灣今天的問題可能是在政治、歷史、社會、文化等方面累積的問題,我們需要有新世代的小李飛刀出來勇敢承擔去解決這些問題。相信這本書當中所舉的例子將可以給未來一些啟示。

Ben Chen
解讀台灣和全球半導體發展最重要的拼圖!
一個七十年前還不存在的產業,卻左右今日世界的局勢。
台灣以五十年的時間,從一個科技邊緣之島,
成為全球最先進晶片的兵家必爭之地。
台灣過去做對了哪些事?
現在掌握了哪些關鍵優勢?
未來又將面對哪些挑戰?
本書以歷史為經、科技為緯,經濟的視角,
解析台灣半導體產業如何煉成今日之矽盾?
站在世界半導體心臟位置的台灣,
又該如何在地緣政治漩渦中,
守住關鍵技術和領先地位?
掌握台灣半導體的過去、現在、未來,
本書給你最透澈、最迫切需要的解讀。
專業推薦
前台灣大學校長、前工研院董事長 孫震
台積電共同創辦人 曾繁城
歷史研究的不是過去,而是改變。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奠基者史欽泰、最懂科技產業的經濟學者陳添枝、資深文史作家吳淑敏,以歷史為經、科技為緯,從全球半導體發展的歷史的軌跡,解析台灣政府和一群科技先鋒,五十年前如何擘劃產業政策、抓住關鍵的思考與機會,讓台灣成為今日世界的心臟。對於台日韓科技業的王者之爭、半導體業的合縱連橫,從台灣半導體產業競爭優劣勢到國際地緣政治角力,皆有深入的探討與分析。
近年因中美對抗引發的地緣政治,不僅牽動全球局勢,也影響著每家企業和每個人,該如何面對這場大國博弈,守住關鍵技術和人才?本書都能給予我們許多啟示和提醒。
出版者的話 解讀台灣半導體發展的重要拼圖 高希均
推薦序一 無數社會精英的奉獻和努力,成就了台灣半導體事業的發展 孫震
推薦序二 先行者的回響 曾繁城
作者序 向成就今日台灣半導體榮光的英雄們 致敬 史欽泰、陳添枝、吳淑敏
作者序
向成就今日台灣半導體榮光的英雄們致敬
史欽泰、陳添枝、吳淑敏
關於台灣半導體產業的討論近年來成為熱門的話題,坊間中、英文討論的書籍和文章眾多。我們寫這本書的動機,是希望在全球關注的熱潮中,提供具歷史縱深的台灣觀點。本書有幾個獨特的地方:第一,在時間軸上,它涵蓋台灣半導體產業由無到有的長期發展過程,橫亙半個世紀。第二,在分析角度上,它聚焦半導體技術變遷所帶來的經濟效應,分析台灣產業如何掌握技術變遷的契機,由弱轉強。第三,在空間軸上,它探索台灣產業與主要國家,包括美國、日本、韓國、中國的競合關係,追蹤台灣在全球產業地圖中,從邊緣到核心的演進軌跡。換言之,本書由技術和經濟的視角,解構台灣半導體產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邊緣到核心的奮鬥歷程。
外國人對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成功,有許多誤解,最極端的是美國總統川普所說:「台灣偷走了美國的晶片事業(stole our chip business)」。較文明的說法是說台灣的成功,得利於政府的產業政策,尤其是財政補助。台灣政府確實對半導體有產業政策,但沒有財政補助。台灣政府對半導體產業的協助是引進技術並促成投資、設立企業。事實上,政府和產業的拓荒者(如聯電和台積電)的關係,類似於西方的創投基金與新創企業的關係。1973年台灣政府成立開發基金,同時扮演了創投和創業的角色,將民間企業投資新科技的風險,由政府吸收,並且找來了專業經理人,在新創半導體企業的成長過程中,自任為有限合夥人。簡言之,國家資本和擁有技術的專業經理人,合夥進行了產業的冒險。這種安排使專業經理人有極高的動機追求市場的成功,也有極高的誘因吸引外部資金以稀釋官僚的控制力。經理人若成功了,投資人獲得巨大的報酬,但政府失去了企業的控制權,換回一個生生不息的產業。這是矽谷產業創新機制的台灣版,台灣政府在當年國內沒有創投生態的前提下,成功複製了矽谷的機能,是其最大的貢獻。要明白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不能不談矽谷的原鄉。台灣政府在國內市場資金稀缺又堅持不願冒風險的情形下,實質上創造了一個亞洲的矽谷。亞洲矽谷不只是一個複製品,連結了原鄉矽谷的創新動能,而且變成它實踐創新的核心力量。
外國分析家也普遍認為台灣半導體的成功,得利於它發明了「晶圓代工」模式。這句話台灣人聽了一頭霧水,因為代工是很古老的商業模式,台灣多數製造廠都是代工廠,從過去到現在不變。為甚麼「晶圓代工」是一項偉大的發明,其他電子代工則被鄙夷是「毛三到四」的產業沉淪?這件事如果不從半導體產業的歷史說從頭,無法理解。本書花了一些篇幅,解說這段歷史。簡單說,台灣所以選擇「晶圓代工」,正是因為對代工十分熟悉的緣故,它與我們的產業結構八字相合、門當戶對,選擇這個模式應用於半導體,並不唐突。但是如何把看似稀鬆平常的「晶圓代工」經營成產業的金脈,代工企業甚至變成了全球龍頭,則必須細述半導體產業生態的演化,才能了解原本只是一項補充性的服務,最後卻變成產業不可或缺的工藝。一個平凡的出發點,最後有了不平凡的結局,是因為執行者非常卓越的緣故。
雖然不唐突,我們還是得解釋為什麼只有台灣選擇了這個商業模式,別的國家卻長了眼翳,看不見這黃金機會?答案是在產業早期的時候,晶圓代工模式並沒有太高價值,技術領先的半導體企業如英特爾,看不上這種低利又爆肝的生意。只有台灣因為技術落後,且無國內市場可支撐大規模生產,不得已選擇了這個模式。而這正是破壞式創新的道理,因為市場上的大廠沒能看到這個商業模式創新的價值。此外,從台灣的角度看,引進及發展半導體的初心就是要建立台灣的電子工業,而半導體正是其中的關鍵技術。因此從發展之初,就著重在人才訓練,包含製造、設計、經營管理等全面的培養。這個基礎使得台灣在半導體技術發展的過程,抓住了個人電腦崛起以及隨後興起的網路、行動通訊的商機,加上台灣產業主要是中小型企業,具有不斷創新的製造與設計能力,形成綿密的供應鏈,提供了國際品牌企業低成本、高品質、又快速的卓越服務,共同創造了無可取代的價值。大約2000年左右,台灣所示範的晶圓代工商業模式獲得成功,大家都看見了它的價值,許多國際大廠先後加入競爭,包括日本、美國、韓國、中國的企業,但台灣廠商已經建立的技術、規模門檻,夠強、夠高,讓我們保持領先到今天。當初高瞻遠矚、篳路藍縷的產業前輩們,居功厥偉。
台灣是代工大國,在其他產業的代工,也相當成功,包括:成衣、鞋子、家具、自行車、嬰兒車、計算機、電腦⋯⋯等等,也都有卓越的代工廠存在。這些代工廠的成功模式,都是以低成本、高效率為武器,以極低的毛利,讓競爭對手因無利可圖,棄守市場,台廠最後一統江山。 但江山其實沒甚麼可留戀處,正如企業界朋友形容的:「台灣人走過的地方,寸草不生」。只有晶圓代工不同,台灣代工廠走過的地方,因為廉價高效的晶片可以輕鬆取得,使半導體的創新應用不絕於途,因此草木繁盛、萬物欣欣向榮。晶圓代工所以異於其他代工業,在於台廠不僅提供廉價產品,而且提供獨門的領先技術,所以台灣在晶圓代工市場享有訂價權,這是其他代工製造業所沒有的。此外,張忠謀卓越的國際觀與經營領導,也是台積電得以技冠全球的關鍵原因。在看得見的有形努力之外,我們想特別指出,「專業代工」不與客戶競爭的奧秘,是能真正贏得客戶的信任,才能有長期合作的夥伴關係;誠信的企業文化,正是台灣「晶圓代工」模式得以成功的核心價值觀。
歸根究柢,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成功,一則投入的時間夠早,再者得益於全球化帶來貿易自由化的時機,可以與全球的客戶夥伴合作成長,另外來自本身技術的累積和突破。這是台灣工程師們窮50年的歲月,孜孜矻矻、宵衣旰食,共同創造的成果。50年專心致志,鍥而不捨,才能積土成山、積水成淵。五十年的歲月,至少跨越兩個世代的工程師,包括產業草創時期的孫運璿、李國鼎、潘文淵、方賢齊等先知,他們若在世,現在是逾百歲之齡;包括第一代的產官學研各界領導人,如:施敏、胡定華,有些已經身退,有些仍持續打拼中;也包括第二代領導人,現在是60歲上下。這些領導人多數是工程師出身,他們帶領其他工程師,一起創造了台灣半導體的傳奇。這本書除了記錄下他們奮鬥的歷史,也是向他們致敬。
我們三位作者,或者親自參與了這段歷史,或者見證了這段歷史。其中的先知、第一代、第二代領導人,有的是我們的長官、長輩,有的是同學、同僚,有的是我們仰慕的對象,但感覺都近在身邊,他們的成就觸手可及。當我們念大學時,「積體電路」是新興學科,沒幾人見過實物;當我們畢業後工作,已經離不開積體電路。誰也沒想到,今天積體電路成為台灣的桂冠。積體電路是台灣產業技術的登峰造極之作,產業發展的超限絕美演出,這是萬古未曾有之功業,一生不可得之奇遇,不能歷史留白。
本書從2022年初開始收集資料、討論、寫作,歷時3年。在過程中,承蒙工研院提供歷年來寶貴的計畫資料,以及清華大學吳泉源教授曾走訪整理多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重要領導人,於 1997年整理完成寶貴的口述歷史。還有許多半導體產業界的功勞者接受訪問,分享許多不見於文獻的故事和觀點,在此謹致謝忱,包括(依筆畫順)李培英、林本堅、施振榮、孫元成、曾繁城、游啟聰、盧超群、楊丁元、小池淳義、坂本幸雄、黑田忠廣等。其中日本爾必達半導體公司前社長坂本幸雄,不幸於去年仙逝。記得2023年在東京訪問他的時候,他剛練完劍道,神清氣爽、充滿鬥志,誓言為日本產業奮鬥到80歲才退休。爾必達和台灣半導體產業往來密切、脣齒相依,可惜生不逢辰,致英雄無用武之地。坂本先生的突然辭世,特別令人感到世事無常,懷念與哀傷。
縮寫名詞中英文對照表
第 1 章|台灣半導體產業的誕生
晶圓代工模式:加速半導體技術創新
人力資源累積:教育造就大量理工人才
政府的角色:協助而不介入企業經營
半導體的地緣政治:大國博弈下須步步為營
第 2 章|半世紀前的擘畫
國家的危機:打造矽盾產業的起點
RCA 計畫:首次從美國引進全套的半導體技術
反對的觀點:阻止不了政府創造全新產業的決心
電子所示範工廠:聯電、台積電、華邦的搖籃
衍生公司模式:為台灣高科技產業培育人才
聯電經驗:啟發台灣半導體產業策略
第 3 章|晶圓代工模式
超大型積體電路計畫:因應個人電腦產業成長
米德——康威革命:晶片設計與製造分離
純晶圓代工廠:台積電開啟全新的商業模式
無晶圓廠晶片設計公司:帶動顛覆性的技術創新
純晶圓代工廠的威力:台積電成為世界的兵工廠
第 4 章|DRAM 困境
次微米計畫:發展自主的DRAM 技術
李健熙的警告:阻止不了台灣進入DRAM 的決心
DRAM 的大躍進:金融市場與租稅優惠的加持
DRAM 代工模式為何失敗:技術不能自外部取得
第 5 章|日本的興與衰
日本超大型積體電路計畫:80 年代超越美國的關鍵
美日半導體協定:韓國DRAM 產業漁翁得利
SEMATECH:重振美國半導體設備競爭力
美國半導體產業的復興:英特爾的微處理器獨領風騷
日本1990 年代的失落:錯用不同於全球的電腦系統
第 6 章|韓國財閥十年磨劍
韓國半導體產業的誕生:由私人財閥主導發展
財閥的奮起:三星十年磨一劍,建立DRAM 王國
1990 年代韓日爭鋒:一場財務資金的戰爭
韓國的技術追趕:十年內超越日本
為什麼韓國不是威脅:DRAM 不構成戰略疑慮
第 7 章|微處理器重塑賽局
微處理器的起源:英特爾的大金礦
平台模型:建構完整且互補的生態系
周邊的力量:從個人電腦到智慧型手機的競爭
後個人電腦時代:掌握手機晶片者為王
第 8 章|摩爾定律開闢黃金路徑
資本與工程師:樹立難以超越的門檻
微影技術:ASML 獨占鰲頭
台積電超越顛峰:堅持技術自主
第 9 章|中國的挑戰
中國的大躍進:傾國家之力發展半導體
台灣模式:以租稅獎勵吸引外企設廠
大型政府基金:志在技術發展,不在市場
彎道超車:須等待技術典範轉移
美國的制裁:決心走自己的路
第 10 章|地緣政治與半導體
美國晶片與科學法案:以政治干預市場
日本的半導體振興計畫:三階段重返榮光
歐洲晶片法案:建立半導體完整的生態系統
台灣半導體與地緣政治:全球化大勢不變
Hanching Chung 聽說史先生開過書法展?第一次"觀賞"。謝。
Jordan Wen 溫肇東
能夠以這樣來縂結生涯的人不多,有幸有機會認識這樣的朋友。

,他的書法集和傳記十里天下。
很榮幸過去二十年有很多機會一起做些事,
前年還蒙他親自為我導覧孫運璿人文紀念館,
他離開工研院後,還是繼續做了很多很有意義的事。
【BBC專訪工研院前院長 史欽泰】臺灣成為全球半導體業超級巨星的半世紀歷程與秘訣💪
1969年,23歲的史欽泰前往美國,當時美國正開始半導體革命,他當時從普林斯頓博士班畢業後,任職於規模僅次於IBM的雷明頓蘭德公司,致力於設計記憶晶片。當時正值臺灣受到石油危機,出口遭遇重創,他認為「是時候回家了。」於是在1970年末,史欽泰來到工研院,帶領優秀的工程師們開始一連串的工業轉型之旅。
2023年的今日,臺灣因半導體產業躍身成為世界最大的晶片製造國。
BBC形容,史欽泰和一群年輕的有志之士,將一個出口蔗糖和T恤的島嶼轉變成了一個電子產業霸主。
而這之間到底經過多少努力?臺灣擁有的是什麼別的國家所沒有的特質?
趕快🔜點選留言第一則文章連結,帶您

這才是對台灣有貢獻的領導人,真正謙卑的反省。
~~~~2016.10.31
蔡英文:工研院院士堅強的意志與永不熄滅的熱情,是台灣最需要的。
工業技術研究院院士授證典禮,蔡英文總統蒞臨並親自頒授榮譽證章及證書給第五屆 #工研院院士:光寶集團宋恭源董事長、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電機系台積電傑出講座教授胡正明教授、盟立自動化公司孫弘董事長兼總裁、台光電子材料蔡輝亮副董事長兼策略長、漢民集團黃民奇創辦人兼董事長。
工研院新科院士出爐 再添重量級產業智囊團
ITRI.ORG.TW
這張照片,我只認識2人。
Andrew Hsu 在新竹國賓大飯店。
10月30日 · 新竹市 ·
·
70歲科技界老長官要開書法展,80歲科技界老長官要出格律詩詩集,人生無限可能。
史欽泰(1946年-),台灣高雄縣人,於國立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畢業後,負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1975年獲得博士學位。畢業後,史在Burroughs公司擔任二年資深工程師,隨後返國服務於工業技術研究院,歷任工程師、經理、所長及副院長等職務。1994年,史升任為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任內推動前瞻性奈米、生醫等新世代技術、開放實驗室、創新育成中心,貢獻卓著。2003年,獲得經濟部頒發「一等經濟獎章」。2004年起擔任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院長[1]。2009年8月開始擔任資訊工業策進會董事長[2]。
參考文獻[編輯]
^ 《院長簡介》,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官方網站
^ 《董事長簡介》,資訊工業策進會官方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