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大江大海騙了你——李敖秘密談話錄》是李敖駁斥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之作,書中拿出真材實料的證據拆穿龍應台的無知、荒謬和瞎扯。
“Writing is the painting of the voice; the closer the resemblance, the better it is”
-- Voltaire
龍應台專文:救生艇裏放聲唱歌──給香港的九十後
......生於一六九四年的伏爾泰,其實就是一個三百年前的「九十後」。看見了獨裁體制的不公不義,看穿了宗教組織的偽善和獨斷,這個聰慧機敏的九十後用筆的力量,在巴黎、倫敦、日內瓦的思想街頭馳騁;三百年後的九十後們,用各種方法在試探權力的看不見的那條線,在紐約、伊斯坦堡、開羅、曼谷、臺北、香港的街頭和廣場奔走。
三百年,世界變了很多,但是根本性的問題,九十後青年伏爾泰所思索追究的問題,並未改變;譬如說,權力的拳頭到哪裏必須停止?自由的極限可以擴張到多大,由誰來界定?譬如說,追求真理很重要,容忍也很重要,但是當追求真理必須殘酷而與容忍的精神相違背時,你站到哪一邊去?
伏爾泰說過的一句話,讓後來的人 ── 幾乎是全世界的人,一再地傳頌、引用:「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是我誓死維護你說出看法的權利。」雖然歷史翻案者說,他的逐字原文並非如此,但是這句話確實代表了他一輩子的信仰和堅持。
我注意到的是,他還說了很多別的話,意義之深刻,令我在三百年後看著今日局勢的忽冷忽熱、權力的忽東忽西、價值的忽上忽下,仍舊驚詫不已。
他說,歷史?歷史就是大家都共同接受、贊同的謊言。
他說,真正糟糕的其實不是貧富不均而是依賴的形成。
他說,我們要熱愛真理,但是也必須懂得原諒犯錯……
.....以及迎向陽光、迎向風雨的信心。我用三百年前的九十後伏爾泰的一句話送給今天香港的九十後:
Life is a shipwreck but we must remember to sing in the lifeboats.
龍應台在《紐約時報》發表的〈台灣不能再依賴美國〉一文,雖包裝為對和平的感性呼籲,卻隱藏著與北京戰略敘事高度契合的框架,讀者應對此保持警惕。
首先,需澄清龍應台的政治背景:她並非單純的文化人士,而是馬英九政府時期的文化部長,其政治關聯從1999年至2012年橫跨十五年,是該政府親中政策的核心敘事者。在她所謂「和解」成功的時期,台灣的國際空間持續萎縮,對此的民間不安最終在2014年爆發為太陽花運動,50萬人走上街頭抗議缺乏監督的兩岸協議。
龍應台對於「和解」的描繪充滿懷舊色彩,卻未能正視當下的嚴峻現實:2020年香港國安法實施後,超過230家民間組織被迫解散,至少有47位民主派人士因參與初選被以「顛覆國家政權」罪名起訴;同時,2024年中國軍機擾台已超過2,000架次,較2023年增加18%。而就在本文發表前一日(2025年4月1日),中國東部戰區再次展開大規模聯合演訓,台灣國防部監測到共軍出動71架軍機和21艘軍艦,其中包括「山東號」航母群,形成對台灣的多向包圍態勢。這些都不是抽象的「恐懼」,而是台灣每日面對的具體威脅事實。
龍所批評的「恐懼操作」,其實不過是現實的清醒對應。當年與馬英九握手的中國,今天已經每日派遣軍機擾台、將和平倡議視為分裂主義,並將民主訴求定性為「顛覆」。在這樣的處境中,謹慎不是恐懼症——而是基本的理性。
更值得警惕的是,龍這篇文章潛藏了一種「戰略性自我懷疑」的敘事手法。她質疑美國的可信度,卻不提供任何具體替代方案。最終呈現的,只是一個虛假二選一:要嘛對抗中國、要嘛投降孤立。
這完全忽略了台灣近年來積極發展的多元國際合作策略。賴清德政府自上任以來,已與日本、菲律賓等鄰國深化安全對話,並積極參與「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該倡議於2023年簽署第一項協定,涵蓋貿易便捷化、反腐敗、中小企業支持等多領域合作,為台灣開拓不依賴單一市場的經貿網絡。在科技領域,台灣積極參與「晶片四方聯盟」(Chip 4),與美國、日本、南韓共同保障半導體供應鏈安全,確保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的關鍵地位。這些都是台灣面對國際複雜局勢所採取的務實行動,而非龍文中暗示的單純依賴美國。
也值得反問:當這樣一篇質疑美國意圖的文章,被刊登在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左派媒體、用英文對全球讀者傳播時,我們是否也該思考:這篇文章若是投給《人民日報》,能刊登嗎?若發表在微信上,會不會被秒刪?
龍的文字或許能引起一部分疲憊於戰爭與對立的讀者共鳴,但需理解幾個關鍵事實:
首先,台灣人民對目前政府處理兩岸關係的路線有明確的支持。根據美麗島電子報2025年3月31日公布的民調,賴清德總統的施政滿意度已達55.6%,創上任以來新高;民進黨的好感度也飆升至52.7%,遠高於國民黨的27.2%和民眾黨的25.2%。這顯示龍應台所謂「恐懼政治」的指控與台灣多數民意不符,台灣人民是在清醒評估後支持現有政策取向。
其次,烏克蘭的教訓從不是「被背叛」,而是警示我們:拖延備戰、內部分裂與對侵略者心存幻想,才是真正導致災難的根源。截至2024年底,中國海軍已增長至370多艘艦艇,顯著超過美國太平洋艦隊的規模,且每周平均有超過10架軍機擾台。面對這樣的威脅,台灣選擇的不是孤立主義,而是建立多層次的國際合作網絡,從歐洲到日本、澳洲,以及印太地區其他民主國家。
美國固然不是完美盟友,其民主機制也並非萬能。我們認同美國必須面對其外交政策中的矛盾之處。然而,台灣已經發展出一套平衡戰略——既不完全依賴美國,也不向中國妥協自由民主價值。這種戰略正是台灣社會共識的體現:強化自衛能力、經濟創新韌性與國際多邊合作。
和平不是靠自欺得來的。真正的和平,需要民主的清明、國際的團結,以及勇敢拒絕那些美化束縛、包裝投降的語言。在這條道路上,台灣人民已做出清晰選擇,而民調數據正是這種選擇的反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