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3日 星期二

聖嚴法師: 我願無窮盡!

圖/聯合報提供


「學問僧」聖嚴 禪法播西方
聖嚴「學問僧」形象深植人心,被文化界喻為穩定台灣人心的力量。
本報資料照片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盡!
今生做不完的事,
願在未來的無量生中繼續推動;
個人無法完成的事,
勸請大家共同推動。
──法鼓山‧聖嚴法師(二○○五)

二○○五年底,花了十六年心血擘建的法鼓山終於開山前,聖嚴法師一度傳出病重。但開山大典中,法師在寒風細雨中出現了,法衣飄飄,合掌微笑。原就瘦弱的身子在寬大法袍中,更顯弱不禁風。他走上主禮台,以「大悲心起」的弘誓與四方信眾立約。

當日的簡介小冊最前頁,印下法師這段話,似乎他早知今世的人間旅程將達終點。

承繼漢傳佛教禪宗臨濟、曹洞二法脈的聖嚴法師,擁有日本立正大學博士學位,致力「人間佛教」,以「心靈環保」為核心理念,號召追隨者「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單德興形容他是「集宗教家、教育家、社會運動者、學者、作者等角色於一身」,長期致力佛教的人間化、現代化、學術化與國際化。

為法師立傳的作家施叔青,也曾在攝氏零下廿度的低溫中,目睹聖嚴法師在紐約郊區象岡道場主持「話頭禪七」的景況。他讓抽象的「禪」以簡單心法在西方知識分子圈中扎根。

在日漸市俗化、講求神通靈異的台灣佛教界中,法鼓山的簡樸家風顯得安靜內省,不出風頭;當教界好以供養蒐集古物、聖物自重之際,聖嚴法師卻寧將獲贈的大陸 古佛寺佛頭奉還原寺。以四方供養投入僧伽教育,創辦台灣第一所獲教育部核可的佛學院。聖嚴法師一介「文化僧、學問僧」的身影更顯高潔。

他自喻為「風雪中的行腳僧」,曾獲選為「四百年來台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他全世界弘法,馬不停蹄,是多次世界宗教會議的佛教代表。為了以現代 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仍一字一字著書寫作。他所創辦的「中華佛學研究所」,被公認是水準極高的佛學機構,讓看似鼎盛的佛教有思想的根。

聖嚴法師最為台灣民眾熟知的身影,是九二一大震之後,一幀他悲憫俯首合十祈禱的身影,「台灣,加油!」他一句「所有的死難者都是大菩薩」,給人心帶來極大的安慰。

在社會景氣與人心低迷時刻,已罹病的聖嚴法師仍關心眾生,巨幅「你可以不必自殺」的公益廣告,又挽救了許多絕望的靈魂。

出身江蘇貧農之家的聖嚴法師曾自述此生:「我的生命是用來報三寶恩的,只要還有一個地方為了佛法非要我去不可,無論如何我都一定前往。」


圖/聯合報提供

聖嚴法師圓寂 15日植葬不立碑

  • 2009-02-04
  • 中國時報
  • 【蕭博文/台北報導】

 聖嚴法師圓寂 享壽八十歲▲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因多發性肝腫瘤於三日下午四時在金山法鼓山圓寂,享壽八十歲。聖嚴法師十三歲出家,也是首位博士高僧,並到世界各地致力宣揚佛法,一九九八年被天下雜誌譽為「四百年來對台灣最具影響力的人士」之一。(本報資料照片)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三日下午四時圓寂,享壽八十歲。「我生前無任何私產,一切財物,涓滴來自十方布施,故悉歸屬道場。」聖嚴九點遺言中還要求不發訃聞、不築墓、不撿堅固子,並叮囑弟子,身後事乃莊嚴佛事,不可辦成喪事。

 聖嚴法師遺體在今天凌晨一時移靈至法鼓山總本山大殿,八日舉行荼毘大典火化遺體,預定十五日舉行植葬,地點在法鼓山生命園區。法鼓山即刻起在總本山及各分院舉行報恩念佛儀式,各界信徒都可參加。

 寂滅為樂 叮囑簡約莊嚴

 法鼓山昨晚在北投農禪寺新禪堂舉行「虛空有盡.我願無窮」記者會,由法鼓大學董事鄭丁旺、律師林玫卿主持,與會者包括法鼓山發言人果肇法 師、方丈和尚果東法師、法鼓大學校長劉安之、法鼓總會總會長陳嘉男等人。果東法師宣讀聖嚴法師的九點遺言,首先即是,「在我身後,不發訃聞、不傳供、不築 墓、不建塔、不立碑、不豎像、勿撿堅固子」,儀式則請一至三位長老大德法師主持,務必簡約莊嚴,切勿浪費舖張,靈堂掛一幅輓額「寂滅為樂」輓額即可。

 感謝布施 涓滴歸屬道場

 聖嚴遺言也提及,除了已出版的著作,凡是未經他審閱者不得再整理成書。聖嚴法師也請林其賢教授將年譜補至捨壽為止,籲請弟子勿再編印紀念集之類出版物。

 對於身後版稅收入,聖嚴法師在遺言中也交代,身後若有供養現金及國內外版稅,將贈與法鼓山佛教基金會及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聖嚴遺言提到「我生前無任何私產,一切財物,涓滴來自十方布施,故悉歸屬道場,依佛制及本人經法院公證之遺囑。」

 一生理念 法鼓山續推廣

 遺言並提及,法鼓山的法脈除經濟獨立運作外,舉凡人才教育、人事安排,宜納入統一機制,至於國外分支道場,聖嚴法師期許以禪風一致化、人事本土化為原則持續推廣。聖嚴期許僧團,承繼並延續法鼓山的禪宗法脈,亦不得廢止法鼓山的理念及方向。

 最後聖嚴提到,「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為其傳奇一生留下最好的註解。



  • 2009-02-04
  • 中國時報
  • 【唐鎮宇/台北報導】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是佛教中第一個取得博士學位者,從小出家,但念念不忘讀書,軍涯時期只要有空就會自修。取得博士學位後,到世界各地宣揚佛法,陸續創辦「法鼓山」等各個佛學研究聖地,一九九八年被天下雜誌譽為「四百年來對台灣最具影響力的人士」之一。

 聖嚴法師的「好學」世人熟知。出生在江蘇省南通縣小農村,十三歲出家,為了求學兼修習佛法,民國卅六年到上海靜安寺佛學院當一名插班的學僧。

 民國六十年,投身軍旅期間,一有空便自修,也在各當代文藝期刊發表文章。民國七十一年退伍後,法師二度出家,不久後到高雄美濃鎮廣林里山 區「大雄山朝元寺」閉關進修六年,期間完成《比較宗教學》、《戒律學綱要》、《正信的佛教》等九本代表性著作。其中十九萬字的《戒律學綱要》對佛教的皈 依、齋戒等有獨到見解,成為國內外著名的戒律學教材。

 民國八十年法師六十一歲,在沒有任何援助下,隻身到東京立正大學佛教部辦理入學登記,兩年後取得文學碩士學位,又花四年取得文學博士學位,成了我國第一位有博士學歷的出家人。

 「佛法是這麼好,可是誤解它的人是那麼多,而真正瞭解和接受的人是那麼少。」小沙彌時期的聖嚴法師就已立定志向要以宣揚佛法為終生職志, 從軍之初曾聲明「原來我是和尚,將來還要作和尚!」從戎期間對佛法的鑽研也不曾間斷。完成博士學位後,法師隨即赴美弘法,民國九十年在美國創立「東初禪 寺」,此後便到世界各地宣揚佛法。

 民國九十年,聖嚴法師在金山創辦「法鼓山」,此後又陸續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僧伽大學」、「法鼓山社會大學」、「法鼓佛教學院」等,推廣佛教教育不遺餘力。在高等教育界推廣佛法,聖嚴法師也著重用現代人的語言闡釋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提供現代人具體可行的觀念與方法,獲社會各界人士響應。

 聖嚴法師著作豐富,闡釋佛法不侷限佛教本身,精讀有關基督教的中西著作,對佛教與基督教若干重要問題發表文章論述;各種佛教流派包括天台、華嚴、唯識、禪、淨土等也都有著述。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等。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