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4日 星期一

高善文1971年]—);中國經濟學家。 我認為可能更合理的預測是未來三到五年的增長率在3%至4%之間,不過我們知道官方數字將始終在5%左右。」2024。【大師大作】 許成鋼《制度基因》探討中國制度和共產極權主義制度的起源和演變:演講摘要用ChatGPT的查核; 許多更正商榷: AI來自整個民主資本主義體系,不是美國。AI基礎建設資源投資量,美超過中國一個數量級.......。「人權、產權、政治決定權」政權的制度基因。中共倒行逆施。,中國共產黨成立的第一天,就是不斷的撒謊,不斷的欺騙,而且使用暴力,背棄諾言。李怡: 中共宣稱的核心利益是政權、領土和民生,但從過去的經歷來看,領土和民生都是可以犧牲或不顧的。真正的核心利益只有一個,就是保權,不是「一寸土地不能丟」而是「一分權力不能讓」:對大陸是要保政權,對香港是要不斷擴大控制權。


高善文(1971年9月[1]—),山西臨汾[2],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學家。

2024年12月,高善文在國投證券內部投資講座中指中國官方經濟數據高估GDP增長率、低估失業人口數量。高善文表示:「我自己的猜測是過去兩到三年實際增長率平均可能在2%左右,儘管官方數字接近5%。」他又指:「如果我的猜測是正確的,我認為可能更合理的預測是未來三到五年的增長率在3%至4%之間,不過我們知道官方數字將始終在5%左右。」[3]

音頻流出後因觸怒中國政府遭到封殺。




WWWWW

許成鋼(1950年12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學家,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長期研究中國政治經濟制度及其改革。曾任香港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現為史丹佛大學斯坦福中國經濟 ...
Nov 13, 2024 — 許成鋼在這本發人深省的書中提出,原因在於他稱之為「制度基因」的根本因素,例如中國的帝國傳統和對個人自由和產權的限制。透過與最偉大思想家的對話, ...



關於許成鋼演講摘要(見上上篇),這是ChatGPT的查核,存參:
結論先講:
這篇文章裡有一些數字與歷史事實接近現況,但也有相當多「誇大、時間線錯置、或直接錯誤」的部分。下面分點整理。
一、工業革命與納粹時間線
1. 「第二次產業革命期間,納粹崛起」這句,時間順序不對
• 主流史學界通常把「第二次工業革命」界定為約 1870–1914 年,核心是鋼鐵、化學工業與電氣化、大規模生產。 
• 納粹政權則是 1933–1945 年,也就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與二戰期間。 
• 所以把「第二次產業革命」與「納粹崛起」放在同一時段,作為「沒完成民主憲政所以產業革命失敗」的敘事,從年代上就不精確。
2. 「四次產業革命都發生在英美法系民主資本主義陣營」
•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確以英國為核心,荷蘭在早期商業與金融體制上影響巨大,這說法尚可討論。
• 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重要國家裡,德國是關鍵核心之一,且其法系屬「大陸法系」,不是英美法系。 
• 第三次工業革命(資訊/電子)確實強烈集中於美國與其盟國,但日本、德國等「大陸法系」國家扮演關鍵角色。
• 所以「只在英美法系民主資本主義中才會出現產業革命」是高度詮釋性的命題,不能視為可驗證的歷史事實。
二、OpenAI 與「每年三倍成長」的說法
原文關鍵句:
「OpenAI 年收入 130 億,每年三倍增長。美主要 AI 公司都每年三倍增加收入。」
1. OpenAI 收入數字本身
• 2023 年,OpenAI CFO 對外說法是營收約 10 億美元。 
• 2024 年,內部預估約 37 億美元,同一位 CFO 說是 2023 年的「超過三倍」。 
• 2025 年初,媒體多次報導 OpenAI 年化營收(run rate)約 110–130 億美元等級,對應 2025 年可能再成長約 3 倍。
⇒ 以「當下的 run rate 約 130 億美元」來講,大致合理;但那是 2025 年的預測與年化速度,不是已結算的「歷史年度營收」。
2. 「每年三倍成長」是否成立
• 2023 → 2024:大約 3.7 倍,接近「三倍」。 
• 2024 → 2025:如果從 37 億到 110–130 億,約 3 倍,再次接近。
• 但 2022 → 2023 的成長倍數,公開資料不完整,很難說是「每年都 3 倍」。
⇒ 更精確的說法應該是「最近兩年成長接近每年 3 倍」,而不是「每年都三倍」。
3. 「美國主要 AI 公司都每年三倍增加收入」
• Anthropic 等公司確實在 2023–2024 間有極高成長,但「全部主要公司每年三倍」沒有公開可驗證的總體統計。
⇒ 這句是推論與誇飾,無法當作已驗證事實。
三、Google/Alphabet 的營收描述
原文:
「Google 今年營收,1000 億美元,比上半年增加一倍,因為 AI 在她產品普遍使用。」
1. 事實上的數字
• 2025 年 Q1 Alphabet 營收為 902 億美元,年增 12%。 
• 2025 年 Q2 營收約 964 億美元。 
• 2025 年 Q3 Alphabet 首度出現單季超過 1000 億美元營收,約 1023 億美元,而非「全年 1000 億」。 
2. 「比上半年增加一倍」的問題
• 以季報來看,Q2 相較 Q1 是從 902 億到 964 億,約增加 6–7%,不是「翻倍」。 
• 即便拿 Q3 的 1023 億去跟前一季相比,成長也不到 10%,更談不上是「一倍」。 
3. 結論
• 「Alphabet 因 AI 應用帶動營收與資本支出大幅上升」是事實。 
• 但「今年營收 1000 億美元、比上半年增加一倍」在數字與表述上都不正確。
四、算力與投資:美國 vs. 中國
原文多處提到「中美算力差十倍以上」「AI 基礎建設資源投資量美國超過中國一個數量級」。
1. 可查得到的量化比較
• RAND 2025 年評論指出,美國大約擁有中國 10 倍的 AI 算力(以可用運算資源整體估算)。 
• Epoch AI 統計 GPU 超級電腦叢集的效能,美國約占全球 75%,中國約 15%,比值約 5:1。 
• AI 私募投資額 2024 年,美國約 1091 億美元,中國約 93 億,約 12:1。 
2. 判斷
• 有些嚴謹研究支持「美國在 AI 算力與投資上領先中國一個數量級」的說法,視指標不同,大約在 5–12 倍區間。 
• 「差十倍以上」作為口語近似可以接受,但嚴格來看,並非所有指標都「超過 10 倍」。
五、中國經濟:失業與通縮的描述
原文:
「中國失業嚴重,資金嚴重不足,內需嚴重不足,陷入通貨緊縮的陷阱。」
1. 失業與特別是青年失業
• 2023 年中國整體城鎮調查失業率約 5.2%,官方數字尚稱溫和。 
• 但 16–24 歲城市青年失業率在 2023 年中一度突破 21.3%,之後官方停報,外界普遍認為問題嚴重。 
• 2025 年重新發布的新口徑(排除在學青年)顯示,2025 年 8 月青年失業率約 18.9%,仍處高位。 
2. 通縮與內需
• 2023–2025 年,CPI 年增率多次逼近 0 或轉負,PPI 已經連續 30 多個月負成長,國際機構與媒體多以「通縮壓力」或「通縮循環」描述。 
• 世界銀行與其他研究多指出,內需疲弱是關鍵問題之一。 
3. 判斷
• 「青年失業率偏高」與「有通縮壓力、內需偏弱」基本符合公開數據。
• 「資金嚴重不足」則是詮釋性說法,企業與地方政府債務高企,與其說資金不足,不如說「投資回報與風險結構惡化」,純粹從數據難以簡單證成「嚴重不足」。
六、SMIC 與台積電技術差距
原文:
「中芯國際技術節點是台積電 2018 水平。」
1. TSMC 與 SMIC 的 7nm
• TSMC 在 2018 年量產 7nm 製程,成為當時先進製程主力。 
• 多個技術拆解與分析指出,中芯國際近期量產的 7nm 晶片,在晶體密度與關鍵參數上,大致相當於 TSMC 2018 年的 7nm 等級,雖然內部工程細節不同。 
2. 判斷
• 若「技術節點」單指量產節點名稱與大致密度,說 SMIC 目前主力的先進製程約落在「相當於 TSMC 2018 年 7nm」是合理的粗略描述。
• 但 TSMC 現在已在 3nm 量產,2nm 準備中,SMIC 與 TSMC 的差距不只「節點年份」,還有良率、成本與生產規模等多層次差距。
七、華為 AI 晶片、台積電與「290 萬」問題
原文幾個關鍵句:
「去年底發現華為晶片通通是台積電製作(290 萬電晶粒是台積電做的),自己只做設計和封裝而已。」
1. 290 萬這個數字是什麼
• 半導體分析機構 SemiAnalysis 與多家媒體報導,華為透過中介公司 Sophgo 等方式,取得約 290 萬顆由台積電代工的 Ascend 晶片/die,供 910B/910C 使用。 
• 這是「290 萬顆晶片/die」,不是「290 萬顆電晶體」(那個數量級對現代高階晶片來說反而太低)。
2. 「去年底發現」與「通通是台積電製作」
• TSMC 在 2024 年被美方要求調查後,向 Sophgo 停止出貨,並有 Reuters 等報導指稱,美國要求 TSMC 停止對中國客戶出貨某些 7nm AI 晶片。 
• TechInsights 2025 年的拆解顯示,華為 Ascend 910C 仍在大量使用早年台積電代工的 7nm die,並藉封裝組合舊 die 來維持出貨。 
• 同時,Mate 60 Pro、MateBook Fold 等華為產品也被確認採用 SMIC 自行製造的 7nm 晶片,顯示並非「全部都台積電製造」。 
3. 「自己只做設計和封裝而已」
• 事實上,華為的設計部門(海思)確實負責設計,代工部分有台積電與中芯國際等;封裝可能由多家 OSAT 及華為自身解決方案整合。
• 但 SMIC 7nm 製程為華為量產 Kirin 9000S 等晶片,已被多方拆解確認,因此說「自己只做設計和封裝」忽略了中國本土晶圓代工的角色。 
4. 判斷
• 「華為曾藉中介公司囤積約 290 萬顆台積電製 AI 晶片」大致正確。
• 但「全部晶片都由台積電製造、華為只做設計與封裝」以及「去年底才被發現」是過度簡化,且時間點與角色分工都不精確。
八、「中國所有高階 AI 晶片都來自輝達和台積電」是否成立
原文結論:
「中國所有高階 AI 晶片都來自輝達和台積電。」
1. 現況資料
• 華為 Ascend 910B/910C 等 AI 晶片,雖高度依賴台積電過去代工庫存,但也在嘗試透過 SMIC 與未來深圳自建 7nm 線來實現本土化。 
• 中國還有寒武紀、壁仞(Biren)、浪潮等公司推出自家 AI GPU/加速器,部分曾委託 TSMC 代工,但也在向本土製程轉移。相關產品的效能和成熟度不一定能與 Nvidia 最新一代匹敵,但仍屬「高階 AI 晶片」範疇。 
• 美國政府官員的證詞中,評估華為 2025 年自製先進 AI 晶片數量可能不超過 20 萬顆,顯示本土產能有限,但並非「零」。 
2. 判斷
• 若以「技術領先、性能最佳的 AI 晶片」來看,中國雲端算力高度依賴 Nvidia 等美國廠與過去台積電代工庫存,這個方向基本合理。
• 但說「所有高階 AI 晶片都來自輝達和台積電」在字面上是錯的,因為中國國內已有若干 7nm 級 AI 晶片實際量產與部署,只是規模、效能、能效與生態系遠落後於美系。 
九、「中國 AI 晶片比 Nvidia 上一代耗電四倍」的說法
原文:
「中國自己試圖製造很差的 AI 晶片,非常費電,用電量是 Nvidia 上一代的四倍。」
1. 可以對照的具體例子
• 華為 CloudMatrix 384 叢集(使用 Ascend 910C)與 Nvidia GB200 NVL72 的比較:
• CloudMatrix 384:384 顆 Ascend 910C,BF16 算力約 300 PFLOPS,耗電約 559 kW。
• GB200 NVL72:算力約 180 PFLOPS,耗電顯著較低;Tom’s Hardware 的估算是華為系統能效約為 Nvidia 的 1/2.3 左右,也就是「華為系統耗電約為 Nvidia 的 2.3 倍」。 
2. 判斷
• 從這個公開案例看,「能效較差、耗電偏高」的方向是成立的。
• 但具體倍數在已公開數字中約 2–2.5 倍,而不是 4 倍。
• 而且這是「整個系統」比較,不是「單顆 GPU 晶片」的嚴格逐項測試。以「四倍」斷言,屬於誇張化的說法。
十、中美 AI 算力與出口管制效果
原文最後的政策主張:
「只要完全禁止高階晶片出口中國,中國就會持續落後、而且被持續拉大差距。」
這部分是未來預測,不是可被查證的現實事實;但可以對照目前證據看趨勢。
1. 出口管制迄今的效果
• 有研究指出,拜登政府 2022–2024 的管制,確實使得美國在 AI 訓練算力的全球占比從約 51% 上升到 74%,中國占比则從 33% 降到約 14%,顯示管制對「算力差距擴大」有一定效果。 
• 同時,Nvidia/Huawei 等也透過降規產品、繞道採購與本土研發等方式部分對沖影響,導致「完全卡死」並未發生。 
2. 判斷
• 「更嚴格的出口管制會加大中國在高階 AI 硬體上的困難」是合理推論,但「一定會持續拉大差距」則牽涉中國內部技術突破與政策調整,無法事先證成。
• 這一段在邏輯上是「政策主張 + 反事實歷史假設」,不是可以用現有資料直接驗證的「歷史事實」。
十一、關於黃仁勳本人的談話是否被準確轉述
原文把他概括成:
「中國已經要趕上美國,我們必須要賣晶片、控制他們落後一點,才能領先。」
1. 近年的公開言論
• 黃仁勳多次表示「中國在 AI/晶片上與美國非常接近」甚至「中國是『nanoseconds behind』」。 
• 同時他主張,美國應該繼續向中國出售(降規版)晶片,理由包括:維持美國公司競爭力、避免中國完全轉向本土技術、生態系仍建立在美國技術堆疊上。 
• 「賣第四好的晶片給中國、保留前三名在美國」這套說法,則出現在美國官員與評論者對政策的詮釋與辯護中。 
2. 判斷
• 黃仁勳確實主張「中國實力不弱,美國若完全切斷可能適得其反」;他也接受「賣降規晶片」這一現實妥協。
• 但原文那句話是高度概括後的轉述,加上自己的政策判斷,並非可以在公開記錄中找到的逐字引述。
綜合評估:這篇文章「數字與史實」的可靠度
1. 基本文獻與大方向
• 對於「美國在 AI 算力與投資上的優勢」「中國經濟的通縮壓力與青年失業」「SMIC 7nm 約落在 TSMC 2018 水準」「華為大量依賴台積電過去庫存」等關鍵脈絡,整體方向與近年公開資料相符。 
2. 明顯有問題或誇大的地方
• 把第二次工業革命與納粹崛起混為同一時段。 
• Google/Alphabet 的營收數字與「翻倍」說法明顯與財報不符。 
• 把青年失業/通縮等現象,直接上升到「資金嚴重不足」的判斷,帶有主觀色彩。 
• 將華為現階段所有高階 AI 晶片來源簡化為「通通台積電製造」,忽略 SMIC 7nm 與中國自建產能。 
• 「中國所有高階 AI 晶片都來自輝達和台積電」在字面層次是錯誤的。 
• 「耗電是 Nvidia 上一代四倍」與公開數據(約 2.3 倍)不符。 
3. 無法嚴格驗證、屬學者個人理論的部分
• 「只有民主資本主義才能帶來產業革命」「極權只能做戰略佈署,不能產生 0–1 創新」這類命題,屬制度經濟學/政治經濟學理論判斷,依賴的是模型與詮釋,不是單一可量測的歷史事實。
• 對黃仁勳與美國決策者意圖的推論,例如「只要完全封鎖晶片出口,中國就會重演蘇聯 1980 年代」,本質上是反事實的情境推演。
如果你要進一步使用這篇文章作為論證素材,我的建議是:
• 把其中可被數據支持的部分(算力領先、青年失業與通縮壓力、SMIC 技術落後、華為依賴庫存等)單獨拉出,直接引用原始資料或報導。
• 對於明顯誇大的數字(Google 營收、「四倍耗電」、以及「所有晶片都來自某兩家公司」)全部捨棄。
• 把制度理論與歷史敘事拆開處理,避免用錯置的年代(如納粹與第二次工業革命)去支撐制度論點。
這樣可以降低被反駁的風險,也讓討論更集中在真正可以爭辯的制度與戰略層次。


WWWWW

[黃仁勳問題很大]

上週五,《制度基因》的作者史丹福教授許成鋼來本中心演講,他演講的主題是AI產業革命和制度競爭。

許成鋼研究的主題是產業革命和政治經濟體制的關係。他的《制度基因》是晚近制度經濟學最好的一本書。

他週五的演講為這幾年的中美競爭—包括晶片和AI戰爭,撥雲見霧,讓人茅塞頓開。

以下是他演講的速寫。

----------------

從工業革命以來,我們經歷了四次產業革命,

第一次產業革命發生在英國和荷蘭。

第二次產業革命,電和汽車的普及都在美國大規模的發生。

第三次產業革命,指以美國為首的民主陣營的半導體、電腦和網路。

第四產業,就是現在的AI,它仰賴了美國、加拿大、荷蘭、台灣、韓國和日本的產業鏈。AI革命和過去三次性質上很不同。因為這次要從根本上影響人腦力的能力,而不再像過去是體力。AI將會非常深刻和全面地影響人類的科技、經濟、社會、軍事、地緣政治。

關鍵是,這四次產業革命都發生在英美法系的民主資本主義陣營。

事實上只有民主資本主義才能帶來產業革命。

以德國為例,德國在第一次大戰前,經濟快速發展,工業化速度和程度、科學都對第二次產業革命起很大重要性。但是第二次產業革命期間,納粹崛起,導致沒有成功建立民主憲政,產業革命失敗告終。

蘇聯陣營也是如此,在冷戰中末期經濟增長和軍備競賽遇到基本困難,都因半導體和電腦發展落後。共產極權限制了產業革命的發生。

產業革命是一系列顛覆性創新造成,這些全是自發產生、不可預測(大多數公司會死、少數會活,無法預測)和不可計畫。產業革命從來不來自於任何計畫和產業政策。也不可能通過計畫和產業政策產生。計劃就會犯錯。

為什麼產業革命只會發生在民主資本主義陣營?

這可以從需求面和供給面來解釋,我們可以AI為例。

需求面:

每一次產業革命都產生在最富裕國家,因為只有那裏有充裕資本。在富裕國家,偉大發明創造能獲得巨大回報。

無數資本家有獲得巨大回報機會,產業革命才會發生。

AI是泡沫嗎? 不是。OpenAI年收入130億,每年三倍增長。美主要AI公司都每年三倍增加收入。Google今年營收,1000億美元,比上半年增加一倍,因為AI在她產品普遍使用。Microsoft也遠超過市場預期。美國AI行業獲得極其巨大的營業收入。

供給面:

(1)民主憲政保護人權,人有自由,才可能有重大發明。

晶片的設計和製造和設備,所有關鍵環節都產生在民主體系。這不是偶然。

最偉大的想法從哪來,沒有人能知道。但和AI相關獲得最重要想法,百分百都在民主體系。那怕是華人也都在民主體系下機構工作,偉大想法才會出現。

這和人種無關,只和制度有關。只有制度提供機會的地方,你才是人才。所以第二次產業革命在美國,歐洲人都跑到美國。

(2)英美法系有更加保護企業家和知識產權的制度。

(3)英美法系下保障了四個基本市場,這四個基本市場決定了產業革命的出現,包括了: 知識產權的市場,金融市場(風險資本的市場)、產品市場、人才市場。

這四個市場必須要靠憲政和法治才能產生。

大規模的金融市場保障資本的深度流動,其中最重要是風險資本。市場有關鍵的篩選效用,進行資源配置,提供了很強的激勵機制,才能顛覆性快速發展。

對中國來說,AI是中共重大戰略佈署。

中國的需求側非常弱。沒有需求側沒有產業革命,中國失業嚴重,資金嚴重不足,內需嚴重不足,陷入通貨緊縮的陷阱。自動化推動很難獲得回報。產業革命不可能發生在通貨緊縮的地方。

有人說,即使產業革命起源在民主資本陣營,但是中國可以快速抄襲發展。也就是說美國善於從0-1的發明,很貴很花錢,中國善於1-N,推展發明,便宜快速。

但是產業革命是許多、許多行業,有大量0-1的過程。民主資本主義制度的關鍵是貿易,即比較優勢。當你在某方面喪失優勢,資本主義會要你要放棄。今天,晶片設計是輝達,製造不在美國,而在台灣韓國鴻海。有人以為美國完蛋,但這完全錯誤,這就是比較優勢和效率,這是資本主義的優勢。資本主義提供高度金融和貿易流動性。

從0-1的過程需要全新的科學技術和商業模式的產生。十萬億級的營收,一定是因為全新商業模式,一定是在美國發生,一定來自自下而上發明過程。事先不可預測。必須要民主憲政保護一群人能夠自主自由進行研發,有足夠資源。

從1-N的過程,資本主義一直有這個分工,台灣的半導體和荷蘭的光刻機都是整個資本主義體系合在一起發生。

對中國來說,從0-1是絕對劣勢。但她透過戰略佈署,把自己變成世界資本主義的一部分,把自己廣泛滲透到資本主義體系,有無數的渠道,通過舉國之力和調動部屬,可以獲得0-1的基本訊息。補足了她的劣勢。他可以透過無數手段和渠道從外面獲得技術。

他可以從最發達國家獲得明確市場目標(產業革命需要知道市場要什麼),知道發達國家要什麼,發展原子彈、氫彈、火箭、高鐵、電腦、綠色能源、半導體、AI。

例如,綠色能源是歐美的產業政策送給中國最大禮物。歐美告訴了中共,將以行政方式限制內燃機、推動綠色能源。都有行政規劃了未來幾年會發生什麼。不再有資本主義仰賴不確定性。因此中國可以依照歐美國預定目標,作戰略佈署,衝擊你的市場、佔你的市場,在你還沒發展起來之前。

共產極權做的是戰略部署。不是產業政策。極權制的戰略部署根本不是市場制的產業政策。極權制的戰略部署:

第一、以極權制度為基礎的所有制,中國百分百土地是國有,銀行國有,經濟制高點的關鍵行業都是國有。因此可以為了戰略目的,可以不惜代價,投入她的資本。美國根本不可能國有化大量私有資產,做這些戰略部署。

第二、利用全球化市場進行長期佈署,合法非法獲得先進技術。

第三、基本運作機制,黨由上而下領導,一切機構都有黨組織,黨國不分。區域管理的極權主義制度,靠地方競爭,把民企都裹近來。通過各地方黨政機構,領導中國所有大學、科研機構和私有企業。通過這樣才能進行戰略部署。

中國有很大部分是民營企業,但歐美沒有看到,中央和地方的黨政共同駕馭民企和市場,黨騎在這些民營企業背上。

民企作為黨的工具,黨的戰略部標,高過於企業利潤。為了達到戰略目標,可以付出巨大代價。民企產生巨大虧損,以軟預算救它們。大舉投資,破產怎麼辦,資本主義私有企業要關心破產風險。但是在軟預算約束和保證下,共產極權的民企不需要擔心破產,不需要擔心大規模虧損。普通企業和核心企業都是如此。

華為就是不需要擔心破產和投資沒有回報,因為它是黨的戰略部署最核心的軍隊,佔領它們要的方向。稀土原本大量賠錢,現在賺回來。

中國資本在全世界一帶一路的擴張,就是它的戰略部署,只要它的力量強,她的國資和政府就會脅迫當地政府,這是它典型的運作方式。

AI競爭:

AI的競爭不是中美的競爭,因為 AI來自整個民主資本主義體系,不是美國。

以算力來說: 中美差十倍以上。中國增長速度低於美國增長速度。算力是一切基礎。

算法: 最前言的閉源模型,美國還是遙遙領先。AGI通用AI都在美國,預期很快會有很大突破。不知道何時會傳到中國去。沒有發表的論文,就不會傳到中國。

開源算法和國際交流,中美沒有差距。

中國低成本場景應用,是不是有優勢存疑。

算法還在非常迅速變化。美國以通用AI發展場景應用,很快會超過低成本場景應用。

AI基礎建設資源投資量,美超過中國一個數量級。

中國自己試圖製造很差的AI晶片,非常費電,用電量是Nvidia上一代的四倍

美國限制出口先進晶片有很大的效果,中國晶片增速低於美國,且呈下降趨勢。

中芯國際技術節點是台積電2018水平。

去年底發現華為晶片通通是台積電製作(290萬電晶粒是台積電做的),自己只做設計和封裝而已。

但是台積電發現被騙後,台積電按照美國禁令,停止第三方轉給華為,華為的生產力大幅下降。

華為的HBM寬待的儲存器,韓國提供,第三方提供給華為,後來被發現也不提供了。

中國AI的發展,在晶片、算力和算法發展上,都距離民主資本主義陣營有很大距離。

美國主要大模型用戶的增長趨勢,遠超過中國。

兩個體系競爭。中國是靠矇帶騙,如果像當初美國完全卡住蘇聯,他們會更困難。

未來的三種可能

中美AI競爭可能情況

1.維持現狀: 高端晶片和半導體製造設備、人才流動受阻,民主資本主義體系佔全球3/4,中國1/4。與美國惡化國家,俄國伊朗北朝鮮會和中國站在一起。

2.半脫鉤

3.類似冷戰,美國完全禁止晶片、設備、人才、訊息流動。幾年差距會迅速拉開,重現蘇歐80年代情況。中國已經擁有的人才,海歸的人才,知識和儲存的設備只能支持幾年的發展。

---------------------------------------

聽完演講,我忽然意識到,黃仁勳的問題很大。

中國所有高階AI晶片都來自輝達和台積電。

所以根本沒有黃仁勳所說,「中國已經要趕上美國,我們必須要賣晶片、控制他們落後一點,才能領先。」

只要完全禁止高階晶片出口中國,中國就會持續落後、而且被持續拉大差距。





20241123_【長風講座】當前中國的經濟困境與美中博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5rI6Qz4ODc

許成鋼:中國共產黨成立的第一天,就是不斷的撒謊,不斷的欺騙,而且使用暴力,背棄諾言。李怡: 中共宣稱的核心利益是政權、領土和民生,但從過去的經歷來看,領土和民生都是可以犧牲或不顧的。真正的核心利益只有一個,就是保權,不是「一寸土地不能丟」而是「一分權力不能讓」:對大陸是要保政權,對香港是要不斷擴大控制權。

莊豐嘉

《制度基因》作者許成鋼到長風基金會舉辦的講座,說得太精彩,希望能給管中閔、江宜樺這些人當頭棒喝。
例如他給台灣朝野政黨的忠告:
1.中國共產黨是共產黨,共產黨的制度,是共產極權制,在極權制度裡有些內容是不能妥協的,妥協也是在騙你。
他說,中共第一天起就是統一戰線,第一天起就是進入國民黨,就是在騙人。「這是基本認識,你面對的是共產極權制的黨。」
2.一定要區分中國人和中國共產黨,不能混淆。因為全世界希望中國改變的人都要知道,要改變中國,一定要靠中國人。
管中閔問他,中共會不會有天會改變?他斬釘截鐵說,不會,完全不會。如果妥協,也是在騙人。
「鄧小平所謂的韜光養晦就是騙人的另一種說法。」
他回答觀眾提問時說,中共在俄烏戰爭中一直支援俄國,應該要讓歐洲清醒。歐洲一直缺乏一個認識,不知道中國共產黨政權就是當年的蘇聯政權,已經威脅到他們的生存。企業為了商業利益,非常短視,只管自己掙錢,而幫助中共發展軍事力量,現在中國把這個軍事力量輸出給了俄國,反過來威脅他們。
對於中國未來十年經濟不振情況下,他不排除中國會發動戰爭,但他說也要看對方的準備,如果西方世界能夠全面的應對,則戰爭中共一定失敗,失敗的話,中共就會垮台。
對於美國盛行一種兩個霸權相爭的論點,他認為是極其錯誤的認識,他說,歸根結底是制度問題,不是霸權。
他進一步解釋說,之所以中國的興起,會引起問題,不是因為他是新興大國,而因為它是共產極權制度,它的擴張,帶有暴力,他要破壞國際現有秩序,而這個破壞是有暴力支持的。比如說,它對台灣的威脅。
比如說它完全背棄對香港五十年不變、一國兩制的承諾。也就是說中國共產黨成立的第一天,就是不斷的撒謊,不斷的欺騙,而且使用暴力,背棄諾言。
有人提問中國也積極發展量子計算,他表示,中國已經開始落後了,包括落後加拿大和法國,全世界十大企業都已經進入商業模式,而中國還在試驗中。
以上只是部分摘要。
不管是許成綱的演講或觀眾的提問,都值得一聽。

2018年12月20日 
分享對象:所有人
所有人
中共宣稱的核心利益是政權、領土和民生,但從過去的經歷來看,領土和民生都是可以犧牲或不顧的。真正的核心利益只有一個,就是保權,不是「一寸土地不能丟」而是「一分權力不能讓」:對大陸是要保政權,對香港是要不斷擴大控制權。



可能是文字的圖像
🔴當中共接管台灣,全台灣都是他的黨產
台灣有些人認為「跟中共統一也沒關係」,
我不知道地球上為什麼有人會這樣想。
要了解一個人,就要看看他過去做了哪些事,
要了解一個政權,回溯歷史就能找出他的本質。
史丹佛大學的資深研究員 #許成鋼 老師,
近期出版了一本《制度基因:中國制度與極權主義制度的起源》。
書裡最重要的創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一個政權面對人民時,
觀察他如何規範人民的
「人權、產權、政治決定權」,
就可以知道這個政權的本質,
這是這個政權的 #制度基因
(三種權利當中,人權是最重要的,
沒有人權,就不會擁有真正的產權、政治決定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種本質什麼時候看得最清楚?
當這個統治者要接管一個新的治理區域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中共來說,
從1949取得政權,到1978年將近30年間,
他們在中國做了這些事:
♦️剝奪人民政治參與權:
中共憲法保障,唯有中國共產黨能夠永久執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剝奪人民產權:
☉土地全部收歸國有:
中共成為最大地主,祖先的田園資產,都被接收,
至今如此。
☉在所有的私營企業中先安插官股(51%),
接手經營,最後轉為完全公營。
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百年企業。
☉在政治鬥爭後,為每個人制訂階級,沒收所有財產:
有資產的人、不贊成中共作法的知識分子或一般老百姓,
資產全部歸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剝奪人權與生命:
在這30年間,中共為了要掌控政權,推行過土改、反右、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其中的大躍進,處決了許多農村的優秀農民,糧食供應出現危機,造成3年非天災的大飢荒,
這一連串的不當政策導致4500萬人的死亡(Frank Dikötter研究),
致死的原因包括飢荒、政治鬥爭、勞改、自殺。
二戰日本侵略中國,有1400萬人因戰爭死亡(中國官方統計)。
到最後,歷史證明了中共比起日本,用制度屠殺了更多的中國老百姓,4500萬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讀了上面的歷史之後,不由得會想,到底誰給中共這樣的殘酷靈感,讓他這樣虐殺自己的人民?
如果知道中共的前身叫做「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Китай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就可知道,這個把馬克斯列寧思想當作宗教來崇拜的政權,對於中國大陸的人來說,就是真正的外來政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雖然中共一直把自己跟中華文化綑綁在一起,
用文化基因訴求兩岸的共通性。
但是,這只是另一個謊言。
1956年,中共開始推行簡體字。所以,對岸的人來到台灣的故宮博物院,會發現他們看不懂蘇軾的墨寶。
繁體字是世界級珍貴的人類文明遺產,那些覺得兩岸統一無所謂的人,真能想像有一天你醒來,看的是簡體字的報紙,出門看到滿街的簡體字招牌,然後你要重新讀寫簡體字,學漢語拼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共對於自己的統治,充滿不安全感,時時刻刻都在防範人民造反。中共花在內部維安的錢,一直都比國防經費高。
以2022年來說,中共花了1.48兆人民幣維護社會穩定、打擊異議、聘請維安人員、監控技術、處理群體事件處理、網路審查,特別是用在新疆、西藏、內蒙古等民族地區的高強度管控(中國財政部|2022年預算報告),而當年中共的國防支出是1.45兆,低於維安支出。
這種對人民的恐懼,當然是有原因的。
回到歷史,中國那塊土地上的政權,
大多是人民推翻的。
中共沒有特定的外國敵人,
最大的潛在敵人就是自己人。
#中共討厭台灣的真正原因,是因為我們改寫了華人社會的制度基因
回到「人權、產權、政治決定權」的制度基因,
台灣這些年的民主經驗,證明了一件事:
📌
一個保障人民的「人權、產權、政治決定權」的社會,
優於中共執著多年的共產極權制度。
比起中共,台灣有更高的人均GDP,更蓬勃的多元創業社會,更幸福的人民,更優質的醫療,更安全的社會,更自由的媒體。
在政府治理的品質上,台灣打破了「華人不適合民主制度」的說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在此時此刻,請不要忘記:
中共正在運用立法院的某些人,
改變台灣的法治和民主體質,
把台灣的憲法變成中共的憲法,
一旦他們得逞,
我們就失去了人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沒有人權,我們就守不住自己的土地、財產、生意,
連你兢兢業業經營的早餐店,
都可能變成中共黨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沒有人權,就沒有法治,我們就無法保護心愛的人,
沒有人權,就沒有政治參與權,中共就會永遠執政,
我們及子孫永無翻身之日。
要改變這種奴隸式的未來,現在還來得及。
二階連署,等你來。
罷免連署處放在留言。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