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期的《亞洲週刊》,大力利用紐約時報的
顧爾德:
在2025年伊始之際回顧兩岸十年來的發展別具意義。就在大約十年前,幾個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改變了兩岸之後十年各自走向,造就了兩岸枯榮兩樣情景。
回到十年前,台灣輿論中談到兩岸經濟問題時,幾個當紅關鍵字是:工業4.0、紅潮產業鏈,以及最關鍵的「中國製造2025」。
回首十年前,「與紅潮共舞」是不少人所嚮
經過十年發展,工業數位化、智慧化已進入新一階段的AI革命,在這個全球AI新浪潮中,台灣半導體產業佔據了關鍵地位。不過,十年前台灣各界看好的不是自家資通訊產業的堅強根柢,而是看到了「紅潮來襲」,有人擔心紅色產業鏈將吞噬台灣的高科技產業,有人亟待「與紅潮共舞」。
就在2015年,中國提出了被稱為「中國版工業4.0」的《中國製造2025》計畫。這個計畫最早是由國務院工業和訊息化部(工信部)在2014年整合20多個相關部門以及中國工程院院士等專家所草擬。當時總理李克強在2015年3月全國人大提出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度提到了「中國製造2025」,宣稱要藉此帶領中國邁向製造強國之林。
當時中國工信部前部長、全國政協財經委員會副主任李毅中在政協分組討論時說,以往中國的經濟規畫是以五年為期,「中國製造2025」規畫則突破此限制、提出10 年中長期規畫。這個規畫雖仿效德國工業4.0,但李毅中很清楚兩國經濟發展程度不同,中國工業化仍處於世界中低端,雖有先進的航太、高鐵、核電等產業,但也有小作坊這類完全依賴人工的生產模式。「我們在謀劃工業4.0的時候,要全力打造工業3.0,同時,還要彌補工業2.0的欠帳。這就是我國工業製造業的現實。」李毅中說。
不論是工業2.0或4.0,「中國製造2025」最根本概念是回歸製造業,確立工業的重要性,要用國家力量支援實體經濟發展。這個思路至今仍是習近平的重要經濟思維。
2015年5月8日國務院公布《中國製造2025》,規畫要在2025年「邁入製造強國行列」,2050年「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這個規畫聚焦十大關鍵領域,將由國有企業帶頭技術升級,包括:新一代資訊科技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太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
規畫一公布,台灣不少輿論、研究機構、 投顧與企業看好之聲不絕。在此同時,台積電宣布到南京設廠,中國半導體業者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大手筆入股台灣半導體公司,甚至誇下海口要買下台積電。中國工信部副部長、「國家製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辛國斌也對台灣喊話,要兩岸深化工業領域創新合作,加強政策溝通協調。
面對紅潮來襲,台灣政府張開雙臂歡迎,經濟部次長沈榮津與工業局長吳明機赴北京出席兩岸首屆工業發展和合作論壇,宣布兩岸啟動工業4.0合作平台。吳明機還說,新平台可處理產能過剩、人才刨根等兩岸產業功能失調,也有助台灣業者與紅潮共舞。
面對台積電赴南京設廠、中資入股台灣半導體公司,前經濟部次長、兩岸企業家峰會秘書長陳瑞隆說,政府不但要准許中資參股,也要允許獨資,讓兩岸半導體產業在更開放的環境下合作。力晶集團執行長黃崇仁則預言,中國強力扶植半導體產業,形成一股虹吸效應,全球半導體產業新聚落將向中國靠攏;也有財經智庫研究人員說:「政府面對這波大陸企業注資入股台廠速度加快,恐無法以鎖國或防堵方式面對。」投顧公司主管則稱,台廠如果錯失合作機會,當對岸扶植產業變大台廠才想合作恐已錯失時機……。
就在產官學一片對「中國製造2025」叫好聲中,台灣與美國兩地的社會與政治氛圍卻在劇烈改變。2014年的318太陽花運動阻擋了《服貿協訂》,它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嚇止了馬英九政府加速兩岸一體化的企圖。即使2015年部分企業界基於自身利益大聲呼籲政府放寬中資入股、台灣產業要與中國製造2025對接,但太陽花連帶影響2014年九合一大選、國民黨慘敗,加上2016年初總統大選將至, 在在限縮了國民黨政府進一步親中企圖。2015年新加坡馬習會想用「九二共識」繼續框住台灣,但習近平親自助選也無法幫國民黨留住江山。隔年初蔡英文當選總統,也扭轉了台灣繼續「向中傾斜」。
更重要的是2016年底川普(Donald Trump)當選美國總統,一年之後就開啟美中貿易戰、科技戰,強力壓制中國崛起。也因此,中國不再高調宣揚「2050年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甚至不再提「中國製造2025」政策。
接下來幾年的劇情就是:全球產業鏈重組登場。外資、台商加速撤離中國;當初自不量力宣稱要吃下台積電的紫光已先在2021年宣告破產重整。而中國經濟不均衡的發展模式也遇到瓶頸,成長逐漸停滯,2023年地產危機更重擊中國經濟。
不過「中國製造2025」並不是完全失敗的計畫,美國侯任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去年9月發表報告《中國製造的世界》(The World China Made)檢視「中國製造」九年來的成果。他的結論是:
中國已在它所瞄準的大多數領域達到了或接近了技術尖端。在「中國製造2025」瞄準的10個領域中,中國可以自信地宣稱自己是四個領域的全球領導者(電動汽車、能源和電力生產、造船和高鐵);因此,中國正在成為綠色能源和先進物流的超級大國,這些領域的技術通常明顯地可應用在軍事上。在航空航太、生物技術、新材料、機器人和機床、半導體這五個領域,中國在接近技術尖端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但還未成為領導者。只有農業機械這個領域中國未達標。如果習近平是一位基金經理,他完全有理由對這個投資組合的表現感到滿意。中國的投資在多個領域產生了超額回報……
習近平認為製造業才是經濟的根本,他輕視服務業、打壓電商平台,也不注重民生消費。即使強調均富、幫農民脫貧,實際上中國對社會保障投資太少;在習近平的觀念中,太重視社會福利會降低人民積極性。在強國夢指引下,習政權以舉國之力發展先進的工業科技,即使不提「中國製造2025」,習近平2023年提出的「新質生產力」也是一樣的路數。
發展工業固然有於經濟實力,但中國資源分配重公部門輕私門,而前者卻績效不彰;長期不重視社會保障,難以因應快速高齡化社會所需;加上青年失業問題嚴重,民眾普遍對經濟前景預期保守……,這些因素都造成內需消費不振、 國內市場無法擴大,中國製造業的成長只能靠外銷市場支持。這一方面造成了中國低價傾銷引起各國以高關稅抵制,「中國製造2025」的代表性成果電動車就是最明顯例子。另一方面,通貨緊縮成了中國經濟最大陰影,從新冠危機之後,中國經濟就陷入泥淖無法自拔;一場房市泡沫恐讓中國步上日本「失落的十年」後塵。
站在2025年初回首向來路,台灣必須慶幸有2014年的318運動,開始扭轉兩岸加速統合的趨勢。否則台灣就如今天的香港,在「粵港澳一體化」的大灣區計畫下,被吸納進中國經濟體,自主性沒有、光環也褪盡。若非318 ,台灣今天不是「與紅潮共舞」,而是被中國一起拖入泥淖中不能自拔,台灣的ICT產業恐怕也遭美國制裁管制,不能像今天一樣成為全球AI大潮主力、共享榮景。
今年元旦中共理論雜誌《求是》刊登習近平2023年2月7日在內部幹訓講話〈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文章稱:「新時代以來『東升西降』、『中治西亂』的鮮明對比,使廣大發展中國家看到了新的希望,有了新的選擇。」「面對圍堵、遏制、打壓,我們應理直氣壯地進行鬥爭。」
《求是》在川普上台前夕刊登習近平兩年前講話,透露出習近平沒有忘記強國夢,不會放棄追求「2050年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的目標,也就是不會屆服「美帝」意志。
當然美國也會繼續壓制中國爭霸。盧比歐在上述《中國製造的世界》報告中說:「防禦戰略仍然是必要的,以防止中國進一步掠奪我們。但這不能是唯一的回應。」「美國的行動刻不容緩,以避免陷入一個中國為師、美國為徒的世界。不幸的是,中國正藉由『中國製造2025』等計畫構建這樣的世界。」如今盧比歐將接任國務卿,他更不會坐視美國陷入「中國製造的世界」。
全文詳見留言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