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9日 星期日

李明覺先生 連日清方聞教授 David Lynch (1946 — 2025). Lynchish

「大衛林區(David Lynch)」代表的不僅是一個名字,還是一種風格。
從《橡皮頭》、《藍絲絨》、《我心狂野》到《穆荷蘭大道》,林區的每一部電影都散發出鮮明的個人印記。他的作品充滿奇幻、黑暗、詭譎與瘋狂的元素,透過超現實的手法描繪尋常事物中的異樣氛圍,使觀眾在戲院中一次次感受不安與躁動。他的風格深刻且獨特,以至於許多影評人和影迷開始用「林區風格」(Lynchian)來形容那些帶有相似特質的電影,甚至擴及到生活中的某些離奇事件。
2018年,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將「Lynchish」一詞正式納入詞彙庫,定義為「具有大衛·林區作品的特徵、令人聯想到其風格,或模仿其作品的特質」。詞典進一步解釋:「林區以將超現實或陰險的元素與日常、平凡的環境並置而聞名,並善於運用引人注目的視覺畫面,營造出夢境般的神秘與威脅感。」
林區於1977年推出首部劇情長片《橡皮頭》(Eraserhead),這部黑白電影描述一名男子照顧畸形孩子的故事,夢境與幻覺交織的敘事手法、強烈的超現實意象,讓林區一鳴驚人。此片甚至吸引了喬治·盧卡斯的注意,邀請他執導《星際大戰六部曲:絕地大反攻》(Star Wars: Episode VI – Return of the Jedi)。然而林區婉拒了這個機會,他認為那將會是盧卡斯的電影,而非屬於自己的創作。
林區曾說:「談論意義和事物讓我感到不自在。最好不要過於追究事物的意義,因為意義是非常個人的。對我而言的意義,和對別人而言的意義,是不一樣的。」他堅持自己的創作自由,這份執著也讓他在拍攝《沙丘魔堡》(Dune,1984)時深受挫折。由於無法完全掌控拍攝過程,該片上映後惹來負評,成為他職業生涯的一大遺憾。然而,林區並未因此止步。兩年後,他推出了《藍絲絨》(Blue Velvet),入圍奧斯卡最佳導演。
進入1990年代,林區迎來職業生涯的巔峰。《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1990)由尼可拉斯·凱吉與蘿拉·鄧主演,講述一對年輕戀人為擺脫蘿拉·鄧母親的控制而展開的逃亡之旅。影片以大膽狂野的視覺風格刷新了當時的電影語言,並榮獲第43屆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同年,他執導電視劇《雙峰》(Twin Peaks),這部描述小鎮高中女生謀殺案的作品成為當年的收視奇蹟,並被譽為影視史上的經典之作,贏得包括艾美獎與金球獎在內的多項大獎。
2025年1月16日,這位影響影壇風格的傳奇導演與世長辭,享年78歲。
➡️公視國際新聞節目影音報導
每週六《全球現場-深度週報》19:30 公視13台
每週日《全球現場-漫遊天下》19:30 公視13台
✅公視全球現場YT https://reurl.cc/7e2zO1
✅全球現場IG: https://bit.ly/3WdHDLy
🎧歡迎收聽《全球現場》Podcast:
🎙Youtube Podcast https://bit.ly/3P3j27N
🎙Podcast 各大平台: https://bit.ly/46k6jFo


小憩:


#祝你度過美好的一天


記得很久前第一次看到影集《雙峰》和電影《穆荷蘭大道》,看完像被雷劈中,血色走廊,插在蛋糕上的菸頭,
多重解讀的夢境,百般困惑同時,
又深深迷上這種影像風格,
如同在夢中接受一場精神洗禮,
隨後看了些影評,慢慢領略到大衛林奇獨到之處,


每看完一部林奇電影,都會打心底裡感歎,
感歎一個導演如何在一部電影中,
把驚悚、神秘、溫情、浪漫、慾望同時呈現,
如何把我曾做過的夢境影像化,


就這樣,我腦中某塊私隱地,
默默開始追逐大衛林奇的時間,
神奇的是,他創造出的密碼,讓我永遠無法全然知曉,
#如同黑森林密佈的高山仰止,


後來看過他的紀錄片,
發現現實生活裡,他除了抽菸就是畫畫,
創作時,即便身邊有孩子,也各做各的,非常和諧,
是個一生都能全然投入創作的幸福人生,
更意外的是,個性慢慢來的大衛林奇,
在很多朋友口中是非常溫和的人,
溫柔又不急不徐的他,卻拍出很多瘋狂東西 ,


2020年疫情期間,
74歲的大衛林區開始嘗試當起YouTuber,
開了一個《大衛林區劇院 DAVID LYNCH THEATER》的頻道,會看到他有時秀出日常手工藝Vlog,
介紹如何製作麥克風支架、油漆抽屜等,
會在《TODAY'S NUMBER IS》系列,
在一個裝滿寫上數字乒乓球的塑膠桶,隨手抽出一顆,
向訂閱頻道的粉絲說:「我會抽出一顆球,而今天的數字是2。」,還會預告「明天數字會是什麼呢?」


有時還會看他以氣象主播姿態,
坐在工作桌前往窗外檢視天氣,向粉絲報導今日氣象:
「早安,今天是週三,洛杉磯天氣有點陰,希望不會下雨,沒關係!希望大家度過美好的一天。」


就這樣,有段日子我習慣性會打開林區劇院頻道,
開始期待不管怎樣爛天氣,
他都會送上一句:「#祝你度過美好的一天」
或希望下次他從塑膠桶子抽出的,會是我的幸運數字,


那像一種奇妙能量,就像雙峰裡的台詞
「每天都要給自己一個小禮物,不故意計劃,也別心懷期待,就讓它自然發生。送自己一件新襯衫,在辦公室打個盹,或是喝兩杯又香又熱的黑咖啡。」
那般療癒某段時期的我 ,


隨著時間更迭,這兩年看到大衛林奇在訪問中會提到
「#蒼老的身體就像報廢的舊車。」
才意識到我腦中那個站在最前端,
如同電子鴉片先鋒的人,也承認老了,


老年的大衛林奇,比他電影裡的神祕小鎮更加沉靜,
照他自己的話說:
「我不知道是從何時開始不在乎其他人想法的,但這是好事。事實是,你愛上某種想法,就像愛上某個女孩。你墜入愛河,那感覺很美,你也忠於自己的感受」


晚年的他真正進入全然自我的境地,


也因為年歲漸增,對探討死亡,
及關於意識延續到彼岸的思想,比以前更熱衷。
會輕鬆探討如何放棄我們蒼老的身體 :
「如同在報廢場報廢舊車,司機只需要走出車子即可。
進入不朽,完全圓滿解放。」


在今天知道林區正式走出車子登出的消息後,
我腦海想著他那個在2022年12月16日停更的
《大衛林區劇院頻道》,最後一集裡,他推薦歌單,
Julee Cruise的《The World Spins》。
當前奏一響起,彷彿時間回到雙峰鎮,
人們在Julee Cruise空靈詭譎歌聲中,
同步感受一種迷離悲傷。


今天的我,腦海裡響起的都是這首歌。


如同林區家人聲明:
「現在他已經不在我們身邊,世界從此變得空洞,但是正如他所說的:把目光集中在甜甜圈上,而不是甜甜圈中間的洞上。今天是晴空萬裡的好日子,金色的陽光,從湛藍的天空灑下。」


印象深刻他那驚鴻一瞥的自我預言:
「名氣就是件荒謬的事。
當你老了,根本沒人知道你做過什麼。」
或許真有很多人不知道他的存在性,
#但我始終能從他作品裡看到一種人性的美,
這很矛盾,如此黑暗的作品中卻看到人性光輝?


如果說有什麼能把「遮天蔽日」、「寒冷」、「令人恐懼」這些詞稀釋成光線流動的感覺,再鋪陳在一個畫面中,
讓那些感覺直接投影在你的情感中,
我想這就是我看到的大衛林奇。


他彷彿直面人內心恐懼,扮演催眠師與治癒者的角色,
他的作品裡,每個人都有或大或小、
或普通或黑暗的秘密,
#一切超自然和不合理都變得理所當然,


讓我每次看完,都像陷入一個五維錯亂的夢境,
那樣的夢境AI也複製不了,是只有大衛林區才能造出,


讓我發現,原來暗黑也如此療癒,還非常酷,
和想念只因爲喜歡就一直追電影的日子。


#大衛林區 1946-2025.1.16
#DavidLynch
#DavidLynchtheater
#Theworldspins
David Lynch, Maker of Florid and Unnerving Films, Dies at 78

A visionary, his films included “Eraserhead,” “Blue Velvet” and “Mulholland Drive.” He also brought his skewed view to the small screen with “Twin Peaks.”
The avant-garde filmmaker David Lynch in 2014. Like Frank Capra and Franz Kafka, two widely disparate 20th-century artists whose work Mr. Lynch much admired and might be said to have synthesized, his name became an adjective.Credit...Sara Hirakawa for The New York Times




Mr. Lynch’s style has often been termed surreal, and indeed, with his troubling juxtapositions, outlandish non sequiturs and eroticized derangement of the commonplace, the Lynchian has evident affinities to classic surrealism. Mr. Lynch’s surrealism, however, was more intuitive than programmatic. If classic surrealists celebrated irrationality and sought to liberate the fantastic in the everyday, Mr. Lynch employed the ordinary as a shield to ward off the irrational.
大衛林區,華麗而令人不安的電影製作人,去世,享年 78 歲
他是一位有遠見的人,拍攝過的電影包括《橡皮頭》、《藍絲絨》和《穆赫蘭道》。他也透過《雙峰》將自己的偏見觀點搬上了小螢幕。


大衛林區的肖像,白髮,穿著深色夾克和白襯衫。
2014 年,先鋒派電影製作人大衛林區。他們的作品進行了綜合,他的名字也成了一個形容詞。




林奇先生的風格經常被稱為超現實主義,事實上,由於他令人不安的並置、古怪的不連貫性以及對世俗事物的色情化錯亂,林奇主義與古典超現實主義有著明顯的相似之處。然而,林奇先生的超現實主義更多的是直覺性的而非綱領性的。如果古典超現實主義者頌揚非理性並尋求在日常生活中釋放奇幻,那麼林奇先生則利用普通事物作為盾牌來抵禦非理性。




---
2018年12月22日.


國家文化富強,令人羨慕。
我昨天介紹李明覺先生。今天到他從1969年起執教的耶魯戲劇學院資料,師生比約1:2,.......今天再順便介紹CMU的戲劇學院......
早在60或70多年前,葉公超就介紹日本的專業音樂學校,數以百計。
80年代,太太在日本讀書。全世界的建築名著、建築師等等,都網羅了......科學、藝術領域,無不如此。
上週在方聞教授追思會知道,故宮博物院在60年代缺6000美金印展覽目錄。
現在中研院可以出預計60冊的胡適全集。


這本書很難得,Dr. Deming 92歲時出版,一生的精華。



2008年二月 "科學人"【科學人看科學人】
蚊子達人連日清 文/李名揚


自由時報 二月十日
連日清 蚊子博士 搏命防疫
被譽為「蚊子博士」的台大環境衛生研究所兼任教授連日清,研究蚊子超過六十五年。(資料照,記者胡清暉攝)
◎記者胡清暉

被譽為「蚊子博士」的台大環境衛生研究所兼任教授連日清,研究蚊子超過六十五年,參與國內瘧疾根除、登革熱防治,還差點因為感染登革熱、恙蟲病喪命,雖已年逾八旬,仍自願前往非洲友邦聖多美普林西比進行瘧疾防治,該國總統因此在聯合國大會讚譽台灣,去年獲得衛生署頒發的一等衛生獎章。

日治時期出生的連日清,受到日本昆蟲學家大森南三郎啟蒙,讓他下定決心研究蚊子,退伍後,連日清到屏東潮州的台灣省瘧疾研究所從事瘧疾防治工作,台灣終於在一九六五年根除瘧疾。
一九八○年代,他率團前往當時的南美洲友邦玻利維亞進行瘧疾防治,待了三年八個月,控制當地疫情。

從玻利維亞返國之後,連日清又投入國內南部的登革熱防治工作,他親上火線防疫,發明誘蚊產卵器,於一九九二年獲頒衛生署二等衛生獎章。

「為了研究病媒蚊,經常使用蚊帳捕蚊,還捲起褲管吸引蚊子叮咬,有染病的風險,因此事先都要吃藥預防」,連日清回憶,也曾不慎感染登革熱,並兩度罹患恙蟲病,一度發高燒超過四十度,差點喪命。

二○○○年時,連日清赴非洲友邦聖多美普林西比從事抗瘧工作,往返兩地迄今已七年。由於當地衛生條件較落後,交通不便,幾年前曾經因為山路崎嶇難行,坐車震動太厲害導致疝氣病發,忍痛緊急回台開刀。

在連日清的指導下,成功控制當地疫情,該國總統在聯合國大會發言肯定台灣的公共衛生水準,呼籲聯合國不應該忽略台灣的重要性。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