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 the height of Chiung Yao’s success in the 1970s and 80s it seemed that every woman in China was reading her books. They offered stories of love’s triumph over differences of wealth or class, parental disapproval, or stifling tradition
economist.com
Obituary | Chiung Yao taught the Chinese all about romantic love
Listening to the heart
【 春光出版 《瓊瑤經典作品全集:我的故事》(完整修訂雪花飄落精裝版)1/15上市!】
有如雪花與火花同時綻放
我將飛向可以起舞的星河
世紀現象級作家人生最完整自傳修訂,全新燙銀雪花飄落書衣精裝版,
隨書收錄珍藏紀念彩照,以及六十年創作風華經典全紀錄
當前塵往事,在我腦中一一湧現,
我真不相信自己已經走過這麼長久的歲月,
歷經了這麼多的狂風暴雨,
目睹過生老病死,體驗過愛恨別離……
各大通路1/15即將上市
若有任何購書相關問題請洽 @春光出版
*通路實體店上市時間可能因物流而有先後,
若有欲購書的通路,前往購書前可以先與書店聯繫確認,以免撲空。
各種語言,都有能手,能用"好文筆"說好故事,成為通俗暢銷讀物.....
Obituaries
Highlights
Chiung Yao, Top Romance Novelist in Chinese-Speaking World, Dies at 86
Writing from Taiwan, she shaped her readers’ idea of romantic love with a raft of best sellers, many adapted for the screen. Newborns were named after her characters.
35m agoBy Li Yuan
瓊瑤
阿姨最親愛的朋友們,週末好,時光飛逝,阿姨翩然而去已近一個月,你們都好嗎?近段時間,鋪天蓋地的媒體消息,一定疲勞轟炸到每一位關心阿姨的朋友們,愈來愈離譜的媒體報導,比電視劇還要狗血的抓馬情節,我們與大家一樣的咋舌,錯愕。為了避免不斷的媒體發酵作用,沒有最離譜,只有更離譜的假消息傳播。在此特別向關心阿姨的朋友們誠摯的聲明與請求1,家屬成員在阿姨離開後,從未公開發表過任何有關阿姨的過往人 生歷程與離世的任何訊息。所有的相關資訊均已在阿姨“我的故事”與她個人的臉書上露出,我們不會做更多的詮釋與解讀。2,希望愛護阿姨的朋友們不要誤信談話節目與網上的各種荒腔走板的評論與胡編亂造的解讀。3,不要推波助瀾的轉發不實的網上資訊,更不要誤信我們與內地有任何授權紀念阿姨的活動而盲目參與。4,阿姨的歌,歡迎世人傳唱,對阿姨的思念永存於心,無需張揚,尊重她的遺願,傳承她的作品就是最好的緬懷!2025年即將到來,讓那些醜惡的流言終止在她的翩然遠去,讓她的美好與善良永留人間.敬祝大家 平安幸福 健康快樂
阿姨最親愛的朋友們,
週末好,時光飛逝,阿姨翩然而去已近一個月,你們都好嗎?
近段時間,鋪天蓋地的媒體消息,一定疲勞轟炸到每一位關心阿姨的朋友們,愈來愈離譜的媒體報導,比電視劇還要狗血的抓馬情節,我們與大家一樣的咋舌,錯愕。
為了避免不斷的媒體發酵作用,沒有最離譜,只有更離譜的假消息傳播。在此特別向關心阿姨的朋友們誠摯的聲明與請求
1,家屬成員在阿姨離開後,從未公開發表過任何有關阿姨的過往人 生歷程與離世的任何訊息。所有的相關資訊均已在阿姨“我的故事”與她個人的臉書上露出,我們不會做更多的詮釋與解讀。
2,希望愛護阿姨的朋友們不要誤信談話節目與網上的各種荒腔走板的評論與胡編亂造的解讀。
3,不要推波助瀾的轉發不實的網上資訊,更不要誤信我們與內地有任何授權紀念阿姨的活動而盲目參與。
4,阿姨的歌,歡迎世人傳唱,對阿姨的思念永存於心,無需張揚,尊重她的遺願,傳承她的作品就是最好的緬懷!
2025年即將到來,讓那些醜惡的流言終止在她的翩然遠去,讓她的美好與善良永留人間.
敬祝大家 平安幸福 健康快樂
CreditCNA/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Barbara Taylor Bradford, Whose Sagas Were Best Sellers, Dies at 91
Her own rags-to-riches story mirrored those of many of her resilient heroines, and her dozens of novels helped her amass a fortune of $300 million.
馮睎乾十三維度
張愛玲與宋淇談瓊瑤,也談亦舒
從上世紀六〇年代中期起,張愛玲就跟皇冠出版社長期合作,至今她的書也主要由皇冠出版。皇冠的創辦人,正是瓊瑤第二任丈夫平鑫濤。
這兩天,Facebook有網民和《星島頭條》都轉載微博「張迷客廳」帖文(《星島》誤寫成「張述客聽」,不可思議),摘錄張愛玲、宋淇談及瓊瑤的對話,很多人都讀得津津有味。(注1)這些對話來自2020年皇冠出版的《張愛玲往來書信集》,我看了摘錄,覺得不妨補充一下,讓大家更了解當年「祖師奶奶」是如何評價「言情女王」。
「張迷客廳」摘錄有兩則如下:
張愛玲:《半生緣》也無以為繼,我寫一部瓊瑤可以寫一百部。(1968.6.26)
張愛玲:我覺得瓊瑤的好處在深得上一代的英文暢銷小說的神髓,而合中國國情。我總是一面看一面不由自主自動的譯成英文:「我打賭你……謝上帝!」前兩年還有男子脫帽為禮,氣極了就shake〔搖動〕女孩子——紳士唯一可以對女人動武的方式。我倒覺得三毛寫的是她自己的,瓊瑤總像是改編——當然並不是。(1982.6.20)
張愛玲唯一的長篇通俗小說,是《半生緣》,所以她才拿這本書跟瓊瑤小說比較,自嘆不能像她那樣多產。這句話,我覺得既不是褒,也不是貶,只是客觀點出兩人差異——張愛玲志不在寫暢銷言情小說,當然無法像瓊瑤般流水作業,一條公式編出100個變奏來。
但後來張愛玲半開玩笑指,瓊瑤小說讀來像「改編」,卻有意無意吐露了自己寫通俗小說的「秘訣」——即改編外國小說。不久之前,我已撰文說過《半生緣》大量「抄考」J.P.Marquand 的H.M. Pulham, Esq.(注2),也難怪張愛玲看瓊瑤時會有「改編」的印象。不得不承認,這種向西方小說「致敬」的手法,在華文通俗小說界並非罕見,像金庸從大仲馬小說「偷橋」,也早已是公開的秘密。
二、亦舒狠批張愛玲
「張迷客廳」摘錄有一則如下:
宋淇:可見中國讀者的口味始終停留在melodrama〔通俗劇〕階段,不是生癌就是自殺就是出走,所以瓊瑤可以一冊冊的寫下去了。(1979.8.19)
為什麼宋淇會忽然批評「中國讀者的口味」呢?其實是因為亦舒。1979年8月19日的信,宋淇附上衣莎貝(亦舒另一個筆名)的短文影印本,該文題為「閱張愛玲新作有感」(此文收錄於亦舒《自白書》,香港:天地圖書,1981),亦舒說:
「今夜讀皇冠雜誌(東南亞版第十四卷第二期)中的《相見歡》,更覺愛玲女士不應復出。我有我的道理,一一細說。整篇小說約兩萬許字,都是中年婦女的對白,一點故事性都沒有,小說總得有個骨幹,不比散文,一開始瑣碎到底,很難讀完兩萬字,連我都說讀不下去,怕只有宋淇宋老先生還是欣賞的。」
最後亦舒又說:
「我始終不明白張愛玲何以會再動筆,心中極不是滋味,也是上了年紀的人了,究竟是為什麼?我只覺得這麼一來,彷彿她以前那些美麗的故事也都給對了白開水,已經失去味道,十分悲愴失措。世界原屬於早上七八點鐘的太陽,這是不變的定律。」
宋淇就是看了亦舒的文章,不服氣,才抱怨「讀者的口味始終停留在melodrama階段」。張愛玲如何反應呢?她在1979年9月4日的信中答:
「亦舒罵《相見歡》,其實水晶已經屢次來信批評《浮花浪蕊》《相〇〇》《表姨細姨及其他》,雖然措辭較客氣,也是恨不得我快點死掉,免得破壞image。這些人是我的一點老本,也是個包袱,只好揹着,不過這次帶累Stephen[即宋淇]。中國人對老的觀念太落後,尤其是想取而代之的後輩文人(......)中國人的小說觀,我覺得都壞在百廿回《紅樓夢》太普及,以致於經過五四迄今,中國人最理想的小說是傳奇化(續書的)的情節加上有真實感(原著的)的細節,大陸內外一致(官方的干擾不算)。」
張愛玲短篇小說〈相見歡〉初刊於1978年《皇冠》,以情節論的確沒什麼看頭,主要寫上海解放後兩個中年表姊妹荀太太和伍太太閒聊,把同一件舊事講完又講。讀者反應冷淡,七竅玲瓏的張愛玲怎會不明白原因?她在〈表姨細姨及其他〉已指出,是因為「『意在言外』『一說便俗』的傳統」失傳了,「我們不習慣看字裏行間的夾縫文章」。
不妨這樣說吧,張愛玲後期小說着重「意在言外」,巧手製作「夾縫文章」,跟瓊瑤阿姨唯恐畫公仔不畫出腸的風格,以及噴滿一紙的馬景濤式嘶吼對白,簡直南轅北轍。至於哪個更受當年讀者歡迎?亦舒已經告訴你了。可世界真是「屬於早上七八點鐘的太陽」嗎?也不見得。
三、瓊瑤暢銷,張愛玲長銷
「張迷客廳」摘錄有兩則如下:
張愛玲:大陸印瓊瑤金庸的書用光了紙,真發噱。「洛陽紙貴」變成紙盡。(1988.5.14)
張愛玲:瓊瑤的大陸銷路驚人也是意中事,因為大陸還停留在台灣的三四十年前,而且五〇年間就想看的欲望壓抑太久了,一旦爆發,即使已經是新的一兩代了。(1988.12.27)
以上兩句話都有下文,我覺得更耐人尋味。1988年5月14日那句,張愛玲在後面說:「我在大陸就聽見說『現在有個瓊瑤。』想了快四十年終於到手了,也真是個unifying的民族性。」
老實說,我不明白那句「現在有個瓊瑤」是什麼意思。張愛玲1952年離開中国大陸,之前瓊瑤只是個小女孩,張怎可能聽到「現在有個瓊瑤」這句話呢?儘管瓊瑤九歲(1947年)已投稿上海《大公報》,但當時她用的是原名「陳喆」,不是「瓊瑤」,張愛玲不大可能聽過這小女孩的名字。瓊瑤真正成名,大概是1963年發表《窗外》之後,張愛玲說自己在大陸聽見說「現在有個瓊瑤」,可能是記錯了?讀者如有頭緒,歡迎賜教。
至於1988年12月27日那句話,下文是這樣的:「從前桑弧就舉出那樣的天文數字作為今後的market potential,勸我留在大陸。(根據蘇聯小說銷路)結果實現這些數字的倒是台灣作品,不是大陸的,也真是歷史的反諷。」幸好張愛玲沒希罕那「market potential」而留下來,否則她很可能在文革橫死,之後還有沒有人記得她,也成疑問。
以上兩則,都說瓊瑤小說在大陸銷量驚人,誠非虛言。但有趣的是,2024年瓊瑤小說早已過時,而張愛玲卻後勁凌厲。
宋淇在1985年3月18日信中跟張愛玲說:
「告訴你一個好消息,我最近去問了一家書店,老闆是幾個大學生,各有專業,然後志同道合,業餘開了家新書店。我詳細問他書的銷路和各作者受歡迎的程度。據他的經驗,每過一陣,必有一本書特別暢銷,但如以平均銷路以張愛玲為最穩定,最可靠,每年必可實銷若干冊,不像別人那樣大起大落,瓊瑤的新作還有人買,可是極少人看了新作之後,再去買她以前的作品,所以幾冊出名的舊作只選了幾種,各置一冊,聊備一格。(⋯⋯)我想香港如此,台灣亦必如此,最近看到台灣一份統計,云你的《短篇小說集》多年來高踞暢銷書榜上。」
上文提及的書店,可能是1984年開業的旺角樂文書店。1988年9月10日,宋淇說:
「你的書不能說是暢銷,至少是長銷,而皇冠最喜歡這類書,每年重印三、四種,成本低,沒人注意,利潤厚。」
宋淇三四十年前所說的話,到今天依然出奇地有效。例如我家附近的書店,不見什麼宣傳的張愛玲新版《傳奇》,居然悄悄穩坐暢銷書榜第七位,細心一想,真是驚人的成就。《傳奇》是1944年在上海出版的,今年剛好80周年,請問還有哪本80年前出版的書,今時今日依然打入暢銷書榜呢?
張愛玲的後勁,在今天這個「brain rot」橫流的世代,似乎燃亮了讀書人和作家的希望。AI要模仿瓊瑤風格寫書,不費吹灰之力,但要寫出一段媲美張愛玲的句子,我至今仍未見到。張愛玲的文字,正是那種像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所說,你要「踮起腳尖閱讀(stand on tip-toe to read )」的文字,只有這種作品,才是治療brain rot的跨世代經典。但願終有一天,大眾也懂得欣賞〈相見歡〉、《小團圓》的「夾縫文章」。
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