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刻文學生活誌 162 (2017.2) :陳映真專輯
感動,他的做人和作文都一流。楊索: 塵歸塵,土歸土,陳映真辭世九年,今天是他忌日。尉天聰先生主編《筆匯》第一卷第五期刊載以「陳善」筆名的〈麵攤〉。
作者楊威理根據葉盛吉的日記、遺文等資料所寫就的這本書,《雙鄉記:葉盛吉傳 — 台灣知識分子之青春.徬徨.探索.實踐與悲劇》
ME: 感動,他的做人和作文都一流
楊索
【麵攤】
陳映真先生寫了不少經典性的小說,最受推崇應是以白色恐怖背景的〈山路〉,我卻對〈麵攤〉這篇特有感情。我收藏尉天聰先生主編《筆匯》第一卷第五期刊載以「陳善」筆名的〈麵攤〉,是民國48年9月15日出版。後來我才知道那是22歲大學生陳映真的首篇小說,從他英文習作改寫而成。
我大約是13歲在同學父親書櫃一落雜誌抽出來讀,天黑了,同學家要開飯了,我不捨地放下,走在殘霞暗影中,我揪心掛腸結尾,一個孩子因此失眠。
我是吃麵長大的。母親在床上昏睡,一群弟妹飢餓哭了,我買來一大包白色麵條,煮滾水加鹽下麵,常常僅有如此,如果有一瓢豬油拌成乾麵,弟妹們會搶著再添。
小鎮的麵攤我幾乎吃遍了。我吃過兩塊錢一碗陽春麵,說陽春一點也不含糊,熬大骨湯底,細麵撈起來回兩折,灑蔥花、一兩葉小白菜,還有切得細末的醃酸菜。小五、小六那兩年,我餓得發昏的午后,手心捏著銅板去巷口吃麵,台灣人煮的湯麵就有台灣味,會切上兩片薄紙似瘦肉,背景是收音機勸世歌:
「我來唸歌囉 乎恁聽呀咦 毋免抾錢啊,免著驚呀 勸恁做人得端正,虎死留皮啊、人留名呀•••••」
很快,我站上檯面賣切仔麵、陽春麵,一樣煮大骨湯,全套有魯蛋、兩片薄肉。切仔麵放韭菜豆芽、油蔥酥;陽春麵放小白菜,客人自己加酸菜或辣高麗菜。小吃攤夏熱冬寒,冰冷下雨的冬夜,一怕沒客人,二怕洗碗,這樣的日子很折騰,我想起了〈麵攤〉的場景,孩子咳血,從鄉村北上討生活的父親被肥胖暴躁的警官帶往派出所。陳映真筆下那群「受侮辱與受損害的」於我是日常寫實不是虛構小說。
我一篇篇一本本讀了陳映真所有的小說,《忠孝公園》《趙南棟》理念先行,讀來滯澀僵硬;然而他風格化文體及社會關懷早已銘刻我體內,時時反芻中。
當我在中時任記者時,跑過統盟的線訪問他,卻很害羞地沒說我是書迷。陳映真很迷人,也有行動力,壯年時期號召辦《人間》雜誌,賠到最後獨力收尾,而《人間》即使擺在今日書市也是搶眼耐讀的。我討厭各種極端的基本教義派,當然我不會受「大陳」的意識形態洗腦。
塵歸塵,土歸土,陳映真辭世九年,今天是他忌日。我以一個小讀者心情紀念他,我仍然在想,人是有機體,思想會流動,也許多一些時間,他知識份子深處的靈魂會醒覺,或許有修正的可能,或許吧。
圖說:陳映真(蔡明德攝影)
右:尉天聰先生主編《筆匯》第一卷第五期刊載以「陳善」筆名的〈麵攤〉
長夜翻兩書,或老淚縱橫

楊威理
本詞條缺少概述圖,補充相關內容使詞條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級,趕緊來編輯吧!
建國後,歷任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圖書館館長、研究館員,中國圖書館學會第一、二屆常務理事,中央國家機關和科研系統圖書館學會第一屆理事長。致力於西方圖書館史和馬列主義經典著作目錄學的研究。
中文名楊威理別 名陳威博籍 貫台灣淡水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楊威理,原名陳威博。研究館員。台灣淡水人。1943年赴日本留學。1946年回國後,入北京大
西方圖書館史學學習。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其中,商務印書館 1988年出版的《西方圖書館史》一書,描述了從古代兩河流域的泥版文書開始,到圖書館的現代化前後五千多年的西方圖書館歷史。全書近40萬字,分為12章,90節138目。附插圖53幅及參考書目、索引、後記、作者簡歷。著名圖書館學學家周義駿先生評價該書是“我國作者係統論述西方圖書館發展歷史的專門著作,為我國研究外國圖書館史的工作增添了光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