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問我如何寫作。我說寫作那一天六點多醒來就寫,一個多小時後早餐,完再寫,中午腦力退,午餐後午睡,起來腦力好了再寫,寫到腦力不好,再放鬆自己,凝聚力量等第二天寫。這樣我退休後7年出了五本書。
Jerry Brown's most notable achievement is serving as Governor of California for the longest time in history, with a total of 12 years in office, including non-consecutive terms. He also served as California's 23rd Secretary of State, and was the youngest governor in 111 years when first elected in 1974 according to Wikipedia.
Hammering a dent out of a bucket
a woodpecker
answers from the woods.
—Happy birthday to Gary Snyder, who was born #OnThisDay in 1930.
May 7 is the birthday of Archibald MacLeish. An American-born (in Glencoe, Illinois, 1837) poet, playwright, lawyer, and statesman, of Scottish descent, Macleish was also a veteran of WWI, having fought in France.
Like many postwar poets and writers, MacLeish would later say that his education began not in his undergraduate years, but in the years after the war (when he was at Harvard Law School, trying to integrate the battlefield horrors he had witnessed with ordinary life).
Today, we remember him primarily as a poet.
For lines like "A poem should not mean / But be" (Ars Poetica).
For a description, in The End of the World, of the nonchalant impersonal force that brings this about, beginning his destruction thus: "The armless ambidextrian was lighting/ A match between his great and second toe..."
(I read this poem in my early teens, and have carried the words "armless ambidextrian," as an expression of existence's inherent contradiction, ever since.)
According to the Poetry Foundation, "MacLeish’s personal dilemma, and the constant theme of his early writings, was the reconciliation of idealism with reality."
As an idealist, I'm inclined to say, "Isn't that ALWAYS the theme?"
And also, "Thank you, Archibald MacLeish, for nailing it.
#poetsbirthday #archibaldmacleish #thearmlessambidextrian #apoemshouldnotmeanbutbe #crescentdragonwagonsfearlesswriting
紅檜搓枒、分叉、蔓延的樹巔,一棵溫帶與雲密林區的樹扁柏屬紅檜---台灣的檜紅檜 紅色的柏類部族的人民稱之為 奇夏巴頓我們來探望的就是這棵罕有的古樹(鍾玲教授翻譯,見學術性著作【美國詩人 史耐德 與亞洲文化】導言第2, 3頁)
回到舊金山後,史耐德閱讀了不少鈴木大拙的著作,而後他決定不再繼續人類學專業,1953年,他轉投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習東方文化和語言。夏天,史耐德就繼續到森林中工作,他還曾在優山美地國家公園當過開路工。1955年,他與傑克·克魯亞克在磨坊谷 (Mill Valley)的一座小屋中住了數月。。
艾倫·金斯堡根據肯尼斯·雷克斯雷斯的推薦,找到了史耐德。這段歲月後來成為克魯亞克小說《達摩流浪者》( The Dharma Bums)的素材。雷克思羅思早期小說的主人公,有的是酒神狄奧尼休斯式的,喜歡帶點混亂的生活,而不是按部就班式的。當時垮掉運動 (Beat Movement)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城市背景,而作家如金斯堡、克魯亞克等人,則發現了來自鄉村的史耐德,他有手工勞動的經驗,對田園的事物感興趣,相比而言,就顯得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勞倫斯·弗林蓋蒂將史耐德比作「垮掉的一代」(鍾玲教授翻譯為「疲憊求解脫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中的梭羅。
1955年10月13日,史耐德在舊金山著名的Six Gallery朗誦詩歌"A Berry Feast",這被認為是舊金山文藝復興的宣告。這也標誌著史耐德首次踏入Beats行列,雖然他原來不是紐約圈子裡的成員,但由於肯尼思·雷克思羅思(也就是鍾玲教授博士論文研究的 王紅公) 的緣故,也參加了進來。
根據克魯亞克《達摩流浪者》的描述,年僅25歲的史耐德已經認為將來自己可以在未來的東西方對話中,占有一席之地。史耐德的第一本著作"Riprap"(砌石),出版於1959年,講述了他在優山美地做森林守望者時的經歷。
在日本[編輯]
Beats中的一些人,如菲利普·沃倫,對禪宗感興趣,但史耐德在這方面更加專業。1956年到1968年,史耐德在日本實地修學,先後在京都的相國寺、大德寺參學,最後又跟其他人在諏訪之瀨島上的小火山島居住過一段時間。他先前所學的漢語寫作,使得他可以進一步學習禪宗 (源自中國的唐朝),乃至在日本期間,開展實施更加專業的計劃。
史耐德後來決定不再做和尚,最後打算回到美國推動佛教的發展。他後來與美國詩人茱安‧凱格(Joanne Kyger)結婚,她在日本就跟他生活在一起。
1958年秋,史耐德將自己翻譯的24首中國唐朝僧人寒山子的古詩,在《常青評論》(Evergreen Review)雜誌上發表。另外,史耐德還出版了自己1950年代中期以來的一些詩集,如"Myths & Texts"(1960年,神話與經典)、"Six Sections from Mountains and Rivers Without End"(1965年,山水無盡之六章),後面這本是一個項目,一直到1990年代他才完成。 他的詩歌主要題材有自然環境、自己的經歷,特別是各種工作的體驗,如伐木、防火哨員、文獻翻譯、木工等等,展示自己"在路上"的生活。
在日本期間,史耐德不僅在寺院中修學禪宗,還開始了修驗道,這是日本一種古老的泛靈論。1960年代初,他跟妻子茱安,以及艾倫·金斯堡,前往印度旅遊數月。他們回來後不久,史耐德與茱安離婚。
史耐德繼續自學,涉獵範圍包括地形學以及林業。這些興趣在他的隨筆、訪談,以及詩歌中,或多或少都有體現。
有一段時間,史耐德與拒絕接受傳統規範而返土歸田運動的一群人(the Tribe),住在諏訪之瀨島上(位於中國東海的琉球群島中),他們在海灘上揀東西,包括一些可食用的植物,另外還捕魚。在海島上,他與上原麻紗 (Masa Uehara)結婚,他們後來有了兩個兒子。
在史耐德1968年的詩集"The Back Country"中,收錄了十二年來的詩歌。1960年代末,他們夫婦帶著他們的第一個兒子搬回了舊金山灣區,一年之後,第二個孩子接著誕生了。隨後他們搬到了鄉間,位於加利福尼亞北部的內華達山脈的山林中。
以後的生活及寫作[編輯]
1969年出版的"Regarding Wave",由於曾經的離別,詩歌被賦予了更多的感動。在史耐德1960年代末期出版的詩歌中,講述家庭、朋友、社區的內容,占了更多的比例。1970年代,史耐德繼續創作了許多詩歌,許多反映了他原來在美洲大陸生活歲月,以及後來參加"返土歸田"運動的經歷。1974年,史耐德出版的《龜島》(Turtle Island),書名源自土著居民對北美大陸的稱呼,該書獲得了1975年度的普利茲詩作獎。
史耐德寫了一系列隨筆,來闡述他對於詩歌、文化、社會經驗以及環境的觀點,這些著作包括Earth House Hold(1969年,大地家族)、The Old Ways(1977年,老式)、The Real Work(1980年,真活)、The Practice of the Wild(1990年,荒野實踐)、A Place in Space(1995年,太空地方)以及The Gary Snyder Reader(1999年,蓋瑞·史耐德文選)。1979年,史耐德基於自己在里德學院時的論文,出版了He Who Hunted Birds in His Father's Village: The Dimensions of a Haida Myth(誰在父親的村中捕鳥:海達神話探析)。而他在1960年代中期前往印度旅行的日記,則於1983年以題為Passage Through India(通行印度)出版。
從1960年代開始,在各種訪談以及介紹他的文章中,史耐德提供了許多精神食糧,他興趣廣泛,包括文化、自然史、宗教、社會評論、當代美國、鄉村生活實踐,以及對於文學的觀點,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現。例如在1967年,他們在「San Francisco Oracl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當時的一個地下刊物)參加的一個圓桌討論中,史耐德的好友艾倫·瓦茨提出了人口爆炸帶給世界的問題,史耐德對此認為,「隨著觀念的轉變,目前在西方社會已初見端倪,將導致未來的富足社會中,人們會自覺地降低人口數量」。他的這個預言現在正被逐漸證實。
蓋瑞·史耐德獲得了"Poetry"期刊的1968年度萊文森獎 (Levinson Prize),同年還獲得美國古根漢學者獎[1]。
在1980年代以及1990年代,史耐德在公開的演講、隨筆中,發表了許多這類觀點,有的是在主要的戶外雜誌、環保期刊上發表,而後匯集成書。
1985年,史耐德成為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寫作課程的教授,在那裡,他開始影響新的一代作家,對遠東著迷。1986年,史耐德獲得美國詩歌協會的雪萊紀念獎 (Shelley Memorial Award),1987年加入了美國藝術暨文學學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