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兩張照片的男子,是同一個人。
除了年歲的差距之外,年輕時神采飛揚,老年是歷盡滄桑,
照邱坤良這篇文章,陳大禹戰後因為在省立台灣交響樂團(今天的國台交)任職而來到台灣,陳大禹醉心戲劇,成立「實驗小劇場」,製作《香蕉香》想要彌平二二八之後外省本省的隔閡。但也不見容於「極端疑神疑鬼」的省政府當局,尤其當省主席從文職的魏道明換成軍人的陳誠,而且陳誠還兼警備總部總司令,加強對台灣的控制。
我們現在知道,接下來進入1950年,就展開濫捕濫殺的白色恐怖,而在1949年,氣氛已經很肅殺了。陳大禹一定察覺了不對勁,就與妻子離婚,女兒留在台灣,他隻身逃回大陸,就此家破,而他因為在台灣待了幾年,「成分不好」,也難有發展。
「回到中國之後的陳大禹曾經在華北、華中學習如何做中共的幹部,也曾參加謝雪紅領導的「台灣民主自治同盟」,五〇年代初期全家下放到新疆農場,直到1958年才回到漳州。他從中國來台灣又潛回的這一段經驗,後來一直難以交代,也影響他的工作。他無法進入省級專業話劇團,終其後半生都在地方所屬的薌劇(歌仔戲)團當編導。劇團下鄉巡迴演出,一把年紀,仍跟其他團員一樣,幫忙押戲箱、搬道具。雖然待在戲劇界,右派、國民黨特務、台灣關係的帽子如影隨形,一有整肅運動發生,就必須忙於自清。他後半生所致力的,不是戲劇創作,而是一心一意要把「歷史問題」搞清楚,給自已一個清白,讓子女不受牽連。他滯留台灣的幼女嘉嘉後來留美,四十年後才回漳州與母親、兄弟團聚,此時父親已逝世多年,終身無緣再見一面。」
之前的日本殖民政府固然可惡,但人民還是可以透過戲劇來抗議,但新來的統治者,殺人不眨眼,戰爭時,張文環還敢推出《閹雞》,戰後,張文環根本封筆,不敢再寫。呂泉生的〈杯底不敢飼金魚〉,也不敢寫「作詞陳大禹」,就算外界誤傳詞曲都是呂泉生所寫,他也不澄清。這不是因為呂泉生要侵犯版權,而是在白色恐怖下,跟「投共」的陳大禹牽連上,有可能招來殺身之禍。
邱坤良
自君別後:陳大禹及其戰後臺灣劇場驚奇
1949年春在戰後臺灣劇場掀起陣陣漣漪的陳大禹,耳聞已在黑名單之列,倉惶逃離臺灣,連〈杯底不可飼金魚〉(呂泉生曲、大禹詞)的第一次發表會也沒有參加,從此「陳大禹」三個字無聲無息,消失於臺灣社會。
然而,1950至1960年代白色恐佈時期的黯黑角落,陳大禹相識的影劇、文化界人士包括電影導演白克以及楊渭溪、姚勇來、沈嫄璋、王淮等參與「實驗小劇團」或「台灣省交響樂團」的人(如李東益),都因各種案由被情治單位偵察、下獄、判刑甚至處死,有些人在被捕之後交代人際交往與行蹤時,主動或被引導說出與「陳匪大禹」的牽連。這些黯黑資料未必真實,但也反映回歸中國的陳大禹,除了得做各種交代與改造,還得面對臺灣情治單位的缺席審判。
《漂流萬里:陳大禹》出版迄今業已十八年,作為本書作者,在增訂本《自君別後:戲劇家陳大禹及其戰後臺灣驚奇》,除了原書已有所討論的部分,補寫了大禹的歌謠創作,以及〈杯底不可飼金魚〉這首歌曲的傳奇性,也因近年國家檔案局資料公開,在其他政治犯案子裡所看到客串「配角」的大禹之點點滴滴。
離開臺灣之後,若干朋友成為政治受難者,人在「竹幕」的大禹可能毫無所悉,也可能略有所聞;如果時光倒流,陳大禹1949年春如果選擇不走,其下場如何,實在難以預料。
這兩年〈杯底不可飼金魚〉作詞者被正名為陳大禹,八十年間從「隱晦」到「出土」,以及因「出土」而引起的波瀾,所反映的絕不是一首歌、一個人的問題,而是經由各方譜出一個肅殺與荒謬的時代旋律。
自君別後:陳大禹及其戰後臺灣劇場驚奇
1949年春在戰後臺灣劇場掀起陣陣漣漪的陳大禹,耳聞已在黑名單之列,倉惶逃離臺灣,連〈杯底不可飼金魚〉(呂泉生曲、大禹詞)的第一次發表會也沒有參加,從此「陳大禹」三個字無聲無息,消失於臺灣社會。
然而,1950至1960年代白色恐佈時期的黯黑角落,陳大禹相識的影劇、文化界人士包括電影導演白克以及楊渭溪、姚勇來、沈嫄璋、王淮等參與「實驗小劇團」或「台灣省交響樂團」的人(如李東益),都因各種案由被情治單位偵察、下獄、判刑甚至處死,有些人在被捕之後交代人際交往與行蹤時,主動或被引導說出與「陳匪大禹」的牽連。這些黯黑資料未必真實,但也反映回歸中國的陳大禹,除了得做各種交代與改造,還得面對臺灣情治單位的缺席審判。
《漂流萬里:陳大禹》出版迄今業已十八年,作為本書作者,在增訂本《自君別後:戲劇家陳大禹及其戰後臺灣驚奇》,除了原書已有所討論的部分,補寫了大禹的歌謠創作,以及〈杯底不可飼金魚〉這首歌曲的傳奇性,也因近年國家檔案局資料公開,在其他政治犯案子裡所看到客串「配角」的大禹之點點滴滴。
離開臺灣之後,若干朋友成為政治受難者,人在「竹幕」的大禹可能毫無所悉,也可能略有所聞;如果時光倒流,陳大禹1949年春如果選擇不走,其下場如何,實在難以預料。
這兩年〈杯底不可飼金魚〉作詞者被正名為陳大禹,八十年間從「隱晦」到「出土」,以及因「出土」而引起的波瀾,所反映的絕不是一首歌、一個人的問題,而是經由各方譜出一個肅殺與荒謬的時代旋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