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恨不是民主的顏色】
罷免投票結束幾天,拜讀很多厲害文章,因工作之故,我原本打算保持「無線電靜默」。然而,一則新聞,讓我忍不住寫這篇。對,照例又臭又長。
以肉桂卷聞名的花蓮老宅咖啡SabiSabi,店主鄭怡萍選前力挺罷免,不但在店內設立連署站,並宣示若罷免失敗,將在8月23日前結束營業。
投票結果出爐,她守諾準備收拾搬家,臉書等官方帳號照樣湧入大批仇恨留言,問她為何不快點滾,甚至留下性騷擾文字,各種羞辱攻擊,讓人反胃。順帶一提,SabiSabi提前於7月26日永久關店。
類似集體出征,選前就發生在李恕權身上,發生在網紅千千與志祺七七身上,也發生在方君竹的大罷免影片留言裡。
近一年多,不少媒體用「民主內戰」一詞,形容台灣的政治氣氛。我不認同這個詞彙,因為民主制度最大優點,就是避免內戰,各種形式的內戰;而是透過投票不記名表意,解決社會矛盾。
包括大罷免,既是憲法框架內的合法民權,無論罷免方或反罷方,所有爭端與不滿,理應止於開票結束那一刻。
遺憾的是,台灣確實落入當代民主國家「仇恨政治」的陷阱。據Pew研究中心長期調查,美國選民「非常討厭」對手政黨的比例,從1994年的20%左右,2022年攀升為54%-62%。(圖一)
另一民調機構蓋洛普分析,歷屆美國總統上任之初的支持度,黨派分歧的趨勢日益明顯;換言之,共和黨總統當選,民主黨支持者普遍不服,反之亦然。(圖二)
不只美國,V-DEM與卡耐基基金會的跨國研究發現,歐洲、亞洲各國也明顯出現「政治極化」的趨勢。(圖三)
如此看來,台灣的確「走在世界潮流尖端」;壞消息是,民主原本是一種相互妥協、彼此尊重的制度,敵對與叫囂,只會讓我們倒退回部族政治。
專門研究新興民主國家是否健全、制度能否鞏固的哈佛政治學者Steven Levitsky等人,在《民主國家如何死亡》書中,歸納出兩項指標性原則:
第一,「相互容忍(mutual toleration)」,意指不同政黨彼此不應視為敵人,而是可協商的合法對手;
第二,「制度克制(institutional forbearance)」,意指政治多數不會濫用合法權力,壓制或打擊對手。
唯有相互容忍,尊重制度,無論行政部門的多數,或立法部門的多數,都願意遵守權力分立原則,進行良性政策競爭,並透過定期改選,尋求民意正當性,民主體系才能長久維繫。
可惜的是,台灣落入仇恨政治,有幾個主要因素:
一、政治人物帶頭以非理性言詞攻擊對手,甚至攻擊新聞媒體與選民,同時以直播、短影音截取片面訊息等手段,誤導並鞏固同溫層選民;
二、新聞媒體弱化,甚至黨派化,不同立場選民缺乏可信的共同平台,進行政策理解與對話,連《紐約時報》都被訂戶綁架,論壇主編因刊登保守派議員投書而下台;
三、社群平台演算法放大尖銳意見,溫和聲音相對不受重視,一如最近被頻繁討論的「沈默螺旋」;
四、訊息孤島化,則讓上述效應相乘。
臉書,Line,YouTube,Threads,2300萬人的手機,打開後是2300萬種資訊來源組合,我們錯失基本事實的共同討論基礎,傳播理論的「第三人效果」發揮淋漓盡致,「別人都被錯假訊息操縱,只有我不會被偏見影響」。
這種「以我為中央伍」的立場心態,主導當代的網路溝通:與我立場相左,一定是對方的錯。我們失去走出同溫層的意願,失去聆聽、尊重、同理不同意見的耐性,反映在大罷免等高強度事件上,經常出現「非友即敵」的極端心態。
情勢似乎很悲觀?是,上述結構讓人不易樂觀。
尤其,還有中國因素,對方希望加劇離間、分裂台灣社會,更容易以利益介入收割。再則,抖音逐漸成為年輕世代新聞接收來源,提供一個更神秘的操控黑箱(圖四),1000個名不見經傳的TikToker,影響力就超過百萬級YouTuber。(可參考我去年12月23日寫的羅馬尼亞案例。)
然而,除非放棄治療,否則,一切都有可能。
去年,加州柏克萊大學進行一項大規模研究,發現政治極化現象並非不可逆轉。他們透過32,059名志願受試者,進行25項操作變項,測試哪些方法最能降低極端政治態度,結果發現:「更正紛歧誤解、觀看正向影片、共同國家認同、同理心個人故事、更正民主誤解」的效果最明顯。(圖五)
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去年10月的《Science》期刊上。
若問我,根據這項研究,台灣能夠做什麼?我的許願池來了,裡面有一把金斧頭,也有一把銀斧頭(隨便亂比喻)。
所謂金斧頭,意指YouTube頻道Jubilee,它是一個不完美的原型,創辦者是一名韓裔企業家,我開玩笑形容,他將美國Town Hall等民主審議傳統,與韓式綜藝相結合,開發出不同路線的影片系列,目前YT訂閱人數破千萬,TikTok則有三百萬追蹤者。
Jubilee的節目設計中,我最喜歡兩個系列,一是Surrounded,由一名政治人物或政治名嘴坐在圓心,被15-20名立場相反的報名民眾包圍。針對政治人物/名嘴丟出的議題,大家可以搶答,坐到圓心進行一對一辯論,有時間限制,但能看到不同意見立場交鋒。
二是Middle Ground,主辦單位邀請黨派立場不同的幾位支持者,由主持人提出不同宣稱(例如:大罷免濫用憲法權利?),同意與不同意者分別坐到場中椅子上(以屁股投票?),各自陳述己見,關鍵不在於辯論對錯,而是分享個人故事與經驗,尋求共情與共識。
兩者的核心目的,都是讓人「看見並理解不同意見」,無論是政治人物、名嘴、一般參與者,都必須抱著平等、尊重的態度,盡量找出彼此的最大公約數。
然而,此事若要成立,銀斧頭很關鍵,意即現場查核機制。為了避免參與者胡說八道,主辦單位與新聞網站SAN(Straight Arrow News)合作,針對各方提到的事實與數據進行查證,並將查核結果同步打在螢幕上。
SAN的創辦人是富商Joe Ricketts(他的家族也擁有芝加哥小熊隊),他靠著經營線上股票交易平台,累積大量財富。2021年,他聘用專業記者與編輯,創立新聞網站SAN,除了一般新聞,網站特設一個「Media Miss」專區,列出左派媒體與右派媒體刻意忽略的新聞。
此外,SAN還有一個「Bias Breakdown」單元,解析新聞媒體各種偏見不實。SAN的精神標語是Unbiased. Straight Facts.(無偏見的直白事實),截至目前,該網站被NewsGuard、AllSides等新聞評鑑機構評定為「高可信度」。
嗯,即使以我的囉唆標準,這篇臉書文都已太長,我的結論要來了:
台灣並不缺各種政治網紅、名嘴、政論節目,台灣最欠缺的是,讓人尋求共同價值的平台,前提是,我們需要一個基於事實基礎的討論機制,一個各方信服的中介機構,一個兼具創意與深度的對話設計(類似Jubilee,但不要那麼韓綜)。
最後,或許更重要的是,線上觀看者必須抱持開放、同理共情的心態,願意合力找出彼此在同一島嶼上共生的理由、目標、動力,與途徑。
當然,這不會是終極解方,卻是邁向民主共同體的第一步。若然,我們的政治生活,才有機會擺脫仇恨的操控,擺脫政客的操控,擺脫外國政府的操控。
若然,我們才能拒絕政黨綁架,成為一個自我負責的公民,認真檢視立法部門的粗糙立法,或行政部門的適任爭議,推進一個真正成熟的民主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