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托萬-洛朗·德·拉瓦節[註 1](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1743年8月26日—1794年5月8日),法國貴族,化學家、生物學家[1],被後世尊稱為「近代化學之父」[2]。
安托萬·拉瓦節 Antoine Lavoisier | |
---|---|
![]() 繪於1788年 | |
出生 | 1743年8月26日![]() |
逝世 | 1794年5月8日(50歲)![]() |
死因 | 斷頭台處決 |
國籍 | ![]() |
母校 | 四國學院 巴黎大學 |
知名於 | 酸鹼理論 燃燒理論 量熱法 碳循環 元素分析 氧化還原反應 化學計量 質量守恆定律 熱化學 |
配偶 | 瑪麗-安娜·波爾茲·拉瓦節 |
科學生涯 | |
研究領域 | 化學家、生物學家 |
著名學生 | 埃勒泰爾·伊雷內·杜邦 |
受影響自 | 魯埃勒 孔狄亞克 |
施影響於 | Asfandyar Quereshi |
1768年,年僅25歲的拉瓦節成為法蘭西科學院院士。
新理論的傳播與統一度量衡

1787年之後拉瓦節社會職務漸重,用於科學研究時間較少。主要進行化學命名法改革,自己研究成果的總結和新理論的傳播工作。他先與貝托萊等人合作,設計了一套簡潔的化學命名法。
1787年他在《化學命名法》(Méthode de nomenclature chimique)中正式提出這一命名系統,目的是使不同語言背景的化學家可以彼此交流,其中的很多原則加上後來柏濟力阿斯的符號系統,形成了至今沿用的化學命名體系。接下來,他總結了自己的大量的定量試驗,證實了質量守恆定律[1] 。這個定律的想法並非他獨創,在拉瓦節之前很多自然哲學家與化學家都有過類似觀點,但是由於對實驗前後質量測試的不準確,有些人開始懷疑這一觀點。
1748年,俄羅斯化學家米哈伊爾·瓦西里耶維奇·羅蒙諾索夫曾精確的進行了測定,並且提出了這一定律的描述,但是由於莫斯科大學處於歐洲科學研究的中心之外,所以他的觀點沒有被人注意到。
基於氧化說和質量守恆定律,1789年拉瓦節發表了《化學基礎論》(Traité Élémentaire de Chimie)這部集他的觀點之大成的教科書,在這部書裡拉瓦節定義了元素的概念,並對當時常見的化學物質進行了分類,總結出三十三種元素(儘管一些實際上是化合物)和常見化合物,使得當時零碎的化學知識逐漸清晰化。在該書中的實驗部分中拉瓦節強調了定量分析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拉瓦節在這部書中成功的將很多實驗結果通過他自己的氧化說和質量守恆定律的理論系統進行了圓滿的解釋。這種簡潔、自然而又可以解釋很多實驗現象的理論系統完全有別於燃素說的繁複解釋和各種充滿鍊金術術語的化學著作,很快產生了轟動效應。堅持燃素說的化學家如普利斯特里對其堅決抵制,但是年輕的化學家非常歡迎,這部書也因此與波以耳的《懷疑派的化學家》一樣,被列入化學史上劃時代的作品。到1795年左右,歐洲大陸已經基本全部接受拉瓦節的理論。
法蘭西科學院常會由政府資助,給予科學家薪水同時要求完成某些任務。由於拉瓦節的很強的工作能力,他參與了很多這種任務並負責起草報告。其中影響很大是統一法國的度量衡。
Madame Lavoisier edited and published Antoine's memoirs (whether any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ose memoirs have survived is unknown as of today) and hosted parties at which eminent scientists discussed ideas and problems related to chemistry.[17]

安托萬·洛朗·拉瓦錫和他的妻子的肖像,由他的學生大衛於 1788 年委託創作,現藏於紐約的 MMA。
拉瓦節死後,拉格朗日惋惜道:「他們只一瞬間就砍下了這顆頭,但再過一百年也找不到像他那樣傑出的腦袋了。」(Il ne leur a fallu qu'un moment pour faire tomber cette tête, et cent années, peut-être, ne suffiront pas pour en reproduire une semblable.)[16][17]所幸拿破崙當政後非常注重科學的研究,尊重科學家,建立了巴黎綜合理工學院,拉普拉斯、拉格朗日、克勞德·貝托萊等人都得到了很好的研究條件,法國的科學研究才並未停滯。
如上所述,拉瓦錫是科學家,但他同時也是貴族和稅吏。拉瓦錫在世和去世後不久,都受到了革命政府相關人士的批評,但其親信學者也對他的成就(⇒監禁和處決)留下了同情和高度讚揚。
1853年,在他被處決約半個世紀後,在拿破崙三世的帝國統治下,雕塑家雅克-萊昂納爾·馬耶(Jacques-Léonard Mayet)創作了一座拉瓦錫雕像。自2013年起,巴黎市政廳展出了一座紀念拉瓦錫成就的雕像。在21世紀,拉瓦錫在科學史上的榮譽得到了恢復,他因其在科學領域,尤其是在化學領域的許多成就,被稱為「現代化學之父」。 [2][3][4][5][6][7]
關於斷頭台的都市傳說
關於拉瓦錫被處決,流傳著許多都市傳說。當拉瓦錫被送上斷頭台時,為了測試一個人在被處決後能保持清醒的時間,他向周圍的人宣稱,他會“在被斬首後儘可能長時間地眨眼”,而他真的在被斬首後眨了眨眼。 [45]
關於這個都市傳說存在一些疑問,例如:拉瓦錫的處決是在一系列類似流水線的處決過程中進行的,35分鐘內處決了26人。由於斷頭台與斷頭台之間隔著一排警察,因此沒有時間進行這樣的實驗。據說拉格朗日和其他幾位科學家也出席了拉瓦錫的處決。在都市傳說中,人們常說是拉格朗日被要求進行這項「實驗」。儘管如此,拉格朗日的書籍或其他資料中都沒有這樣的說法。因此,很難說這個都市傳說是真的。具體來說,它被認為是 1990 年代後根據 Beaulieu 博士 1905 年的論文和其他資料捏造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