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 星期四

《漢聲》的本來很令人佩服;未來呢?.......創辦人黃永松吳美雲《漢聲小百科》等等; 張旺山與韋伯



樂此不疲,歡喜多好!
-----悼念<漢聲>黃永松

採訪、拍照、畫圖──把手工藝學回來,一步步拆解、編排,漢聲的編輯們在黃永松帶領下,可謂十項全能。

「採訪必須提早到。」漢聲有諸多鐵律,提早到才有餘裕做好觀察,感受周遭氛圍,留意細節,並決定怎麼分工。以拍照來說,其中一位可能得爬上頂樓高處拍攝全景,理性客觀的記錄大環境;另一位在現場近距離捕捉各種畫面。這是延續漢聲創刊時期的原則:帶回最真實、完整的紀錄。

當年報導大甲媽祖遶境時,吳美雲、黃永松、姚孟嘉連續三年實地走完八天七夜的進香行程,寫出《漢聲雜誌》英文版《ECHO Magazine》4月號的大型進香活動記錄,奠定了日後漢聲田野調查的模式,更創下台灣報導文學的典範....<閱讀完整內容:https://hanshenggifts.com/hys20240321/>

▌ 一場獻給臺灣的文化行動,展期限定24天!「漢聲五十五:本來.未來」松菸文創園區盛大開幕 ​ 六大主題展區、珍貴童書原畫首度公開
由財團法人漢聲文教基金會主辦的「漢聲五十五:本來.未來」紀念展,日(7/8)前於松山文創園區北向製菸工廠盛大揭幕。開幕當日眾多文化界重要人士齊聚現場,為這場具時代意義的展覽獻上祝福,並共同回顧《漢聲》雜誌55年來的出版歷程。
1970年代,黃永松在吳美雲的邀請下,與姚孟嘉、奚淞共同創辦了《ECHO 漢聲》雜誌。這四位懷抱著「讓世界看見臺灣」的志願、年僅20出頭的年輕人,後被譽為「漢聲四君子」。1971年元旦,英文版《ECHO》創刊,從民間信仰出發,延伸至整體臺灣社會現象,致力於向西方世界介紹臺灣。自創刊起便堅持中英文雙語出版,在全球化尚未普及的時代,展現出極具前瞻性的視野與突破性眼光。
開幕當天,創辦人黃永松之子黃升代表家屬上臺致詞,回憶父親如何傾注畢生心力於《漢聲》,並細數雜誌在設計與內容層面所獲得的國際榮譽,也期待未來能藉由數位化繼續傳承《漢聲》的精神,並表示:「文化傳承是文化人最後的堅持和守護,也是文化人的良心。」
➤➤ 閱讀全文 |https://artouch.com/?p=183344
「漢聲五十五:本來.未來」濃縮了《漢聲》半世紀以來的文化心血,共規劃六大展區,包括:「走進漢聲」、「編輯台開箱」、「總編和你聊聊天」、「漢聲風格」、「漢聲未來」,以及「漢聲兒童」。其中「漢聲兒童」展區更首次公開展出《中國童話》、《漢聲小百科》與《漢聲愛的小小百科》三大經典童書系列的難得一見的珍貴原畫。
此展也是《漢聲》創刊55年來,首次將其完整的工作模式公開開箱,深入地呈現於觀眾面前。漢聲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溫碧光提到:「這次展覽是半世紀以來首次以展覽形式與讀者相見。不僅重現漢聲過往的編採精神與珍貴原畫,也期盼透過本展,讓不同世代的觀眾理解文化出版人在台灣社會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與貢獻。
開幕式尾聲,《漢聲》創辦人之一姚孟嘉先生的女兒——姚若潔女士,笑著分享自己童年時也曾在雜誌中擔任過模特兒,深深感謝所有曾與父親並肩工作的編輯與夥伴,並表示:「雖然他已離世近30年,但那份精神與影響,依然在人們心中流動。」
本次「漢聲五十五:本來.未來」不僅展出歷年出版過的經典作品,更首度公開大量珍貴的原作,數量之豐非常難得。她也由衷地說道,這些作品從創作當時便極具原創性,即使放在今日來看,依舊散發出嶄新的視覺魅力與思想能量。(文/編輯部)




#多聲部島語,第43期,人物專訪
─────────────────
​ ❝ 從原始版本的譯注看見韋伯對「人的發展」關懷 ❞
─────────────────

在臺灣提到韋伯(Max Weber),大多先想到他是位重要的古典社會學家,及其經典代表作《基督新教的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精神》。國立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張旺山表示,韋伯寫《基督新教的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精神》的時候,其實是一位國民經濟學家,該作則是一部探討「職業」(Beruf)這個觀念在歷史上產生影響的「文化史」或「觀念史」著作,韋伯從來不只是一位社會學家。張旺山之所以選擇《基督新教的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精神》的原始版本進行翻譯,並收錄了韋伯相關著作〈北美的“教會”與“教派”〉一文、「反批判」文章四篇,譯注成《韋伯基督新教研究文集:1904-1911》,是希望能為中文世界提供韋伯基督新教研究的原始面貌。
󠀠󠀠󠀠
▋ 󠀠版本問題
󠀠󠀠
回顧學思歷程,張旺山分享自己以前對於老子、莊子等饒富哲思的傳統經典十分感興趣,讀了哲學系後,深深著迷於德國哲學而轉入狄爾泰研究,想要探討人是如何理解自己生活於其中的「人的─社會的─歷史的世界」。「之後到德國留學,原本想作狄爾泰與韋伯的比較研究,前者是人文學科的觀點,後者則是社會科學的觀點,一舉完成宿願。但是,韋伯實在太大了,一做下去就被迷住了,回不了頭,就這麼一路做下去了。」他十分滿足地笑著說。
󠀠󠀠
韋伯最為人所熟知的著作為《基督新教的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精神》,張旺山認為,這部著作被稱為經典有許多原因。首先,主題重要:它討論現代西方理性的資本主義此一「最決定我們現代生活的命運」的力量的產生與發展。其次,進路獨特:他採取「禁欲式的基督新教之理性的倫理」這個獨特的進路,探索「資本主義在人的『靈魂』中的勝利的那種倫理性的生活風格(ethisches Lebensstil)的產生過程」。最後,分析與論述具有嚴謹的方法論基礎:這部著作正是其方法論思想在具體的研究工作上的展現,而這也是這本書之所以難讀的一個重要因素。他進一步說:「經典的『經典性』往往就表現於長期且廣泛地被閱讀著,並隨著閱讀者的認知興趣與觀點的改變,而會有某種『創造性的多產性』,韋伯這部著作就是這樣的一部經典。」
󠀠
《基督新教的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精神》深具學術價值,其原始版本為韋伯在 1904-05 年發表於期刊的著作,目前中文、英文、德文世界所閱讀的文本,多是 1920 年的修訂版。通常認為作者晚出的修訂版相對完善,不過張旺山指出這部著作的情況有點特別:「韋伯始終堅持原始版本的正確性,同時也承認原始版本是未竟之作,但在他轉移研究工作重心、遲遲無法寫出續篇出版單行本的情況下,他將原始版本納入後來展開的對『世界宗教的經濟倫理』的研究脈絡來處理,試圖抹除原始版本論述脈絡的獨立性以適應新架構。」也因此,我們無法由修訂版一窺韋伯基督新教研究原始構想的全貌。... ...
󠀠󠀠󠀠󠀠
↓↓↓ 閱讀更多 ↓↓↓

🔗https://tinyl.io/9Vxr
󠀠
◠◡◠◡◠◡◠◡◠◡◠◡◠◡◠◡◠◡◠
󠀠
其他精采的專訪文章
請看本中心出刊之《多聲部島語》

►https://tinyl.io/96Sd

天下雜誌
【6、7年級生回憶 《漢聲小百科》創辦人吳美雲辭世】
《漢聲雜誌》創辦人兼總編輯吳美雲辭世,享壽72歲。她憑著傻勁,創辦《漢聲雜誌》,以及陪伴 6、7年級生長大的《漢聲小百科》。
《天下雜誌》也曾在吳美雲60歲生日那一天,採訪過她。吳美雲笑談年輕時,不知天高地厚而投入雜誌創辦,同時說「不知天高地厚也是一種幸福,不要小看它」。
★你也有屬於你自己記憶裡的「漢聲小百科」、「中國童話」嗎?若你手上還有這套書,歡迎您拍照上傳到留言中,一起懷念這套偉大的雜誌!
《漢聲雜誌》創辦人兼總編輯吳美雲辭世,享壽72歲。她出生紐約,從小志願…
CW.COM.TW|作者:天下雜誌






2016.4.27 杭之是殷海光基金會的董事,80年代中,主編過新光基金會的韋柏叢書---現在由遠流發行:他說張教授在殷海光基金會開班,授他自譯的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German: 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und der Geist des Kapitalismus) 。我說康樂夫婦的翻譯版本應該可以了;他說重要的著作之翻譯,多多益善。
2015.5.2
看了這張照片,想起上周的"浮士德博士"討論會沒邀請張旺山教授是失策:
我1996年託他從德國帶"義大利遊記"給彭淮棟--後來他買了哥德全集。
2013年12月的美麗島紀念日,與忠信兄等一行到清華會張教授,談他新譯的【韋伯科學方法論】......
沃草公民學院 - Watchout Citizenedu
【海光書讀:尼采讀書會】




【海光書讀:尼采讀書會】


 
今天,是海光書讀《人性的、太人性的》的第五講,清大哲學研究所張旺山教授和大家繼續討論尼采的西方形上學批判經典。
 
「我們已經不可能理解古希臘人了。因為古代的文化的建立所憑藉的、不科學的宗教基礎已經過去了。所以我們不要再想要復興傳統文化了,我們應該創造新的文化。這種對於浪漫的過去的狂熱是反動的。


放到台灣來看,就是說,我們不要再想要復興中國文化了。就像是因為那時、古代中國是壓迫的、不自由的、在特定宗教中才產生出來的生活。這些文化以往是人們無意識地創造出來的,但我們其實可以有意識地將新的文化發展出來。

進步是可能的。新的時代會有一個進步的方向,價值感有道德上下的關係,審美風格有藝術的上下的關係,因此進步不會是不可能的。」
 
--
 
「海光書讀」是紀念殷海光先生基金會主辦;沃草公民學院承辦的經典讀書會。藉由人文經典研讀,我們希望深化台灣民主和公共討論。
 
照片是老師與牆上的尼采畫像合影。
 
殷海光故居 - 財團法人紀念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經營管理 里山咖啡 - Satoyama Café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