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沛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的《宋徽宗》簡體版我就知道。繁體版印刷不錯,暢銷或近萬本,今天去書店翻讀它20分鐘,決定將買書錢拿去買3本2手英文書......。
漢學家伊沛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的鉅著《宋徽宗》
內容簡介
他是文化的開創者,還是亡國的罪人?
專門研究宋代史的漢學家伊沛霞,
以全新視角,分析這位藝術家皇帝如何踏上悲劇之路。
一一○○年正月,十七歲零三個月的徽宗登上了宋朝天子寶座,從此開始了近二十六年的統治,直到一一二五年的最後一個月。宋朝差不多有一億國民,是當時世界上最富有和最先進的國家。
宋徽宗以對藝術的貢獻而聞名:他是造詣很深的詩人、畫家與書法家,他熱衷於修建寺觀與園林,是開風氣之先的藝術品及文物收藏家,也是知識淵博的音樂、詩歌與道教的贊助人。在支持藝術的範圍、對藝術領域的關注及投入的時間上,世界歷史上少有君主能與他相提並論。
然而,在治理國家這項主要職責上,他卻一敗塗地。正是在他統治期間,女真人在北方鞏固了實力,並大舉入侵宋朝,攻陷都城開封,擄走徽宗、數千名宗室嬪妃,與宮中侍從。徽宗本人也在遠離故鄉的地方,作為一名俘虜,度過了生命中的最後八年。
伊沛霞教授積數十年之力撰成《宋徽宗》,成為英文世界為這位皇帝撰寫的首部完整傳記,力圖矯正大眾對徽宗「腐化、昏庸」的偏見。伊沛霞重塑了宋徽宗的形象,將其放回歷史語境中,還原一個繁榮國度的君主不斷追求卓越榮耀的雄心——儘管這份雄心以悲劇收場。徽宗在即位早期竭力超越朝廷黨爭,隨後將精力轉到自己擅長的領域。他大大拓展了朝廷的慈善事業,建立官學、醫院、孤兒院、乞丐墓地。
作為藝術家,他身邊圍繞著傑出的詩人、畫家、音樂家,他還修築了壯麗的宮殿、寺觀和庭園,後世幾乎難以超越。他對道士青眼有加,為道經作注,還讓臣民也接受並踐行這種信仰,不過他對道教的虔誠最終偏離了儒學主流,削弱了他的治國能力。
本書特色
▍十五張全彩繪畫,讓讀者賞析宋徽宗的瘦金體法與藝術造詣。
▍以現代史家之眼,還原宋徽宗的真實生命歷程——拋開中國傳統史學符號化的道德指責,伊沛霞教授以「瞭解之同情」的現代學術立場與現代政治觀點,從宋徽宗自己的視角出發,再現了北宋末期的歷史與時代風貌。
▍北宋末期,中國的藝術水準究竟取得了多高的成就?——作為歷史上屈指可數天賦極高的藝術家皇帝,在書法、繪畫、詩詞、茶道、建築等多個領域,宋徽宗在位年間,有何種影響。 他和同時代藝術家,如何往來。以繪畫為例,作者選取五幅名作,進行了細緻的分析。
▍北宋的滅亡是偶然還是必然?在位二十餘年,宋徽宗犯過哪些錯誤?在走向盛世的時刻,宋徽宗在面對外交、戰爭、黨爭、經濟方面的棘手問題時,出於何種目的,做出了哪些決策,使得情勢急轉直下,乃至最後淪為亡國之君?
各界讚譽
就史籍解讀與史學反思而言,宋徽宗是很好的個案。在習見的歷史敘述中,徽宗無疑是反面形象。本書作者強調徽宗既是皇帝,也是“人”,希望避開以往的評價框架,以不同類型的材料和多種細節,拼織出形象豐富的宋徽宗。作者力圖從徽宗的角度去觀察他的世界,以求對其活動有所理解;並且嘗試在世界君主制度的範疇內,用比較的視角來看中國的皇帝,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來講述徽宗的故事。——鄧小南(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
伊沛霞教授將個人和政治、政策和人性結合在了一起,努力追索到底是什麼推動著宋徽宗一步步追求文化復興和政治改革,為我們理解統治者仍在灌輸的激情提供了一個新的面向——不管這種激情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戴仁柱 (Richard L. Davis,嶺南大學教授)
自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以來,還沒有大學者為普通讀者寫一部中國皇帝的傳記。伊沛霞廣泛徵引各類原始材料,按照主題和時間重新梳理,用全新的視角加以處理,修正了徽宗長久以來的負面形象。她沒有從“不可避免地走向失敗”這個角度來解讀宋徽宗,而是努力從徽宗的視野來看他的世界,並時刻意識到徽宗在做決定時究竟掌握哪些資訊。伊沛霞對宋徽宗生平的解讀是人文主義的,並帶有心理學上的說明,她試圖重新想像皇帝威嚴的外表下隱藏的脾氣秉性、真情實感和個人思想。——李瑞(Ari Daniel Levine,喬治亞大學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伊沛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博士,華盛頓大學歷史系教授。2014年獲美國歷史學會頒發終身成就獎。2015年11月至2016年2月,曾來臺擔任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伊沛霞教授多年來致力於以宋代為主的中國史研究,著作豐富,涵蓋家庭史、婦女史乃至政治史等領域,代表著作為《早期中華帝國的貴族家庭:博陵崔氏個案研究》、《內闈:宋代的婚姻和婦女生活》(1995年列文森獎)、Accumulating Culture: The Collections of Emperor Huizong(2010年史密森學會島田獎)、《劍橋插圖中國史》。另外,她將《朱子家禮》與《袁氏世範》兩本重要古籍翻譯成英文,幫助英語世界讀者了解中國,亦裨益於海外中國史研究。她也參與編輯東亞史、世界史、中國史等領域的教科書,對於歷史教育貢獻卓著。
譯者簡介
韓華
四川隆昌人,歷史學博士,國家圖書館研究館員。曾出版專著《民初孔教會與國教運動研究》、《罪證:從東京審判看日本侵華鴉片戰爭》,譯著有《孔門理財學》、《當代儒家政治哲學》、《審判山下奉文》等,曾在《近代史研究》、《社會科學研究》、《清史研究》、《抗日戰爭研究》、《新史學》等刊物發表論文三十餘篇。
目錄
中文版序
前言
關於年代、年齡等慣例的說明
年代表
人物表
宋朝帝后年表
初涉國政(一○八二—一一○八)
第一章 長在深宮(一○八二—一○九九)
第二章 登基(一一○○)
第三章 謀求均衡(一一○一—一一○二)
第四章 選擇新法(一一○二—一一○八)
致力輝煌(一一○二—一一一二)
第五章 崇奉道教(一一○○—一一一○)
第六章 重振傳統
第七章 招徠專家
第八章 藝術家皇帝
展望偉業(一一○七—一一二○)
第九章 追求不朽
第十章 宮廷之樂
第十一章 與宰臣共治
第十二章 接受神啟(一一一○—一一一九)
第十三章 宋金聯合
面對失敗(一一二一—一一三五)
第十四章 危局(一一二一—一一二五)
第十五章 內禪(一一二五—一一二六)
第十六章 天崩(一一二六—一一二七)
第十七章 北狩(一一二七—一一三五)
結 語
附錄 A 不採用有關徽宗及徽宗朝一些常見故事的原因
附錄 B 徽宗的嬪妃及子女
徽宗年表
注釋
參考書目
序
中文版序
今天,人們大都不再自覺地從天命的角度解釋歷史了,也不相信上天會因對統治者不滿而降下災難,然而要將這些假想擱置起來,卻比想像中的困難很多。現在沒有人真的聲稱上天會如此行事,甚至不認為有無所不能的上天存在。話說回來,宋代留存的大部分文字都有這些觀念,因此,要在原始材料的基礎上進行研究,又不讓這些假設對描述個人和解釋歷史事件產生影響,並非易事。
對於這類反思史學而言,宋徽宗是一個很好的個案。他的統治下場悲慘,現存史料也使得他的一生看起來像一幕道德劇——可以看到他的種種抉擇導致最終無可挽回的崩解。在本書中,我竭力避開這個框架。如果我們採用更為中立的框架,歷史看起來就會迥然不同。我們會看到這樣一個世界:每個決定都會產生後果,然而其他人同樣有權勢與機會,從而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這種複雜的均勢中,統治者的誠意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因素。
因此,在本書中,我盡量不讓女真人攻陷開封這件事影響到對徽宗在位前二十年的敘述。更確切地說,我努力從徽宗看到的角度來看待各個時期,並不知曉多年以後會有什麼事情發生在他身上。沒錯,徽宗擁有太多的權力,可以重新命名政府機構、建造寺院或開設藥局,還可以派遣軍隊,然而他的權力也有限制,比如他很早就發現,幾乎沒法改變士大夫對蘇軾的看法,而無論是在位初期還是末期,他努力推動道教都遠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
透過徽宗的眼睛去觀察他的統治,這樣做有一個優勢,我們可以把他看作一個人,一個有著喜好與厭惡、天賦與興趣、盲區與弱點的人。同樣重要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可以看到變化。我試著寫出,徽宗的性格並非在十七歲登上皇位時就一成不變,而是被豐富的經歷所塑造。我思考的是特定歷史時期世人如何看待徽宗,以此去理解徽宗的選擇。雖然他決定與金結盟確實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但這個決定是他在猶猶豫豫中做出的,而非此前諸般情勢推起的高潮。
這本書本來是用英語寫給西方讀者的,他們不熟悉宋朝的歷史,也不太傾向於用宋徽宗的缺點來解釋北宋的滅亡。我對宋徽宗的詮釋比傳統的歷史學家更具同情心,對西方讀者而言,指出這一點這就夠了。我明白,中國讀者會發現很難將傳統敘述方式置之不理。為了假定徽宗、蔡京、童貫等重要人物是無辜的,需要花一些力氣。試想一下,在有些形勢中,事件可能朝不同方向發展,例如遼能迅速鎮壓女真人的挑戰,甚至女真人第一次入侵時宋徽宗已經同意遷都……我希望中國讀者能在這方面進行思考。當人們認識到其他結局也並非不可能的時候,徽宗被囚的遭遇就會更加發人深省。
前言
一一○○年正月,十七歲零三個月的徽宗登上了宋朝天子寶座,從此開始了近二十六年的統治,直到一一二五年的最後一個月。宋朝差不多有一億國民,是當時世界上最富有和最先進的國家。宋徽宗以對藝術的貢獻而聞名:他是造詣很深的詩人、畫家與書法家,他熱衷於修建寺觀與園林,是開風氣之先的藝術品及文物收藏家,也是知識淵博的音樂、詩歌與道教的贊助人。在支持藝術的範圍、對藝術領域的關注及投入的時間上,世界歷史上少有君主能與他相提並論。然而,在治理國家這項主要職責上,他卻一敗塗地,正是在他統治期間,女真人在北方鞏固了實力,並大舉入侵宋朝,攻陷都城開封,擄走徽宗、數千名宗室與宮中侍從。徽宗本人也在遠離故鄉的地方,作為一名俘虜,度過了生命中的最後八年。
徽宗一生頗富戲劇性,在很大程度上,機緣在其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如果不是他的皇兄沒有留下後嗣並在二十三歲時早逝,徽宗絕不會當上皇帝;假如他的宰相蔡京六十多歲就一命嗚呼,而不是活到八十多歲,他的朝廷政治就不會有那麼多派系紛爭;假如契丹能夠平定女真叛亂,女真也絕對不會入侵宋朝,而徽宗很可能會在皇帝的寶座上再統治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儘管徽宗的選擇也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但他自己無法控制的一些事件與事態發展也同樣重要。
對宋代及後世的中國史家而言,關於宋徽宗及其統治,需要回答的問題是究竟哪裡出了錯。徽宗的過失必須要找出來,以便警示後來的皇帝不要重蹈覆轍。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進行考察,徽宗許多文化愛好就成了他的惡習,而不是美德。他對藝術的熱愛被視為耽溺,對道教的崇尚則被視為自欺。此外,徽宗不願意聽取不同的意見,他選蔡京擔任宰相,修建奢華的園林,並在女真起而反抗契丹時決定與女真結盟,這些行為也備受後人詬病。由於存世的原始文獻充滿了這種對宋徽宗及其統治的傳統道德解釋,其影響也波及很多英語與漢語的著作。當代歷史學家大都會承認,假如當初契丹人迅速鎮壓女真的叛亂,女真就不可能對宋朝構成威脅,也就沒有理由認為宋徽宗的統治是失敗的。然而,歷史學家依然傾向於在著作中暗示,徽宗的所作所為實際上不可避免地直接導致了政權的崩潰。
中國已沒有需要進行規勸的皇帝了,為什麼還要寫一本關於宋徽宗的著作呢?我自二十世紀九○年代中期開始研究宋徽宗及其統治時期,希望對中國文化中偏重感覺的一面進行探索,當時最先吸引我的就是作為藝術家、藝術贊助人和藝術收藏家的宋徽宗。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變得越來越好奇,並開始思考能否從一種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宋徽宗?在歐洲歷史上,統治者被視為應當是高貴奢華的,建造宏偉華麗的宮殿、吸引才華橫溢的藝術家並構建豐富的藝術收藏,這些都是偉大統治者的分內之事,值得贊許。人們是否也可以將徽宗對奢華的追求視為君主權威的一種適當表現呢?
為了重新審視宋徽宗及其統治時期,我轉向最早的、後人改動最少的原始資料,尤其是形成於徽宗統治時的一些資料。通過閱讀宋徽宗頒布的詔諭、呈遞給徽宗的奏章、筆記與各類傳記,我逐漸積累了大量的筆記。隨著對宋徽宗研究的進展,我開始撰寫關於徽宗朝某些事件或方面的學術論文。此外,我還組織過一次有關徽宗時期的文化與政治活動的研討會,幫忙將研討會資料結集,並於近期撰寫了一本有關徽宗收藏的文物與藝術作品的專著。不過,在這段時間裡,我一直在寫一本徽宗的傳記,從徽宗的角度來觀察他的世界,並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講述他的故事,旨在解釋,而非開脫或譴責。與之前問世的所有關於徽宗的著作相比——無論是用西方語言還是用中文所寫的著作——這本書對徽宗表達出了更多的同情。它呈現出一位更複雜但也更人性化的徽宗。
我們應該如何思考中國的皇帝制度呢?在二十世紀,隨著社會科學的發展,許多學者逐漸摒棄了儒家史觀裡各種舊的分類,開始運用新的西方概念,譬如「獨裁」(autocracy)、「專制」(absolutism)或「暴政」(despotism)。這些概念暗示皇權中的關鍵因素是法定權力,以及有無對皇權的制約。然而,能夠將獨裁或暴政理論和實際的皇帝連繫起來的學術研究不盡如人意。還有一種從權力合法性角度看待皇帝的方法,即關注他們在儀式中扮演的角色。皇家儀式在中國的原始文獻裡有詳細記載,而研究這些儀式、宇宙哲學,以及包含在其中的意識形態,不妨理解為以一種更具中國中心觀的方式來研究君主制度。將皇帝視為高級祭司,有助於糾正視皇帝為獨裁者的錯覺,但這種觀點自身也有偏見。如果著眼於中國皇帝的象徵性權威或無制衡權力都走向極端,那麼,他們似乎與其他國家君王截然不同。
在本書中,我試圖轉換視角,至少稍微偏重中國君主制度中與其他國家並無二致的那些特徵。中國的皇帝與許多國家的君主一樣,都生活在富麗堂皇的宮殿裡;他們肩負著作為複雜的貴族家族首腦的義務;他們主持場面宏大的典禮與娛樂活動,招募音樂家、建築師、畫家、詩人、科學家與學者;他們會見官員、將軍、使臣與侍從。就像其他國家的宮廷一樣,宋朝的宮廷也是一個場所,各類宗教、文學、藝術與政治活動相互交織其中,這些活動的風格與品味受到仔細審查,並期待得到皇家的慷慨資助。
那麼,宋徽宗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在即位初期,他經常提到希望繼承父皇的遺志,做一名孝順的兒子。宋徽宗兩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因此,他對父親沒有什麼記憶,不過還是非常在意父親的歷史地位。隨著歲月流逝,宋徽宗提到父親的次數越來越少,並開始發起一些父親從未嘗試過的項目,比如修訂禮儀法典、收藏文物。有時他會聲稱,父親也曾打算實施某項計畫,但沒有活到願望實現的那一天。
在我看來,宗教是理解宋徽宗的關鍵之一。並非所有的宋朝皇帝都被形形色色的宗教吸引,但宋徽宗確實如此。如果我們意識到宋徽宗具有強烈的宗教情結,就很容易理解他生活中的許多細節。宋徽宗在位早期,對正統道教就有著濃厚的興趣。他接受了君權神授的古老觀念,也接受了這種觀念賦予統治者履行儀式的核心地位;他看到了儀式在「復古」上發揮的威力;此外,他接受了有關天庭以及他自己與道教神仙連繫的新啟示。宋徽宗參與宗教活動的這些方面是我理解宋徽宗的核心。
認識宋徽宗的其他關鍵點是他喜歡豪華的場面和新鮮事物。他安排別人進行創作,完成了「尚古」的儀式、雅致的建築、精巧的花園,以及最新的典籍。在北宋後來經歷的浩劫中,這些項目成果有些留存下來,有些則毀於一旦。
毫無疑問,宋徽宗可以當之無愧地被稱為才華橫溢的藝術家。他的詩歌、書法,尤其是繪畫作品,給同時代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他還有一部分存世的作品,足以讓我們自行判斷。作為藝術家、教師、宮廷藝術家的贊助者,以及文化藏品宏富的收藏家,宋徽宗曾出現在許多學者的著作中。在此前出版的關於宋徽宗收藏品的一部專著中,我研究過這些文獻,不過,本書將從其他角度探索宋徽宗在藝術領域的成就,尤其是他在宮廷的藝術創作,以及他所展示的作為藝術家的自己。
與其他中國皇帝一樣,宋徽宗也從未寫過回憶錄。同時代的史家,甚至後世的歷史學家,也沒有撰寫宋徽宗一生的編年史。因此,為了撰寫本書,我不得不將多種資料和證據拼接在一起,其中既有文本典籍,也有圖像資料;既有政府公文,也有筆記軼事;既有道教的傳統經典,也有其他來源的著作。當然,這些史料都構成了挑戰,這裡舉出一例或許有助於說明。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一幅宋徽宗的巨幅畫像(彩圖1),上面沒有標明作畫日期或畫家署名,但國立故宮博物院確定作畫日期為宋朝。觀看這幅畫像有助於我們想像宋徽宗的模樣:他正襟危坐,沒有倚在龍椅背上。他的臉圓圓的,面頰飽滿,留著細細的鬍鬚。他並不很瘦,甚至可能有點圓潤,但大部分身體都掩在衣服下面。儘管無法確定他的年齡,但畫像中並不是一位老者。他似乎正在凝視著某物,或者正陷入沉思。面對這幅畫像,我能想像出他是一個敏感而自信的人,但我也承認,別人在觀察這幅畫像時可能會對他產生不同的想像,例如,也許會看到一位和藹可親且自我滿足的人。
對歷史學家來說,至少同樣重要的是,還要意識到哪些方面是不應該從這幅畫像中推斷出來的。這幅畫像作於宋徽宗離世後,用於宮廷舉行祭祖儀式時懸掛。從宋徽宗所穿長袍的顏色或款式,我們推斷不出任何個人特徵,因為這是一組宋代祖先畫像中的一幅,在這組畫像裡,所有的宋朝皇帝都身穿紅色圓領長袍。畫像中的徽宗坐著而非站著,還將雙手藏在袖子裡,我們也不應根據這些姿勢推斷出什麼,因為並非宋徽宗本人想要被描畫成這幅形象。我們甚至無法確定這幅畫與徽宗本人有多像。這幅畫應當是宋徽宗的兒子高宗在杭州聽到父親離世的消息後才命人繪製的。但在那個時候,南方的這些畫家至少已有近十年沒有見過徽宗了。畫像可能是宮廷畫家和高宗等人根據記憶以及期望中徽宗的形象所繪製,然而,記憶永遠不是完整無缺的。
在通過文字紀錄了解宋徽宗時,我們同樣需要注意,這些資料能告訴我們什麼信息,又不能告訴我們什麼內容。《宋會要》是最主要的政府文件匯輯,其中收錄了七千多份徽宗批閱過的文件原文或概要,包括呈遞給皇帝的奏章或皇帝頒布的詔書。此外,還有徽宗宣稱自己親筆創作的大量詩歌、書法與繪畫作品,甚至包括他寫給一位道士的很多親筆信。許多寶貴的資料收錄在徽宗朝官員的文集,以及宋徽宗身後數十年間編纂的筆記小說裡。有關徽宗在世最後二十年發生的事件,《三朝北盟會編》是內容非常豐富的史料,它引用大量的第一人稱敘述,其中很多原始資料已經不存於世了。
所有資料首先要根據各自的情況進行理解。例如,詔書與詩歌中使用的語言,受到長期以來形成的習慣影響。另外一項挑戰是,對宋徽宗帶有偏見的一些史料,需要找到適當的方式加以利用。很多歷史學家致力於研究社會與經濟史,他們已習慣從被扭曲的原始資料中努力發現婦女、農民與商人等方面的有用信息,因為即使是帶有偏見的觀察者也可能提到一些基於準確信息的細節。對宮廷的研究同樣如此,可能經常要以不同於原作者與編纂者設想的方式去閱讀原始資料。例如,彈劾皇帝寵臣的奏章對於研究被指責的人來說,可能不是很好的資料來源,但對研究統治者收到了哪些信息而言,這就是最好的資料。筆記常常是我們研究人格特質時的唯一資料來源,就算這些筆記來自虛假的謠言,也可能會包含某些真實資料。在本書中,我盡量仔細核查那些坊間廣為流傳的宋徽宗故事的依據,因為我知道很多故事是基於謠言和傳聞(參見附錄A)。
在接下來的章節中,讀者將了解到宋徽宗參與的許多活動:頒布詔書、主持儀式、與宗教大師對話、炫耀自己的寶藏、與大臣們一起賦詩等。與當時的人們一樣,今天的讀者可能也想知道,宋徽宗的活動中有多少只是按照宮廷官員提供的腳本在公眾面前的表演,又有多少反映了他本人的真實感情。這些問題不好回答,而且我們對於今天的政治人物也有同樣的疑問。我們對宋徽宗說過的話和做過的事,也就是他公眾的一面,了解的程度要比對徽宗的想法或真實感覺多得多,這是不爭的事實。我盡可能通過敘述事件和細節,將我所看到的資料介紹給讀者,儘管這些事件和細節影響了我對宋徽宗的認識,但我通常會讓讀者做出自己的推論。
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我得到了大量的幫助。首先,我參考了許多有才華的學者的論著。宋史在今天是一個相當成熟的領域,除了有關宋朝政府、宗教與藝術比較綜合的著作之外,關於宋徽宗參與道教、進行樂制改革、慈善事業、創建學校制度、園林建築、繪畫與畫院、宋金聯盟、宋金戰爭與宰相蔡京,以及很多其他專題,都有引人注目的研究。我對這些學者論著的感激會體現在注釋中。假如不是從這麼多現代學者的著作中獲益,那麼,對我而言,要涉及如此廣泛的話題就會困難得多。
我能夠專心致力於此項目,時間也同樣重要。在我忙於研究宋徽宗生平的這幾年裡,有三次可以用整年的時間專注研究與寫作,而不用教學。對這些寶貴的時間,我很感謝約翰·西蒙·古根海姆基金會(the John Simon Guggenheim Foundation)、蔣經國基金會,以及德國洪堡基金會(the Alexander von Humboldt Foundation)。洪堡基金會的基金使我能夠在明斯特大學的漢學研究所度過一年的時光,本書的大部分就是在那裡寫的。在華盛頓大學,中國研究項目(the China Studies Program)與歷史系資助了研究的差旅費和繪圖費用,並提供了研究生的協助。在項目接近尾聲時,佩頓·加納利(Peyton Canary)和段曉琳幫助整理了詳細書目,補充了許多論著信息,馬歇爾·阿格紐(Marshall Agnew)繪製了地圖。我也感謝閱讀章節草稿並給予建議、鼓勵的各位同仁。當我需要意見反饋時,賈志揚(John Chaffee)、張勉治(Michael Chang)、艾朗諾(Ronald Egan)、葛平德(Peter Golas)、蓋博堅(Kent Guy)、蔡涵墨(Charles Hartman)、黃士姍(Susan Huang)、史樂民(Paul Smith)和德野京子都慨然撥冗相助。出版社的兩名匿名評論者也提供了寶貴的建議。我的丈夫湯姆為我提供了非專業意見,他在三個不同階段閱讀了全部書稿,勇氣可嘉。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864984
- 叢書系列:歷史大講堂
- 規格:精裝 / 700頁 / 17 x 23 x 4.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宋徽宗》固然有恨,但恨之中有愛,有伊沛霞對宋徽宗的愛,因而更寫出宋徽宗對周圍的人的愛——仁者愛人,如此說來,這個一直被目為昏君的藝術家皇帝,竟是中國史上難得的仁君?讀這本書讓人平心而論,宋徽宗起碼絕非昏君——「昏德公」那是毀滅北宋的金國皇帝以羞辱性的賜封來暗示後人的,而後人竟也信之,何故?不就是因為基於儒家偏見:藝術家肯定不善治國,藝術精湛如李後主、宋徽宗者,更是注定的亡國君。
其實按現代人的標準,宋徽宗只不過是一個正常的有錢人,他喜歡收藏藝術品和奇異石頭,喜歡和朋友(他希望他們不只是他的臣下)唱和,喜歡一點虛榮,借道教來安慰自己,善待家族中的女眷和幼輩……按伊沛霞的比較,他沒有比同時代的歐洲君主更為奢侈,也比不上漢唐的君主好大喜功,更談不上他們的殘暴。
宋徽宗半生沒有踏出皇宮禁苑,在金人囚禁他之前,他已被自己崇尚儒家的大臣以奇怪的道德囚禁在他的小世界。正如伊沛霞點出,大臣們更喜歡他作為國家的象徵存在,而不是西方君主或者古代君主那樣遊獵四方認識自己國家的獨立意志個體。於是宋徽宗只好經營他藝術裡那個虛幻而完美的世界,當他被迫面對金人帶來的現實殘酷世界時,他選擇了過分樂觀,假裝一切還會完好如初,因此招致了更大的悲劇。
伊沛霞嘗試讓一個現代人理解一千年前的宋朝,羅列比如國家經濟的收入和支出等等不厭其煩,但同時證明了宋徽宗希望自己成為一個親力親為的能幹統治者;就像她強調他的藝術家形象經營,不只是浪漫即興的,而是成竹在胸志在千古的。不過他生不逢時,遼金西夏等強鄰在側虎視眈眈、方腊等民變莫測,他的籌劃能力再好也無法預計什麼是壓倒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宋徽宗》以北宋皇宮的介紹開篇,以北地五國城的流放結尾,顯出了何謂天壤之別。上半卷的國與民越是太平,後半卷他們的命運越是淒慘——最文明的國度引來了最野蠻的入侵者,野蠻感到了落差反而要極盡野蠻,不排除金人的施虐是帶著如此變態的心理,玷污、毀滅美好的事物是魔鬼的快感所在。這時回看書中著墨甚多的徽宗君臣結盟金國的外交努力,可以看到神的冷笑,尤其是他們越努力反而把自己送進地獄,就像在流沙裡的掙扎一樣。
目擊這沉淪需要強大的心臟。伊佩霞關注女性命運,但她也沒忍心像舊時野史那樣逐一檢點那些帝姬的悲慘結局、更遑論被囚禁於所謂「洗衣院」的女奴們的命運。「靖康恥,猶未雪」,對南宋的男子來說,多少是關於自己的女性親人、同胞受辱之恥感,多少是關於亡國失君的呢?宋徽宗的存在彌合了這兩者,伊佩霞寫出在巨大的厄運面前,宋徽宗保持了最基本的尊嚴與文明的超然,雖然對於亡國無濟於事,但在他關注比他更不幸的宋俘、流民之時,他依然是一個「天子」。
《宋徽宗》還有一個特色,乃傳中有傳,令人得見「聖宋」的存在,不只是由宋徽宗的個人魅力獨撐的。比如作者寫及那時重要的建築師李誡,相當於從亂世中鉤沉出另一個勤勉又專注的藝術家,後者何嘗不是宋徽宗想過的另一種人生呢?點出他們相當於在暗黑中留了一個平行宇宙,讓我們回望黑暗的時候不只看見靖康之劫的絕望,也能看到另一個宋朝的切片依然鮮活。





+2
石頭出版 從古美開始2021年7月7日 ·
▉
#賞賞書:不只是消暑 (?)~宋徽宗「瘦金書」的應用
炎炎
#小暑,何以消暑?來點北宋徽宗的「瘦金書」如何?有道是:其側鋒如畫蘭竹,橫畫收筆帶鉤,豎劃收筆帶點,撇如匕首,捺如切刀,豎鉤細長,猶如屈鐵斷金,力健有餘。小編覺得觀之有種飄逸清爽的fu,大家是否也有消暑到呢?
當然,徽宗寫書法並非為了消暑,而是將之運用在政治統治和文化活動中的各個方面,形成一整套的使用規矩。
如瘦金書以硬毫筆書寫,筆劃嚴謹、清晰,所以被徽宗大量用於詔書文字,刻碑勒石。
徽宗也為鑄幣題字,以瘦金體書銅錢「大觀通寶」、「崇寧通寶」等,如今,這些已成為古錢幣中的珍寶。
而瘦金書在藝術方面的應用,更不待多言。徽宗除了以瘦金書書寫大量的手卷,也將之廣泛應用於題畫詩,使花鳥畫、御製詩、御書和御璽成為一個藝術整體,開啟了日後文人畫家結合詩書畫印藝術形式的先聲。

參引自:余輝〈宋徽宗的書畫成就〉《畫裡江山猶勝:百年藝術家族之趙宋家族》(石頭出版)
---
相關舊文:獨創書風品牌的宋徽宗
https://www.facebook.com/RockPub/posts/10157495243166006#Theday #夏日 #季節風 #藝術家生涯 #瘦金體 #瘦金書 #宋徽宗 #趙佶 #藝術家皇帝 #書法南京江宁镇发现疑似秦桧古墓
2005年07月21日13:14 【字号
大 中 小】【
留言】【
论坛】【
打印】【
关闭】

出土的玻璃杯
(中国江苏网7月20日消息:特约记者:韩红林 高爱平 记者徐斌)引言:去年1月中旬,南京市江宁镇滨江开发区在江宁镇建中村施工时发现一座大型砖 石结构古墓。1月29日至2月13日,在江苏省文化厅、南京市文化(文物)局的协调指导下,南京市博物馆会同江宁区博物馆联合对该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通过现场挖掘,一些专家表示,该墓是南宋时期的古墓且墓主可能为秦桧。当时晨报对此做了全程跟踪报道,全国媒体也聚集南京关注疑似秦桧墓的动态,一时间江 宁疑似秦桧墓成了全国轰动性的新闻。可是,当时专家只是根据史料和现场墓葬形制作推测,并没有断定该墓墓主就是秦桧,建中村南宋墓的墓主也成了一个谜。
时隔一年半后,记者从国家文物局获悉,建中村南宋墓被列为“2004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从该墓中出土的部分精美文物也首次亮相。昨天,记者专程采访 了建中村南宋墓的发掘领队、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的王志高先生。王志高向记者透露,通过对该墓葬的规模等级、出土文物,及其他一些有效因素的仔细勘别研究, 这座墓的墓主极可能就是秦桧及他的发妻王氏。
南侧墓室墓主为一老年女性
建中村南宋墓地属南京市江宁区江宁镇建中 行政村宅前自然村,位于一土岗东南麓,四周地势开阔。据国家文物局的有关资料,这次发掘的建中村南宋墓规模大,等级高,墓室结构独特牢固。墓葬由封土、墓 坑和墓室等部分构成,砖石结构、由并列的南北两个长方形墓室构成,没有发现墓道与墓门。墓室总宽为7.94米,北侧墓室略大,全长6.58米,南侧墓室稍 小,全长4.82米。墓壁均由三重砖石构成,墓壁还用一层三合土浇浆密封。北侧墓室的墓底中部用长方形青砖平铺,四周为制作规整的长方形石板铺地,部分墓 砖上还印有“大宋绍兴二十五年四月八日……”等多种铭文。该墓室历史上曾多次被盗,墓室内还留有盗墓者留下的凿痕。据称此为盗墓者从封土堆上打下盗洞,凿 断墓室上的巨大条石,潜入墓室后大肆搜寻陪葬物。随后,他可能预计到该墓室的隔壁还有墓室,就用工具敲凿。无奈浇浆墓极其坚硬,难于凿破,且时间紧迫,不 得不放弃。事实上,从该墓室的凿痕来看,盗墓者搞错了方向。
而南侧墓室砌筑要晚于北面墓室,没有发现任何被盗痕迹。其结构相对简陋一 些,墓底全部用长方形青砖错缝平铺一层。墓室中部放置棺椁各一具,木椁盖板部分朽散,其余大体完好。木棺则完整无损,内存半棺透明棺液,木棺内墓主骨架保 存较好,甚至连头发、指甲和少量衣物还未完全腐烂,骨架经过初步鉴定为一老年女性。除一件铁质买地券发现于椁底外,其他所有文物皆出自棺内。
出土文物相当精美
棺内出土了瓷、银、铜、漆木、牙角、玉以及玻璃水景、玛瑙等不同质地的文物约800件,大部分文物保持了入葬时的位置,一些小件佩饰上还遗存有串联的丝 线,对有关文物的复原研究了难得的依据。在这批出土文物中,主要分玉质、银质、铜质、漆木牙角质等诸类别,造型独特、做工精致。其中“五大名窑”之一定窑 的两件白瓷碗极其珍贵,目前江苏省尚无一件“五大名窑”的瓷器。
该墓随葬品中以大量成组的玉器和玻璃、水晶、玛瑙、琥珀器最为引人注 目。出土的玉器数量多、器类丰富,主要有玉梳、玉壁、螭龙纹心形佩、玉印章以及大量人形、动物形和其他形状的玉佩饰等。这些小饰品均出自墓主胸前,上面都 有细小穿孔,原应为一套完整的组佩。这些玉器大多玉质温润,造型玲珑秀美,雕琢精致写实,使用了线刻、浮雕、透雕、圆雕、俏色等多种技法,刻画的任务和动 物形象栩栩如生,极具生活气息。像其中一件玉梳,雕工异常精细;还有一件鱼形玉饰件,玉质温润,造型简单而典雅。建中村南宋墓是宋墓出土玉器数量多、工艺 精的一次,充分反映了宋代玉雕工艺的特色和取得的成就,极大的丰富了宋代出土玉器的实物资料。另外,出土的十多件玻璃、水晶、玛瑙、琥珀器,晶莹剔透,有 些可能来自域外,具有相当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其他罕见的重要文物还有木钱、木质册书、木牌饰以及满盛香料的多种牙角质盖盒等。木钱 上刻“大德必寿”4字。木质册书两件,可以开合,内夹纸质封册,其上墨书文字多已模糊难辨,其内容有待进一步辨别考定。木牌饰有两件,顶端都有穿孔,两面 刻有相同的文字,文字清晰可识。一件钟形,上刻“惩忿”2字;另一件长方形,上刻“圣功神明非贤莫知固穷轻命审察其机”16字。其中,前者可有用于自勉, 而后者可能来自御赐。
种种迹象表明:墓主极可能是秦桧夫妇 王志高认为,从墓葬形制来看,建中村南宋墓是目前南方地区发掘的南宋 古墓中规模最大,级别最高。该墓的墓室结构独特坚固,很能和南宋王陵的“攒宫石藏子”制度有关。据历史资料记载,“攒宫”就是将棺建筑在一个石头做的大匣 子上面,它是南宋陵墓中典型的建筑墓室方法。上世纪60年代,在苏州市发现的张士诚母曹氏墓可以看成一个典型的石藏子实例。张士诚当时在江南自立为“吴王 ”,其母曹氏的墓葬级别相当高。不过,该墓墓道石圹边长也只有3.79米,与建中村南宋墓相比可以说是相形见绰,可见建中村南宋墓墓主身份的不同寻常。
据《景定建康志》、《至正金陵新志》等方志记载,建中村南宋墓墓地近旁的牧龙镇地区是南宋奸臣秦桧的家族墓地。上世纪80年代,文物部门曾在牧龙镇附近 发掘出秦桧孙秦堪或秦勋之墓。距这座墓仅几里之遥、墓葬规格在已发掘的南宋墓中等级最高、出土文物异常精致,这座南宋墓的墓主到底是谁?它和秦桧夫妇有没 有关系呢?王志高向记者透露,北侧墓室砖铭上的纪年与秦桧的卒年(大宋绍兴二十五年,即公元1155年)相符,更与该墓南侧不远发现的秦桧父亲坟寺—“移 忠寺”塔砖上的铭文完全一致。同时,秦桧的坟寺叫“旌忠寺”,而该墓葬的所在地就叫建中村,其音完全相同,极有可能建中村就是秦桧坟寺旌忠寺的谐音。更重 要的是,在该墓南侧的女性墓室中,还出土了一枚死者生前所用的玉质印章,再结合出土印章上的文字,王志高推测,建中村南宋墓的墓主极可能就是秦桧夫妇。北 侧墓室所葬为秦桧,和历史上多次被盗的说法很吻合,而南侧墓室所葬为秦桧夫人王氏(王氏死于秦桧之后,南侧墓室属后建,也符合史实)。
相关新闻:
秦桧:(1090~1155) 中国南宋权奸,字会之,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登进士第,官至御史中丞。曾主张抗金,反对割 地求和。金军攻占开封后,欲立张邦昌为帝,秦桧进议状,主张另立宋宗室为帝,遂被金军驱掳北去,旋即降敌在金廷大倡和议,故于建炎四年(1130)被放回 南宋。秦桧得宋高宗信任,官至宰相,因提出“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主张,罢相闲居。绍兴七年(1137),秦桧任枢密使,与宰相张浚劝说宋高宗收回由岳 飞并统淮西等军的成命,招致淮西军的哗变投敌,八年,秦桧重新拜相,力主和议,代表宋高宗向金使跪接诏书。十年,金朝都元帅完颜宗弼领兵南侵,岳飞等军大 举北伐,屡破金军,进逼开封,秦桧却怂恿宋高宗迫令班师。十一年,宋高宗与秦桧解除岳飞、韩世忠等大将军权,诬构谋反罪状,杀害岳飞,与金朝再次签订屈辱 的和约。宋向金称臣、纳贡、割地,金规定宋高宗不许以无罪去首相。秦桧再次任相18年,独揽朝政,排除异己,大兴文字狱,极力贬斥主张抗金的官员,压制抗 金舆论,篡改官史。他还任用李椿年等推行经界法,丈量土地,重定两税等税额,又密令各地暗增民税十分之七八,使很多贫民下户因横征暴敛而家破人亡。

玛瑙璧

“五大名窑”之定窑白瓷碗

疑是秦桧古墓已有结论出土文物

鱼形玉饰件

玉梳
年終考古大發現:秦檜政治遺囑出土 預見身後罵名 嚴責空言誤國 敦囑子孫避禍
【本報專電】中國考古界2006年的最大發現,終於隨著本市引人爭議的拆遷開發工程而誕生。在建設過程中發掘的一宋代古墓,日前出土了包括秦檜親筆遺囑在內的一批重要文物。
據未經證實的消息透露,有關文物部門已經初步確定該批文物中包括有秦檜親筆書寫的「政治遺囑」,對其生前的引人爭議的行為作了一定的辯解,並對中國知識分子(士大夫)提出了尖銳的批評。據了解,國家文物局鑑定專家和各研究機構的著名宋史專家均已雲集現場。
自稱秦氏後人的多名人士表示,將密切關注該文物的鑑定,如確定先祖罪名不實,根據疑罪從無和無罪推定的司法原則,將可能入禀法院要求取消岳飛廟中的秦氏夫婦跪像,如仍要設立跪像,則應「將跪像腦袋換為書本,代表食書不化、空言誤國的腐儒們該為中國的落後而懺悔」。

(圖 片:秦檜站起來。去年,上海一家藝術館展出了為秦檜夫婦塑造的站像,作者解釋不是為秦檜平反,而是為了呼籲現代社會要重視人權和女權,因為秦檜夫婦的跪像 是過去人權和女權被侵犯被壓迫的最好表現,人觸犯法律,自然有司法機關追究責任,但誰也無權逼人下跪,或者死後塑個跪像什麼的。)
該份被專家初步認定為秦檜「政治遺囑」的文物,書寫在一塊長達2.2米、寬約50公分的綢緞上,這也是其能保持至今的主要原因。
出 土該批文物的村莊位於本市郊區,早先名為麓洱,現名為壺侑,因風光優美,出產茶葉,宋代時一度是高官們的莊園。此次所發掘的宋墓,專家估計為秦氏子侄輩的 墓穴,時間應在1178年(宋孝宗淳熙五年,為岳飛平反昭雪)後,秦氏此時逐漸失勢,一些身前文物成為族人累贅和朝野忌諱,乾脆採用殉葬方式掩藏。
巧合的是,隨本次墓葬發掘一起出土的地契資料表明,此地莊園基本為岳秦兩家分領。兩家比鄰,這也是宋史研究的研究的新發現之一。
據消息人士透露,初步鑑定秦檜該份遺囑作於高宗紹興十四年(1145年),時年55歲(秦檜生於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即其死前(1155年)十年,岳飛含冤被殺(紹興十一年臘月,1142年1月)後三年。
秦 檜在該份遺囑中,首先告誡子孫遠離政治,自己深知將「獲譴汗青」,「蒙羞萬年」,叮囑子孫在他死後萬莫貪戀祿位,急流勇退,也不可在風暴來臨後為他爭辯, 「庶幾可得苟全性命」,並對幾個已身據高位的族人詳細指示了退出政壇的方略。專家正是據此認定此書信為家族內的政治遺囑。
據已經詳細閱讀 該份文物的一位匿名專家介紹,秦檜在該份遺囑中表明自己堅信對金議和是當時的「國情」下保全家國的唯一出路,也曾經和岳飛直接探討過此問題,但岳飛表示 「要為不可為之事」。而宋高宗其實並不反對北伐作戰,因為戰爭在很大程度上令他「為江北百姓所夙夜仰望」,顯然皇帝很陶醉這種救世主的感覺。但因為岳飛在 規復舊河山之外,經常公開宣揚要「迎還二帝」,而金國也不斷在戰爭失利時派密使威脅高宗要「送還汝兄」,並不斷暗示囚在五國城的宋欽宗與岳飛有秘密來往, 令高宗疑竇叢生,甚至到了「寢食不思」地步。高宗12道金牌召回征途中的岳飛,就是因為金使送來了岳飛與欽宗聯絡的「確切證據」,欽宗甚至揚言返國復辟後 將清洗「老九」(高宗為徽宗第九子)的人馬,高宗因此需要和岳飛對證確認。
據了解,秦檜在遺囑中說,高宗與岳飛的晤談一概秘密進行,他也不能與聞。但事後高宗告訴他,岳飛一再表態自己只想規复北方迎還二帝,私心最多就是成就功名,待成功後願意效仿石守信等解甲歸田。至於帝位歸屬,岳飛表示那是「皇家手足間事」,沒有旗幟鮮明地表態。
秦 檜在遺囑中對岳飛的戰功給予很高評價,認為岳飛的善戰為其議和提供相當大的便利空間,以打促談效果很好。但岳飛有功名心,性格也比較孤僻,與人不好相處, 容易招疑招忌,好多次甚至與皇帝言語不合而撂挑子走人,與皇帝結了深怨。岳飛不大考慮高宗本人的利益,不僅和被囚敵國的欽宗有謠傳中的來往,還多次當面勸 高宗立嗣,高宗本人因有隱疾(據後世醫學推斷是陽痿)而無子嗣,因此十分懷疑岳飛擁兵欲立擁立之功,犯了人臣的大忌,違背了祖宗傳下的抑武揚文的宗旨,估 計也是因此引發高宗殺機,不惜破除有宋以來不殺大臣的誓言。秦檜表示,他已竭盡全力至少保全岳雲和張憲,但高宗指示全殺,他亦無奈。同僚們在岳飛被殺後不 敢質問皇帝,都來質問秦檜,秦檜也不敢和不便說皇帝的意思,只好說「莫須有」含糊應對。
據透露,秦檜在遺囑中激烈指責中國知識分子(士大 夫)空言誤國,「不知兵而好言兵事、不知國而好言國事」,以為慷慨激昂就能救國救民,更以為說過就等於做過了。自己不挑擔子,還好以大帽子壓人,政府只要 提出一韜光養晦,就會被指賣國;只要一與金國議和,就會被指媚外,而戰爭需要大量積累,需要「暫息兵戈勤稼穡」與民生息。秦檜說自己不得不以強勢壓下這種 言論,斷了不少空談者的仕途和財路,但「開罪言路罪在身後」,國事艱難又難免掛一漏萬,身後的名聲是不可指望的。有意思的是,秦檜說岳飛對知識分子的空言 比他還反感,並認為岳飛本人究竟並非讀書人出身,更注重實戰成效。
秦檜在遺囑中辯解說,帝位一旦有紛爭,內戰必起,國家必亡,因此不如保 全半壁江山;而即使帝室無恙,但畢竟皇帝已經對擁兵大將起了猜忌,此隙一開絕難彌合,即使岳飛本人無所謂,但手下驕兵悍將也難保萬一。至於自己事後為皇帝 分謗,從公議而言,高據相位責無旁貸,為江山社稷只好犧牲自己的令名;從私情來說,高宗於他有「知遇之恩、信任之專」,他也只能為知己者死。所以,教誨子 孫,高宗在位或可保秦家富貴,而高宗百年後秦家必將被清算,「民忿欲洩終需洩」。他感慨,「生逢亂世家國顛沛」,總想做點經世濟國的實事,但「為實事者均 不見容於當下」,岳飛難以見容於皇帝,而他必將更難以見容於言官史冊,後世只有那些維持亂世危局的當局者才能體會他的苦心了。
據專家介 紹,民間形成定見的秦檜是金國「奸細」的看法,都無實證,卻有很多反證。南宋的史學家就留下很多資料,如李心傳寫的《要錄》說,秦檜不是金人「奸細」,只 是主和派而已。徐夢莘寫的《三朝北盟會編》說,前御史中丞秦檜和家屬從金軍佔領的楚州孫村中逃歸至漣水軍丁祀水寨,只使用「逃歸」二字。熊克寫的《中興小 記》說,秦檜從敵中歸來,也沒說他是「奸細」。
只有張邦昌友婿朱勝非寫的《閒居錄》說,秦檜全家及婢僕從金國歸宋,不是「逃歸」。朱勝非 是擁護張邦昌的,而秦檜是一直反對金人立偽張邦昌,秦檜與朱勝非矛盾尖銳。秦檜執政時,朱勝非被廢居八年,有利益衝突,因此專家認為可以斷定朱勝非《閒居 錄》所記是對秦檜的打擊報復。另有《金人南遷錄》說,天會八年,金國諸臣害怕宋朝君臣報復,主張放縱秦檜歸宋朝。然而《金人南遷錄》是一本謬誤百出的書, 此書對秦檜的敘述是「曉然傅會」,是錯誤的。
而從宋高宗的詔令中可以看到趙構是熱烈歡迎秦檜逃歸宋朝,他將秦檜比作漢代的蘇武,常持漢 節。秦檜自己寫的《北征紀實》中,可以看到他在金軍中想盡千方百計,最後才能逃歸宋朝,情節十分具體,絕難杜撰。秦檜逃回宋朝,皇帝趙構稱讚秦檜「忠樸過 人」,比作蘇武,朝中宰相重臣如范忠尹,李回等人說秦檜是忠臣,使許多朝臣不再懷疑秦檜是「奸細」,李綱書寫讚揚秦檜「精忠許國」,「立大節於宗社傾危之 秋」。這充分說明金人並不是縱使秦檜歸宋朝。
本市政府新聞發言人今日表示,歷史問題將由專家們去研究考據,但此次考古大發現,也雄辯地證 明了:即使僅從挖掘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的角度,城市的拆遷和開發也是十分必要的,今後將進一步加大城市圈地和開發的力度,更多更快地挖掘地下沉睡的寶藏, 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度的「雙豐收」。
本報將繼續對專家鑑定工作進行追踪報導。
來源:聞聲:思維就該是閃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f77cb7010006aa.html
延伸閱讀:
重要聲明:《秦檜遺囑》是文學創作萬勿以訛傳訛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f77cb7010006kh.html
南京江寧鎮發現疑似秦檜古墓(2005年07月21日,但沒有發現遺囑)
http://pic.people.com.cn/GB/42589/3559318.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