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 星期一

詹姆士‧克里弗德(James Clifford,1945~)《文化的困境、《路徑》、《復返》

 

▊人類學反思三部曲:文化的困境、路徑、復返
❝《文化的困境》是克里弗德著名三部曲中的第一本,也是其中探索主題最多面向,理論見解最具創意的一本論文集。我們可以在本書中看到他的知識遊歷是如何開始,也看到他如何透過一個個精采的文化展演例證,不斷地質疑、暴露當代的各種原住民論述的假設;並且透過並置與反諷,抽掉腳下站立的地毯,讓我們難以保持平衡。❞
──林開世,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館長、台大人類學系兼任副教授
❝歷經三年Covid-19對人身行動的限制,今日的我們應該可以體會旅遊、遭逢、流浪以及「交會時互放的光亮」是多麼地可貴。早在1997年,人類學者詹姆士・克里弗德已敏銳地體會這點。在《路徑》這本書中,他點出人們對於「扎根」的迷思,提出以移動為基調的人文社會科學。這本書同時也是克里弗德遊走於各場域與學科的遊記。以充滿哲思、內省與詼諧的筆觸,他為李維史陀著名的「我恨旅行,我恨探險家」提出了新的詮釋。❞
──洪廣冀,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副教授
❝《復返》這本書是詹姆士・克里弗德彙整多年觀察原住民族現象與時代變遷的反思。從一個原住民的角度,我認為本書不應該只是要讀者在旁觀之中,更加精準的掌握原住民這個「他者」的當代樣貌,而更應該經由從原住民族之復返所學到對於時間的重新認識、生活願景的重新體認、族群關係的重新思考,開展一個「結局未定」之共同未來的想像。❞
──官大偉,泰雅族,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內容介紹══════
◆文化,是一個不斷生成(becoming)的過程
今日的人類學作為一門精通特殊、差異、異質的學問,該如何展現這項有別於其他學科的專業,以維護這個複雜社會不至於傾向單一的見解?田野調查是否淪為資料搜集的管道或封閉場域?人類學家是否有能力保持對流動的異質性與混雜本眞性的現實感?
◆誰擁有替一個族群發聲的權力?
◆什麼是一個文化的「本真性」?
人類學反思三部曲是一系列持續的反思,以及對時代變遷的回應。《文化的困境》質疑:即便民族誌經由一連串密集式經驗與對話得以詮釋他者文化,這種研究經驗究竟如何轉化成權威的寫作經驗?
◆是誰決定一個社群要在哪裡、何時,劃出一條區分你我的界線?
◆我們是否能將「移動」視為文化的構成要素,將族群視為一種互動而開放的「形成過程」?
這種往返於人類學田野工作和民族誌書寫的異文化認識與策略,《路徑》逐漸以「移轉」指稱之。《路徑》關注於移轉中所銜接的人類差異性,關切在愈來愈連結但非同質的世界中,糾纏的文化經驗、結構與可能性。
◆從來就沒有一個觀點可以完整講述所有的故事
◆我們永遠只能局部觸及他人經驗,「傾聽諸歷史」永遠比「如實講述歷史」更為重要
《復返》試圖描述這個銜接性的多中心總體,藉以彰顯一種多元的時代精神,提出對本眞性的懷疑,從而呈現一種小寫複數形式的歷史觀「諸多歷史」(histories)作為貫穿整個三部曲的核心思想——在《文化的困境》裡反駁文化「非存即亡」的有機論述;在《路徑》裡闡述羅斯堡的諸多過往;在《復返》裡賦予「偶然性銜接」的歷史辯證,以尋找一個複雜、協商、歷史偶然的眞實。
══════作者簡介══════
詹姆士‧克里弗德(James Clifford,1945~)
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美國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意識史系榮譽教授,於2011年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克里弗德為當代人類學論述和文化反思重要學者之一,曾擔任American Ethnologist、Cultural Anthropology、Museum Anthropology、Cultural Studies、Material Culture、Collaborative Anthropology等重要人類學期刊的編輯委員,研究觀點包含人類學發展史、民族誌田野工作、原住民研究、原民藝術、博物館收藏與歷史。除了《文化的困境》、《路徑》、《復返》三部曲,尚著有:Person and Myth: Maurice Leenhardt in the Melanesian World(1982)、On the Edges of Anthropology(2003),並與馬庫斯(George Marcus)合編Writing Culture: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Ethnography(1986)。
══════譯者簡介══════
王宏仁
德國杜賓根大學政治學博士,現為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專任教授。研究領域為國際關係理論、國際安全(亞太安全)、全球治理與國際秩序、兩岸關係、中國外交政策。
林徐達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人類學博士,現為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教授。研究領域為詮釋人類學、人類學理論與民族誌批判、當代文化研究、臨床醫療人類學。著有《詮釋人類學:民族誌閱讀與書寫的交互評註》(2015)、《在奇幻地:精神病院裡的臨床民族誌》(2022)。
臉書專頁:詮釋鬼打牆
梁永安
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學士、哲學碩士,專職譯者。譯有《愛的藝術》、《人類破壞性的剖析》、《拜占庭帝國》、《心靈的棲地:愛德華.薩依德傳》、《文化與抵抗》、《啟蒙運動》、《現代主義》等書。
══════書籍基本資料══════
書名|人類學反思三部曲:文化的困境、路徑、復返
書系|左岸人類學
作者|詹姆士‧克里弗德
譯者|王宏仁、林徐達、梁永安
尺寸|14*21*9.5 cm
頁數|1864頁
定價|2200元
書號|0G003080
ISBN|9786267462737
出版|左岸文化
上市|2025年7月9日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