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7日 星期一

三呆老師說故事2022. 漢清講堂:王晃三(80s),《呆爸的家書》徐歷昌(60s)和我(70s),起碼;相信愛情親情友誼文字。 “The World Has Need of You”

 

2022年4月8日 
分享對象:所有人
所有人

三呆老師說故事── 覺得感激。

【大樹森然慈父心】
🤔
孩子們問我:在父母之間,我比較像誰?
若只從相貌來看,答案很簡單。
早在孩童時代,就有人說我最像我的父親,但我自己並不那麼覺得。
等到成年以後,看著鏡子中自己的面孔,才開始覺得我和他還真有點像。
從其他方面來說,我和他也是很相近的。
例如:我們個性都很溫和,不太容易被激怒(至少不會顯露出來)。他做事認真、要求完美、主動積極、好管閑事(外面的閑事),我也差不多。
💑
在我的生命中,有三位家人影響我性格塑造的模樣,其中提供性格原型的,就是他。
在這裡,我很想進一步談談我的父親。讓我從1941談起。
👨
那年,我出生,他30歲,在彰化商工會議所任職,應該是他一生最順遂的時候。
1945,大戰結束,台灣光復,他卻失業了。為了維持生計,他在城裡租用馬車,夫妻倆一起賣地瓜。
次年,搬到鄉下耕地種田,直到八七水災重創家園,賣出祖產田地,回到城裡,前後共15年。
失業四年之後,得到彰化士紳吳爾涼先生推薦,進入彰化工職服務,直到退休。
為了感謝這份恩情,逢年過節,他總會拿著自家養的雞鴨鵝當作節禮,登門表示謝意,年年如此,我多次陪行,印象深刻,成為我的感恩品格榜樣。
他做事仔細,在職場的工作不是會計,就是出納,全是經管金錢的重任,這使他經常神經緊繃。
他的體質敏感,患有神經衰弱症、睡眠不安穩。在深夜,他從惡夢驚醒,日語大喊📣強盜,大家一起來捉賊,或是突然從床上爬起來,要檢查鑰匙串是否還在西服的口袋裡…,一次次把睡在榻榻米大通舖的我們吵醒,這種事經常發生,成為我們家中笑談的話題。
不妙的是,這種敏感的體質,我遺傳下來了!。
📒
不過,我很感念他重視教育的理念,在那個極為艱苦的年代,他堅持再辛苦也要讓孩子上學讀書。
在農人眼中,孩子上小學是義務,畢了業,唯有傻瓜才會花錢讓孩子去讀書,真是有夠傻。再加上他本就像是個文弱書生,更因此成為人人取笑的對象。
他自己是讀過書的人,深知讀書的重要,不只堅持每個孩子都要上學,還堅持孩子們要上最好的學校,為了讓我們就讀中山國小(男校)和民生國小(女校),他把我們的戶籍借放他的好友(彰化兒科名醫蘇錫小兒科)的住處。
我們住在彰化的西郊,中山國小是在東邊八卦山下,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每天就得光腳,來回各走一小時的路程上學。我的腳力和耐性是這樣練出來的。(想想,冬天清早光腳走在沙石路上的感覺!)
我的閱讀習慣,是他給我的最大遺贈。
📚
搬到鄉下時,兩個書櫃留下來了。下雨天不用去田裡工作的日子,我常窩在那個角落,翻閱那些日文書籍,不過,只能憑著插圖和所知不多的漢字,帶著想像力,闖入書的世界尋寶。
在那艱困的日子,父親的同事們有個創意作法,他們合資訂閱兩份日文雜誌:讀者文摘和主婦之友,按表輪流帶回家傳閱,母親受過日語教育,當然也一起享受這個精神食糧,而且還轉身供應我們這些孩子們。
👨‍🏫
為我啟蒙,愛上閱讀的就是父親。約在十歲時,他從學校圖書室借回來一些書,打開了我的閱讀之窗。我讀的第一本書,是美國黑人教育家喬治華盛頓卡弗的傳記,另有一本是有關紅番印第安人的英勇故事。對我影響最深遠的,則是義大利名著「愛的教育」,書中的「萬里尋親記」,至今記憶猶新。我後來會走上教育這條路,應是受到這本書的影響。
有一件事,我一直不能理解。
📖
約小學三四年級時,先有一本「讀書」雜誌按月寄到家裡。雜誌的卷頭語:「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就已成為我拓展視野的標竿。
後來,「學友」漫畫雜誌也曾經在家裡出現,到了初中時代,「拾穗」成為按月收到的雜誌(好像是二哥訂閱的)。
雜誌文章,內容包羅萬象,各篇篇幅不長,很適合在農事家事課業之餘,偷空碎片閱讀。從這些具有啟發性、多元性,兼具時代性的雜誌讀物,我得以接觸到廣大的知識,使得我和別人相比,常識比較豐富。
在1950年代,家裡收入有限,又要交學費,經濟相當艱困,我實在不明白,父母親何以捨得把錢「浪費」在這樣的地方?
他個性木訥,加上接受的是日式教育,不擅用語言表達他的感受,我和他沒有多少談心的機會。我最難忘的是,他多次對我說,只要我讀得上去,他一定支持我到底。
讓我談談陪他上街買菜的經驗。
他因為平常要上班,下班後又得照管田地,大多只有在年節時候,才會上菜市場買菜,有幾次他帶著我一起去。記憶最深刻的是,他常會買顆糖果遞到我的手中。這種事,是母親不會做的。
我因此發現,普通人家裡對於嚴父和慈母的定位,在我家並不適用,我覺得我的父親,不像一位嚴父,而是更像一位慈父!。
🌲
樹森是他的本名,在日本政府大力推行皇民化政策時,在1941我出生那年全家改姓大森,他的全名就變成大森正義(直到台灣光復)。因此,森這個字,可說是他的代表字。
加上他的神經質性格,我斗膽以「森然」兩字形容他的形象。
因此,我以「大樹森然慈父心」,作為我對父親的印象。
王三呆(晃三)寫於2019/06/02,增補改寫於2021/7/11
補記:
☎
1992四月,我和周逸衡為了國科會的專案,一同去歐洲研究調查,在踏上歸程之際,撥空打了一通越洋電話回彰化老家,接電話的是二伯,他告訴我:父親已經在我出門沒幾天就去世了,此前,他已經臥病多年,雖然早有心理準備,但是驚聞惡耗,一路上心情澎湃不已。不能守在床邊告別,略盡孝道,是我的憾事一樁。
回到老家,二伯告訴我一件事,讓我很安慰。
👨‍⚕
原來,在臨終病床上,他進入彌留狀態時,二伯在牧師的提醒下,一再催問他是否願意歸信耶穌,如此反覆多次,原來已經接近靜止的腦波監測儀,一時恢復波動,再過幾分鐘才平息。
他們相信父親在最後時刻決定信耶穌。兄弟姐妹們決定用基督教儀式為他安葬。
回想在1963,我在大學畢業之際,決定受洗歸信基督,心裡明白要取得雙親同意並不容易,決定先斬後奏,再寫信告訴他們,接著就直接前往軍中報到。
那時二伯來信告訴我,父親相當生氣,還說看我還敢不敢回家。
三個月,軍官訓練結束時,我帶著忐忑的心回到彰化,這時,他的氣已經消了,原來是有母親緩頰。
多年後,他看到我的生命有極大的改變,也開始認同基督信仰,也曾一度在我的勸說之下決定信耶穌,不過又反悔了,原因無他,他還在看母親的臉色,他的年紀小一歲,是個奉行「聽某嘴,大富貴」(台語)的男人。
他去世那一年的感恩節,母親也受洗歸信基督了,我心中的擔子終於可以放下。



周四1205  下午二點半,漢清講堂:王晃三(80s),徐歷昌(60s)和我(70s),起碼;相信愛情親情友誼文字。 “The World Has Need of You”



王晃三《呆爸的家書》第二期,應該快出刊了。
我簡單談一下他這本創刊號號的回饋。
比較完整的讀書報告有二:曹永洋先生除指出4處錯字之外,又寫了兩頁的各篇讀後感。
林公孚先生近日也寫篇讀後感,還用電腦繪圖重畫王晃三先生的像。
對我而言,他們台大電機搬開Zoom 同學的會議紀錄,最能啟發我。我就在班上的Line 群組提案我們也來 Zoom 一下,仿效他們。今晨11點,十幾位分散在美、加、紐西蘭、台灣的同學聊了約1小時,大 家都覺得不錯,要"每季開一次會",並擴大規模。
很好的建議。二小時前,我在”1975回娘家‘’報導本次ZOOM 同學會,以及建築系的兩次同學會,聚餐等。下次也可開放給IE 之友参加呢。 我將設法給朋友王晃三(80歲)他們的ZOOM 會議記錄。我們都該將主要發言寫下,很有意思的。江君定兄雖然剛聚會過,此次自我介紹很有趣,豐富,脫線也然。 我則該報導許邦雄兄等。寫下來!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