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記金恆鑣博士在漢清講堂的一堂課:生態學與文學;巨流河,翻譯與科普,金家兄弟;作客雨林……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637179405561590
※對我的考試,參考《巨流河, 台灣、文學、我們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pp.487~490,收入『漢清講堂141』影片《金恆鑣博士:環境生態與文學 》
TAKEN FOR A BEAST IN THE JUNGLE被誤認為叢林中的野獸 紐時書評
Stranger in the Forest: On Foot Across Borneo (1988) is a travel book by American writer Eric Hansen, about a seven-month, 4000 km long journey (of which 2300 km on foot) through the heartland of Borneo in 1982. Hansen became one of the few westerners to walk across the island. He did so largely with the aid of local Penan, who took him away from the rivers, the most used transportation routes in Borneo, to walk through the jungle. The journey started in Marudi in Sarawak, Malaysia, at the northwest coast of the island. When, after an illegal border-crossing, he eventually emerged near the east coast in Kalimantan, Indonesia, the confrontation with western civilisation gave him such a culture shock that he turned around for another crossing of the island.
《森林中的陌生人:徒步穿越婆羅洲》(1988 年)是美國作家埃里克·漢森的一本旅行書籍,講述了 1982 年穿越婆羅洲中心地帶的七個月、長達 4000 公里(其中 2300 公里為步行)的旅程。 漢森成為少數穿越該島的西方人之一。他這樣做很大程度上是在當地本南人的幫助下,他們帶他遠離婆羅洲最常用的交通路線——河流,穿越叢林。旅程從馬來西亞沙撈越州的馬魯帝開始,位於島的西北海岸。當他非法越境後最終出現在印度尼西亞加里曼丹東海岸附近時,與西方文明的對抗讓他產生了強烈的文化衝擊,因此他又一次折返穿越該島。
The book was reviewed in the New York Times (1988) by Deborah Stead who said "Stranger in the Forest is a gracefully written and passionate book that is full of such unexpected delights. It is an account of a strange world made palpable, written with disarming modesty and rare sensitivity."[4] Jack Mathews writing in the Los Angeles Times (1988) criticized Hansen for going native and hunting local wildlife, "A few more fascinated visitors like him and the jungles of Borneo won't be quite so fascinating, to Hansen or anyone else."[5]
黛博拉·斯特德在 1988 年的《紐約時報》上評論了這本書,她說:「《森林裡的陌生人》是一本文筆優美、充滿激情的書,充滿了意想不到的樂趣。它以令人放鬆的謙遜和罕見的敏感度描述了一個陌生的世界。」[4] 傑克·馬修斯在 1988 年的《洛杉磯時報》上批評了一個陌生的世界。 ,對漢森或其他任何人來說都是如此。
我和楊澤老師有場對談
歡迎朋友來聽聽這個哀幻複麗之眼的詩人
講講時光的故事
讀《作客雨林》金恆鑣譯; 漢清講堂141 金恆鑣博士:環境生態與文學 2017-02-18 ,簡介他的父親哥哥們: 冥若恆偉 昭和町。
徒步旅行的書或值得一記 《作客雨林》金恆鑣譯; 《低賤血統:愛爾蘭邊境徒步行》Toward the end of 1840, Gustave Flaubert traveled in the Pyrenees and Corsica.[
作客雨林
長文附:
.....借引楊澤老師新作<新詩十九首>中的其中一首,以記那個下午的”昭和町市集”之緣。
<現在>
現在
我回想起來
一切並非
一無徵兆
打從一開始
我便是
在你的影子裡出生
在你覆蓋一切的
影子裡玩耍
逐年長大,茁壯
及變老
有朝一日
也終將在
你那無所而
不在的影子裡
告別,離開
現在
我回想
沒有多餘的感傷
多餘的懷舊
或糾葛
每一個
在黑夜中誕生
用青銅打造
拿蟬翼錘薄
又以琴弦鍛之,鍊之
每一個
固定,準時
被太陽的早餐推車
送到眾人面前的
不平凡日子
現在
此刻
我坐在這裡
太陽阿爸
時間老爹:
我乃是你們
最最虛無
不真實的影子
我坐在這裡
長歌當哭
哭你們
曾一度
慷慨餽贈給我的
每一個,大江東去
逝水呀悠悠的日子⋯
2013.8.9我想起前天在與朋友聊天,問起楊澤博士(人間副刊主編)為什麼很久沒將其受贈的 江才健主編《知識通訊評論》丟出來,讓我們看看。這刊物創刊來8年,我都是受惠於此,還曾經讀出些小錯,回饋給發行人江先生。 朋友說,它恐怕已停刊了。我回家一查,果然去年11月的121期是終刊號 (2004-2012)。
今傍晚,在明目書屋挑幾本楊澤博士留下的詩_。詩興萬歲...... (20147.7)
這篇2010的, 我過去幾年撿楊澤的書,記在"書海"blog 中......我讀過楊澤主編的《又見觀音:台北山水詩選》。
翻譯過紀德《窄門》、
余英時:新橋譯叢 總序1984、清華大學1985,《重新發掘文化泉源的第一鋤》(《當代 》Contemporary Monthly,1986年5月版,創刊號封面內頁,主編 金恆煒),
董橋《讓政治經濟好好過這個周末》;金恆杰《昭和町六帖》《當代 》第2期。1985~86 全球學人、知識分子、文化精英豐收:《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台北:聯經,1987。 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