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9日 星期五

保真(1955),本名姜保真,林學及農學學者與文學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保真(1955年3月18日[1]),本名姜保真,是一位出生於臺灣嘉義林學農學學者與文學家。

作品

小說

短篇小說集

  • 《水幕》(中短),臺北:道聲出版社,1975年7月
  • 《人性試驗室》,臺北:道聲出版社,1976年1月[1]
  • 《邢家大少》,臺北:九歌出版社,1983年10月
  • 《森林三部曲》,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89年6月[1]

中篇小說

  • 《大森林》,臺北:林白出版社,1978年3月
  • 《失去的原始林》,臺北:道聲出版社,1978年10月
  • 《林裡林外》,臺北:道聲出版社,1979年12月

散文

  • 《歸心》,臺北:九歌出版社,1980年3月
  • 《鄉夢已遠》,臺北:九歌出版社,1985年1月[1]
  • 《孤獨的旅人》,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6年9月
  • 《兩盆長春籐》,臺北:九歌出版社,1989年1月
  • 《生命旅途中》,臺北:九歌出版社,1992年2月
  • 《種一棵希望的樹》,臺北:健行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9月
  • 《寒冬聽天方夜譚》,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7月
  • 《醒來,仍在江上》,臺北:健行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5月
  • 《大學不是蓋的》,臺北:校園書房,1999年10月
  • 《希望的鐘聲響起》,臺北:九歌出版社,2003年5月



生命是一種突破──訪問姜保真教授

文|李景惠(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二年級)

保真可說是個崇尚自由的人,他強調完全自由的意志,去選擇他想要或不想要、喜歡或不喜歡的東西。看到現今學校與社會格子化的情況,他也力圖改變。他提出西方大學學程制的概念,即學生選修課程不受限學系,只要有興趣的學生都可修習的課程。保真參與創建的農資學院「國際農學碩士學位學程」(IMPA)就是以這樣的理念提出,學生可以在全院找尋自己的研究領域與指導教授,而非限制在一個系所裡。這個碩士學位學程,也是中興大學第一個全英語授課的學程,每年同時招收本地學生與外籍學生。.....

步上作家之路

家庭,有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對保真來說也是如此。他的母親在當時也是位有名的作家,筆名「小民」。小民女士當年因身處抗戰時期,無法順利升學,很早就結婚嫁人,但她對文學和書本有滿腔的熱情,因此,家裡最不缺乏的就是各種文學書籍。保真從小接觸這些世界文學名作,從母親那裡得到文學的滋養,母親寫作也連帶影響他日後的寫作興趣。長大後,他對文學的喜愛日益升溫,直到今天,看書仍是他最喜歡做的事,可說因為母親的關係,從小打下了讀書的基礎,進而成為一位作家。「我很感謝我的母親和家庭,從小培養我讀書的習慣」保真說。

保真在學生時代即勤於寫作,第一本散文《歸心》和頭兩本小說《水幕》、《人性實驗室》都是在大學時期出版,他關心的議題從升學考試、家鄉回憶、生活散文到農業與森林,非常廣泛豐富,內容兼有科學的知性和人文的感性。他的文學著作曾獲臺灣地區多項文學大獎,包括金鼎獎、國家文藝獎、中山文藝獎、五四文藝獎章、時報文學獎、湯清基督教文藝獎等。

思路的轉變-出國留學 

母親對保真的影響除了讀書寫作,還有信仰,他說:「我的母親是一位基督徒,小時候我都會跟著她到教堂做禮拜。」但隨著年齡增長,自由意志極強的他,開始懷疑「建制化」的宗教形式,「人與神的溝通,是否一定要透過一個建制化的機構(教會)才能達成?」保真是一個不喜歡被限制在框架中的人,不僅反映在學習上,信仰上也是,他不認為信仰必須建構在一個體系的圈圈裡。這個疑惑在他心裡埋藏許久,直到在瑞典留學時接觸一本書,才解開他心中的結。這本書由一位天主教神父Leonardo Boff所寫,其中提到一個叫「解放神學」(Liberation Theology)的概念,認為神與人的接觸,不一定得透過教會中的神職人員,教會的規定有時甚至是一種攔阻。宗教應帶給人身心靈的解放,而非限制在一個範圍裡。這個觀念給保真很大的鼓勵。「我不是反對建制化教會」保真說:「但若有人不喜歡體制的形式,也不應被限制在其中。」他的觀念中,框架的存在並非完全不好,但人應有自由選擇的意志,不論在甚麼領域,信仰、學業或工作,人都需要獨立思考,並為自己做選擇、為自己的決擇負責。保真相信,若非出國留學,接觸了更廣大的世界,他的思路也不會有這樣的轉變,同時呼籲學生平時就要培養思考與閱讀的能力,才能在不同環境中成長,這樣的精神,再再體現了他善於思考、剖析問題的個性。

提及森林專業和寫作間的關係,保真在瑞典留學時,也得到很大的啟發。他提到:「我曾說自己的右腦是森林,左腦是寫作,它們在我心中是分開的。」直到他遇到一位赴瑞典參訪的韓裔美籍老師,教導保真應打破「科學」與「文學」兩者間的障礙,並說:「它們其實是同一件事-都在探索真理」,文學作品用較柔性的方式探討人生,包括人和上天、自然的關係;森林科學則探討人和森林、環境的關係,這兩者密切相關,也是保真寫作的絕佳題材。

「文學探索」-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保真執教的通識課程「文學探索」與「自然文學」,文、理學院都有不少同學選修,他上課和其他老師有相同,也有不同之處,相同之處在於要求學生報告以及考試,在「作業」上一點也不馬虎;他認為閱讀與思考是一種普遍的能力,因此不論是理工或文學院都一視同仁,要求一樣嚴格。不同的是,他採取「蘇格拉底教學法」,上課時逢機點名,用問題激發學生思考,老師和學生互動頻繁。不同於一般死板的黑板教學,崇尚自由意志的保真老師,力求上課的豐富度與活潑度,「教室就是舞臺,老師就是演員」保真反對傳統的上課方式,認為上課就像是一齣表演,要由老師和學生共同完成。同時,他也大方地與學生討論當代敏感問題,不避諱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立場,也開放學生反駁、發表意見,甚至表演小說中的情節,使課程生動活潑。此外,保真也致力於豐富課程網頁,鼓勵學生留言,藉此與學生交流,形成一個良好的溝通場域。

保真曾經獲得本校「傑出通識教育教師」與「教學績優教師」的殊榮,許多上過他的課的學生都表示獲益良多,期待他再次開課。「我並不是很偉大的人,這個學校、這個世界有很多比我更好的老師。」保真誠懇地說,他自認不是最優秀,但他願意跳脫既有觀念,藉閱讀感受他人生命體驗,並將自己的感悟傳遞給學生,希望學生從中獲得啟發,「我是你可能在宇宙裡相遇的最美一顆白矮星」,保真珍惜教學的每分每秒,希望在與學生相遇的時刻裡,如同星星的相遇,碰撞出最美麗的火花。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