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上農
加州失業潮,AI只是代罪羔羊?真正原因是這10年印的錢?
舊金山紀事報新聞指出,加州七月的失業率攀升至5.5%,這個數字使其成為當前全美失業率最高的州。官方數據顯示,這個西岸大州當月淨增加15,000個工作崗位,但失業率相較六月仍微幅上揚0.1個百分點。這背後的原因錯綜複雜,然而科技產業的疲軟,無疑是其中最受矚目的核心因素。
根據一份針對加州4,400個家庭的調查,儘管整體就業人數增加,但尋找工作的人數卻多出18,200人,這直接推高失業率。舊金山的狀況同樣不甚樂觀,其失業率也上升0.2個百分點,來到4.4%。相較之下,全美同期的失業率為4.2%。數據的背後,反映出一個正在轉變的就業市場,特別是對於過去十年引領全球創新的科技業而言,這股寒氣顯得格外刺骨。
曾任加州就業發展部主管的麥可·伯尼克形容,當前的科技業求職市場,特別是對社會新鮮人與初階工作者,堪稱數年來最艱困的時刻。他直言「外面真的很殘酷」。
人工智慧的興起,自動化部分入門級工作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更深層的結構性問題在於,許多科技公司仍在消化疫情期間過度招聘的人力。這種調整導致白領階級的就業機會緊縮,與此同時,製造業與物流等藍領經濟卻呈現復甦跡象。
這種白領緊縮、藍領回溫的「雙速經濟」現象,在加州數據中清晰可見:專業與商業服務領域在七月減少7,100個職位,災情最為慘重,而科技業為主體的資訊部門也流失1,000個職位。反觀貿易、運輸及公用事業則有所增長。
然而,官方報告僅僅揭開序幕。要真正理解這場科技業的就業風暴,我們必須深入探討背後更宏觀的經濟力量、結構性的勞動力轉變,以及正在發酵的文化與政策爭議。
HackerNews 上有許多深入的討論,但都將矛頭指向一個核心的總體經濟因素:零利率政策(Zero Interest Rate Policy, ZIRP)時代的告終。從大約2012年到2022年,全球市場沉浸在一個資金成本極低的環境。
便宜的資金如潮水般湧入創投領域,催生無數追逐高風險、高回報的新創公司。這些資金大量投入當時最熱門的題材,例如加密貨幣與元宇宙,造成科技業對人才的需求異常旺盛,進而推動薪資水準不斷飆高。
這段時期,科技業的擴張不僅是基於實際的商業模式,更有一大部分是建立在對未來的樂觀預期與幾乎無窮盡的資金供給之上。然而,當利率開始回升,廉價資金的派對戛然而止。創投變得謹慎,過去依靠燒錢換取成長的新創公司,突然發現難以募集下一輪資金。
為了生存,這些公司必須大幅削減成本,展現獲利能力,而裁員與人事凍結,便成為最直接的手段。許多在零利率時代看似前景無限的專案和公司,如今證明並未找到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導致大量先前被吸納的工程人才,如今又被釋放回市場。這場由貨幣政策驅動的繁榮與蕭條週期,是理解當前科技業困境的根本背景。
在需求端因資金退潮而萎縮的同時,供給端卻是另一番光景。過去十年,受科技業高薪與光環的吸引,大量人才湧入軟體工程領域。大學的資訊科學科系註冊人數屢創新高,各種程式設計訓練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再加上技術移民,共同構成一股龐大的人才供給浪潮。在零利率時代,這種供給恰好被膨脹的需求所吸收。
如今,隨著大型科技公司裁員、新創公司縮編,市場上頓時充滿經驗豐富的待業工程師。這不僅讓求職競爭白熱化,更讓剛畢業的學生或資歷尚淺的轉職者處於極為不利的位置。他們不僅要與同儕競爭,更要面對那些曾任職於頂尖企業、擁有實戰經驗的資深前輩。供給過剩的結果,是雇主擁有更大的議價能力,薪資成長趨緩,甚至出現回檔。過去軟體工程師是市場上的稀缺資源,如今卻面臨「僧多粥少」的局面,這無疑是結構性的轉變。
人工智慧(AI)在這場變革中扮演的角色,引發激烈辯論。官方說法與部分專家認為,AI自動化部分初階工作,是造成就業市場疲軟的原因之一。這個觀點主張,AI工具的普及提升工程師的生產力,意味著公司可以用更少的人力完成同樣的工作。一些企業甚至將AI作為裁員的公開理由,宣稱要打造更精簡、更高效的團隊。有顧問分享個人經驗,表示曾有客戶因為能用ChatGPT解決問題,而不再尋求他的協助。
然而,另一派觀點認為,AI的實際影響力在現階段被過度誇大。他們主張,目前AI在軟體開發領域仍以輔助工具的角色為主,尚無法完全取代人類工程師的創造力、系統設計能力與複雜問題的解決能力。
在他們看來,AI更像是一個「方便的藉口」。企業真正的裁員動機,是來自前述的資金緊縮與成本壓力,而AI的崛起正好為這些不受歡迎的決策提供一個具有前瞻性的合理化說詞。這些公司正在「銷售AI的承諾」,而非「實現AI的效能」。無論真相為何,AI的崛起無疑為勞資關係帶來新的變數,並加深求職者的不安全感。
COVID-19疫情意外地在全球範圍內推動一場大規模的遠距工作實驗。起初,這被視為科技工作者的福音,提供前所未有的工作彈性。然而,當遠距工作從臨時措施變為常態,其潛在的負面效應也逐漸浮現。
最核心的問題是,如果一份工作可以在加州聖荷西的家中完成,那它是否也能在成本更低的北卡羅萊納州、東歐,甚至印度的家中完成?當地理位置不再是限制,企業自然會開始思考如何將人力成本最佳化。過去,將工作外包到海外有其溝通與管理上的障礙,但疫情期間全球企業被迫精進遠距協作的能力,這些障礙在很大程度上已被克服。
這引發一場關於工作模式的深刻辯論。一些北美工程師開始主張,積極推動「返回辦公室」(Return to Office)政策,或許才是保護本地高薪工作機會的長遠之計,因為實體辦公室能重新建立地理護城河。反對者則認為,這只是管理階層的權力遊戲,無法逆轉全球化的人才流動趨勢。不論如何,遠距工作文化無疑打破過去的地域平衡,讓身處高生活成本地區的科技工作者,直接面對來自全球的薪資競爭。
將目前的科技業困境與美國歷史上的「鐵鏽帶」(Rust Belt)相提並論,是一個發人深省的觀點。「鐵鏽帶」原指美國中西部地區,在20世紀中後期因製造業大規模外移與自動化,導致工廠倒閉、大量藍領工人失業,從而引發長期的經濟衰退與社會問題。
如今,有人擔憂軟體業可能正在走向類似的道路。過去被視為高枕無憂的高薪軟體工作,正面臨自動化(AI)與全球化(遠距外包)的雙重衝擊。如果大量的軟體開發工作真的可以被AI取代,或被轉移到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那麼加州灣區等科技重鎮,是否會成為未來的「軟體鐵鏽帶」?這個類比或許有些危言聳聽,但它點出一個核心問題:當一個地區的經濟命脈過度依賴單一產業,而該產業的基礎又發生根本性動搖時,其社會結構與政治生態將可能面臨劇烈衝擊。
除了經濟與技術因素,政策的影響同樣不容忽視。其中,「174條款」稅務規定的變動,是一個相對隱晦但影響深遠的因素。這項在2017年稅改中通過、並於2022年生效的條款,要求企業必須將包括軟體開發人員薪資在內的研發支出,進行分期攤銷,而非一次性費用化。
這項會計規則的改變,大幅增加科技公司在美國本土進行研發與招聘的稅務負擔,被認為是近年來科技業裁員與人事凍結的推手之一。近期,美國政府通過新的法案,部分修正這個問題,允許國內研發支出能立即扣除。一些市場觀察者與求職者認為,七月以來招聘市場之所以出現些許回暖的跡象,可能與這項稅務政策的鬆綁有關。
與此同時,關於H1B等工作簽證的爭論也再次浮上檯面。在就業市場緊俏時,企業普遍主張需要引進全球頂尖人才以維持競爭力。但在失業率攀升、本地人才求職困難的當下,限制工作簽證、優先保障本國公民就業的呼聲便會高漲。這場關於人才引進與本土保護的辯論,反映在經濟週期的不同階段,社會對全球化人才流動的態度擺盪。
加州科技業的就業困境,並非單一事件所造成。它是一系列因素交織作用的結果,其中包括全球貨幣政策由寬鬆轉向緊縮的宏觀背景、長達十年的人才供需結構轉變、AI技術帶來的生產力革命與就業焦慮、遠距工作普及引發的全球化薪資競爭,以及特定稅務與移民政策的影響。
這場風暴不僅考驗著加州的經濟韌性,也預示著全球科技產業可能正進入一個全新的、更具挑戰性的發展階段。過去那種高速成長、人人機會均霑的黃金時代或許已經告一段落,取而代之的,將是一個更為成熟、競爭更為激烈的產業新常態。
美國名企業家買荒地 保護環境 wilderness
Apr 29, 2022 — 當企業家變身環保行動家,將如何改變世界?The North Face創辦人搶救巴塔哥尼亞荒原的狂野人生. 撰文遠流出版.
by 陳仲嶙 · Cited by 1 — 也制定了「荒野法」(Wilderness Act),創造另一套指定荒野為受保護區域的法. 制。本文之目的,即在探討美國荒野法的制度理念、法律規範,及其對我國可能的. 借鏡價值。
Mar 7, 2023 — 國際戶外品牌創辦人湯普金斯,生前和妻子克莉絲汀成立基金會,從事自然保育工作,上週基金會再度捐出9萬公頃的林地給智利政府,未來將做為瀕臨絕種的智利 ...
Missing: 名 荒地 wilderness
當時即將「荒野(wilderness)」定義為「未經人為開發之地」,做為我們要設法購買、接受委託、接受捐贈,以進行圈護工作的目標。於是,還有待字閏中的女伙伴自稱為荒野地的。
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
不只是企業家馬雲
Jack Ma quietly bought 28,100 acres of wilderness in New York’s Adirondack Mountains for $23 million. His plan? Preserve it forever.
No logging. No mining. Just forests, rivers, and wildlife left to thrive for future generations.
The property, called Brandon Park, comes with over 9 miles of the Saint Regis River, 11 spring-fed trout ponds, a 2,200-foot mountain, and even a maple syrup operation.
It’s rare to see billionaires put their money into something that doesn’t make more money back. Whether you love him or not, this is a move worth talking abou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