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6日 星期三

畢沙羅(Ca mille Pissarro , 1830–1903)『光榮的深度:畢沙羅傳記小說』(Depth of Glory: A Biographical Novel of Camille Pissarro. )《印象派的膽識:卡米耶.畢沙羅》

 立緒文化- 《印象派的膽識:卡米耶.畢沙羅》2025 Camille Pissarro

立緒文化這書首刷1000本
畢沙羅(Ca mille Pissarro , 1830–1903),身為印象派的創始人,畫友暱稱他為印 象派之父。他是印象派核心成員中最年長的一位,是19 世紀藝術界的核心人物, ...

《印象派的膽識:卡米耶.畢沙羅》
Camille Pissarro:The Audacity of Impressionism

.重塑印象派核心人物:畢沙羅是印象派最年長卻最被低估的創始者,啟發莫內、塞尚、高更,安慰了梵谷,影響整個現代藝術史。

.跨越畫布與文字的深度傳記:專業傳記作家深度描繪其生命歷程,探討局外人身分猶太背景如何影響藝術創造。

.最具文學價值的藝術書信:收錄大量精采私人信件,展現其深厚思想、藝術理念與時代精神。



「我們可能全都來自畢沙羅……他是第一個印象派畫家。」——塞尚

印象派,現代藝術的奠基石之一;卡米耶.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 ,1830–1903),身為印象派的創始人,畫友暱稱他為印象派之父。他是印象派核心成員中最年長的一位,是19世紀藝術界的核心人物,現代藝術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之一。

除了作為創始人,畢沙羅更是這個多元又常爭執不斷的藝術團體的「精神領袖」。他與莫內結為至交,與竇加及瑪莉.卡薩特長期從事實驗性創作,是塞尚及高更的支柱,並在梵谷低潮時給予慰藉,而自己終身受到巴黎大畫商保羅.杜蘭—魯埃爾的支持,但畢沙羅卻始終覺得自己是個外人,格格不入,沒有歸屬感——他出生於加勒比海地區,但25歲後就定居法國,他既非純正法國人,更是一名猶太人。儘管他是堅定的無神論者,從未在作品中傳達政治或宗教訊息,卻深知自己出身所帶來的影響。

專業傳記作家安卡.穆斯坦(Anka Muhlstein)深度描繪了畢沙羅的生命歷程,並探討其猶太背景如何影響他的藝術創造。畢沙羅留下大量書信,他的通信對象廣泛,包括他的家庭成員、印象派同僚與其他藝術家、畫商、藝評人,甚至政治與文學界人物,內容機智幽默、具政治意識,並富含對藝術學生與兒女的理性忠告,是現代藝術中最具文學價值的信件之一。

觀賞他的作品,需要時間和專注,要以踏實的眼光關照林蔭中交纏的輪廓,充分運用這些原始資料,透過畢沙羅豐富的畫作與大量毫無保留的私人書信,描繪出一幅細膩而親密的藝術家肖像,其筆下的畢沙羅,由於既是猶太人又是個外國人而戒慎恐懼,在藝術表現上不斷做出大膽選擇,時時改變風格,絕不向公眾壓力妥協;在個人生活中,拒絕接受家庭或社會傳統;不公開參與當時的政治鬥爭,卻又在意社會的不公不義,盡其所能支持無政府主義者刊物。

這部傳記關注的重點在於「人」——呈現出畢沙羅的冷靜踏實,作為一位有思想深度的父親、老師與朋友;關懷弱勢、政治上堅定的左派分子;更重要的是展現出畢沙羅獨立不羈的精神,如何培育出印象派自由與自主的創作氛圍。

畢沙羅不是一個簡單的畫家,他力主一種新的傳統,一種現代的傳統,賦予藝術家發想創新的能力,無負於「激烈革命」的美譽;而這部傳記,還給了畢沙羅一個活生生的面貌。



作者◎安卡.穆斯坦(Anka Muhlstein)
譯者◎鄧伯宸 


-----
「想準備好,唯一的辦法是動手幹。」( Irving Stone(1985 )
『光榮的深度:畢沙羅傳記小說』(Depth of Glory: A Biographical Novel of Camille Pissarro. )(劉明毅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 p.49)2008.7
Irving Stone ( 1903~1989) 著書與中文本 Irving Stone 著作的中譯本,很少有版權
Depths of Glory (1985) – Historical novel based on the life of Camille Pissarro
圖說:
畢沙羅 義大利大道,早晨陽光 1897 油彩畫布 73.2×92.1cm 華盛頓國家藝廊藏
延伸閱讀:
【583期|給兒童的美育書簡】
畢沙羅〈蒙馬特大道,多雲的早晨〉的城市記憶 ⊙潘襎
A breath of fresh air 🍂
卡米耶·畢沙羅於1903年在#今日#逝世。他的畫作《狐狸山,上諾伍德》是他1870年末至1871年中居住在倫敦期間創作的12幅現存畫作之一。他和家人於1870年12月初抵達倫敦,並在倫敦南部的這個村莊短暫定居。
他抵達的那年冬天格外寒冷,這使得畢沙羅能夠繼續創作他1868年冬天在法國創作的那種冬日風景畫。 《狐狸山,上諾伍德》或許是他在倫敦創作的第一幅畫。作為這組畫作中較為鄉村風格的一幅,我們看到一條簡樸的道路兩旁房屋林立,煙囪的煙霧與雲朵融為一體。三個人——兩個女人和一個戴著高頂禮帽、拄著拐杖的男人——擦肩而過,他們的冬裝與灌木叢和光禿禿的樹木相映成趣:
Camille Pissarro died #OnThisDay in 1903. His painting of 'Fox Hill, Upper Norwood' is one of 12 surviving pictures that he painted while living in London from late 1870 to mid-1871. He and his family arrived in early December 1870 and settled briefly in the south London village.
The winter of his arrival was particularly cold, enabling Pissarro to continue painting the type of winter landscapes he had produced in France in the winter of 1868. 'Fox Hill, Upper Norwood' is perhaps the first picture he painted in London. One of the more rural scenes of the group, we see a simple road flanked by houses, chimney smoke merging with the clouds. Three people, two women and a man in a top hat with a walking stick, pass each other, their wintry attire matching the shrubbery and bare trees: https://bit.ly/353NAwu
Google Arts & Culture──和 Dallas Museum of Art 。
🍎 How did a boy born in the Caribbean become the center of the French art world?
Discover the life of Camille Pissarro, 'Father of Impressionism': https://goo.gl/512wxy
The original 'Apple Harvest' by Camille Pissarro in on display at the Dallas Museum of Art
Camille Pissarro. “Self-portrait,” circa 1890.
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Tonight's Art Moment is "Market at Pointoise" by Camille Pissarro, 1895. From 1883 onward, Pissarro frequently portrayed small-town and rural markets. He was probably drawn to the subject through his left-wing political views, which praised the virtues of rural life over that of urban industry. Here, Pissarro captured the bustling market in Pontoise, the small village where he’d lived since 1871. The dense network of brushstrokes unifies the painting’s surface and ref lects Pissarro’s search for greater stability in his art during the last decade of his life. Not on view.
[Vendredi soir / Friday evening]
Nous vous souhaitons à tous un bon week-end avec "La Seine et le Louvre" de Pissarro.
We wish you all a nice week-end with "Seine and Louvre" by Pissarro.
我認為他們的勤學和從做中學習,或許可以用一則比喻來說明 --摘取一段 Camille Pissarro. ( 1830-1903)和其老師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1875)的對話:
「……從畫天空開始是符合邏輯的,色彩和潤飾使一個人的作品增添魅力。」
「啊,魅力。那是無法下定義的。一個藝術家能這樣說嗎,『現在我將使我的作品動人?』」
「魅力的浮現,畢沙羅,是你和大自然同居的產兒。」
「我感到……尚未準備好。」
貢布里希(Ernst Hans Josef Gombrich, 1909 -2001)訪談錄: (《藝術與科學—貢布里希談話錄和回憶錄》,(杭州: 浙江攝影出版社,1998)為進入貢布里希的世界的入門書。頁171-76「認識我們的世界」說明Pissarro
「研究並掌握了從天空反射而來的光線如何微妙地改變並統一我們的視覺環境。而且畢沙羅理解得非常正確,以至於他的最好的作品觸發了我所談到的整體認知的體驗……。」
畢沙羅油畫倫敦拍賣 近兩千萬英鎊成交
倫敦蘇富比以近兩千萬英鎊的價格拍賣了畢沙羅的一幅油畫。
法國印象派大師畢沙羅油畫《蒙馬特大道,春曉》周四(2月6日)在倫敦蘇富比拍賣,以創紀錄的1千9百90萬英鎊成交。這一成交價是其單幅作品上一次拍賣最高價的將近5倍。 倫敦蘇富比說,《蒙馬特大道,春曉》這幅油畫是「10年來拍賣市場所見的最偉大的印象派作品之一。」
Who Was Camille Pissarro? - Google Arts & Culture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