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2日 星期四

王德威《現代抒情傳統四論》的兩版本故事2011/2016;《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課》2018 "課後"飛奔"到圖書館找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等看一看......."【《學人側記》中的"王德威" By 黃進興 ; hc補記2023】

找機會直播:王德威《現代抒情傳統四論》的兩版本故事2011/2016;《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課》2018  "課後"飛奔"到圖書館找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等看一看......."【《學人側記》中的"王德威" By 黃進興 ; hc補記2023】

短篇人物速寫的書, 除了黃進興的《學人側記》(本文補充說明其中的"王德威"篇 ),還有 溫源寧的《不夠知己》也很好,更有深度的如Issac Berlin 的 Personal Impressions

本文的補充,還引進近一世紀世界學人談中國文學中的"抒情傳統"。
這主題的書至少數十本要讀。人物也近百人。我們只能談點趣聞。

YouTube 的"漢清講堂"至少有三部片子可參考,分別是介紹臺靜農先生、高友工先生、柯慶明先生。直播介紹過"新潮叢書"中楊牧編的《陳世驤文選》.......


從一本書的故事,和2023年唐獎漢學得獎者演講的王德威翻譯,台大座談的参與故事說起
YouTube 唐獎中文頻道

2場直播     青銅禮器與黃金腰帶:中國文化場景的昔與今 《祖先與永恆》(潔西嘉·羅森Jessica Rawson  中國考古藝術文集) Banqueting Vessels and Golden Belts in the Landscape of Ancient China and of Today. 

The Language of Objects:  An Interdisciplinary and Cross-cultural Forum"The Language of Objects

https://hcmemory.blogspot.com/2022/06/jessica-rawson.html

Art Object, Language of object.西嘉·羅森Jessica Rawson相關直播 地圖的重要《 青銅禮器與黃金腰帶:中國文化場景的昔與今》( Bronze Banqueting Vessels and Golden Belts in the Landscape of Ancient China and of Today.) 2. 《祖先與永恆》(潔西嘉·羅森Jessica Rawson中國考古藝術文集) The Language of Objects: An Interdisciplinary and Cross-cultural Forum"《祖先與永恆》(潔西嘉·羅森Jessica Rawson中國考古藝術文集) The Language of Objects




2018年1月25日 星期四
王德威《現代抒情傳統四論》、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寫實主義小說的虛構: 茅盾,老舍,沈從文》The Lyrical in Epic Time: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Artists Through the 1949 Crisis
https://hcbooks.blogspot.tw/2012/05/blog-post_70.html
--------

黃進興:真假聖人——側寫王德威

 2018-01-25 黃進興 
作者介绍:黄进兴,台北中研院副院长。
感谢作者赐稿,本公众号独家发布。

小說有「真假公主」,學界便有「真假聖人」。儒學界自鳴為「聖人」不在少數,但文學界卻出了一個真聖人。王德威兄便是屬於如假包換的後者。
(王德威)

最初認識王德威,乃是拜讀他所迻譯福柯(MichelFoucault)《知識的考掘》(L'ArchéologieduSavoir)的導論。該文勾玄稽要,析理清楚,允為掌握該書論旨的能鑰,讀者受用無窮。而後,又經同事李孝悌教授的引薦,遂一見如故,東南西北,無所不談。我對他印象最深刻便是他罕與倫比的話語之術,不止唱作俱佳,內容且引人入勝。近年,因史語所之故,屢次與其合作「歷史文化研習營」,其講演不啻為訓練營的最亮點,吸引兩岸三地的學子不辭遠道而來,盼一睹大師風采,春風化雨。

有回王德威應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邀請,擔任首屆「德富講座」(2002),談到明清仕女塗抹胭脂的細膩之處,其用詞遣字連以英文書寫見長的名史學家——史景遷(Jonathan Spence),都讚不絕口。當時我恰好躬逢盛會,有幸見證他舌燦蓮花的本領。

其實,就英文、中文的講演,德威確是個人所見的絕品,其講演一氣呵成,宛如一篇渾然天成的絕妙好辭。要知,他的英文講演早已享譽國際漢學圈;但有回我主持他在大陸的文史研習營,發現他的中文演講尤有過之。彈唱之際,聽眾彷彿身歷其境,如醉如癡。我本以為他演說乃是即興而發的急就章,日後,方才得知他常為準備,熬到深夜,其敬業精神委實令人感佩。

德威原以精研明清到現代的中國小說,飲譽學界。他的治學風格善取新穎的文學批評,結合歷史的向度,融古今、新舊為一爐,故能取得不同凡響的成果。近年,他更在時空座標作雙向推移。時間上,則將研究觸角向上延伸至古典戲曲;空間上,則跨越創作的地域,拓展至整體華語運用的地區。

晚近他成為倡導「華語語系」(sinophone)的急先鋒,亟圖擴充中文創作與關注的領域,卻遭受左右、統獨莫名的攻擊。其實,過度的政治解讀,對文學的發展並非好事,究竟文化歸文化,政治歸政治,方是良策。德威為了推廣華語文學,始終戮力策劃、組織中文的外譯;「工作狂」(workaholic)乃是他不二的標幟。長久以來,他所推動與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Columbia UniversityPress)的譯叢系列,便是一例。近年復與日本友人推動台灣學術作品的日譯,復甚受好評。其實,他對中文影響力的國際化工作,誠功不可沒。每回有空,他便不辭辛勞,萬里迢迢飛回東亞貢獻所學,因此極為兩岸三地莘莘學子所愛戴。此外,他復風塵僕僕飛遍全球名校,從事學術宣講,自己卻視為份內之事,絲毫不以為苦;實屬於「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的實踐家。借用理學家王陽明慣用的術語,乃是「知行合一」的忠實信徒。

德威在學術上的發展,基本上是個勵志的故事。他並非出身頂尖名校,從威斯康辛州返台,經過一番波折,三年後又攻回哈佛。他之受知於前輩夏志清教授,乃人所皆知的學術美事。哈佛素有外放年輕學者的慣例,職是之故,夏老甫一退休,即力薦德威到哥大接替他的講席,後來德威果然不負夏老的期望,青出於藍,為哥大東亞系建樹甚多。但最後,他終究還是榮歸哈佛,出任講座教授,那是後話了。

必須一提地,德威兄的學術創作,肌理兼具,勝義迭出;每有抉發,立即風起雲湧,為眾人奉為圭臬。諸如:他發掘出晚清小說裏「被壓抑的現代性」、重燃「文學抒情傳統」的火花、揭露「後遺民寫作」的現象、以及記憶錯置的「歷史與怪獸」;各個議題均能別出心裁,收發自如;加上其行文乃是話語之術的另一具現,故讀者自是皆有醒發,追隨者眾。

德威己立立人,處處熱心眾人之事,恐與其母親的身教有關。他母親姜允中女士一向與人為善,在台發揚原是東北王善人所創辦的「萬國道德總會」,一生獻身公益活動,舉凡辦幼稚園、勸善會、老人大學,均成績卓著,聲譽斐然。早先因德威的安排,有幸得拜見她。有次姜女士不知何故,突然徵召我入會,但因自忖個人修養只是一般,恐未能做到己未度而度人,遂予以推辭了。不料姜女士竟勉勵:「一旦加入道德會,倫理水平即可急速驟昇至九十八分,毋庸掛心。」令我進退失據、苦笑不得的趣聞。

按,聖人乃是傳統儒家的高標,必須符合古人所謂「立言」、「立功」、「立德」三不朽的要求。朋友之間,因德威素來學業出眾,復急公好義,敬業如一,故常戲稱他為「聖人」。若以「三不朽」評量德威,「立言」、「立功」,則庶幾得之。「立德」則仍需向姜女士看齊,再加一把勁,方能做到純度百分之百的「今之古人」,友朋有厚望焉!(果若王陽明「成色分兩說」言之成理,聖人一如純金,無涉輕重、大小,那德威雖被友人戲稱為學界的聖人,卻也當之無愧18K金的聖人!)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