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9日 星期三

廖俊智掌中研院;為台灣的大學把脈 台灣高教的形式主義困境與弊端 借鏡新加坡的成功經驗,改革:目標再設定與體制調整 遴選合法性不容模糊空間 ,盼馬釐清,為什麼廖俊智受到評議員青睞?李遠哲 (3):評議會洩漏機密、翁要誠實把自己過去的事情,跟大家交代「唯物辯證法。」


▎為台灣的大學把脈?
廖俊智沉重批評形式主義的困境與改革之路
面對全球競爭日趨激烈、地緣政治動盪、新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浪潮,大學作為培育人才、創造知識、貢獻社會的重要機構,其發展方向與目標設定更顯關鍵。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在臺師大的演講中,以新加坡為例,點出台灣的大學教育與研究體制中潛藏的形式主義問題與其帶來的種種弊端,並提出重新設定目標、有效考核、投入資源等改革重點。
當前世界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從人工智慧、量子科技等新興科技的崛起,到氣候變遷、疫情、戰爭等全球性挑戰的加劇,都使得科學技術在經濟、社會及國防發展中扮演著日益主導的角色。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各國無不積極提升自身的研發與創新能力,以求在國際競爭中佔得先機。
新加坡正是在這股趨勢中快速崛起的典範。儘管國土面積不大,人口不多,但新加坡政府卻展現出高度的戰略眼光與執行力,透過設定明確的國家目標,並引導大學朝向研究密集、創新和企業家精神的方向發展。更重要的是,新加坡並非僅將論文發表數量和大學排名視為最終目標,而是將其視為達成更宏大目標的過程性指標。為了實現這些目標,新加坡建立了嚴格有效的考核制度,並積極引進國際人才與國際評估機制。數據顯示,在2000年至2005年間,新加坡甚至有高達20-30%的大學教職員面臨淘汰,足見其考核之嚴格。此外,新加坡政府對教育與研究的投入可謂不遺餘力,國家研究基金會(NRF)的投資從1995年的20億新加坡元,大幅增長至2021-2025年的280億新加坡元(約合6800億新台幣)。
在強力的政策支持與嚴格的體制下,新加坡的大學教育與研究成果顯著提升。不論是在國際學術論文發表量、論文被引用影響力(FW CI)、高被引用出版物比例,以及世界大學排名等方面,新加坡的大學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步,部分指標遠遠超越台灣。新加坡擁有多所各具特色的獨立大學,如新加坡大學(NUS)和南洋理工大學(NTU),它們在各自的發展方向上取得了卓越成就。
▎台灣高教的形式主義困境與弊端
相較於新加坡的積極進取,廖院長的演講中隱含了對台灣大學教育與研究體制中形式主義的擔憂。儘管台灣學術界在國際論文發表量上有所成長,但現行的評比體制似乎過於側重量化指標,例如論文數量與期刊影響因子,而忽略了研究的實際創新性、社會貢獻以及是否真正解決了問題。這種「重數量輕質量」的傾向,使得學術研究可能流於表面的數字競賽,而未能真正觸及核心問題,貢獻於學術發展與社會進步。
此外,台灣的大學教育似乎也存在將大學排名視為目標本身,而非達成培育人才、創造知識、貢獻社會等實質目標後的自然結果的傾向。過度追求排名可能導致大學將資源投入於提升排名所需的指標,而忽略了教學品質、學生發展和研究的長遠價值。
在教師升等考核方面,台灣現行體制過於強調獨立研究和論文數量,對團隊合作的認可不足,甚至可能出現「團隊合作扣分」或「合作著作只能有一人可當代表著作」的情況。這種考核方式不僅不利於鼓勵跨領域、跨機構的合作研究,也可能導致研究人員為了個人升等而傾向於獨立作業,錯失與他人合作解決更複雜問題的機會。更甚者,過度依賴外部審查(外審)可能導致各大學在發展方向上趨於同質化,難以根據自身特色和優勢進行差異化發展。
針對研究成果合著不獲承認的問題,其弊端尤為顯著,扼殺合作意願、低估團隊價值更阻礙跨領域研究,但現行制度對合作成果的限制,不利於鼓勵不同領域學者攜手合作。
更令人擔憂的是,台灣的學界似乎存在未能清楚定義價值目標,研究多與社會脫鈎的現象。研究成果若無法回應社會需求,解決實際問題,其價值將大打折扣。同時,相較於國際競爭者,台灣學研界面臨經費未能大幅提升、學界研究經費遠低於業界、制度偏重防弊等挑戰。
▎改革:目標再設定與體制調整
借鏡新加坡的成功經驗,並針對台灣高教當前的困境,廖院長的演講中擘畫出改革的藍圖。其核心在於重新設定大學教育與研究的核心價值目標,並據此調整考核制度與資源分配方式。
廖院長力主建立有效的考核機制,他強調,考核應從過於側重論文數量轉向更關注研究的實質貢獻與影響力,評估研究是否解決了重要的學術或社會問題應鼓勵並認可多樣態的貢獻與合作模式,在評估合作研究時,更應著重被審查人在研究中的角色與實際貢獻,而非僅以量化比例判斷。考核應由更了解學校發展目標與教師具體情況的利害關係人(內審)負責,外審意見可作為參考,以建立更符合學校自身發展的評估體系。
因此,調整教師資格審查方式有其必要, 他認為,應鼓勵採用表列式履歷與敘述式履歷相結合的方式,讓申請者能更全面地呈現其研究成果、智識貢獻、人才培育以及對系所、學校和社會的影響。敘述式履歷應強調研究問題的重要性、研究成果與國內外類似工作的比較,以及在合作項目中的個人貢獻,而不僅僅條列成就。
廖院長近來也努力爭取高等教育與研究資源,透過制度的調整,讓政府穩定提高全國科研預算,改善研究環境,提高大學與研究機構的人事穩定。他特別呼籲,資源的分配應與大學設定的發展目標和考核結果相一致,獎勵績優者,提供誘因,助其更有效地朝目標發展,避免浮濫獎勵。一旦能建立正向循環的「類演化」機制,透過設定目標、有效考核、獎勵績優,形成一個正向循環,才能激勵大學教師不斷追求卓越。.
台灣的大學教育與研究正處於轉型的關鍵時刻,目前臺灣的大學普遍資源不足,教研人員工作穩定,但缺乏國際競爭力。面對全球性的挑戰與競爭,固守形式主義的大學評鑑、升等辦法以及學術獎勵等老路,已難以適應時代的需求。
廖院長很體貼地說,他知道大學早已經不在舒適圈,台灣高教必須勇於走出「不舒服的舒適圈」,重新設定發展目標,改革僵化的體制,才能真正提升研發與教學水準,解決人才問題,並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
留言
分享






蔡總統今天核定廖俊智院士出任中央研究院第11任院長。
總統今天正式核定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士出任第十一任中央研究院院長。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表示,蔡總統於2日上午由副總統陳建仁與副秘書長劉建忻陪同,透過視訊會議與位於洛杉磯的廖俊智院士會談,並確認廖院士擔任中…
PEOPLENEWS.TW


【壹週刊】擁郭派最後反撲失利 廖俊智可望掌中研院

2016年05月18日

獲得中研院評議會院長票選第1名的廖俊智,今年58歲,他是台南人,但在高雄長大,國小3年級後移居台北。他高中念建中,大學讀台大化工,畢業後到美國留學,取得威斯康辛大學化工博士,目前是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UCLA)化學暨生物分子工程系、生物工程系主任。
廖最令人稱道的,是同時擁有美國「醫學暨生物工程學院」「國家工程學院」「國家科學院」「發明家學院」以及台灣中研院等5個院士資格。

雖然廖在2014年才被選為中研院院士,但成就早已受到國內學界肯定。多位支持廖的院士認為,他不儘連續3年榮獲美國工程科學院、中研院、美國國家科學院,3個重要院士,他所從事的更是跨領域研究,包括能源、生命科學,另外廖對產業有相當的了解,而他研究的生物科技、綠能,更是台灣未來發展重點。

廖在綠色能源方面的研究,還獲得美國白宮再生能源創新獎,另不同於部分長年旅居國外的院士,廖經常返台灣幫忙、協助,與中研院人員交流,和學界也互動頻繁,對台灣的狀況也相當了解。廖俊智未來能否帶領中研院,擺脫這次浩鼎案的陰霾,開創新局,各界拭目以待。(撰文:丁國鈞) 





遴選合法性不容模糊空間 廖俊智:盼馬釐清
新頭殼newtalk |  綜合報導

中研院士廖俊智13日表示,「中研院長代表全國最高學術機構,其合法性不容有任何模糊空間,盼馬總統對於遴選過程的適法與有效性做明確指示。」   圖:中央社資料照片

對於外界質疑中研院院長遴選的過程不公,總統府12日以「於法尚無不合」回應,表示將從中研院提出的3人遴選名單中選出1人。對此,中研院士廖俊智13日致總統馬英九公開信表示,「中研院長代表全國最高學術機構,其合法性不容有任何模糊空間,盼馬總統對於遴選過程的適法與有效性做明確指示。」

廖俊智說,中研院長代表全台最高最高學術機構,合法性不容有模糊空間,若未能確認適法性做為與候選人見面的基礎,日後必定產生充滿爭議的院長,因此懇請總統對此作進一步澄清。

中研院於4月中旬召開評議會,投票選出廖俊智、周美吟與郭位等3名院長候選人,卻陸續傳出前中研院長李遠哲主導變更遴選方式、有院士連署要求馬英九退回名單重新評選等相關傳聞。對此,中研院11日致函總統府與立法院,並稱「有股紛擾背後力量,意圖造成重啟院長遴選程序的議題」。

廖俊智13日發表致總統馬英九的公開信指出,11日曾接到馬英九來電,他承認遴選過程「確實有瑕疵」,但覺得「好像沒那麼嚴重」,且「還沒有到達退回的條件,總統府也沒辦法違法來做這個決定」,之後,總統府秘書長曾永權也批示中研院的遴選過程「於法尚無不合」。

不過,廖俊智質疑,「於法尚無不合」是否足以肯定遴選過程「適法」?並表示雖然曾永權已澄清不少疑點,但避免外界對此有爭議,盼馬英九本人對於遴選過程的適法與有效性做明確指示。

廖俊智強調「中研院長代表全國最高學術機構,其合法性不容有任何模糊空間」,遴選過程的適法性與有效性,是選任新院長的最重要基礎,若主管機關首長無法做出明確認定,無論任何人被任命,其合法性均將不足,難以推動任內所有院務。

廖俊智期盼馬英九進一步釐清,並確認其適法性,若以「確實有瑕疵,但可能還沒有到達退回的條件」做為與候選人面談的基礎,日後必然產生一個合法性充滿爭議的院長。




新新聞粉絲專頁 

【封面故事】浩鼎何德何能 引發學閥爭霸肉搏戰
 
文/郭宏治
 
名列第三的郭位,顯然無望當選後宣布退選,並批評「政治干擾學術的劣習」。接著挺郭派又在媒體放話,指李遠哲提議修改選舉辦法——事實上,不只一位評議員證實,當天發言要修改舉辦法的不是李遠哲,而是一位人社組的評議員,但挺郭派還是把帳算到李遠哲頭上。
為什麼廖俊智受到評議員青睞?一位評議員指出,廖在回答遴選委員提問表現得比其他人好。原來遴選委員會出了十多道問題請被推薦人回答,而遴選委員也會把候選人的回答在評議會中介紹。其中一道題是:如何發展本院的人文社會科學?廖俊智回答:人文應該面對台灣本土精神;社會應該面對台灣的衝突與矛盾。而有些候選人則未回應這題。一位評議員指出,他看了簡報上這個答案,就決定投他。
 
閱讀全文,請點連結 goo.gl/XH8NgD

翁啟惠拒絕辭去中研院院長,理由一是為了證明清白,二是怕院務發生空窗期。他要逼馬英九要在五二○前任命選舉排名最高的廖俊智為新院長。中…
NEW7.COM.TW


----

2016.6.17 UDN中研院昨評議會選舉下屆院長候選人,會後傳出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化學暨生物分子工程系主任廖俊智票數最高,有望出線,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今天表示,今早看到媒體報導時很難過,會議結論應守密,當時在他評議會上時就已說重話,若消息傳出去,評議員大家一起去跳海好了,沒想到還是外流,他感嘆台灣把洩漏機密變常態。
被問及對新院長的期許,李遠哲不評論,他說,過往慣例總統府確實都會圈選票數最高者。
中研院長翁啟惠返國當日在機場受訪時,曾提到前院長李遠哲給他鼓勵,李遠哲表示,他和翁說要誠實把自己過去的事情,跟大家交代,鼓勵翁要勇敢面對,向大家說清楚。

---



「院長,你在竹中的時候都讀什麼書?」
「唯物辯證法。」
(驚)






Bush Wang 補卦:院長的日文超強的,前幾年早大台灣校友會有請到他演講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