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9日 星期日

美中台競爭。為了與北京競爭,華盛頓「必須開始像中國一樣,從生態系統的角度思考問題」。中國間諜。紀政楊傳廣時代的奧運台灣。中國,台灣勢不兩立……等等

 



丹王和阿瑟克羅伯撰文指出,與許多分析家的看法相反,中國的經濟模式是行之有效的。為了與北京競爭,華盛頓「必須開始像中國一樣,從生態系統的角度思考問題」。

Contrary to what many analysts believe, the Chinese economic model is working, write Dan Wang and Arthur Kroeber. To compete with Beijing, Washington “must start to think in ecosystem terms, as China has.”


-----

阻州長見蔡英文的Linda Sun 讓美國更警覺


過去幾年,美國聯邦調查局持續揪出校園中國間諜,包括:哈佛大學附屬機構一名中國籍研究員,被抓到從實驗室竊取21瓶細胞樣本回中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一名中裔美籍教授因向中國運送違禁晶片被判監禁219年;芝加哥伊利諾理工學院一名中國學生,遭指幫中共情蒐和招募間諜....根據聯邦調查局說法,綜上行為簡而言之,中國政府為了達到取代美國成為世界超級大國目的,已是無所不用其極。


2020年前後的案例,另外也凸顯了中國全球間諜戰的針對性。美國頂尖大學之所以成為他們重要的「軟性目標」(非軍事、商業機構),正是著眼鄰近「科學技術起源」,可藉機竊取從中催生出的技術、研究和創新成果。


中方間諜行為,當然和「好想贏美國」有關,至於美方部分,倒也出現了關切內容的些許變化。以往(大致為2016年前),美國聯邦調查局對中國潛在間諜的應對,多採「監控大於抓捕」,即明知某人不軌,卻多在對方返回中國後才提出間諜指控,逮捕令發出,效用最多只是不讓他再回到美國。可見的解釋,或因為司法程序定罪曠日廢時,間接阻絕入境「比較省事」;二者,過程中引發的亞裔種族偏見批評其實並不小,難免投鼠忌器;另外,從其衍伸的中美外交角力也是顧慮之一。


但近年聯邦調查局或司法單位卻有愈來愈多就地逮人行動。緊接著再有議論認為,抓中國間諜,是當前美中競爭下,美國用來壓制中國的一種手段。不過,如此推敲恐怕並無法真正詮釋美國對中國間諜的警覺。


因為不只校園間諜,最近一段時間沸沸揚揚,則是美國司法部一波波的起訴,鎖定目標都指向了那些早早領有美國身分,但明顯汲汲營營推動北京利益的「中國代理人」。其中長期扮演美國大門的紐約案例尤多。過去四年,僅僅在紐約華人(中國人)群聚的布魯克林區,就有12起間諜案被起訴(包括兩名紐約居民涉嫌在唐人街經辦非法「海外警察」),牽連多達90幾人。目前最新浮出檯面的主角,即為紐約州州長霍爾的前幕僚孫雯(Linda Sun)。


孫雯被揭露了幾件事:首先,她混跡紐約政商圈10餘年,擔任州政府幕僚職務,所涉無非從內部推銷(形塑)中國政府(共產黨)形象,諸如建議州長致函感謝中國在COVID-19時捐贈美方1000台呼吸器;遊說州政府官員錄製中國新年賀詞;阻撓州長關切中國人權(尤其是維吾爾族);更重要的是,她還直接破壞紐約州高層官員和任何來訪的台灣政府人員會面(包括前總統蔡英文),連前州長古莫原打算公開感謝台灣致贈口罩,都被她擋下。


原本孫雯所為,至多符合所謂中國「愛國華僑」作風(居住在國外,對中國共產黨保持強烈忠誠的個人),問題就在於,她和她先生如何同時住得起位在長島價值400萬美元的豪宅?甚至在夏威夷還有一間210萬美元的度假公寓和法拉利(眾多豪車之一)?以及,她如何未經州長授權,逕自邀請中國官員造訪紐約?


孫雯表面上涉及的是洗錢、詐欺和濫用身分,卻被稱為「美國官員多年來警告中國間諜威脅最令人震驚的例子」,關鍵就在她經營政商關係獲益對象除了自己,最主要還有中國政府。


很清楚,孫雯的存在,就是中國決心影響美國政策,進而協助其建立和美國權力人物關係的重要投資。有別於校園、商業、軍事間諜是為竊取高科技,孫雯的任務便是藉由地方政府資源,將公眾輿論往支持中國(共)的方向操縱,尤有甚者,她領的是州政府薪水,卻真正聽命(服務)於中國總領事(孫雯被捕,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黃屏隨後「任期屆滿」調離,遂被指是因干預州政府事務遭「驅逐出境」)。孫雯之外,紐約市長亞當斯的前特別顧問格雷科(中文名鄭褀蓉),已先一步因類似情節被捕,差別在孫雯直接被加控違反《外國代理人登記法》(孫的先生Christopher Hu一併被控)。


相較於傳統竊取機密的間諜,可以理解,美國情報單位會盯上「孫雯們」,正是因為「潛伏在美國地方政府內部」的中國另類間諜經營模式,已形同是從根基在威脅美國政治,且直接破壞了國家內部信任,比起其他人偷了什麼,他們的危害更在於可能讓一個國家失去什麼。


(圖:美聯社)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