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4日 星期日

亞洲的稻米 許文龍故日籍學者磯永吉先生與末永仁先生

 




感念對臺貢獻 許文龍致贈磯小屋磯永吉雕像

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先生捐贈兩座親手製作的雕像給臺大磯小屋,以紀念研究臺灣蓬萊米兩位已故日籍學者磯永吉先生與末永仁先生。許文龍先生為知名企業家, 熱愛藝術,不僅創辦基金會推動藝文活動,也親自投入創作。他曾於口述回憶錄內表示價值觀是其一生做事的動力,捐贈行動源於某次聚會,農藝系郭華仁教授向許 文龍先生提及磯小屋將開放解說,許先生有感於兩位學者的功績,便萌生捐雕像的念頭。早在2006年,許文龍先生便著手製作一系列臺灣偉人像,凡是對臺灣有 貢獻的歷史人物,不分國籍與年代,皆為許先生塑像表彰的對象。當時磯永吉像已完成,後來又追加製作末永仁像,一起送給磯小屋。
---照片參考: 臺大校訊第 1147 期 出刊日期 民國 102年 9月 4日








在日本稻米耕作面積逐漸縮小,產量不足以供應市場需求而形成稻米終端價格飆升的狀況下。台灣的稻米,也開始對日本市場輸出。其實很多人不知道,這樣的場景在日本統治台灣的時候也曾經發生過,當時一群來自帝國的農業專家,特地從日本本土來到台灣進行稻米的品種改良。
在日本帝國時代,台灣被設定為「穀倉」的角色,這不單是糧食需求的分配,更是一場涉及飲食文化、經濟政策與殖民地治理的全面工程。當時的日本本土因都市化快速推進,人口急遽增加,糧食供應不足的問題愈發嚴重。雖然台灣的在來「秈稻」適應熱帶環境、產量可觀,但其口感與外觀與日本人熟悉的米飯差距甚大,難以滿足市場需求。日本當局因此提出新的命題:如何在台灣種出「日本味」的好米?這個問題牽動的不只是農學研究,而是整個帝國經濟秩序的設計。
這樣的企圖,塑造了蓬萊米的誕生過程。它不僅是農業品種改良的成果,更是一種文化與技術的融合。日本總督府同步在台灣推動灌溉建設、農業試驗場制度,以及農民培訓體系,將科學研究與田間實踐綁在一起,試圖在亞熱帶環境中,培育出日本品質的稻米。從某種意義來看,這是透過食材的「標準化」,把日本的飲食文化嵌入台灣農業生產,藉著米粒的光澤與黏性,建立起市場、技術與權力的緊密連結。
台灣的環境與日本本土相差甚遠,最大困難在於日本的秧苗在台灣會出現「過早出穗」的現象:高溫與日照差異導致稻穗提前抽出,減少養分累積,產量隨之降低。初期嘗試利用台灣本地稻種進行純系分離,雖然能提高部分穩定性,但依舊難以達到日本市場對口感的要求。真正的突破來自「稚苗移植法」的實踐。研究人員發現,提早把更年輕的秧苗插入田中,可以延長稻株在田間的營養生長期,避免過早出穗的問題,從而改善產量與品質。這種被後來稱作「若苗理論」的方法,正好展現了現場觀察與科學檢驗相結合的威力。
從此「育種」成為品種改良的主導力量。1929年推出的「台中65號」稻種,成為蓬萊米的代表性成果。它兼具穩產與良好食味,且具備對光週期反應較弱的特性,能在不同環境下維持穩定表現。但是有意思的是,這樣的成果並不是人為造成,而是在於原本在台灣農改場培育的日本秧苗與台灣山地陸稻的基因,發生偶發性的混入有關。台中65號的成功,使得台灣各地農民逐漸採用蓬萊米,並在1930年代達到產量倍增的成就。這不僅是一項科學成就,也是田間現場的經驗、試驗場研究與殖民政府政策三者交織的結果。
在蓬萊米的故事中,不能忽視兩位核心技術者的身影。他們就是被尊稱為「蓬萊米之父」的磯永吉與「蓬萊米之母」的末永仁。磯永吉(1886–1972)出身日本廣島縣,畢業於札幌農學校,1912年來到台灣,主導稻米品種的交配與改良,並在學術上建立了蓬萊米研究的基礎,後來成為台北帝國大學教授,是理論與規劃的總設計師。與他並肩合作的末永仁(1886–1939),則在1910年單身赴台,長年紮根田間,致力於栽培法改進與推廣。他發現「稚苗移植栽培法」,解決了過早出穗的難題,是農業現場的實踐專家。
兩個人一位負責學理建構,一位專注田間操作,形成互補的搭檔。磯永吉能將零散的觀察轉化為科學原理,末永仁則從農民的作業經驗出發,提出可行的調整。正因如此,蓬萊米的技術不只是停留在研究所內,而是一步步被標準化、制度化,最終進入農民社群的日常,從育苗期的控制到插秧時間的安排,再到病蟲害的管理,皆成為農民操作的「新常態」。這種由研究者與農民共同塑造的模式,在今日仍是農業創新的寶貴參照。
蓬萊米的出現,為台灣農業帶來豐碩成果。它提高了單位面積產量,也改善了稻米的品質,使台灣成為日本帝國穩定的糧食供應地;農民的收益有所提升,農村灌溉體系與農業組織也日益完善。然而,在這些成績的背後,陰影同樣存在。
高價值的蓬萊米大多用於出口,農民家庭未必能享受到自己種植的「好米」;土地與水資源在米與糖之間的爭奪,也加深了後來在台灣農村所謂「米糖相剋」的矛盾。此外,大量台灣米湧入日本本土市場,同時造成日本本土農民遭受價格下跌的衝擊,迫使政策從在台灣增產轉向抑產。
現今台灣蓬萊米的影響仍然深遠。它的基因資源至今仍在台灣優良稻系中被利用,並擴展到沖繩與南亞地區。蓬萊米甚至被引入當代跨境釀酒計畫,成為新的文化實驗元素。更重要的,是它留下的制度經驗:如何在技術推廣中兼顧科學性與地方知識,如何在效率與公平之間找到平衡。
當全球面臨糧食安全挑戰與種子產業集中化的壓力時,蓬萊米的歷史提醒我們,農業發展不能只是追求單一標準,更需重視多樣性與在地韌性。這樣的發展趨勢顯示,蓬萊米不僅是殖民時代的農業創舉,更是一場延續至今、值得不斷反思的制度與技術實驗。
書名:稲の大東亜共栄圏 帝国日本の〈緑の革命〉
作者:藤原辰史
Joel來談日本
公眾人物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