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ople 人物 To Mention Only A FEW.

2025年11月25日 星期二

【追書時報 36 】 Ben Hutchinson:我不確定歐洲是否真的想聽到別人如何看待它;閱讀蒙田五百年前的《隨筆集》這些是簡單、簡短、極其個人化且充滿智慧的文本 (印卡)。 周作人的《歐洲文學史:從古典到現代,歐洲文學的演進與思潮 》1917; 繁體中文 2023,出版社:複刻文化; 簡體版 岳麓,2010 增加插圖約7幅:SSID-12090737_歐洲文學史.pdf 中國於1950~60 組專家自行寫歐洲文學史 簡體版 岳麓,2010 增加插圖約7幅 都可以詳註說明,討論





周作人的歐洲文學史:從古典到現代,歐洲文學的演進與思潮

  • 作者: 周作人   新功能介紹
  • 出版社:複刻文化   新功能介紹
  • 出版日期:2023/11/22
  • 語言:繁體中文

周作人的歐洲文學史:從古典到現代,歐洲文學的演進與思潮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 › prod...



書名:周作人的歐洲文學史:從古典到現代,歐洲文學的演進與思潮,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6269790760,頁數:186,出版社:複刻文化,作者:周作人,出版日期:2023/11/22, ...
NT$225.00 · In stock

內容簡介

  「蓋以時代未遠,思想感情多為現代人所共通,其感發吾人,更為深切。故斷自十九世紀寫實派起,下至現代新興諸家。唯文學流別,皆有本源。如川流出山,衍為溪澗江湖,不一其狀,而一線相承,不能截而取之。」
 
  古典時期的典雅持重、傳奇主義的浪漫風潮、寫實主義的現實感知……
  從文藝復興發端於義大利開始,文學見證了時代思潮的演變!
 
  ▎比古典更古的──古代文學
  這一章探討了歐洲古代文學的發展,分為三個部分:
  本章中介紹了古代歐洲各地的異教詩歌,這些詩歌反映了古代文化和信仰。並討論了武士文學的興起,強調了武士精神和道德價值在文學中的體現。更介紹了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發端,這個運動對整個歐洲文學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對當時政教之反動──古典主義時代
  第二章則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研究了文藝復興時期以及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的文學發展。它探討了不同國家在這些時期的文學成就,包括義大利、法國、西班牙、德國和英國。並以多位代表性的文學家及其作品為例,介紹各國文學的特色及發展。
 
  ▎抗古典之文學而起──傳奇主義時代
  這一章關注了傳奇主義時代的文學,分為多個部分,包括法國、英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俄國、波蘭、丹麥、瑞典和挪威。傳奇主義文學強調了情感、個人主義和奇幻元素,並在這些國家的文學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並同時影響了整個時期的文化思潮、哲學、藝術等領域。
 
  ▎唯物的自然思想──寫實主義時代
  在本書最後一章中討論了寫實主義時代,同樣分為多個部分,包括法國、英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俄國、波蘭、丹麥、瑞典和挪威。這一時代的文學強調真實性、社會批判和對現實的描寫,注重人對現實的感知、認知,對當時的社會和政治議題產生了重要影響。
 
本書特色
 
  本書探討了廣泛而深刻的歐洲文學發展歷程,使讀者能夠深入了解不同時代和國家的文學成就,以及這些文學如何反映了歐洲的文化、價值觀和歷史事件。本書透過對這些時期的文學分析,展示了歐洲文學的多元性和歷史演變的脈絡,讓讀者對於歐洲文學及各具代表性的文學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周作人(西元1885~1967年)
 
  著名散文家、思想家、翻譯家。開啟「閒適散文」流派,上承蘇軾、李漁、袁枚等小品文,下啟廢名、俞平伯、梁實秋、冰心等人的審美情趣。閒適散文代表作:《喝茶》、《北京的茶食》、《故鄉的野菜》、《苦雨》等;翻譯作品代表作:《石川啄木歌集》、《枕草子》、《古事記》、《浮世澡堂》等。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古代
第三章 古典主義時代
第四章 傳奇主義時代
第五章 寫實主義時代









歐洲文學史


Wikimedia Commons
https://upload.wikimedia.org › commons › SSID...
PDF
Page 1. 此京大学書之三. 歐洲文學史. 周作人著. Page 2. 冠. Page 3. 此京大学琹書之三. 歐洲文學史. 周作人著. Page 4. 梁任公先生著. 墨經. 校. 釋. 一册定價七角.
223 pages

SSID-12090737_歐洲文學史.pdf

中國於1950~60 組專家自行寫歐洲文學史


 簡體版  岳麓,2010 增加插圖約7幅 都可以詳註說明,討論


wwww

印卡:

Ben Hutchinson:我不確定歐洲是否真的想聽到別人如何看待它 ◎Monika Augustaitytė-Mickūnienė
Q:您在研究文學領域時,注意到歐洲集體思維發生了哪些變化?
A:從歷史來看,比較文學的發展建立在一個前提之上:存在不同的民族文學,可以相互比較。換句話說,長期以來,國際性與民族性密不可分——要成為國際性的,首先必須是民族性的。但今天,在創作和學術環境中,越來越多人認為民族不應該是比較的主要單位。現在建議將語言作為主要聯繫,它可能與民族邊界重合,但不一定。從這個角度來看,多語性成為新的國際主義——人們比較不同語言的傳播區域,這開闢了講述故事的新方式,例如後殖民歷史,因為語言經常由於歷史原因連接非常不同的民族。所以答案之一就是多語思維的盛行。
另一個非常重要的現象是——在許多歐洲大學觀察最近的研究資助計劃時,可以清楚地看到,計畫越來越多地與某些跨學科領域相關。人文研究與環境、數位或醫學研究相結合。好像需要某種方式來證明、使文化和人文學科合法化。這引發了對人文研究或人文思想狀況的思考。近年來,關於文化、文學和藝術如何促進我們理解和應對氣候危機的能力的討論大大加強。我認為,由於我們面臨的危機規模,這個趨勢在未來幾年只會加強。
Q:地緣政治如何塑造比較文學的空間和優先事項?
A:作為一門學科,比較文學的起源無法與其地緣政治背景分開。回顧19世紀,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殖民權力結構如何影響和塑造比較文學的發展。比較文學作為學術領域的歷史始於1800年左右——在這個時期,各種比較方法對文化、科學和一般認知變得極為重要。在19世紀,這個領域逐漸確立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為什麼它在那個時候形成?主要答案與殖民主義、帝國主義有關:英國人前往印度(以及世界上許多其他地區),法國人到達北非。伴隨這些殖民探險的科學家對當地語言、傳統和文化非常感興趣。然而,重要的是要承認,科學興趣與殖民項目密不可分——研究人員作為更廣泛地緣政治計劃的一部分而活動。
在過去二十年中,美國學術界代表撰寫了極其重要的書籍。它們塑造了對什麼是或應該是世界文學的理解,同時也塑造了比較文學領域及其目標的看法。近幾十年來,比較文學一直受到美國學術傳統的強烈主導。這與幾個原因有關。首先,美國集中了大部分資金,因此大學可以吸引學生和學者。其次,二戰後,正是在那裡,這門學科以學術形式確立,主要是由於猶太知識分子移民到美國。奧爾巴赫、施皮策或韋勒克等學者在美國大學工作,成為該學科的先驅。
這當然不意味著這種話語將繼續由美國主導。自從川普重新掌權以來,該國的學術生活變化相當快。它變得越來越不穩定:許多學者的資金被切斷,一些學者正在考慮搬到歐洲。可以說方向正在改變,但這一切都取決於政治。比較文學的發展過去和現在都受地緣政治決定。
Q:我覺得今天我們對歐洲的信任越來越少。我指的不僅是歐盟,還有我們自己——這片大陸的公民。我們生活在持續緊張的狀態中,因此越來越難找到通往真正對話的道路。即使在比較文學研究中,目前也主導著對歐洲中心主義的批評,以及明顯轉向曾經被西方主導的國家的實踐,以及亞洲背景。我的問題是——為什麼會這樣,您如何評價這一點?
A:您的診斷非常準確。歐洲中心主義已成為某種恐懼類別——沒有人想被指責為歐洲中心主義。在學術界,特別是在人文科學和比較文學領域,這被認為是特別負面的事情。今天,我們生活在西方、歐洲或所謂的全球北方,試圖尋找如何更具包容性的方法,如何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不僅是他人,還有我們自己。歐洲傳統被一些評論者視為道德上有問題,因為它源於奴隸制、殖民主義、剝削和種族主義。這些現象的迴響至今仍能感受到,例如在現代難民危機中,許多歐洲國家仍然不願意為難民承擔責任。
由於眾多地緣政治原因,今天歐洲身份危機是顯而易見的。我作為英國人發言——在脫歐後深刻感受到這一點的人。當然,這裡還有其他重要過程:大西洋彼岸發生的事情、關於北約作用的討論以及歐洲的自我認知,特別是考慮到來自東方的威脅、俄羅斯的侵略。談論歐洲時,我們同時也在談論西方——或者更準確地說,關於西方的類別。「西方」概念極其有趣。這個術語在19世紀由奧古斯特·孔德在巴黎制定,作為將俄羅斯與這一更廣泛文明類別區分開來的方式。談論歐洲時,我們應該警惕過於簡化的方法,將這片大陸視為同質的實體。歐洲從來都不是這樣——無論是在歷史上、文化上還是精神上。歐洲的力量始終在於其多樣性,最重要的是——反思這種多樣性並從中學習的能力。是的,存在某種共同的歐洲傳統,我們可以稱之為「偉大的人文主義傳統」。也有三個象徵性城市——耶路撒冷、雅典和羅馬——標誌著歐洲精神傳統的三個基礎——宗教、哲學和法律。但即使是這些傳統——也是多樣和多聲的。
然而,我們都來自某個地方。如果我們是歐洲人,就沒有必要假裝我們可以超越我們的歐洲視角。重要的是要意識到我們的先入之見、假設和限制,但不要求完全取消它們。我們都有一個看待世界的視角——這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我們想要。
Q:您認為歐洲缺少什麼,以至於今天部分歐洲人背離了它?
A:從歷史上看,它過於自信。法國將自己確立為偉大國家,同樣,歐洲也將自己視為偉大的大陸——文化的大陸、品味的大陸。問題是——為什麼以及如何歐洲這樣定義自己?因為顯然所有文明都有自己的品味、傳統和文化。經常說這種自我認知有傲慢的元素,我認為這種說法有道理。我會說,今天能夠從外部看待自己變得非常重要。我認為這正是歐洲今天所缺少的。但是接受那種目光在心理上並不簡單,這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我不確定歐洲是否真的想聽到別人如何看待它。我們不想承認外部視角,就像我們不想承認難民一樣。與世界許多地區相比,我們擁有巨大的物質資源,但我們不想分享。我認為,這是當代歐洲最痛苦的挑戰之一。
但是從氣候危機的角度來看,我們必須承認整個歐洲地緣政治和文化動態將不可避免地發生變化。氣候將變暖,南方國家將向北移動——這是自然邏輯決定的過程,它會發生,因為它必須發生。因此,在未來五十年內,歐洲政治和文化將不可避免地面臨轉型。我們與世界其他地區的文化、學術和道德關係必須適應這些變化。從這個角度來看,比較文學將是更廣泛國際文化對話的一小部分,但很重要。我相信歐洲將無法再封閉自己——根本不會有這樣的可能性。
Q:當代文學及其比較研究能為分裂的歐洲公民提供什麼,就像康斯坦丁·卡瓦菲斯詩中那樣,在城牆外「等待野蠻人」?
A:歷史情境化——歷史視角使我們能夠更廣泛地理解現象。荷爾德林在一首最著名的詩中問道:「在貧苦時期還要詩人做什麼?」我們可以擴展這個問題:在困難時期文化的意義究竟是什麼?這裡沒有明確的答案。但我接近德國知識傳統中產生的觀點——文化、藝術對社會具有教育、道德影響的想法。1795年席勒在《論人的審美教育書信》中詳細闡述了這一思想。他的想法簡單但深刻:通過審美教育、通過文化,人變成更好的公民。不僅更有教養或更文明,而且更有意識的政治行動者、更有道德、更好的人。
當然,這個想法可以被過於直接地解釋。如果你讀歌德或試圖完成普魯斯特的整個《追憶似水年華》,你不會因此自動成為更有道德或更完美的公民。當然不會。但廣義而言,通過學習不同國家、語言和文化的傳統,我們越來越深刻地理解是什麼把我們帶到了現在——決定我們今天所在位置的歷史、哲學和道德過程。
讓我們回到「西方」概念本身。如果我們理解它的歷史,當政治家或公眾人物過於輕率地使用它時,我們就更有準備進行批判性回應。然後我們可以停下來問自己:這個概念真正意味著什麼?使用這個詞的人想說什麼?這種反思性關係使我們能夠更有意識地做出決定。因此,在我看來,歷史和文化知識仍然是培養道德和政治敏感性的最重要方式之一,沒有這種敏感性,民主社會就無法生存。簡而言之,通過學習文學和文化,我們不僅培養品味或增加知識——我們完善公民思維。
Q:今天假消息越來越多,一些人甚至懷疑基本科學真理,民粹主義者的聲音經常淹沒專家的聲音。在這種背景下,您如何看待大學和學術界的角色?它應該以某種方式改變嗎?
A:非常重要的問題。人們越來越難以選擇相信什麼。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認為今天的科學家,無論他們在哪個領域工作,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因為我們必須從某個地方開始對基本事物達成共識:什麼是真理,什麼是對或錯。問題是我們經常無法達成這樣的協議。儘管科學清楚地表明氣候變化正在發生,但有些人選擇忽視它並決定相信另類事實。越來越少的人對需要努力了解其他文化、學習語言、思考複雜思想感興趣。許多人只是在沒有這些東西的情況下過他們的生活。問題是這對我們歐洲文化的未來意味著什麼?
我認為大學必須仍然是可靠專業能力的主要中心,甚至是某種真理的來源。然而,今天,正如你所說,真理概念本身不斷受到質疑,經常談論所謂的後真相世界。因此,我相信,保持某些專業社區有權訪問某些類型的知識這一原則非常重要。因為當我們去看醫生,我們希望得到最有資格的專家的照顧,希望有醫學能力的外科醫生進行手術,而不是隨便的人。如果我們將這一思想應用於大學,無論我們談論的是人文、精確還是社會科學,其基本目標之一仍然是:成為積累、傳遞和創造可靠知識的地方。
我們可以回憶洪堡大學模式——大學作為結合教學和科學研究的空間。這個想法仍然非常重要。這裡重要的還有歷史原則——國家資助大學,但必須保持與它們的制度距離,不得干涉大學科學家研究或教授的內容。這確保了智力獨立和專業能力標準,防止一個政黨或政府指示人們應該思考、教授或研究什麼的情況。從歷史上看,特別是在西方民主國家,正是遵守這一原則被視為健康大學系統的指標。但顯然,即使在現代民主國家,它也並不總是按應有的方式運作。例如,在美國,意識形態今天試圖取代學術自治。近年來,我們看到有人試圖規定大學可以或不可以研究哪些主題,停止資助或取消項目成為施壓的手段。
大學的職責是進行公正、獨立的研究。在我看來,這是學術界的核心價值。大學不應該僅僅研究或教授因政治或意識形態原因被指示的內容,或其他人認為重要的內容。科學研究的基本原則是不確定性狀態。當我們研究時,我們並不總是事先知道會發現什麼。康德談到無利害關係的知識——一種科學態度,研究不是為了利益,而是為了尋求真理。學術自治和公正研究是充滿活力的民主大學系統的基本基礎。但是,正如歷史和今天的例子所示,它們並不總是得到遵守,仍然必須不斷為之奮鬥。
Q:您會推薦什麼書給生活在不安時代、尋求智慧的人閱讀?
A:閱讀蒙田的《隨筆集》。這些是簡單、簡短、極其個人化且充滿智慧的文本。五百年前,蒙田基本上創造了我們現在所說的散文體裁。他在一個非常有趣的時期——16世紀法國宗教戰爭的背景下寫作。即使在半個千年之後,蒙田仍然無窮無盡地有趣。

wwww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nactoria


              Anactoria

              • Article
              • Talk
              • Read
              • Edit
              • View history
              Featured article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This article is about the lover of Sappho. For the country, see Miletus.
              Part of a series on
              Sappho
              Poetry
              Fragments:
              • Ode to Aphrodite (1)
              • (2)
              • (16)

              • (31)
              • (44)
              • Tithonus poem (58)
              • Sappho's Confession (94)
              • (96)
              • Midnight poem (168B)
              • Brothers poem
              Papyri:
              • Papyrus Oxyrhynchus 7
              • Papyrus Oxyrhynchus 1231
              Related
              • Alcaeus
              • Anactoria
              • Sapphic stanza
               Category
              • v
              • t
              • e

              Anactoria (or Anaktoria; Ancient Greek: Ἀνακτορία) is a woman mentioned in the work of the ancient Greek poet Sappho. Sappho, who wrote in the late seventh and early sixth centuries BCE, names Anactoria as the object of her desire in a poem numbered as fragment 16. Another of her poems, fragment 31, is traditionally called the "Ode to Anactoria", although no name appears in it. As portrayed by Sappho, Anactoria is likely to have been an aristocratic follower of hers, of marriageable age. It is possible that fragment 16 was written in connection with her wedding to an unknown man. The name "Anactoria" has also been argued to have been a pseudonym, perhaps of a woman named Anagora from Miletus, or an archetypal creation of Sappho's imagination.

              The English poet Algernon Charles Swinburne's "Anactoria" was published in his 1866 collection, Poems and Ballads. "Anactoria" is writte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appho, who addresses the title character in a long monologue written in rhyming couplets of iambic pentameter. The monologue expresses Sappho's lust for her in sexually explicit terms; she first rejects art and the gods for Anactoria's love before reversing her stance and claiming to reject Anactoria in favour of poetry. Swinburne's poem created a sensation by openly approaching then-taboo topics such as lesbianism and dystheism. Anactoria later featured in an 1896 play by H. V. Sutherland and in the 1961 poetic series "Three Letters to Anaktoria" by Robert Lowell, in which an unnamed man loves her before transferring, unrequitedly, his affections to Sappho.

              In Sappho

              Some say an army of horsemen, others
              say foot soldiers, still others say a fleet
              is the finest thing on the dark earth.
              I say it is whatever one loves.

              Everyone can understand this – consider
              that Helen, far surpassing the beauty
              of mortals, left behind
              the best man of all

              to sail away to Troy. She remembered
              neither daughter nor dear parents,
              as [Aphrodite] led her away

              . . . [un]bending . . . mind
              . . . lightly . . . thinks.
              . . . reminding me now
              of Anaktoria gone.

              I would rather see her lovely step
              and the radiant sparkle of her face
              than all the war chariots in Lydia
              and soldiers battling in arms.

              Impossible . . . to happen
              . . . human, but to pray for a share
              . . . and for myself

              — Sappho 16, translated by Diane Rayor[1]

              Anactoria is named by the ancient Greek poet Sappho, who wrote in the late seventh and early sixth centuries BCE and is known for her love poetry, in fragment 16.[a] Sappho compares her desire for Anactoria, who is described as being absent, with that of Helen of Troy for Paris.[2][b] A second poem, fragment 31, is traditionally called the "Ode to Anactoria", though no name appears in it.[4] It has also been speculated that Anactoria may be the unnamed character in fragment 96, written to another of Sappho's female companions, possibly Atthis.[5] In that poem, Sappho claims that the unnamed character still "thinks of [Sappho] constantly" despite living away in the city of Sardis.[6][c]

              In the phrasing of Garry Wills, fragment 16 portrays Anactoria as "menacingly desirable".[8] Sappho describes her manner of walking as attractive, and her face as having amarychma, a word literally meaning 'flashing' or 'sparkling' and likely also to indicate beauty in movement.[9] Based on its allusions to other literary works, particularly those of Hesiod, the term may also indicate that Anactoria was a young, virgin girl of marriageable age.[10] The Anactoria portrayed in Sappho's work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have been a follower of Sappho, who educated aristocratic girls with the partial aim of preparing them for marriage.[11][d]

              A reference to "Anagora" in the Suda, a tenth-century Byzantine encyclopaedia,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refer to Anactoria;[14] the name "Anagora" has been interpreted as an error in the manuscripts,[11] or alternatively by Denys Page as the real name of "Anactoria", to whom Page conjectures Sappho gave a pseudonym to protect her identity and reputation.[15] The Suda names "Anagora" as a native of Miletus, a major Greek city of Ionia.[e] Christopher Brown suggests that Anactoria's absence in fragment 16 was because she had left Sappho's company to return to Miletus and marry;[11] Eric Dodson-Robinson suggests that fragment 16 may have been written for performance at Anactoria's wedding, or for a sympotic event shortly after it.[17] However, George Koniaris suggests that Anactoria may equally have left Sappho's company to be with her family or to work as a musician,[18] and Glenn Most points out that the poem gives no indication of the length of Anactoria's absence: he argues that it may only have been a matter of a few days.[19] Martin West has argued that Sappho generally uses the name of the objects of her desire, such as Anactoria, when portraying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her as finished or her own attitude towards it as hostile.[20]

              Sappho's expressed love for Anactoria is one of few examples of a woman expressing same-sex desire to survive from pre-modern literature.[21] Andrew Ford has argued that Sappho's presentation of Anactoria may be archetypal rather than a representation of any specific individual,[15] while Judith Hallett and André Lardinois have suggested that the speaker may not have been intended as an autobiographical portrayal of Sappho herself.[22] The classicist and archaeologist David Moore Robinson called the description of Anactoria in fragment 16 "the finest lines in all Sappho's poetry".[23]


              張貼者: 人事物 於 下午2:3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
              查看行動版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網誌存檔

              • ▼  2025 (1869)
                • ▼  11月 (273)
                  • 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 1911-2010)IRIS MULLER-...
                  • 李弘祺:漫談一些我比較愛看的雜誌;“感謝節”
                  • autopen (自動筆/自動打字機 簡史與歷任美國總統使用) 到名作家 Margaret Atwo...
                  • TITLES【追書時報】Kabuki Kool 《美人凝視:喜多川歌麿的浮世繪藝術》。
                  • 【追書時報 37 】 川普在任期間面臨衰老的現實 Signs of Fatigue: Trump F...
                  • 美國論 啟動人工智慧(AI)國策「創世紀任務」(Genesis Mission)2025 ...
                  • 【 眾生報:每日人事物 2025 1128 週五】《行走的山丘》(The Walking Hills...
                  • Turner (1775-1851) and Constable (1776-1837). J.M....
                  • Moungi Bawendi paid tribute to often unsung heroes...
                  • 博爾頓BOLTON:前白宮國安顧問博爾頓今被大陪審團正式起訴20251016國際關係不是個人友情。J...
                  • 尤利・巴基《秋天里的春天》译者: 巴金; 巴金1931年的譯筆感動許多人。陳丹晨《巴金全傳》2025
                  • 【追書時報 36 】 Ben Hutchinson:我不確定歐洲是否真的想聽到別人如何看待它;閱讀...
                  • 沖繩水族館的定位:必須徹底呈現「只有沖繩才看得到的海洋模樣」 (Joel)。「沖之鳥島」事件 日台關...
                  • Nvidia 如今看起來不再像以前那樣不可撼動,但其實力不容小覷。「樂訪台灣」2/5起,Taiwan...
                  • 【追書時報 35 】劉克襄新作《流火:鹿野忠雄的台灣養成》 這封情書超過20萬字,是真正的致敬,也是...
                  • 果子狸,又叫白鼻心。《紅土地白鼻心》部分章節 "多數內容來自「女生物人」書中劉小如的訪談,以及歐保羅...
                  • 梁國淦//荒勝文策教授是在台大 進行加速器和核能研究的研究的主力。「積學館」,積蜜,2025年「白先...
                  • 李遠哲: 北投石。夫人過世2025。講訪以色列的故事。口述歷史《返鄉記》 2024; 80年代的交...
                  • titles/ summarries 【眾生報:每日人事物】 2025 十月十一月 初周 ...
                  • 1125
                  • 【 眾生報:每日人事物 2025 1127 週四】羅唯仁帶走台積電的整套武功秘笈?(許美華) 牙買...
                  • 【 眾生報:每日人事物 2025 1126 週三】王雲五:為學勿萌老態,做人須具童心。《文化之旅》;...
                  •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幕後推手》(Who Paid the Pipers of Western Marx...
                  • titles【大師大作】
                  • 高善文1971年—);中國經濟學家。 我認為可能更合理的預測是未來三到五年的增長率在3%至4%之間...
                  • 【追書時報34】《金瓶梅詞話》; 《秋水堂論金瓶梅 》; 孫 述宇 《小說內外上卷》和《小說內外下卷...
                  • 【追書時報33】“Ryuichi Sakamoto: Last Days”Harry Dean St...
                  • 莊永明 (1942~2020):《活!該如此》: 台灣史普的推廣者 享年78歲的「人間國寶」莊永明也...
                  • 2016 吳奚真譯《嘉德橋市長》 張忠謀:寫自傳常掉淚,我重新活過一遍! Ben Chen 的 Me...
                  • 頭髮懸掛藝術家,也稱為頭髮空中雜技演員 【追書時報05 】「女孩」特別選在基隆「中山陸橋」取景,向2...
                  • 美中各自表述:上次韓國所謂峰會,我照稿唸........ 這次,我倆好好唸稿....
                  • Günter Grass (1927-2015); 《我的世紀》《給不讀詩的人:我的非小說:詩與畫》...
                  • 智慧手機不會永遠存在,它們終將被具備強大推論能力、能即時生成畫面與介面的 AI 終端取代
                  • 在《真理的未來》中,這位偉大的藝術家嘗試解答人類最深刻、最永恆的問題之一。我不認為真理是天空中一顆我...
                  • 晃三兄70歲 自行車環島壯遊 。 不老騎士Taiwan's Grandriders visit...
                  • 《老友記、大情人和大麻煩》 (王璞)Perry, Matthew (November 1, 2022...
                  • 《傑克泉與魔幻豆的故事》《童話「傑克與魔豆」的世界重現》Jack and the Beanstalk...
                  • 美國論 D·H·勞倫斯 每個美國人都是「一個被撕裂的、分裂的怪物」。 “America ...
                  • 【追書時報 28 】看"著名指揮家Benjamin Zander給母親的一課: Don't WORR...
                  • 【美國論】 Michelle Obama 米歇爾‧歐巴馬: 新書 《造型》(The Look)一書值...
                  • 【追書時報31】島國:陳耀昌醫師 《福爾摩沙三族記》.......《 島之曦 》。夜明け前BEFOR...
                  • 【追書時報 29 】 跟 林皎碧女翻讀2書: 鄭清茂譯『平家物語』「灌頂巻」 建禮門院 。蕙芳老師...
                  •  比 AI 科學家還搶手的新職業出現了——前線部署工程師(Forward-Deployed Engi...
                  • 文珠法師 1930~2014《寶島旅行記》《二十一世紀的人生》 《人性之覺悟》
                  • 故事與溫柔的藝術:溫柔是最謙遜的愛Tenderness is the most modest for...
                  • 【日本論 】山田洋次 YAMADA Yoji《日安,我的母親 Mom, Is That You?...
                  • 【 眾生報:每日人事物 2025 1125 週二】鍾玲教授:《我的紅楓歲月》"文化中流砥柱胡菊人漢唐...
                  • 現代奇觀與靜謐傳統的交織,讓東京擁有無窮的魅力 each neighborhood rewards...
                  • 中美蘇缺席的G20:G20 Summit: No Trump, Xi or Putin — but ...
                  • Eric J. Hobsbawm (1917-2012): Marxist Historian, D...
                  • 馬友友65歲生日快樂2020。在Amy O'Sullivan 。Camilla Rothe,Laur...
                  • 《謝默斯·希尼詩集》1200頁的詩集印證了謝默斯希尼的卓越才華。詩集《驛站島》he said, ‘i...
                  • 美國論 Trump Shows His Power, and Greene Reveals Hi...
                  • 烏克蘭戰爭: 川普說了:28點協議不是他的最後條件。還可再談。我(何穎怡)從未見過比川普更沒品的國...
                  • 富士山與日本人: 漫長的清理最髒的山......Mt. Fuji's bid for World ...
                  • 日本的設計與工藝 傳統的創新 DESIGN: The Magic of Japanese C...
                  • 歷年1123; 2024 ▼ 11月 (190). Hoffmanneske scene...
                  • 魏哲家(C.C. Wei,1953年—):「今天這個場合,很多人會跟他要wafer 他本來想穿一件N...
                  • 經濟將呈現兩極化: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經濟學:人工智慧很可能會完全取代小...
                  • 【美國論 】 A. I. 產業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諸多...
                  • TITLES 【 A. I. 產業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 Eric Schmidt (2) 將通用人工智慧(AGI)定義為AI能夠設定自身目標函數的能力 。...
                  • 沈伯洋(台灣民選立委):以親自出席德國國會聽證會作為回應,證明中國海外緝捕能力有限,根本是虛張聲勢。...
                  • 《今敏:造夢魔術師》日本動畫大師今敏(Satoshi Kon 1963~2010)的傳奇人生!
                  • Asia Insight 2025 01: 上海老外紛紛撤去 (新加坡 CNA)。新加坡 環境 開發...
                  • 2025 趙偉國 (中國紫光集團前董事長)依貪污等罪判處死刑緩期2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沒收個...
                  • 江青《念念》(2021)。李名覺(Ming Cho Lee,1930-2020 享譽美國台灣的舞台布...
                  • 洪銘水夫婦 2020 2023,2024 年 平和號郵輪;孫景武 ( James Sun) ...
                  • 2024 1122 移民日本的中國人已超過820,000 人,佔在日外國人的~1/3..........
                  • 美國各大"偉大"科技公司的"服務"到"贏利" 的故事,我們每個人或許親身體會 。矽谷的墮落:從革命...
                  • "陳耀昌醫師簡介,《陽光寓言》當比喻"到"臺灣大學第76屆全校運動會 (2025 1122) " ...
                  • 品質革命(20世紀) 的一些故事: 日本NHK電視台的諸多節目,譬如 TOP INVENTIONS系...
                  • 世界哲學日,談Michael Sandel(桑德爾) 教授:哪些因素正在加劇美國的收入和教育差距,並...
                  • 【 眾生報:每日人事物 2025 1124 週一】馬友友在《我們共同的自然》中探索了音樂、自然和文化...
                  • Rene Magritte《 1898–1967瑪格利特》: René Magritte, pain...
                  • 眾生 小龍女及台灣"色情電話年代" : 紙上極樂的(「0204」色情電話年代脫穎而出的...
                  • 工業不斷地發展,消費者的偏好也是。雙方都要求更多、品質要更好。 Deming和Drucker 都很重...
                  • 吳念真在FB直播挺陳其邁2018; 吳念真追憶楊德昌 (~2007 )2000 年,執導《一一》 Y...
                  • ​ Tocquevill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祖傳"古堡"後人在...
                  • 懷念繼老的真情與義理 To Play Pianissimo兒玉實英(Sanehide Kodama...
                  • 張繼高,張超英,詹素娟,To Play Pianissimo
                  • Gillian Anderson(BBC 專訪)
                  • 艾爾西·諾茨Elsie Knotts 做到了這一切ˊ- 兒子 唐諾茨Don Knotts: 唐諾茨:...
                  • 【 眾生報:每日人事物 2025 1123 週日】我們的有利地位角度;FOMO 研究院//除了看財報...
                  • < 佛朗哥後的西班牙 >(廖美......,Pablo Casals卡薩爾斯「我首先是一個人,其次是...
                  • 張華兄 L. Carroll 專家談《愛麗絲》的"pen"陷阱, 趙元任。虛擬作業:How ...
                  • 去年今天的川賴先生文章翻譯,鬼打架.....補充前天與川賴先生午餐.....久聞:imec 半導體研...
                  • Staging Political Virtue: Plato’s Republic and the...
                  • David Liu 劉如謙(David Ruchien Liu, 1973年—美國分子生物學家和有機...
                  • 林文蔚等人:矢多一生(高一生 Uyongu . Yatauyungana(1908-1954)《拉拉...
                  • 把霍格華茲魔法世界栩栩如生地呈現在孩子面前brought Hogwarts to life :瑪姬史...
                  • 中國龐大的商船隊將在入侵台灣的行動中發揮關鍵作用,而這項行動的規模和複雜程度可能會超過二戰時期的諾曼...
                  • J. Sumption. 吳豪人 《殖民地的法學者:「現代」樂園的漫遊者群像》2017梁國淦...
                  • 【 眾生報:每日人事物 2025 1122 週六】女力拯救美國,世界。 美國正處於規則被規避、腐敗被...
                  • Sundar Pichai 2025. Gemini 3 Pro 目前最強的模型 . “Gemini...
                  • Dr. Yann LeCun 談大型語言模式 (LLM) 的限制: 缺乏真正的推理能力。為何語言能...
                  • 【 眾生報:每日人事物 2025 1121 週五】對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的言論,中國採取報復行動,意...
                  • 李敖,曾心儀《我愛博士》等。「安全局機密文件 歷年辦理匪案𢑥編」
                  • 孫理蓮女士創辦人:芥菜種會是當年第一個投入烏腳病醫治的民間團體,陳建仁緬懷「烏腳病鐵三角」
                  • 曹興誠: 給鄭麗文主席的一封公開信。鄭麗文:當選黨主席,dw專訪:普丁不是獨裁者.......林濁...
                • ►  10月 (252)
                • ►  9月 (214)
                • ►  8月 (141)
                • ►  7月 (132)
                • ►  6月 (90)
                • ►  5月 (110)
                • ►  4月 (105)
                • ►  3月 (194)
                • ►  2月 (176)
                • ►  1月 (182)
              • ►  2024 (962)
                • ►  12月 (341)
                • ►  11月 (212)
                • ►  10月 (75)
                • ►  9月 (66)
                • ►  8月 (43)
                • ►  7月 (48)
                • ►  6月 (52)
                • ►  5月 (56)
                • ►  4月 (27)
                • ►  3月 (19)
                • ►  2月 (13)
                • ►  1月 (10)
              • ►  2023 (216)
                • ►  12月 (13)
                • ►  11月 (23)
                • ►  10月 (32)
                • ►  9月 (34)
                • ►  8月 (9)
                • ►  7月 (8)
                • ►  6月 (28)
                • ►  5月 (18)
                • ►  4月 (15)
                • ►  3月 (13)
                • ►  2月 (8)
                • ►  1月 (15)
              • ►  2022 (68)
                • ►  12月 (8)
                • ►  11月 (1)
                • ►  10月 (3)
                • ►  9月 (5)
                • ►  8月 (10)
                • ►  7月 (6)
                • ►  6月 (1)
                • ►  5月 (1)
                • ►  4月 (11)
                • ►  3月 (10)
                • ►  2月 (3)
                • ►  1月 (9)
              • ►  2021 (59)
                • ►  12月 (3)
                • ►  11月 (5)
                • ►  10月 (7)
                • ►  9月 (1)
                • ►  6月 (3)
                • ►  5月 (9)
                • ►  4月 (15)
                • ►  3月 (10)
                • ►  2月 (4)
                • ►  1月 (2)
              • ►  2020 (130)
                • ►  12月 (8)
                • ►  10月 (4)
                • ►  9月 (10)
                • ►  8月 (23)
                • ►  7月 (17)
                • ►  6月 (13)
                • ►  5月 (11)
                • ►  4月 (12)
                • ►  3月 (12)
                • ►  2月 (8)
                • ►  1月 (12)
              • ►  2019 (194)
                • ►  12月 (14)
                • ►  11月 (10)
                • ►  10月 (13)
                • ►  9月 (24)
                • ►  8月 (16)
                • ►  7月 (12)
                • ►  6月 (16)
                • ►  5月 (21)
                • ►  4月 (12)
                • ►  3月 (19)
                • ►  2月 (12)
                • ►  1月 (25)
              • ►  2018 (166)
                • ►  12月 (17)
                • ►  11月 (9)
                • ►  10月 (9)
                • ►  9月 (13)
                • ►  8月 (19)
                • ►  7月 (18)
                • ►  6月 (10)
                • ►  5月 (15)
                • ►  4月 (10)
                • ►  3月 (21)
                • ►  2月 (10)
                • ►  1月 (15)
              • ►  2017 (237)
                • ►  12月 (14)
                • ►  11月 (14)
                • ►  10月 (20)
                • ►  9月 (15)
                • ►  8月 (17)
                • ►  7月 (27)
                • ►  6月 (23)
                • ►  5月 (18)
                • ►  4月 (15)
                • ►  3月 (20)
                • ►  2月 (28)
                • ►  1月 (26)
              • ►  2016 (395)
                • ►  12月 (27)
                • ►  11月 (26)
                • ►  10月 (24)
                • ►  9月 (29)
                • ►  8月 (25)
                • ►  7月 (23)
                • ►  6月 (38)
                • ►  5月 (55)
                • ►  4月 (28)
                • ►  3月 (48)
                • ►  2月 (25)
                • ►  1月 (47)
              • ►  2015 (614)
                • ►  12月 (65)
                • ►  11月 (57)
                • ►  10月 (51)
                • ►  9月 (40)
                • ►  8月 (70)
                • ►  7月 (74)
                • ►  6月 (62)
                • ►  5月 (70)
                • ►  4月 (34)
                • ►  3月 (29)
                • ►  2月 (31)
                • ►  1月 (31)
              • ►  2014 (596)
                • ►  12月 (50)
                • ►  11月 (36)
                • ►  10月 (66)
                • ►  9月 (41)
                • ►  8月 (41)
                • ►  7月 (57)
                • ►  6月 (56)
                • ►  5月 (39)
                • ►  4月 (96)
                • ►  3月 (68)
                • ►  2月 (23)
                • ►  1月 (23)
              • ►  2013 (150)
                • ►  12月 (14)
                • ►  11月 (23)
                • ►  10月 (12)
                • ►  9月 (23)
                • ►  8月 (11)
                • ►  7月 (9)
                • ►  6月 (8)
                • ►  5月 (17)
                • ►  4月 (14)
                • ►  3月 (9)
                • ►  2月 (6)
                • ►  1月 (4)
              • ►  2012 (72)
                • ►  12月 (6)
                • ►  11月 (3)
                • ►  10月 (4)
                • ►  9月 (15)
                • ►  8月 (4)
                • ►  7月 (4)
                • ►  6月 (6)
                • ►  5月 (8)
                • ►  4月 (6)
                • ►  3月 (4)
                • ►  2月 (7)
                • ►  1月 (5)
              • ►  2011 (142)
                • ►  12月 (5)
                • ►  11月 (3)
                • ►  10月 (12)
                • ►  9月 (4)
                • ►  8月 (13)
                • ►  7月 (6)
                • ►  6月 (12)
                • ►  5月 (19)
                • ►  4月 (17)
                • ►  3月 (13)
                • ►  2月 (24)
                • ►  1月 (14)
              • ►  2010 (80)
                • ►  12月 (11)
                • ►  11月 (14)
                • ►  10月 (13)
                • ►  9月 (8)
                • ►  8月 (10)
                • ►  7月 (4)
                • ►  6月 (4)
                • ►  5月 (4)
                • ►  4月 (2)
                • ►  3月 (6)
                • ►  1月 (4)
              • ►  2009 (67)
                • ►  12月 (8)
                • ►  11月 (6)
                • ►  10月 (5)
                • ►  9月 (2)
                • ►  8月 (1)
                • ►  7月 (5)
                • ►  6月 (3)
                • ►  5月 (6)
                • ►  4月 (7)
                • ►  3月 (11)
                • ►  1月 (13)
              • ►  2008 (123)
                • ►  12月 (8)
                • ►  11月 (9)
                • ►  10月 (9)
                • ►  9月 (6)
                • ►  8月 (14)
                • ►  7月 (7)
                • ►  6月 (13)
                • ►  5月 (8)
                • ►  4月 (5)
                • ►  3月 (15)
                • ►  2月 (8)
                • ►  1月 (21)
              • ►  2007 (53)
                • ►  12月 (22)
                • ►  11月 (13)
                • ►  10月 (13)
                • ►  9月 (5)
              簡單主題.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