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7日 星期六

徐國能,李崇建、 陳維滄、何傳馨、吳仲義、宇文正,鄭瑜雯。楊富閔,東海大學的人與書(xxvi)

李崇建

麥田裡的老師

內容簡介

為了孩子,我們要回到麥田上!
第一本結合諮商與教養的教育書!
14位教授及教師同聲推薦!
《沒有圍牆的學校》、《移動的學校》李崇建老師最新力作!
  曾經,他讓父親絕望落淚,
  如今,他幫孩子們找回人生。
  他是孩子們的麥田捕手!
  孩子的問題,大部分都在大人身上。
  大人先整理自己的內在,孩子的問題就解決一大半!
  .一寫起作文就像爛泥趴在桌上的小六男孩,後來不但受邀寫書評,文章還刊登於坊間教材。
  .愛開黃腔、惡作劇,國二時,連百位數乘法都不會,幾乎被退學的孩子,卻成為擁有獨當一面的領導者能力,以及熱烈追求夢想的上進青年(2011年參與歐洲與亞洲的樂團公演)。
  .全校老師都頭疼的叛逆狂飆少年,之後卻在美國專門幫樂團製作音樂。
  .每天用45%以上力量對抗母親的女孩,短短一個月,與母親的關係有最驚人的轉變。
  .原本全身像滿佈針刺的女孩,國中基測的PR值卻神速進步到93級。
  這些改變並非一朝一夕,但他們都遇上阿建老師。
  從徬徨的年少走來,阿建老師感受父親對他從不放棄的愛,但除了愛,有沒有其他方式,能讓大人與孩子有更和諧的關係?他發現,大人的內在世界,往往是師生或親子關係的根本源頭。
  如果大人能先回頭整理自己的內心,明瞭自己情緒的根源,再逐一調整,那麼大人與孩子都將獲得令人欣喜的回饋。
  這是一本跳脫出傳統教育、結合諮商與教養的書,它的許多想法,例如「正向好奇」的態度、真正的「接納」,以及大人請記得給自己一份鼓勵等,都令人激賞。而書裡一則則動人的真實故事,更帶著極大的震撼力量,襲捲著我們的心。這本書帶來的啟發與思考,既深且遠。
關於教育,阿建老師想說:
  .大人除了對孩子真誠表達自我(整理自己內在的情緒),也請記得「給自己一份鼓勵」,例如勇氣、努力、未放棄、未逃避等。
  .以「正向好奇」的態度,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如不對孩子說:「為什麼」,而改說:「我很好奇……」
  .真誠地接納孩子,這樣的接納是一種對生命的諒解,但接納一個孩子,並不一定認同他的行為,但一旦懂得接納,就能真正傾聽,幫助孩子釐清問題。
  .無論孩子做什麼選擇,沒有孩子想向下沈淪,他們都想成功,都想被愛、被接納,想當有價值的人,這個目標和大人對他們的期望一致,於是大人理所當然能和孩子攜手並進。
  .與孩子共同面對問題,訂立目標,並持續陪伴孩子。在過程中,孩子會懈怠或放棄是很正常的,但千萬別憤怒責備或說理教誨,否則孩子會回到慣性裡,也對自己喪失信心。
作者簡介
李崇建
  台中市人,建功國小、東山國中、南投中興高中、東海大學中文系畢業,30歲以前曾從事泥水匠、貨櫃搬運、酒店服務生、記者等工作。
  30歲以後,曾任教體制外「全人中學」七年、台北自主學習課程發展核心教師、道禾中小學指導委員、香港自然學校顧問。現擔任台灣青少年教育協進會理事長,台中市曉明女中、惠文高中特約作家,並於台中市、新竹市、台南市結合親職教育創立「千樹成林」、「快雪時晴」創意作文班。經常受邀於各中小學、大學演講、國教院與教育部講座,曾赴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大學、兆基書院演講,2010年赴港發表satir模式教育心理論文,並受邀赴大陸講座。
  文字創作曾獲時報文學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教育部文藝獎。出版著作:《沒有圍牆的學校》、《移動的學校》、《給長耳兔的36封信》、《作文,就是寫故事》(上述四本已出版簡體字版),短篇小說集《上邪!》,童書《台灣之光王建民的故事》。個人電子郵件信箱:rex8008@gmail.com




東海大學的人與書(130)
楊富閔      1987年/ 台灣
1987年生,台南縣大內鄉人,東海中文系畢業,現就讀台大台文所。曾獲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打狗文學獎、洪醒夫小說獎、吳濁流文藝獎、台中縣小說獎、南瀛文 學獎、玉山文學散文首獎、全國台灣文學營小說首獎、2010年博客來年度新秀作家等,作品曾入選《九十七年度小說選》、《九十八年度小說選》。


出版作品
我的媽媽欠栽培──解嚴後臺灣囝仔心靈小史2
阿嬤的過去式、媽媽的未來式,成就了楊富閔的寫作進行式。 青春的自我,老去的故鄉,轇轕出解嚴後臺灣囝仔的心靈小史。   電子雞、《漢聲小百科》、巴斯克林……楊富閔回憶童年的成長,那些有滋有味教人反覆咀嚼的昔日美好,在城鄉風景和人倫... (詳全文) 出版日期:2013-09-01
定 價:300




為阿嬤做傻事──解嚴後臺灣囝仔心靈小史1
阿嬤的過去式、媽媽的未來式,成就了楊富閔的寫作進行式。 青春的自我,老去的故鄉,轇轕出解嚴後臺灣囝仔的心靈小史。   楊富閔生長於臺南大內,自幼即在古厝、宮廟邊玩耍,亭仔腳、菜園、墳場等都是𨑨迌的所在;籤詩、杯筊、謝籃�... (詳全文) 出版日期:2013-09-01
定 價:250



解嚴後臺灣囝仔心靈小史(首刷限量書盒版):為阿嬤做傻事 + 我的媽媽欠栽培
阿嬤的過去式、媽媽的未來式,成就了楊富閔的寫作進行式。 青春的自我,老去的故鄉,轇轕出解嚴後臺灣囝仔的心靈小史。   楊富閔生長於臺南大內,自幼即在古厝、宮廟邊玩耍,亭仔腳、菜園、墳場等都是𨑨迌的所在;籤詩、杯筊、謝籃�... (詳全文) 出版日期:2013-09-01
定 價:500




花甲男孩
先追星、再追作家的楊富閔,是文壇最閃耀的新星。害羞、不擅言詞的他,小說飛馳的想像力令人驚豔,獲遍國內各大文學奬小說首奬,作品還被收入「年度小說選」。這個年輕、時髦的七年級後段班生,筆下寫的盡是阿公阿嬷的故事,用的是鄉土語言,卻把... (詳全文)




東海大學的人與書(129) :
徐國能

1973年/ 台北

徐國能,1973年生於臺北市,東海大學畢業,臺灣師大文學博士,現任職於臺灣師大國文系。曾獲:聯合報文學獎、時報文學獎、教育部文學獎、臺灣文學獎、文建會大專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等。

著有散文集《第九味》(聯合文學,2003),曾獲2003年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第九味》文建會第3屆大專散文首獎(2000);為2014年度的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中文科閱讀能力的考試選用的白話文章範文[1]。九歌版: 煮字為藥 (2005/2011增訂);綠櫻桃,2013。2014.11.20 馬悅然-陳文芬主持的朗誦 瑞典詩人特朗斯特羅默「巨大的謎語」等演講中,徐國能老師的現代詩課的學生是主要參與者。徐老師除朗誦二首:月台的畫面。/啊,好奇妙的安靜--/內心的聲音。///頓時的覺悟。/一棵老的蘋果樹。/大海靠近了。/// 他當場做一首俳句:....窗外的秋(太)陽。



 東海大學的人與書(128) :

宇文正,本名鄭瑜雯,東海大學中文系畢業,美國南加大東亞語言與文化研究所碩士,現任聯合副刊組主任。入選台灣文學三十年精英選《散文30家》。
著有短篇小說集《貓的年代》、《台北下雪了》、《幽室裡的愛情》、《台北卡農》;散文集《這是誰家的孩子》、《顛倒夢想》、《我將如何記憶你》;長篇小說《在月光下飛翔》;傳記《永遠的童話──琦君傳》;童書《愛的發條》、《小靜想飛》……等。

2014中文系「校友卓越講座」 邀請第28屆系友,現任聯合報副刊組主任 鄭瑜雯女士(作家:宇文正) 於5月8日、14日舉行3場演講 歡迎踴躍聽講! 第1場~~~ 講題:想念東海的日子 日期:5/8(四)下午2:10-4:00 地點:H216 第2場~~~ 講題:小說、散文、我 日期:5/8(四)下午4:20-6:00 地點:H534 第3場~~~ 講題:一篇作品的完成 時間:5/14(三)上午10:20-12:00 地點:H308

東海大學的人與書(127)
 吳仲義院士於東海 大學第18屆生物學系畢業,隨後取得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遺傳學博士學位,接著於美國德州大學休斯頓分校、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羅徹斯特大學等單位 從事研究與教學工作,在全球演化學研究重鎮芝加哥大學生態與演化學系擔任系主任長達8年,並於2004年獲中央研究院院士之學術榮譽。現任芝加哥大學生態 與演化系教授及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所長,從事生物學、遺傳學、演化基因組學和種化等研究,為演化生物學及遺傳學之權威學者。

東海傑出校友 吳仲義院士談生物演化

    十二月八日下午吳仲義院士於求真廳以 “ Cancers as evolutionary phenomena – the process of ultra-microevolution ” 為題,以演化的角度看癌細胞的演化,提出癌症是一種遺傳上的疾病;腫瘤上癌細胞的基因多樣性極高,而且這些高異質性的癌細胞受到很強的自然選擇,最後,從 研究分析上得到癌細胞只是回到祖先型狀態之結論,給予研究演化及癌症領域的師長與同學,從另一個觀點看生物演化。


東海傑出校友 吳仲義院士

    隔日,吳院士於東海書房與學弟妹談論「從演化觀點看生命現象」。 在演講一開始,吳院士以現代演化生物學的奠基者Theodosius Dobzansky 著名的 “ Nothing in biology makes sense except in the light of evolution ” 為主軸探討生命的演化,並以人類為例,說明人體設計上的缺陷,其實是一個演化的過程。舉例來說,人類在胚胎發育的過程中會有鰓裂的產生,之後又合起來,這 看似不必要的過程,若以生物演化的角度來看,人類演化的過程中有一段時間其實是在水裡的,所以需要鰓裂,之後人類上了陸地,再把鰓裂合起來。另外,人類眼 睛中為何會有盲點?為什麼有些人看到蛇的圖片會毛骨悚然,但看到槍卻不會?這些無法解釋的現象,皆可以透過演化來回答。不僅如此,吳院士並提醒許多現今的 社會、政治、宗教議題乃至於文明病的產生等現象,都無法逃離演化的限制。

卓越校友講座第三場演講即將在2014年1月20日於東海茂榜廳舉行,講題為:物種種化的基因觀點,歡迎師生繼續參與。



人與書(126):  

中文1974


現任常務副院長 何傳馨

現任常務副院長 何傳馨 學歷
1982  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藝術史組碩士
經歷
2012/10-迄今 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
2008 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處長
2001 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研究員
1994 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副研究員
1992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考古系訪問
1984 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編輯
1983 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助理幹事
學術研究
從 事中國繪畫史、書法史研究。近年書法史相關問題有北宋初期書法、明代蘇州文人書法、清末民初書法研究。書蹟考證及研究有定武蘭亭拓本研究,故宮藏懷素自敘 帖及相關問題、趙孟頫七札、黃庭堅致景道尺牘並詩、黃庭堅花氣薰人帖、黃庭堅寒山子龐居士詩、蘇軾次韻辯才和尚詩、蘇軾前赤壁賦與寒食帖、懷素自敘帖檢測 報告、孫過庭書譜檢測報告。書法文化方面有元代書畫題詠文化研究,乾隆對古代書法的鑑賞,王澍積書巖帖及其帖學,清代中後期金石派書法研究。繪畫史研究有 十六至十八世紀繪畫的仿古風等。
展覽策畫
2011/06/01 ~ 2011/09/05 「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
2010/10/08 ~ 2010/12/26 「文藝紹興-南宋藝術與文化特展」
2008/10/10 ~ 2008/11/20 「晉唐法書名蹟展」
2006/12/25 ~ 2007/03/25 「大觀-北宋書畫特展」
2004/10/29 ~ 2004/11/01 「唐 懷素〈自敘帖〉特展」
2003/12/12 ~ 2004/03/07 「古色特展」
2001/10/10 ~ 2001/12/25 「大汗的世紀-蒙元時代的多元文化與藝術」
2000/03/29 ~ 2000/06/30 「千禧年宋代文物大展」
連絡資訊
111 臺北市士林至善路二段221號國立故宮博物院
Tel:+886-(2)-66103600分機2290 +886-(2)-28818657
Fax:+886-(2)-66103699
E-mail:hoch@npm.gov.tw hoch@npm.edu.tw



人與書(125) :

消息: 鄧益裕 (緣丁) Bridge Teng 


  陳維滄學長(1961級/03屆經濟系)極地拍出真善美

 從事攝影旅遊25年,陳維滄4探南極、5訪印度新疆、6到北極、7至西藏、3度赴非洲,還遠征喜瑪拉雅山,乃至達爾文研究物種起源的加拉巴哥群島,一場場驚人的壯遊之旅充滿挑戰與高風險,很難想像這是77歲的陳維滄享受的退休生活,近期他從20多萬張照片中精選出數百張,出版了第一本攝影集《縱橫極地》。
     書中記錄令人震懾的南極拉森冰棚、船隻在怒海破浪的驚險瞬間、南極企鵝的生長環境、小北極熊初探世界的珍貴畫面,及藏族天葬儀式,陳維滄從中追尋真善美、增長人生智慧,他說:「我在壯遊中藉攝影『修行』」。 ---more
           
海角 天邊陳維滄在西藏拍攝經幡漫天飛舞的景象。經幡表達對大自然的敬畏,也為自己消災解厄,
保佑闔家平安。
海角 天邊↑2012年陳維滄在北極拍攝到小北極熊從洞口冒出頭來的難得畫面,達成了英國BBC花了15年都辦不到的事。
*****
《中時電子報》原文:




  從事攝影旅遊25年,陳維滄4探南極、5訪印度新疆、6到北極、7至西藏、3度赴非洲,還遠征喜瑪拉雅山,乃至達爾文研究物種起源的加拉巴哥群 島,一場場驚人的壯遊之旅充滿挑戰與高風險,很難想像這是77歲的陳維滄享受的退休生活,近期他從20多萬張照片中精選出數百張,出版了第一本攝影集《縱 橫極地》。      書中記錄令人震懾的南極拉森冰棚、船隻在怒海破浪的驚險瞬間、南極企鵝的生長環境、小北極熊初探世界的珍貴畫面,及藏族天葬儀式,陳維滄從中追尋真善美、增長人生智慧,他說:「我在壯遊中藉攝影『修行』」。
     為了攝影去旅遊
     陳維滄原是貿易公司的負責人,白手起家,卻在50歲那年、事業頂峰之際急流勇退,交棒給家族,之後成立了川流文化教育基金會,投身環保公益、推動兩岸文化交流之餘,也開啟他的壯遊攝影之旅。
     有別於一般人夢想的遊山玩水退休生活,陳維滄背著15公斤的攝影器材,身穿5公斤重的禦寒衣物,像苦行僧似的上山下海,接受炙熱酷寒的試煉,「把吃苦當吃補,是我退休生活最大的樂趣」,而這一切只因對攝影的狂熱,「別人為旅遊而攝影,我是為了攝影去旅遊。」
     探訪靜寂的極地
     陳維滄年輕時就愛攝影,退休後開始土法煉鋼自學拍照,為了拍出不同於「到此一遊」的旅遊照片,他選擇人煙罕至之地,受南極遼闊寂靜又敞亮藍白的色調吸引,曾4度造訪;北極冷冽的凍原蒼涼,卻孕育了北極熊、紅狐等生物,「看了會讓人感動掉淚。」
     「在天寒地凍的極地,最容易讓人領受單純的接納,任何惱人的事、欣慰的事、驚喜的事、全都掏空了,內心一片空白。」
     盼喚醒環保意識
     有耐性、自認勤能補拙,加上一點好運氣,陳維滄在7天內拍到小北極熊探出地洞,和母親「親親」的親暱畫面,陳維滄說,英國BBC紀錄片《極地熊寶貝》的製作團隊花了15年跟拍,仍沒拍到小北極熊初探世界的影像。
     過於專注的結果,陳維滄常忘記身處危險之中,凍傷、滑倒和雪盲全遇上了,一次全神貫注拍攝海鳥,沒注意到自己落單,差點被身旁齜牙咧嘴的海豹攻擊。
     拍攝過程中,陳維滄一面親領自然之美,另一方面觀察到極地環境在變化,如因覓食困難消瘦的北極熊、南極冰棚因暖化而崩坍,極地的生存環境 日益艱難,他希望透過自己的照片,喚起外界對環境保育的重視,「有朝一日,如果牠們變成美麗的傳說、從大地永遠消失,人類只能從照片中去追憶這一切。」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